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

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首次提出研学旅行的定义。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不同于课后活动、春秋游、夏令营,研学旅行强调有意组织、亲身体验、集体活动。研学旅行注重寓游于学、寓学于行,能使大学生从高校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了解社会的多样化,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无缝连接的途径。

一、研学旅行的起源

研学旅行的历史悠远流长,古有孔子率三千门徒遍访都邑,传道授业。而后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组织了“新安旅行团”修学之旅,开创了中国修学旅行的先河。至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研学旅行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近几年,随着研学旅行的推广以及在实践的应用中不断地发展,政策也在不断完善,研学旅行被大众认可的程度越来越高,也取得了实际效果。研学旅行强调在社会中授业解惑,是一个让大学生身心同行、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课程。

二、研学旅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

一切教育都要回归生活、回归个体本身发展的根本。研学旅行立足于实践与生活使得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知识寓于生活与实践之中,使大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即做到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又感受到了祖国大好山河与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大学生身心一同“在路上”。

(二)有效调动大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将研学旅行运用于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内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研学旅行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大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点选择研学旅行的路线、制定研学旅行方案等,使研学旅行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三、研学旅行的困境

(一)课程理论探究不足

课程理论基础的探究是研学旅行预案设计的及时步,确定好研学旅行主题教学目标,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确定主题却难以把握分层目标的设定。研学旅行作为我国教育的新生事物,在各方面都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而部分研学旅行机构与高校由于课程理论探究不足,可能出现难以实施的教学目标设定,削弱了研学旅行的成效。

(二)缺乏完善的评估体系

评价对研学旅行具有重要意义。在研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及时评价反馈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与学习所得是否接近研学旅行的阶段性目标。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结束后,能够帮助大学生巩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提升的能力并对自己进行反思,对于“帮助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研学旅行的设计都会集中在研学旅行目标上,课程设计上力求接近教育教学的目标但却忽略了评价阶段,往往都是通过写一篇感想作为对本次研学旅行的评价,忽略了应及时运用大学生的反馈评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三)整体规划不够

研学旅行预案的设计是决定研学旅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研学旅行是通过对实地的考察,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设计贴合实际的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处于变化的动态情境内,要加强对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把握,才能使研学旅行达到教育目的。然而,大多数的研学旅行机构开展研学旅行由于资源开发不充分,缺少相关的指导教师,不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导致研学旅行成果与高校预想差距大。

四、发生问题的原因

(一)资金经费不足

经费问题是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时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尽管《意见》中指出应通过家长、学校、政府筹集经费,但由于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所需经费较多,对目的地的考察、食宿方面的协商等,学校与政府不能负担,而由家长负担又会出现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无法参与研学旅行。

(二)研学旅行推广不足

自“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纷纷重视起来,但多数是“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课外调研等代替实践教学。”没有对实践教学进行教学设置,虽然研学旅行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带动大学生积极主动性,但当下研学旅行在高校应用中较少,发展尚不成熟,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研学旅行重视度不够,使得研学旅行在高校应用中处于弱化地位。

(三)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缺乏

受研学旅行本身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影响,要求指导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使资源与课堂知识融合,在研学旅行动态的情境中如何评估大学生的表现等,无一不要求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指导经验。但目前不少研学旅行机构的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知识,无法紧密结合动态情景讲解课堂知识,而高校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缺乏研学旅行的指导经验。

五、构建研学旅行在高校中的应用设计

(一)研学旅行应遵循的原则

实践性原则。朱熹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说明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研学旅行是一门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原则的课程,要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强调大学生的亲自参与,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大学生的成长指向。通过研学旅行,大学生既能深化理论知识、拓展视野,使教育内化于心,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自主性原则。研学旅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研学旅行的主体是大学生,在研学旅行前征集大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纳入研究过程并将其置于核心,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地区资源进行独立选择和整合。

(二)研学旅行的总体构想

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同时引导大学生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用思考探究社会,从与历史和社会沟通的各个方面获得真实自我体验,从而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做好前期准备。研学旅行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帮助大学生学用相长。进行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应由高校自行设计,整合当地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并制定预案,并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指导教师在实践中授课的经验与能力。适当开展研学旅行宣传讲座,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自行查阅、收集研学旅行主题相关资料。教师应通过互联网作为为大学生提供基础信息的基础,提供有关本次研学旅行的信息。一方面,由大学生根据前期了解的信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点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将课堂理论所学转化为从内心理解并认同的知识,提升研学之旅的质量。

做好实施过程。研学旅行以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为基点,让大学生真正投入于实践当中,切身体会才会有真感想,真收获。由于高校思政课知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将研学旅行分为四大主题课程,但又不割裂五门思政课之间的联系,分别设置修养主题类、史论主题、政策理论主题、职业素养主题,以问题导向式为引导对大学生进行授课。根据大学生选择的主题活动进行焦点问题收集,筛选出主要焦点问题并将其设置为多个小课题,设置情景互动环节并以小组方式分发小课题进行体验式活动,让大学生都参与到互动环节并协作交互学习已完成实践,例如法律小讲堂、重走红军路、体验支教小老师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并提升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内化知识并结合大学生们的特长兴趣,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并根据不同专业划分组别,并配相应教师进行指导。

做好评价阶段。研学旅行要做好过程评价与后期评价。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应做好后期总结,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对研学旅行经历进行反思、梳理,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如此循环,螺旋式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通过小组探讨,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向,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写出自我评价,总结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探讨、交流心得,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整合本次研学旅行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完善自己的经验。

研学旅行是促进正处于身心变化、构建三观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的介体,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缺失,是一种全新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促进大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和发展大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晔,刘清东.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学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0):21-25[2]刘继玲.研学旅行中体验式学习评价标准开发与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9).[3]丁春福,杨乃坤,韩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以沈阳工业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61-65.[4]周嘉楠.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4(3).[5]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12-14.[6].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4-30.

作者:孙丽颖 李英林 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