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用语言增进共鸣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语言是知识积累、文化底蕴、个人修养、思想灵感和气质的综合体,所以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因此,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
一、高校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对课堂语言艺术的把握,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概括和讲解都体现出语文课的特色。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而教师良好的艺术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的内容,有效确保高校语文课堂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感染力、动听程度、学生对语言的接受程度[1]。当高校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时,就能够在课堂中使用生动的语言教学,凸显语文课堂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能够快速调动起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再坚持循循善诱和步步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2]。
二、大学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表现
(一)化陈旧为新颖,革新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修辞、语法、文字和语音等几方面的内容。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单向地向学生讲解各个板块的内容,或者让学生反复对文本内容进行研讨和拆解,教学语言缺少趣味,教学过程枯燥乏味[3]。即便是教学语言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也比较科学合理,也依然难以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应尽量化陈旧为新颖,积极革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适当增加语文课堂的信息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修养[4]。
(二)引入丰富的语言艺术形式,确保语文课堂生动有趣
社会的发展变化丰富了语言形式,为了提升高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把握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语言的魅力。
1.因篇制宜,深入发掘文本内容的人文性
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认知,还应充满感情。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言语、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丰富的语文课堂,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5]。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文本内容蕴藏的人文底蕴和语言情感色彩,立足于人文视角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如,教学课文《离骚》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鲜明体现情感的词语,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明确屈原“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以及理想追求。需要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去分析,看到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其犹未悔”。要使学生了解教材收录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深入感知每一篇文本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让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始终饱含热情,使课堂教学蕴藏丰富的情感和人文性[6],从而滋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大学语文的文本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性和故事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文本研究与学习中,发展审美和生活需要。大学语文体现出高尚的理想信念、人格精神及积极向上的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品质。
2.承载文化意蕴,突出审美性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影响,也常常会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教学语言的熏陶。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应该充分凸显文化课堂的意蕴,体现文本内容的美感,这样才能让高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使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知,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并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教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时,如果教师能够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朗读和描述,并在头脑中想象聊斋中的各种画面,便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聊斋自志》:“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备内容美和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尽量使用饱含哲理的教学语言,让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且深刻,这样能够让人豁然开朗;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充分凸显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将语文课堂的魅力展现出来。如,在宇宙与生命的诗意阐释——《春江花月夜》的赏析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意境还是情趣都发生了变化,其诗作融合了诗情、画意和哲理,淡淡的伤感充分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珍视。陈旧的题材经过张若虚的描述之后,立刻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孤篇压全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排比、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诗中蕴藏的美学思想,以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更好地烘托出美的氛围,这正好与高校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相符合。
3.规范精炼,强调逻辑性
在高校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语言的节奏把控,做到轻重有度和快慢得当,尽量保持教学语言的疏密相间和张弛有度。使用文明用语增强学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纲有目,能够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保持逻辑的严密性,避免在课堂中出现颠倒的话语,以及使用一些牵强附会的题外话和不着边际的空洞话,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还应该尽量保证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明晰性,保持用词恰当明白,尽量少使用一些修饰性的定语、状语,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如,教学课文《庄子·秋水》时,精炼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最大限度提升高校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4.采用生动含蓄的语言,凸显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不只是严肃庄重的,还应该讲究科学性,保持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教师需要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尽量保证课堂教学语言的情趣性和幽默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蕴藏的智慧和哲理。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成语、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课堂语言,并需要巧妙地设置疑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语文课程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便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含蓄,切实增强高校学生的语文素养[7]。如,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时,笔者在课堂开头向学生提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长恨歌》主要描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所以这个悲剧常常让人泪目,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常常感到内心刺痛,但它究竟又是怎么样的悲剧呢?这首诗具有较为深厚的情感和意蕴,能够让学生在细细品味和深入领会的过程中获得答案。
三、结语
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把握语言艺术,充分凸显语文课堂的教学特色,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高校语文课程的文本内涵,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里感悟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语言美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育孚.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J].参花(下),2020(04).
[2]代进.浅谈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J].中文信息,2020(03).
[3]薛文秀.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
[4]陈彦芳.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影响与创新[J].今天,2020(20).
[5]马宁.基于语用原则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运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6]杨佳佳.探讨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J].卷宗,2020(03).
[7]郭敏.提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有效性策略[J].科技资讯,2020,18(08).
作者:唐欢 单位:西宁大学筹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