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要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1]。2016年3月,总理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2016年12月2日召开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在国家作出顶层设计后,各级领导呼吁倡导,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如何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工匠精神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2]。具体而言,工匠精神主要包括崇尚劳动、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精神,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专注精神,不拘一格、巧夺天工的创新精神[3]。在中国处处可以看到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显现的案例。春秋时期,木工祖师鲁班发明木工工具、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用尽十八缸水,墨染洗砚池,最终书法练到炉火纯青,入木三分;邓稼先等数十年研发成功两弹;南仁东20年铸就天眼;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记录了8位几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职业技能极致化的工人;等等。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不仅仅是要求传统手工业者对技术极致追求,更是要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受到尊崇,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工匠精神体现在职业教育上,就是要“德技并重”,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的专业技能,更要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使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培育有机结合,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从单一的职业技能习得向综合的职业素养养成转变,助推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职业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同时,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也会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一)学校办学理念偏位,人才培养工匠精神缺失

一方面,高职院校处于招生链的下游,随着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移、有些民办高职院校升本成功,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下滑日益严重,不少高职院校想方设法向本科转型,不愿意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如何立足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评估、优质校评比摘要: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精益精神、专注执着和开拓创新精神。当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等经历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关注点聚焦在就业率、升学率、教学成果奖、技能大赛奖、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数量、特色和优势专业数量等易于数字化排名的标志性项目上,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软指标,无法排名且见效慢,故往往成为高职院校工作中容易忽视的“盲区”,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也缺失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片面强化专业技能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没有立足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千方万计培育德技并重的学生的行为本身就缺失了工匠精神。

(二)教师实践经历不足,教学过程工匠精神缺失

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重学历、轻实践的情况严重,不少新招聘入职的教师学历都在硕士以上,但是相当比例的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岗位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丰富但实操能力明显不足。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学术研究导向严重,教师科研任务重、压力大,无暇深入企业积累工作经验,顶岗实践流于形式,教学满足于完成任务,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学生职业认同感低,学习过程中工匠精神缺失

许多高职学生受制于高考分数,被迫选择职业教育,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缺乏职业认同感。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学习习惯不佳,因长期成绩差而缺乏学习自信心,遇到困难本能逃避,对专业学习缺乏认真钻研的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60分万岁混文凭的学生越来越多。做事急于求成,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不少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打工或创业赚钱上。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践训练工匠精神缺失

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出于自身建设或者评估考核的需要,主动迎合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和义务要求规定的不具体明确。大多数高校实行“分段式”培养方式,由学校负责前二年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企业很少参与此阶段的培养工作,只负责最后一年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不少企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只是将实习学生当作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渠道,没有对实习学生进行细致系统的指导,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不关心。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学校无法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实时调整学生的教育内容,且企业自身的这种职业态度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更谈不上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工匠精神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融入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方案也称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是高校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对某一专业或某类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4]。要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校园文化等全方位,使学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调整课程结构,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必修课,使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树立职业理想,明晰努力方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育协调专家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承担教育过程中重大事宜的协商与决策,落实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聘任、实践项目、专业评价等决策与部署,共同监督、检查教学质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及标准,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围绕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联合开发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特点的岗位课程教材,并配套相应的数字化资源。通过校企全面合作,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司育人职责,构建双主体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开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5]。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职业素养要求,设计不同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选取鲜活的专业案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情景设置、网络视频、课堂讨论、经典诵读、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等手段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学生教育时,要求学生收看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从他们身上学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专业专注、创新创造的职业精神;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走近工匠,与工匠开展互动式访谈,了解工匠精神在未来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以其亲身经历来说服和感染学生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采用慕课等形式选修“走进中国文化之门”“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等人文素养课,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坚定职业理想。

(三)专业课程教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

专业课程教学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专业教师应结合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考核之中。课程标准对应岗位标准,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培养工匠精神与提高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教学活动要善于营造体验式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作为职业人的真实感受。例如: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等课程,在讲授传统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严谨的操作流程,对工具的摆放和使用、具体的操作顺序都制定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注重细节,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通过长期的实践磨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实践教学,立足社会生产实际,着力推进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培养学生对新信息、新设备、新技术的敏锐度和求知欲。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等,创造学生同台比武竞技的机会,激发学生学技术、钻技能、比技艺的热情,培养其专注、执着、创新的工匠精神。

(四)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途径

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必须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精心挑选优质企业开展合作,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校企职责。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融学生与学徒、教学与传艺于一体,建立校企互聘师资队伍选拔培养考核制度,实现校企双向挂职锻炼互聘互用,聘请企业师傅,特别是德艺双馨的大师到学校任教。成立大师工作室,汇集行业顶尖大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也能够提升师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鼓励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以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组建由在职教师、兼职专家、返聘教授、知名大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校企互聘的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由“实践型”“学术型”“大师型”等组成的多样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教师与工匠师傅的联合传授和精心指导,将课堂学习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合作育人,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不仅让学生真正学到专业技能,而且在工匠师傅的传帮带中,实现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著。

(五)校园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深入发掘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行业背景和职业要求,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持续创新的职业追求。结合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在学校楼宇、校园景观、道路、文化阵地建设和命名时渗透和展示工匠精神。要优化文化景观建设,努力形成若干突出工匠精神内涵、体现学校特色、与校园环境相协调的重点景观,让学生置身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切身感受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物质文化的熏陶[6]。如,建造工匠雕塑园,重点展示与本校各专业相关的知名大师的雕塑,详细介绍他们的动人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学校邀请业内专家、工匠大师共同研究和确定本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找准人才培养中与产业需求的定位,结合行业企业要求,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一套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通过校纪校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规范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日积月累中塑造工匠精神。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管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孜孜以求的专业追求、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会引导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从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抓起,规范学生的举止行为,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邀请行内知名的工匠大师来校分享个人成长经历,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研发各个环节,感受企业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做事氛围,引导学生养成做事认真细致、规矩守信的职业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寓教于各类活动中,精心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工匠精神养成需求,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技术和人文并重的优秀文化活动。入学初,设计“校训”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理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为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客观剖析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职业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创建各种学习型、创新性社团,开展各类技能大赛、文化创意集市、创新创业大赛等具有工匠精神教育的活动,激发学生苦练技艺的同时践行工匠精神。

四、结束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以工匠精神增益和推动职业教育,使职业院校成为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大国工匠的摇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3]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95.[4]赵冬臣,马云鹏,解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0,3(02):57-62+84.[5]刘宝民.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EB/OL].www.gov.cn/zhengce/2016-07/12/content_5090385.html.[6]侯红英.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价值及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75-77.

作者:金银琴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