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探索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探索

文章分析了滨州市改造提升旧动能、发展培育新动能过程中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主张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实现与地区经济和产业需求的良好对接,在深入研究滨州市的现实和潜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职业院校要调整专业结构和教育模式,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取得政府支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助力滨州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国家赋予山东省的一项重大任务。滨州传统产业规模大、能耗高,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推进,是滨州快速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稳步实施经济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迫在眉睫的使命担当。新旧动能转换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滨州市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目标的实现来支撑,其中教育要走在前面,人才要先行,所以最终新旧动能转换这一重大战略的落实,关键还是人才。滨州市在招才引智,广泛吸纳高精尖人才的同时,更需重视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高水平、知识化,没有高技能、职业化,社会整体的“人才链”是不完整的,“人才链”不完整将影响制造强市、教育强市、新旧动能转换的落实。作为应用型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院校,在新旧动能转换号角的召唤下,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助力滨州新旧动能转换。

一、新旧动能转换促使人才需求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是指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旧动能是指传统动能,它不仅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更宽泛地覆盖利用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的第一、二、三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即通过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来转换掉传统以资源和政府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1]。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过程中,就涉及人才需求的转换,包括掌握了新观念、新技术的研究创新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职业教育就是要围绕这一转换需求提高学生两种能力,培养两种人才,“一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与地区经济良好对接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新时期新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应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建设创新型、技能型劳动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坚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作为地区经济的人才支撑者,应在深度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调整的基础上,增强服务地区经济的主动意识,搭建校企融合、校市互动,构建技术支撑与智库多元支持保障体系,强化与地区经济和产业需求的良好对接,真正成为地区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为了更好地服务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也为了使滨州的职业教育更具地域性和行业色彩,滨州的职业院校有必要深入研究滨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趋势,以此来确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主要靠产业、关键在项目,如今在滨州,最活跃的经济元素来自高端铝业、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近两年,这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经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2]。滨州市将在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有步骤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多产业融合发展,积聚力量发展新动能。规划中,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培植产业集群,壮大实体经济,到2020年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1.2万亿级的产业规模,努力打造全国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先行区。这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滨州地区乃至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就需要大量相应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以上各项产业的发展。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技能密集型企业,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要求都很高,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也有严格的要求;另外,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职工问题也很突出,如职工年龄老化、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新进员工综合素质不高、职工稳定性及操作能力下降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紧贴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岗位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强调与产业实际高度对接,且要强调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要不断为企业定期开展职工培训,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在传统产业壮大提升、提档升级的同时,滨州市在新动能的培育上也有大动作,培育壮大新动能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对于新动能,简单来说,滨州的做法就是“围绕三个产业、强化五个支撑”。“三个产业”是,制造业新模式、农业新业态和服务业新领域;“五个支撑”即人才引进、科技投入、品牌创建、金融支持和营商环境打造。滨州在“互联网+”方面,加强了与互联网领军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和电子商务,推进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实现服务业新领域的不断拓展。例如与京东集团合作,总投资15亿元建设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与华为集团合作,投资4.9亿元建设大数据中心产业园,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滨州以上这些新的动作和变化,昭示着人才需求的潜在变化,职业院校如果不能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很可能会错失发展良机,也实现不了与产业需求的准确良好对接。认识产业现状,把握产业发展动态,研究产业调整趋势,是职业院校实现与地区产业精准对接的工作基础。“职业院校要通过大量的调研、充分的数据分析和真实的信息支撑,增强自身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准确性。”[3]

三、助力滨州新旧动能转换,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建设切实与产业对接的专业群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与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职业教育就是服务于产业发展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职业与产业有着内在的对应性。”[4]作为技能型人才输出的基地,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以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调研比对,淘汰原有设置不合理、落后陈旧、与地方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构建符合地区经济所需、具备地区产业特色、新兴科技含量高的专业,实现专业内容与产业信息高度对接。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滨州市谋划了“5+5”十强产业,即高端铝、高端化工、生态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面对如此机遇,职业院校也应该顺势而为,结合院校实际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的方向,为十强产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人才。以我校滨州市技术学院为例,滨州市技术学院开设的化学工程系、机械与数控系、轻纺与交通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以及热电工程、船舶焊接等专业都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为响应十强产业中五大千亿级产业的建设,学院会继续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专业,且为顺应新兴产业的发展,近期新增航空服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专业。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企业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设备会更新、生产工艺也会升级,那么企业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也会不断发生改变。职业教育要深度研究企业管理规范、技术进步、操作流程的新变化和人才发展新要求,及时对企业员工素质进行提升。通过采取有效的技能人才培训,实现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及时、高水平的接续,做好企业的培训基地。滨州市诸多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部分职工因自身素质跟不上改造旧能发展新能的趋势以及在去产能中面临被分流的可能导致失业风险加大。迫切需要重新接受职业培训和二次置业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职业院校要承担起这部分人的再教育,使其可以快速掌握新技能,通过培训重新上岗。同时,2019年初的“职教20条”为职业院校确定了“三位一体”的全新定位,即除了培养区域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外,还要用新技术赋能中小微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源和产品开发中心,并要承担振兴社区教育、服务终身教育的功能。职业院校要充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定全市中职院校校企合作考核标准,通过产教融合、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多方合作,提升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职业教育质量

山东省及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大会召开之后,滨州市教育局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专题研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举措,努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即是开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活动计划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面向全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和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建1-2个市级职教集团,培育30个市级骨干特色专业,争创3个省级品牌专业。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及企业等多方的合作。学校作为人才的培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一方面是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学校的老师无法像一线的工作者一样对行业动态发展及时准确的了解,并根据发展做出相应的应对,如果从一线的工作者中聘请老师来高校授课,因其收入往往都很高,学校又聘请不起。再者,这些企业在职人员也有自己的工作,在授课时间与工作时间上也存在一定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学校欠缺的东西很多都是企业所具备的,企业既是人才的需求方,也是站在技术、模式等最前沿的机构,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中也能提供一些硬性和软性条件。只有企业真正参与其中,加强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各自发挥自身特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真正形成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职业教育能力。当然,学校和企业之间是希望合作的,但往往受制于一些客观的条件,政府可以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起到重要作用,逐步彻底打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壁垒,让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特别是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中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无缝、平滑地对接。“这样无论是师资的问题、经费的问题、培养方向的问题、实训环境的问题、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都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这样有质量保障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在推动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上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四)鼓励创新争优,加强技术性、工匠型人才培养

滨州市一直以来都在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职业院校应该与市教育部门联合,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新机制,研究出台更加有效、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政策,如定期开展“十佳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十佳滨州首席技师”等评选活动,鼓励创新争优,强调工匠精神,加强技术性、工匠型人才培养,引导人才面向生产科研一线,历练自身特长优势,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带动和激励导向作用,帮助本地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并尽快培养形成人才梯队,助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开展。

【作者简介】李晓雯(1983-),女,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题项目】本文系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9-SKGH-3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马文旭,刘晨阳.沂蒙精神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启示和实践功效[J].传播力研究,2019(10):226.[2]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8.[3]王恒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8(1):127-130.[4]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29(5):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