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培养创新能力电子人才方案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1、引言
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质量思想,为我国质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学习贯彻精神、进一步做好质量工作,就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质量发展新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社会、企业的需求,在此契机下,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尤为重要。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驱动力。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已经倡导多年,各大院校校目前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升级改造实验室,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实验室等,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然而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1人才培养观念思想不够解放,意识模糊
对培养目标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对学生应掌握的必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应对今后职业变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不太注重,课程内容整合不够,有的过分注重在知识体系上做突出,无创新,有的过分注重专业技能,把专业面做得很窄,将专业培养特色理解为学生掌握一、两项具体技能,传统知识与高新技术新知识结合不好,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应对能力差,综合素质降低。
2.2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学生兴趣不高
目前高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一定的落后。教材不能反映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如何把实用的工程技术传授给学生,是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电子综合人才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致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兴趣不高,会听从而不会质疑,更不会形成创新的观点,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动态的工作环境。实践教学环节也如此。
3、如何更新优化应用型创新能力电子综合人才培养方案
3.1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学科基础课按照专业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基础课删减不必要的学时,常用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式”教学展开。通过项目式的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程按照突出专业内核、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的原则构建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和校企合作形式,根据企业要求合理安排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面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2教学模式的转型
开展“项目教学”活动。对许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采用老师辅导、学生自学形式,通过项目比赛成绩,代替相应课程成绩。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得到锻炼。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项目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快速化、多样化的需要。目前哈尔滨华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校内和“三下乡”的活动中都在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内广泛开展“红色+电信义修”活动,通过该活动使大学参与家电等电器的义务维修活动,服务师生,通过电器设备的拆解维修使学生真正了解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学生党员率先垂范,发挥专业优势,带动普通同学参加切实服务师生,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通过“三下乡”活动策划与组织,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到基层去学习,在实践锻炼中学习提高涵养自身的言行品格,到达爱党、爱国、爱校,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3.3校企多方合作,共同培养
学校与本地或者外地企业合作建立多个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利用两种不同的资源和环境,通过资源互补,采用技能培训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向实用型的市场需求迈进。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科设置,整合优化传统专业,开设热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改变了传统高校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现如今哈尔滨华德学院已经共建“华德-昆山学院”,该学院于2019年7月19日揭牌,课程共建,实习,就业直通车确立,致力于打造企业急需综合人才,毕业生不仅在昆山地区有良好的就业,而且受到了企业的好评。目前哈尔滨华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还参与“华德-吉利”学院、“华德-台达”的建设,每年输送百余名学生高质量就业。
4、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上,要牢记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要思考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样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才能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才能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中国梦贡献一份高校的强有力的力量。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电子综合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使高校学生能更好地面向社会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关心,有待我们不断的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1]赵雪.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析[J].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18(3-4):1-3.[2]蔡文芬.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7):158-160.[3]高峰.浅析民办高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48-249.[4]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06):1.作者简介:胡金龙(1985-),男,工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方向。-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