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新兴的媒体平台,其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促进了整个社会的革新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对传统思维有着巨大的冲击。各大高校学习和推广互联网技术,为莘莘学子交流经验、传递知识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提供了诸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给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建设性指导,使其在探求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上有了多元化视角。不言而喻,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已然将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新兴思维看待,逐渐地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故此,如何在满足时展需求的前提下,结合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以及参与性,以互联网思维指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等问题,是有关学者需要思考解决的。当代人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受到互联网络的渗透影响。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接受互联网技术的主要群体,毋容置疑地成为了新媒体背景下影响最为深广的人群。新时代伊始,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大学校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较为高效、较为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已经在各大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广受好评。在当代大学生的眼中,微信、QQ、IE以及社交APP等新媒体技术已然不只是一种交流沟通、搜集信息的新兴工具,而更多地作为氛围环境出现在院校大学生身边,无时无刻不熏陶着他们,与其形影不离。因此,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推广的背景下,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途径有利于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用性地开展,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一责任承担起来。
一、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思维属于用户至上的民主化思维类型,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服务简便精致、信息开放共享是其突出的特性。将这种思维类型付诸于实践,能够事倍功半,更加方便快捷地开展交流沟通活动,实现较大化的资源共享。互联网思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不断拓展创新,从最初形态的工具属性,发展至社会活动,最终升华为一种社会意识。该社会意识可以在价值和思维角度给予用户最前沿的思维模式。迄今为止,我国各大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逐渐同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网络化的思考处处影响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对象等。因此,开展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的结合工作,意义重大。
(一)互联网思维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主体间性转向
在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影响之下,教育者心中已然树立起来的一种主体平等性。就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来说,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附属于教师,处于客体地位。但当互联网思维与教育活动相结合以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成为了教育主体,而教师退居到客体地位。换句话说,学生同教师的关系由“主——客”模式取代了原先的“客——主”模式。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审视,教育者的主体性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不断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主体间性转向,其主体平等性愈发凸显。
(二)互联网思维的要求——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多向互动性社交性和自媒体性是互联网的基本特性,以此为基础,互联网信息得到前所未有地传播,多向互动性逐步彰显出来,为转变内容生产者与受众的关系奠定基础。在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影响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开始借助多向互动性来实现认知协同。在此,我们简要强调多向互动性的本质,即教育者借助网络互动平台,较大化地发挥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优势,以网络新时代特征为基准,构建新型交流体系,从而利于教育对象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并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理念和实践行为。
(三)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开放性
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使得异彩纷呈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聚集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形成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多元化的价值观均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潜移默化地对网络用户产生影响。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相比,能够提供给人类更加自由更低约束地话语环境,使得用户在脱离时空限制的环境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各抒己见。在互联网新时代,我国各大院校理应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观念,以社会日益多元开放的现实为基础,以当今大学生多元化思想状况和合理要求为基准,开展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予了高校思政教育以无穷的机会,亦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因此,相关工作者要理性客观地认识到当今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贴近实际、细致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应当今社会环境和主体需求的新道路,不遗余力地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
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十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互联网为媒介,利用其开放性和共享性,优先掌握相关学术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素材,便捷地搜集信息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促使其与时俱进,更具有感染他人的能力。
2.方式手段的创新性十足。互联网凭借自身具备的快捷性、共享性以及交流性等特质,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自由平等、丰富多样、共识共享的教育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把握教情学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教学重难点;可以突破时空约束,实时在线辅导学生,组织群体性互动讨论,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图文并茂地传播知识经验,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从而营造新颖积极的学习环境。
3.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互联网的出现,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那层阻隔得以被解除。曾经“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跨时空、跨民族文化、跨国家来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万千,同时,“象牙塔”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实时接受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密切监督,走出自我封闭,固步自封的困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大覆盖面、提高工作实效起到了推动作用。(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创新性匮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网站并不陌生,但从中受到的启发却少之又少。我国高校在开展相关建设工作时,存在一系列问题。举例而言,索然无味的内容、枯燥老套的版面设计、单一化模式、互动不足的讨论区等都阻碍了思政教育功能的较大化发挥。2.不良网络信息侵蚀大学生思想。网络信息的获取渠道多样,因此搜集到的信息也是具备多元化的,这其中就掺杂着“毒瘤”。及时,网络的一大功能介绍娱乐消遣,而诸多大学生并不能用理性的头脑看待这一功能,沉迷于此,难以自拔,从而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对其三观造成冲击;第二,网络具有开放性,因此无法避免国际上其他国家思想观念的传播,其中有些不良价值观念会使得自制力不足的大学生放弃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迈向深渊。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以上提及的诸多机遇与挑战,都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潜移默化地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思想和实践行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将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重头戏,放在改革的前沿,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互联网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1.利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优良校园互联网信息传播氛围。及时,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新媒体的内容和思想校园新媒体建设不仅要注重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要与时俱进,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第二,大力开展特色化高校网站建设。在此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近几年来,该校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不断地打造新颖的版面设计,开创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按时推送政治理论学习、团学活动、校园文明建设等相关信息和图片,旨在于作大学生的引路人,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递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武装大脑,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三,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监察体系和评估体系。我国各大高校应该定期检查校园新媒体监测系统,保障其有效性,从而使得学生接触到安全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完善评估体系,保障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资源具有较大含金量。
2.将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提上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数字技术时代,对新媒体的看法、选择什么样的新媒体以及使用新媒体传播何种内容都同大学生化素质教育息息相关,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时刻关注新媒体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理念的侵染,更要完善相关素质课程的体系建设,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刊校报的编辑工作和广播站、校园官网实践工作等措施,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性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网络宣传员,利用网络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击不良言论,发挥引领作用,树立科学先进的思想。实现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之一就是打造理想化的教师队伍,其较大的特点就是具备高能力、高素质的。要满足这两点要求,既依赖多年积累的专业化知识经验,更依靠网络应用水平。只有充分地掌握网络操作技术的基础知识,将网络多媒体工具应用于教学之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及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跳板,与时俱进,提高自我修养与教学能力。工作者只有科学系统地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担当起为学生“引路”的责任。第二,工作者应时刻了解教情、学情的近期动态,及时调整既定思维,在尊重受教育者选择、反馈以及传播信息的权利的基础上,将身份从思想的“教导员”转变为思想的“引路人”。
3.创设性打造思政教育产品,革新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之下,思政教育的革故鼎新迫在眉睫。互联网产品是互联网思维的实体化,反映互联网思维的特性。近年来,互联网产品风生水起,滴滴打车、QQ、微信等智能应用不断普及推广,背后的推动者之一便是互联网思维。在一定的角度审视,思政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教育产品。所以,我们要时刻秉承用户思维,以人为本,强调互动,简约,像生产互联网产品一般,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较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当今社会,各大高校纷纷打造个性化十足的教育产品,这些产品的共性之一,就是推崇学生体验性。类似于复兴路上工作室倾心打造的《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等网络视频,都广受好评,播放量突破百万。这些“产品”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产品”革新的范本。互联网传播是互联网思维的社会化体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发表自我言论的权利,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平等的传播主体和信息节点,都能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点赞、评论、转发、分享等一系列活动。以自媒体为基础的社会化传播。已然颠覆了大众媒体所引导的传统传播秩序,赶超大众传播,网红、草根的出现,热点话题的推送,都是这一现象的好诠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这是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在一次演讲中讲述的。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为达成某一目的,利用实际有效的媒体渠道传播合适的信息内容,从而给予受教育者相应的经验知识、思想理念与专业技能。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教育者要将社会主流传授给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以及道德规范。故此,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要确立社会化思维,像开展互联网传播工作一般,推行思政教育。不仅将受教育者当成消费者,更要将目光聚集到其生产者的地位,以互联网特性为基础完善传播体系,掌握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的方式。
4.构建更为高效、更为实际的思政教育平台,建立健全互联网思想防护体系。培养专业素养更为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让他们学会利用网络和手机交流互动平台,以网络思维和网络术语武装大脑,结合教情学情,较大限度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力量。日前,各高校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举例而言,诸多微信公众号广受院校师生欢迎,其下载量和传播量尤为庞大。就一定角度而言,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方面,加快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以信息时代的科学观念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教育领域;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和体系,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平台的监管水平,使其能够客观及时地反馈该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完善,为新媒体平台树立不断创新发展的形象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傅钢(1965-),男,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广西师大研究生班,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倩.互联网思维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文学教育(下),2018(12):50-51.[2]赵宝贵.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8):149-150.[3]杨璐,丁毅仁,颜威.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思想文化传播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3):118-120.[4]徐晓歌,孙睿,张徽.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J].农家参谋,2018(02):176.[5]曹燕宁.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影响与工作思考.长熟理工学院,2010(12).[6]何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OL].品牌研究:1-2[2019-02-19].14-1384/f.20190128.008.[7]王琴.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探索[J/OL].品牌研究:1-2[2019-02-19].[8]杨霞飞.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构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性原因探寻[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86-87.[9]雒霞丽.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新西部,2018(36):132-133.[10]何苗.网络传媒时代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探讨——评《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2):112.
作者:傅钢 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