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面对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具有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技能、熟练创新方法的创新型人才需求愈发强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离不开实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战略,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

欧美国家很早就强调要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把创新教育列为21世纪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强调教育内容应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着重培养能够敏锐洞察社会发展机遇的思维,善于整合社会资源,掌握创新事物发展技巧,有创造性知识体系,能够承担社会风险能力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围绕如何挖掘具有创新思想和行动、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新事物的思维的人才并对其实施教育,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和手段,从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入手,逐步实现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由若干要素构成,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模仿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1]创新型人才社会化发展的源动力是创新精神。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具有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行为、新特性、新意志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其特点是勇于创新,不畏惧风险,坚持不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敢于打破原有思路寻求社会变革。创新精神是人的潜在意志,是创新型人才具有的开创性意志,使其能够从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下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行为,从创新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突破原有事物的固有模式,在精神层面提出思维革新并付之行动。创新型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是思维革新。创新型人才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创新机会进行分析、评价、比较、判断、推理、决策的动态活动过程,是其实现价值的基本方式,是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个体需求的最高层次、自我价值升华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价值的源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精髓在于如何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战略,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对具有创新创业思想的大学生进行分层次重点培养。通过加速营造创新型人才培育环境,改变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现状,使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靶向目标。总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典型实践意义在于推动建立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长效机制以及创新经济战略实施发展计划。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计划仍处于探寻与摸索的初级阶段,人才培养方式仍然以模块化教学和基础实践为主,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非常薄弱,许多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缺乏基本生存能力。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创新教学课程的认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首先,多数高校对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对深层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理解不深。由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理念提出时间不长,相关研究时间较短,个别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究竟该做什么的认识还很模糊,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概念认识不到位,简单地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就业培养。其次,个别高校忽视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相关资源投入不足,使人才培养缺乏资源保障,忽视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甚至出现弱化培养能力,不重视师资发展的局面,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软件保障。少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不清,忽视个性化需求与发展。再次,有的学校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创新的举措,但仅以学校科研部门为依托开展创新课题项目研究,研究经费投入少,研究时间短,学科受局限,造成大学生创新项目针对性差、吸引力弱、效果不显著。多数大学生对创新项目没有认同感,缺乏强烈的参与热情,甚至出现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参与,而学生毫无兴趣的尴尬局面。总之,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发展没有能得到有效重视,多数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不透彻。随着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创业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务之急。[2]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通过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贯穿于高等教育始终。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开展系统多样的教学与教辅手段,通过加快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传统课堂授课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教学活动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有效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无法实现层次化教学,无法帮助学生完全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网络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学习的各个环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励学生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传统教学依靠课堂灌输式的讲授,无法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教师灌输式的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无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学生疲于应付单调的课堂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多数高校已经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型思考能力,发挥在线教育随时、随地、随人的灵活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生动地理解课堂学习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合理规划教学资源。[3]

(二)“翻转式”教学模式

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依然是以面对面的讲授式为主,教师作为知识讲授的主导者,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学生作为学习吸收知识的客体,主动认知能力薄弱,对待新知识、新思想、新见解的接受与适应能力有待提高。2007年,美国Woodland Park of School的教师Aaron Sams和Jonathan Bergman用软件将自己的课件编辑成教学短视频,将其放在互联网上用于帮助无法上课的学生进行课前与课后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由此很多学生能够在上课前观看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能够充分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且上课时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开展翻转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手段支撑教学主体活动,积极开展微型视频翻转式教学,它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微型视频课堂应用的基础,成为微型视频碎片化、可视化等特征得以展现的最佳拍档。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相互结合,使课堂教学更为人性化,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分析课本上的知识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它实现了知识传授方式的翻转,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分层化和个性化,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前自我学习,带着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以及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和见解,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翻转教学方式是“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与讲授的结合体,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理念的转换,最大化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能力,提升教育水平,推动高校教学的改革。

(三)SPOC“在线互动式”教学模式

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慕课实验室主任Armando Fox利用MOOC进行教学时发现,多数学生参与在线网络实践环节时,普遍对学习内容讨论的兴趣不高,缺乏体验式学习快乐。Armando Fox发现MOOC教学缺乏网络环节的互动,提出基于“SPOC”(Small PrivateOnline Course,一种限制性的小规模在线互动学习模式)的教学模式,它是对MOOC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改良,是通过分析和互动的新型学习模式。SPOC被誉为是慕课后现代对在线课程的改良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能够与其他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互动教学有效结合形成新型教学模式。SPOC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决定学习课程内容和学习课程环节的设计,包括视频课程讲座环节、课程评估环节、课程互动环节和课后讨论环节。Fred G.M等研究者认为,SPOC教学增加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促进更多的课堂交流,学生通常以自己的学习进度访问交互式内容,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享知识和拓宽学习视野。SPOC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加入SPOC在线课程的学习,但必须保证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学时和强度,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直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能够在互联网上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和课后作业。其中通过考试的学生将获得修满计划的证书或学分,而未成功完成教学计划的学生可以作为旁听者在线参与教学课程的学习。SPOC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完成传统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使教师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侧重点、学习关注点。教学形式更具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更具探究性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5.[2]唐小鹏.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103-108.[3]柴若冰,朱鹏举,曹海青.高校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123-126.

作者简介:柴若冰(1981-),男,辽宁阜新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