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运用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逐渐深入和对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遵循客观规律,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在“四化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总结分析我国20余年来保护性耕作在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成效
1.1“发展保护性耕作,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正在成为共识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农业与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态文明至关重要。特别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中国,发展保护性耕作更具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第一产业中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
1.2“四化联动”对保护性耕作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处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农业机械化将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增产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特有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的项目研究成果对粮食产量、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均有量化评估。
1.3.1粮食产量与节本增效作用农业部保护性耕作
研究中心的资料表明,保护性耕作一季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同时,实现了作物的稳产增产,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5%,小麦增产7.6%,杂粮增产10.1%,大豆增产18.7%。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1亩约等于0.067hm2)。
1.3.2生态环保效果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环境
科研院等的研究成果表明,北方典型风蚀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以减少农田风蚀40%~70%。采用美国农业部公布的风蚀方程(WFQ)监测评估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农田单位面积风蚀扬尘PM10排放量减少29.2%。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估算,采用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每年每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直接排放180多kg。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石油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性耕作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也能够发挥出明显作用。河北坝上、北京延庆的对比试验表明,传统翻耕与留茬覆盖对比试验条件下,免耕比翻耕减少风蚀量36.93%。山西免耕覆盖比传统翻耕减少径流量52.5%,减少土壤流失量80.2%,降低径流强度14.6%。
1.4形成和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推广方法
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机具系统,积累了大量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方法。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稳定增长,农民认识逐渐提高。
2、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
2.1耕作制度变革难度显而易见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农耕制度经历了“不耕作—刀耕火种—传统人畜力耕作—机械耕作”的历程。在保护性耕作出现前,耕作制度的演进发展就是人类对土壤、自然生态的干预强度加大的过程,以至出现1935年5月震惊世界的美国黑风暴。随之出现了免少耕技术,20世纪末发展为保护性耕作,近来又出现了以保护性耕作为核心的保护性农业。从历史来看农耕制度的变化,不耕作时期经历了数万年才出现了刀耕火种,而后在汉代出现了以铁犁为标志的传统人畜力耕作,再到19世纪中期,英国首次用蒸汽机实现农田机械耕作。随后经历了近百年,出现了减少土壤耕作扰动,有利于保护土壤、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耕作。虽然不同的耕作制度经历的时间在由数百万年减少到不足百年,但是传统人畜力耕作和传统机械耕作都是以单纯的耕犁变革,替代人力、增加粮食产量实现的。保护性耕作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机械化耕作、播种、秸秆残茬处理和病虫草害控制等多方面技术集成来实现,不是简单的一类机具或一个作业环节。
2.2粮食安全前提下提高单产困难大种田农民的内生动力不足
保护性耕作的出现,初衷是恢复生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的实践也表明,保护性耕作增产效果是随着实施地块的连年积累,才能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我们面临的人多地少,单产已经偏高的状况下,当年增产见效不甚明显。同时,粮食增产、节本增收效果能让种田农民直观感受动心的示范区(点)少,农民主动应用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调动不足,内生动力很弱,推进难度较大。
2.3保护性耕作处于不断认识和完善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不断深入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涉及多学科的、极为复杂的系统。虽然国内外都已经基本形成一系列的耕作制度和方法,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在不断深入发展,多学科对保护性耕作机理的研究也不断出现新成果。对保护性耕作的优点和不足的认识逐渐加深。
2.4实施面积大量增加高质量示范区较少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省、市、县、乡村发展比较快,实施面积增加比较多。但是,真正高质量、稳定连续多年不变、实施效果明显的示范区建设明显不足。
3、再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分析
3.1以包容开放的理念形式实施保护性耕作
全球领域对保护性耕作的包容性很强,重点在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扰动和地表覆盖植物体。应该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包容开放的原则,建议在界定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时,阶段性地适度放宽。
3.2争取加大支持力度
国际土壤耕作组织认为,保护性耕作是目前能够实现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是土壤保护的成功范例。推进保护性耕作,关键在于国家政府、推进实施机构、农田经营者3个层面。农业、农机管理部门作为推进实施机构,只是一个中间环节,推进作用力的大小之幅度非常大。抓住粮食安全、生态恢复2个核心,赢得国家和政府的有效支持,挖掘出农民的内生性需求动力,引导形成所需的服务能力,那么,推进效果可能数倍增加。如果3个层面协调不好,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推进效果。我们要主动总结研究,客观充分地表达保护性耕作在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进程中的作用效果,进一步使“发展保护性耕作,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形成全社会共识,在国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形成推进保护性耕作的自发机制。
3.3探索项目整合联动的实施形式
山西省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机械深松、玉米机械收获作业补贴等工作,协调土地流转或托管后规模化种植组织、作业服务组织等方面,不仅有利于各个项目的实施,对保护性耕作的推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3.4提升保护性耕作的区域服务能力
为提升保护性耕作的区域服务能力,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发挥专业服务组织的优势,重点引导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保护性耕作的田间作业任务;二是提高农户或机手普遍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落地熟化的能力;三是继续加强保护性耕作科普宣传与农民、操作者的专门培训力度。农业机械看似简单,但对操作者的要求非常高,同一台机具,不同的人操作,可能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参考文献[1]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保护性耕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中国保护性耕作20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2012.[3]山西省农机局.从18亩到1300万亩———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道路.(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