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基于此,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路径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高高校教育效率与水平。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都能够获取所需知识和相关信息。在互联网全面来临时代下,很多知识已经不再需要我们记忆,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取海量的信息,这些资源比传统的知识获取更加高效、高质。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成本大大降低,学习这一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场所,完全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高效教育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打造智慧校园,并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彻底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本“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与学院教学、科研深度结合起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办校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各行各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开展的教育改革,更显有声有色,可以说高校现阶段的教育改革是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是一种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教学研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将“互联网+”这一模式渗透到高校教育改革中,对传统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化的改变,从而助力高校教育能够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1]。同时,高校教育改革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并且借助“互联网+”这一模式,也能够有效规避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逐渐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出现变化,这对于整个高校教育而言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思维与教育规律进行深度融合,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所有教学改革都必须要围绕学生这一“用户思维”[2]。高校教育工作服务的核心就是“学生”,因此学校必须要在教育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而教师也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往“师尊”的高度走下来,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认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汲取优秀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保各个层次学生均能接受知识熏陶,设计具有差异化的课堂提问与课后作业,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确保教学目标高效落实。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要不断拓展自己视野,从多角度出发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跨界思维的建立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实现学科、专业知识的跨界融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形成多样化的思维,并用大视野的眼光来预判事物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高校也应当注重教学思维和理念的改革,要积极将教育发展视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校企合作、校局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确保所培育的人才能够了解行业现状,符合行业人才需求[3]。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实际,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到学科教学之中,共同制定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自身人才培养改革进程的加快。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组织教师结合地区发展,挖掘自身教育优势,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化调整,突出专业课程特点,打破思维藩篱,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切实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培育出优质人才。
(二)拆分知识点,改革教学时间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时约为45分钟,但是学生在45分钟内并非能够完全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需要抵御网络的诱惑,因此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大幅度缩减,对此改革教学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4]。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首先对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提取,制作成为5-10分钟的微课,然后上传至学校教育平台,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开展自学,将原本放在课堂的教学内容放在课前进行,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可通过教学平台与同学进行相互探讨,也可一对一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汇总、整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逐一攻破,将课堂45分钟集中用于答疑解惑,这样能够避免课堂教学中侧重点的偏差,增强师生互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资源的整合,还需要注重微课设计的科学性,实现知识交互,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加入在线游戏、视频聊天等互动形式,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助力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三)研讨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现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导权,这种教学模式根本难以顾及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对于知识,学生只能选择被动接受。通过专题引领,借助新研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6]。所谓新研讨式教学就是在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由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围绕某一知识重难点,形成专题研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或是采取小组合作模式,以课堂宣讲为主要形式的启发性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学科偏理论,课程性质较为枯燥,因此在教学之前需要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小组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资料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科学分组,每个小组明确不同的研讨主题,同时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小组长,全权负责研讨活动的开展,同时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查阅文献、检索资料,小组共同完成提纲撰写,并结合所收集的资料编制PPT,最后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宣讲此次研讨的过程、结果,分享最终的学术成果。通过这样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7]。此外,教师应当看到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将课堂讨论向课外延伸,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切实深化讨论内容和形式。
(四)混合教学,突破重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从以往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激光笔”的形式。虽然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课堂上教师依旧滔滔不绝的讲着,学生昏昏欲睡的睡着,课堂注意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8]。再加之电子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记笔记,想着课后借课件即可,教学从传统的“讲述式灌输”向信息技术手段下的“互联网灌输”转变,课堂教学质量不佳,成效甚微。归根究底还是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切实发挥出信息教学的优势,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未被激发,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得不到明显提升。混合式教学就是立足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型高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互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活动中奖惩机制的制定,就算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再好的教学环境,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制约,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混学分”“搭便车”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在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后,还需要提供完善的考核标准,并且在学生之间实行互评机制,每一个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其余同学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进行评分,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任务目标以及考核指标在教学平台进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任务领取,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可行性的学习方案。同时,教师无论是采取线上或是线下的授课方式,都必须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重难点知识避免出现重复,要引导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深度解析。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来演示知识重难点[9]。同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需要与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区分开来,课前任务重大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求知欲;而课后作业设计的核心就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设计上要比课前任务难度更大,注重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互联网本身无法改变教育教学,但是却能够为高校教育提供服务。可是,如果高校教育不进行革新,依旧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发挥自身价值,甚至会制约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引入微课教学,拆分知识重难点,实现教学时间的改革,优化整合资源,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此外,教师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自我信息化教学水平,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以此来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沉着应对改革冲击。
参考文献:[1]肖泽忱.“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J].林区教学,2017(7):46-47.[2]付艳萍,王秀芳.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移动信息,2016(8):138-139.[3]李黎,王冠愚.“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探索———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4):87-90.[4]李淑娴,马宗民.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8(02):121-122.[5]冯涛.“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教师,2017(24):28-29.[6]于秋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研究[J].通讯世界,2018,340(09):214-215.[7]刘桂花.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J].高教学刊,2017(1):75-76.[8]周羽.“互联网+”视域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纳税,2017(19):130.[9]方美璇,肖欣怡,朱东弼.浅谈互联网+时代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视界,2017(28):66+72.
作者:叶帅华;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