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析助推全面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析助推全面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析助推全面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党中央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 [1]。”从多地农林高校社会服务和全面乡村振兴的现实实践来看,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已成为农林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和助推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新动能

1.经济圈、高校经济圈与农林高校经济圈

经济圈一般是指从地域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以及政府宏观经济布局出发,形成的具有内在经济一体化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 [3]。近年来,各种层级的经济圈不断出现,有省内地级市形成的经济圈,有跨省的城市经济圈,更有省与省层级形成的经济圈,如京津冀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三角经济圈等。上述经济圈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助力了地域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畅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何谓高校经济圈?高校经济圈则主要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依托一所或多所高校的人气集聚和知识创造力而发展起来的涵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娱乐、商业休闲、培训出版、物流信息以及相关的三产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区域性经济业态 [4]。我国高校经济圈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依靠辖地政府主导建立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北京中关村高校经济圈、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等。从现有高校经济圈的建设发展情况来看,众多高校经济圈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已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一体化状态。而农林高校经济圈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校经济圈形态,主要是指依托农林高校地理空间范围、知农爱农人才等产、学、研多方面优势,与属地乡村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所形成的涵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乡村文化等新型乡村经济体。

2.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对全面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随着2020年“全国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战正式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全新重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需要调度全社会各方面有生力量的积极参与。农林高校作为农业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和服务“三农”的首善之区、辐射之源,不仅需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新农科”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还应与乡镇村落社区合作推动建设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农林高校经济圈的建设实践证明,依托农林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知识创造力发展乡村规模经济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并通过发展乡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资源、技术、信息、资金、配套产业向乡村地区集中,最终持续扩大农林高校经济圈规模并完善其功能体系。由此可见,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能有效改变以往农林高校单向度输出式为主的乡村社会服务模式,形成校企乡融合互动、共促发展的良性局面,从而助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2.1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有助于聚集农林专业人才,优化乡村人才队伍结构乡村要振兴,人才须先行。全面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农业科技人才,还需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建设一批复合型的高水平乡村人才队伍。农林高校经济圈的多元主体性有助于为全面乡村振兴打造复合型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一是农林高校作为我国培育爱农知农人才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选派专家驻村指导、鼓励学生“三下乡”以及开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等为乡村不断输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二是随着农林高校经济圈的打造,以“校-企-乡”三级合作推动农林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有望以产业链带动人才链进而发展培养一批农业产业经理人、农业产品带货人、农业企业管理人。

2.2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有助于培育新型乡村产业,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农林高校经济圈的打造,借助科研成果、知识输出等方式,有利于超越传统区域经济内循环的封闭与局限。农林高校经济圈具有集聚农林高校产、学、研的突出性优势,可以助力乡村选准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指导农民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农业产业。农林高校经济圈内的各企业也可立足自身优势选择参与其中,充分运用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倾斜,深化“校-企-乡”合作,着重发展绿色、环保、创新的新型农业产业,摒弃以往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经济粗放增长模式,建立绿色新型产业链,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与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以陕西杨凌“秦创原”农业板块这一现代农林高校经济圈的打造为例,该板块由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粮农集团等单位共同建设,贯彻了“区校一体,融合发展”的共同理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平台、试验示范站体系、农业科技成果、科教资源以及与多家研究院所学校密切合作等产、学、研优势,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科技经纪人才队伍,助力了陕西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建设农林高校经济圈推动校企乡多元合作,能够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和促进城乡要素跨界配置,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2.3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有利于吸引更多组织参与,改变乡村组织运行方式近年来,众多农林高校党组织与乡村党组织进行支部联动、党建联盟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取得实效,但因对其他乡村组织的带动重视不足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林高校与乡村党组织建设与其他组织各自为政的单向度发展问题。但农林高校经济圈因其参与主体、从业主体、运营主体的多元性,可以在发展中有效地促进乡村党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融合,尤其是借助农林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有望起到将党组织建在农林高校经济圈平台上,建在多元主体、多元机构平台上,实现以党建引领多元组织发展的驱动作用。并且由于农林高校经济圈建设涉及诸多利益关联方,可以衍生出众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助于在党组织领导下实现乡村自治、德治、法治相互融合。

2.4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有助于培育生态资源优势,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著名的“两山论”,既是对新时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关系的生动表述,又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根本遵循的原则所在。乡村作为绿水青山资源的集聚地,大量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亟待开发和盘活。但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下,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又急需金山银山的扶持。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则有助于破解这一乡村“资源—资本”的二元悖论。具体说来,在农业高校经济圈的视域中,可以依托农林高校多年来围绕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土壤肥料水体系建设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吸引企业政府共同创办生态农业产业,有助于乡村产业实现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村一色”“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休闲产业,以乡村美丽的生态环境、特色的农业产品、独特的民俗风情等优势吸引城市居民消费,进而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乡村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打造宜居、和谐、美丽乡村。

2.5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有助于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树立新型职业农民观当前,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化已经被部分人曲解为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他们甚至主张要彻底否定过去的农耕文明,彻底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实施现代化 [5]。若循此思路实践,则必将会使乡村社会异化为“无根”的存在。而通过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则有助于突破以往城乡二元结构系统中二元文化模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到乡村文化产品的创作中来。具体来看,可以让农林高校与社会上的文艺社团、文艺创作者联合踏上广阔的乡村舞台,携手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农林高校经济圈内的乡镇村社区等主体可以积极主动学习借鉴农林高校传播耕读文化、农业文化的众多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经济圈辐射面广、利于乡村文化、乡村故事宣传推广的优势,改变以往传统“贵贱之分”的职业观念,树立新型职业农民观,引导更多的农村青年继承具有优良传统基因的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3.农林高校经济圈建设赋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以农林高校经济圈助力全面乡村振兴,需要树立农林高校经济圈建设与实施全面乡村振兴高度有机统一的核心理念,加快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逐步形成长效、互动、良性循环的校企乡多元一体互促融合发展体系,具体可从要素、组织、人才、市场、文化五个方面赋能,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3.1树立校企乡一体多链的互促发展理念

要有效提升农林高校、企业、乡镇参与农林高校经济圈建设的主体性,深化“多元一体 融合发展”的共识,树立学科链、要素链、产业链等多链互促发展理念。农林高校既要敏锐把握乡村发展趋势,以乡村产业链发展需要为导向,着重打造与乡村产业链相符合的学科链;凭借农林高校学科链的加持以及党和国家对“三农”领域的政策倾斜,吸引多元主体、多种要素参与到乡村产业链的建设中来,使得产、学、研、用、金等要素借助农林高校经济圈这个平台载体在城乡自由流通,加速农林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学科链、要素链、产业链的良性互动、融通发展。3.2成立政产学研用创新融合的组织机构各级参与主体要加快成立涉及政产学研用等多类组织机构,聚焦农林高校经济圈的建设和全面乡村振兴的推进。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自发成立营利性组织和推动孵化培育一批服务全面乡村振兴、扎根农村基层的非营利性组织。加强政社互动与合作机制建设,加强党建引领机制建设,保证各组织机构的参与行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充分发挥营利性和非营利组织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合理分工、各取所长,又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探索基于农林高校经济圈而成立的各类组织在乡村的互助服务机制、互助合作机制等,丰富乡村资源来源,推动各方有效参与。

3.3培育创新型、复合型的“三农”队伍

新时代新阶段,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农林高校经济圈要结合乡村实际打造一支创新型、复合型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方面,农林高校经济圈要借助农林高校的产、学、研优势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经验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乡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育电商人才、工匠手工艺者、传统艺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农林高校经济圈要积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带动农民返乡创业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

3.4校企乡共建共管创办新型的农业市场

农林高校经济圈要实施校企乡共建共管,推动建立新型农业市场,实行“院校科技创新+企业管理运营+乡村生产加工”的运作模式,采取订单制、会员制、农超对接、展示展览、配送直销、互联网销售等多种模式,打造新型化农业市场。使得农林高校经济圈生产出的特色农业产品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避免农产品滞销。此外,农林高校教职工、学生以及周边群众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要充分借助农林高校经济圈所内含的消费圈,如推动农特产品进校园,农林高校食堂对农特产品进行加工,从而做到“农业技术开发-农特产品自供”,实现“以购代捐”“以卖代帮”,借助高校师生群体帮助农业产品进行推销。

3.5共建农文旅平台传播特色的乡村文化

要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经济圈的“集聚效应”“极化效应”以及“扩散效益”传播乡村特色文化。通过农林高校经济圈集聚起来的多元主体、多种生产要素,搭建农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并推动成立乡村文旅活动策划平台、乡村文化运营推广平台、农业产品销售平台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线下通过“校-企-乡”共同打造“一村一色”“一村一品”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农林高校与属地乡镇村落可以以山水自然、田园风光的美丽生态环境和古村古街、民俗风情、民间小吃等呈现乡村民俗风貌,吸引城市居民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开展举办研学、农事等体验活动,满足都市人群寻找乡村记忆的新消费需求;线上进行推销特色农业产品、乡村文创产品等,并利用新媒体向外呈现山水风情、展示民俗活动、演绎历史典故,实现资源跨界、平台跨界、产业融合,以农旅传播发展乡村文化,文旅先行带动乡村振兴。

4.结语

打造农林高校经济圈服务全面乡村振兴的设想源自于高校经济圈发展和农林高校服务“三农”新时代实践,旨在通过农林高校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和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通,统筹规划城乡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工作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农林高校经济圈要借助农林高校在脱贫攻坚中扶贫扶智的经验成果,并转变以往农林高校服务乡村单向度的局面,统筹农业农村市场、政府和农林高校关系,完善市场经济下农林高校经济圈的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在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城乡科技金融体系方面制定专项政策,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和完善协同创新数字信息对接平台,统筹科技、资金、人力、土地等要素关系,提高资源 整合、利用、配置能力。农林高校经济圈的建设绝不是一方之力,需要多方联合参与,更不是一日之计,要久久为功;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统一,以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引进培养扎根等内生动力为主,持续抓好乡村生态保护、文化繁荣与基层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志友.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全面”[N].光明日报,2021-10-21(6).

[2]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4-17.

[3] 林细细,张海峰,张铭洪.城市经济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8(4):66-83.

[4] 孟卫东,司林波.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98-102.

[5] 郭秋玲.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77-78.

[6] 胡  映,潘  坤.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农民主体性研究[J].农村经济,2022(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