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能源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广泛地涉及动力、机械、电气、电力电子、自动化等多个学科。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的背景下,高校肩负起起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新能源技能人才的重任。结合当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可以发现,其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方位的特征。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必须尽快地推进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为此,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分析、基于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层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下的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优化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一、我国新能源类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自国家能源局2017年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家层面加强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新能源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且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当前,从新能源人才的供给情况来看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行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等高端人才缺乏,而低端人才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的《2017-2022年中国新能源专业方向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报告》中预测的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对新能源专业人才需求有望达到127.44万人。总之,新能源产业的大好发展趋势与高素质、高技能的新能源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将会也来越突出。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尽快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新能源类专业人才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下探索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下,产业发展带动高水平的人才的需求。对高校而言,应当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能源行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要求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高度关注系能源研究以及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力求通过培养新能源人才,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层面的差距,从而实现在未来的竞争中以技术创新能力取胜。为此,必须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不断地输送实用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
(二)新能源技术发展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能源技术设计学较多。对新能源产业的人才而言,为了更好地在产业发展中得以生存,必须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即当遇到一些问题时,可以创新性的以多个学科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方案。为此,要求高校在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攻克一系列的技术难题,这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下的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在阐述系能源产业发展下的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基础上,下文主要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下的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问题展开探讨。具体如下:
(一)科学的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分析
借助调研模式,获取人才培养需求的相关信息,对此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调研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展开调研,二是围绕各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展开调研。前者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工作岗位上是否适应。分析毕业生就业趋势和岗位特征,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后者主要是围绕项目建设部门和造价公司展开调查,借助市场信息了解公司对项目造价人才之基本需求。还围绕项目造价岗位急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展开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体系继续沿着纵深方向发展。
(二)基于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下,为契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优质的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方面展开有效的培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基于人才培养需求在对新能源类专业课程予以优化。具体应囊括四方面内容:
1.公共基础内容
包括道德素质等分类型共修课。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内容展开。
2.学科专业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新能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侧重针对其应具备的各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展开,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专业延伸内容
该部分侧重知识的拓展,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挑选喜欢的课程完成选修任务。例如,太阳能电池等选修课与素质培养课型等等。
4.实践内容
就业引领、实践见习等。关注素质与实践培养,凸显个性化特征的科学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基点。同时,也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可以适当增设课外学习或实践活动,围绕当前新能源的应用环节、将来趋势等问题展开交流,要创新教学思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验课程要围绕综合实验进行科学的安排,让学生自主完成试验,得出有效信息,再对信息进行验证,实现课堂知识与实验实践的有效转变。
(三)加强实践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校应以新能源专业特征为出发点,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借助学术探讨、科普推广等形式,以化学文化节等多种类型的活动为契机,提升学生对此专业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与新能源专业有关的科技活动,激发其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新能源专业相关的兴趣小组、研讨会等,让他们在分享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重视实践育人功能,带领学生参加与新能源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对假期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为新能源专业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打造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
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基地的打造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首先,高校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应用型的新能源人才,就必须打造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其次,借助校企合作达成信息共享之目的。师资力量的校企携手,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公司职员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其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公司员工担任兼职教师,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最后,关注校企科研携手共建活动。例如,依托长株潭经济圈的优势,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技术过硬的科研队伍,攻坚高质量科研课题,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校企科研携手共建,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的有效转换,并依托企业的优势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加强新能源类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从业者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在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加强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具体而言,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
1.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应充分结合新能源类专业的具体特色,在校内建立起符合学生专业需求的实验室。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验课的教学创造便利,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专业实验课的开展创造条件,借此开展校内的实习活动。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新能源行业现实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新能源相关的企业的深度合作,依托相关产业在技术层面的巨大优势,形成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全面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也可以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科技服务。此外,也快利用假期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机会。
四、结语
总之,新能源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也是“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点。在良好的国家战略发展和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下,对新能源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依然无法满足当下产业对人才能力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必须立足对产业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课程体系予以优化,注重创新实践教育和产学研教相结合,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地推动高校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周伟(1986-),男,工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功能陶瓷等。
【参考文献】
[1]田红.基于战略性新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59-61.[2]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15):29-30.[2]王海龙,白心爱,李秀平.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吕梁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15-17.[3]马云贵,阳小良,肖世元.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