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双创教育”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双创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双创教育”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关于工程科技教育的改革实践证明,推进教育、科研、技术和产业等要素的融合对接,这是解决工程科技人才“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等问题的突破口和主要途径[1]。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凝练为“协同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诸如大学与企业在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有结合但不紧密,有效果但不持续,现行合作培养的一些模式在激励约束和利益分享等“共同利益”机制方面的制度供给并不充分,工程专业教育的学术传统并不总是支持专业职场需求,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刚性制度,缺乏外部政策激励和财政支持等问题始终存在[2-5]。“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战略命题[6]。高校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互动耦合程度等选择合适模式,创设与校政企对接平台,推动制度供给,努力完善合作教育体系,构建“创新网络”,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是新时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命题。

2.如何理解工程科技人才的“双创教育

2.1“双创教育”对于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根据斯坦福“创新调查”显示:25%的斯坦福技术型创新人才和创始人在校期间学习了创业相关课程,60%的斯坦福“快速创始人”(在3年内获得了风险投资的创业者)在校期间学习了创业相关课程。所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技术型创新人才、创始人、快速创始人)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校友网络来获得资金,招募联合创始人、早期雇员和导师等不同资源。可见,“双创教育”对于企业创立和成长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双创教育”通过塑造和改变学生的观念和认知,创造了创新和创业的“可能性”。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创新和创业的想法,但是“双创教育”能够使得学生意识到:创业与商业技能的发展可以通过教育获得提升,并能够给予创业者“积极态度”,在激励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学生接触更多的创业信息能够帮助他们更容易接纳“创业可以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之一”;“双创教育”的实践环节使得有关于工作环境的技巧可以得到不断提升,包括人员管理、计算、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协调、研制新的产品和服务等。此外,“双创教育”政策和项目可以大力鼓励商业和创业技巧经验的发展,并帮助有潜力的学生创业者克服众多的挑战。这些都为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创新与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经济模式转变是工程科技人才“双创教育”的时代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型企业是社会的主要经济载体,大规模生产和专业化是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规模经济对自动化和标准化提出了高要求,从技术性员工到一般的管理者,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往往具有典型的标准化属性;这也使得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模式化、标准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经过战后的积累,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新颖和动荡成为时代的特征,快速响应需求的“创业型经济”开始代替之前的“管理型经济”。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等院校,因为在人才培养领域敏锐的时代嗅觉,成就了一批的企业家和世界知名品牌,斯坦福大学和硅谷就是经典案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实践让理论界和产业界达成共识: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如何使“企业家精神”与时代结合而创造经济增长?这三个问题是当下以至于未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题。“个性化”需求、“智能化”制造和“柔性化”生产是“智能制造”时代的经济属性;“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科技人才的专业属性。从理论上讲,“工程实践能力”是“智能制造”的技术基础,工程师是“智能制造”急需的专业人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未来产业的引领者。因此,“创业型经济”向“智能经济”的时代转变,是工程科技人才“双创”教育的重要时代契机。

2.3“T”型知识结构是工程科技人才“双创教育”的能力基础

所谓“T”型知识结构人才是指“接受了广泛通识教育的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在横向“—”上,非技术性课程培养了“工程通用能力”,如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商务运营、信息处理和国际技能(包含语言和文化)等;在纵向“|”上,技术性课程实现“工程专业能力”,如工程问题解决、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创新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能很好地实现“能”匠与“巧”匠的融合,成为“T”型人才。无数创业案例显示,的创业者自己首先是技术性人才,创业成功的概论会大大增加。如赫赫有名的SteveJobs、LarryPage、SergeyBrin、MarkElliotZuckerberg等。企业的运营与管理,特别是微创企业,创业之初的问题微小而集中,即如何快速将创意技术化和功能化,以响应客户需求。这就要求创业者首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甚至本身是一位的工程师。随着企业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多元化,创业者或创始人需要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出来,聚焦于企业战略思考和管理运营,这就需要企业家具备综合的商业素养。当企业需要突破规模瓶颈,寻求行业的领导地位时,更是需要企业家不断追求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高增长的商业机会,可以说的企业家是富于创意创新性的工程师。所以,“T”型知识结构是一个创业者的能力基础。这也是工程科技人才“双创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双创教育”的较大优势之一。

3.“创新网络”构建与实施

考察国内外产学研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点对点”模式、“点对链”模式和“网络”模式[7]。工程科技人才具有自身的专业特征和未来的职业特征,在协同育人的组织和实施方面既要借鉴传统模式的优点,又要把握自身专业和个人发展诉求的特点。通过构建新型的“创新网络”调动产业(企业)、学校、政府、创新平台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参与主体的资源优势,合作互补,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建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1合作设计双创课程是重点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微观单元[8]。传统课程设置主要是由学校或学院制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主要由专业课和通识课构成。“创新网络”构建首先主张从课程设置着手,以“项目导向”和“导师制”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一是“创新网络”参与主体合作设计课程体系。比如,以商学院和企业人员合作为主提供横向“—”课程,还包含围绕商科理论课程设计的创业工作室、创业学习中心、在线课程、高管项目等,为研究初创公司和创业技术的学生提供工作空间。以工程学院和设计学院为主提供纵向“|”课程,这些类型的课程要从教室环境的设计等细节开始,为学生们呈现了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这样能把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战经验一起带到课堂中,同时主张项目向学校的所有学生开放。二是“创新网络”参与主体合作“共同授课”。比如,商科类课程由教师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家共同授课,设计类课程采用团队教学,包括最前沿的研究人员和有影响力的企业人员,不同价值的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对工程项目或创新项目有多维度、多视角的启发。将课堂讨论与基于真实项目的导师教学相结合形成创业科目的参与式学习环境,这样就能调动校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真实项目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增强投入度;课程的焦点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不同于传统双创教育只能局限于形成某些创新的想法,学生将通过诸如观察、头脑风暴、信息综合、原型设计、应用实施等步骤形成有价值的创新项目。

3.2构建“创新网络”平台是关键

“创新网络”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创新网络”平台允许有基于参与主体组织结构差异需要的平台稳定性,又主张参与主体思维发散性需要的平台虚拟性。及时,“创新网络”平台具稳定性的参与主体是“学生”与“导师”,这是双创教育的目的决定的。虽然,“创新网络”平台和项目面向所有学生,同时要强调重点鼓励“T”型学生参与。譬如工程科技人才,作为高层次的工程科技人才,几乎可以称为“接受了广泛通识教育的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加上他们有过丰富的职业经验,既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能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仅是双创教育很好的实践对象,而且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同时,“创新网络”平台中导师制在辅导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正式的关系,至少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保持稳定性。同样也可以非正式地存在于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家、工程师、咨询师、风投主管、政府官员和研究人员等积极参与。第二,“创新网络”平台的虚拟性是指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实现,如在线课程、视频会议、虚拟办公等。“创新网络”平台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创新项目产生经济价值,好创立出一家成功的企业。所以,初创公司也可以通过“创新网络”平台扩大自己的虚拟社区网络来雇佣合适的工程师,设计师以及具备商业头脑的员工或是学生,同时通过“创新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与其他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交流。第三,“创新网络”平台是开放的,平台资源是面向学校所有学生的,参与主体的主动权是面向社会所有主体的。传统产学研主体之间利益分享机制和合作激励机制的弊端,束缚协同育人的发展:政府注重国家战略实现和长远规划,企业强调短期利润和风险承担,学校受限于资金来源和教学资源。“创新网络”平台要打破传统产学研主体的藩篱,兼容并包,为己所用。首先,校友不仅可以向学校回馈时间和企业资源成为导师,同时还可以给予大量的款项捐赠。其次,各层次类型的大学都会有一些科研项目和资金资助,关键在于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放权”,允许经费在“双创”教育上的使用。再者,积极联系社会非盈利组织,比如,有些组织是专注于发展中经济体的创业项目和人才培养,有些组织主要是提供导师资源和安排社会活动,有些致力于帮助初创公司募集资金和进行商业发展。同时可以考虑联合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横向科研项目或示范工程。

3.3塑造“双创”文化是根本

长尾理论基于统计数据揭示出,精英创造大众化产品的时代正慢慢过渡为大众创造小众化产品的时代。这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特征。任何富于创意、拥有梦想的人,利用现有需求而把握机会的微创人员,运营现有业务时发现创新机会的管理者,追求高技术、高增长商业机会的企业家等,都是双创的核心力量。但这对于追求“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还远远不够。整个社会必须形成鼓励双创的氛围,而高校的双创教育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程科技人才的双创教育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性作用。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历了从劳动力—技术性员工—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变化过程,而创新型人才是未来急需的人才。工程科技人才作为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正是技术性员工、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原型”;双创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未来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双创教育有必要以改变和塑造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观念和认知为突破口,形成良性氛围。对于社会来说,创业将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加速经济结构变化、减少贫困、减缓气候变化、提高幸福感并促进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形成竞争优势。对于个人来说,能够获得财富,获得创造价值后的巨大满足感、更丰富的知识存储和认知资源。如何形成“双创”文化并传承发展呢?创新理论之父JosephSchumpeter认为: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如果企业家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创业项目的理想也会比较远大;如果创业能够被周围环境认可为一个好的职业发展选择,那么就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加入;如果创业者被看作是积极向上的,而且能够带来更多财富和就业机会,那么他们将能够从社会各界获得更多支持和鼓励。反之,如果创业被普遍认为需要特别技能或者能力,那么吸引力会有所降低;如果创业失败被大肆宣传,那么愿意为此承担风险的人就会减少;如果社会环境给予变化和创新很多的消极评价,那么愿意展开创业的社会个体就会趋于减少。

4.结论

创新驱动国家战略需要双创人才,工程科技人才双创教育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经济模式转变是工程科技人才“双创教育”的时代契机,“T”型知识结构是工程科技人才“双创教育”的能力基础。以“真实项目导向”和“导师制”构建“创新网络”,保持平台结构的稳定性特点;积极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创新网络”,展示平台开放性特点;兼收并蓄,主张参与主体合作设计双创课程,共同讲授,同时努力塑造双创文化,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毅刚,宋庆,唐浩.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经济决策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32-36.[2]徐飞.办工程教育育工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6.[3]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15-17.[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田慧生,曾天山.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1):4-16.[5]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41-44.[6]周济.中国特色世界———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暑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11.[7]白逸仙,柳长安,艾欣.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基于十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8]张楚廷.大学与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73-77.

作者:李旭 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