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低碳”绿色革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极端天气、地震、干旱、暴雨、洪水、火灾……从今年 6 月开 始,全球各地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 合强度已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强。研 究人员预测,未来极端气候频发可 能是大概率事件。 百年难遇的高温再次让人们意 识到全球变暖近在咫尺。几乎所有 专家都在疾呼:留给我们的时间不 多了。发展并应用绿色低碳技术, 关乎人类命运——如果全球未来几 十年里将碳排放控制在较低水平,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望在本世纪末 得到遏制,不再持续升温。 全球已经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涉及能源转型、产业转型、金融转 型及生活方式转型,绿色将成为未 来中国发展的底色,而科技是“绿 色革命”成功与否的关键。
1.碳中和的技术路径
2015 年至 2030 年的 15 年时间, 联合国关注三件大事:减轻自然灾 害,《巴黎协定》为代表的全球气 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际能源署的调查显示,在有 助于实现 2050 年净零排放目标的技 术中,有一半仍处于原型阶段。此 外,清洁能源投资需在未来 10 年增 加7倍,世界才能走上零排放的轨道, 但是该领域在 2020 年却下降 8%, 在去年略有反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世 界各国的战略重点。2020 年 9 月, 我国领导人宣布将力争于 2030 年前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 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 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 到碳中和。 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 业内专家指出,以我国现有技 术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 2060 年实 现碳中和目标。科技创新是实现“低 碳”未来的唯一途径。 浦江创新论坛之 2022 科技创新 智库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 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发布 了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华东理 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联合研 究完成的《2022 碳中和前沿》成果 报告。 报告认为,当前碳中和政策主 要集中为四大类,分别是加大可再 生能源投资、建设碳市场、征税碳关税和提供财税补贴。其中,城市 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践主体, 建设碳中和城市,是实现全球碳中 和的必由之路。 报告表示,低碳城市建设应采 取五大战略。一是加强可再生能源 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聚焦高碳排放领域,推进绿色 低碳转型;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强 化技术支撑;四是采用碳补偿机制, 布局负碳项目;五是优化管理模式, 倡导绿色生产与低碳生活。 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报告将碳中和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归 纳为“3+1”技术体系,即源头控制 的“零碳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 核能、氢能和其他清洁能源;过程控 制的低碳技术,如低碳电力、低碳建 筑、低碳交通等;末端控制的负碳技 术,如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森 林碳汇、绿地碳汇、水碳汇等,另外 还需加上数字智能、基础支撑、管理 与服务等配套支撑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建筑、工业生产、交通 运输、农业等领域,电力领域的绿 色转型、零碳建筑的推广、工业领 域的生产方式变革与原材料替代、 交通领域的电气化和新能源、农业 领域加快新技术替代是实现碳中和 的基础和重要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 学讲席教授黄震指出,在“双碳” 国家战略下,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 一系列变革: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 走向主体能源,可再生燃料将与零 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 合,再电气化将成为碳中和的重要 路径。“碳中和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将引发数百万亿元的投资与产业机 遇,催生一批新技术、新行业和新商业模式。谁在低碳技术创新中领 先,谁就是新赛道上的领跑者。” 以钢铁、水泥、化工等“碳排 大户”行业为例,一种与之相融合 的技术正在被大力推广,它的中文 名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英 文名 ccus)。这种技术就是把生产 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 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实现二氧 化碳的循环利用。专家预测,到 2030 年,低成本碳捕集将显著提升 ccus 的经济性,形成多个大规模碳 封存案例;到 2060 年,ccus 技术体 系全面推广,空气碳捕集与生物质 能耦合技术的“负碳效应”需求显 著增长。
2.降低“绿色溢价”
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年过 70 的 前万科董事长王石再一次成为“双 碳”这条新赛道上的创业者,而他 创业的项目是——“碳中和社区”。 2021 年,他创立了投资基金和 实业公司。之所以资本和实业两手 抓,是因为碳中和不仅需要新技术 和新设备,也需要大量资金。“据 测算,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至 少需要投入 130 万亿元人民币。我 估计是在 400 万亿元以上。这就需 要依靠金融市场撬动社会资本。” 王石说他正在筹建两个绿色碳中和 基金,一个规模 50 亿元,另一个规 模 15 亿元。 去年初到今年 2 月,他选择了 上海、深圳、扬州、鄂尔多斯 4 座 城市的标的社区作为“碳中和社区” 候选项目。原计划从上海起步,但 因为疫情,首先启动更新改造的项 目落在了深圳。这个项目在深圳盐 田区大梅沙,今年 6 月开工。改造 项目分两个片区:一个是靠海边的 居住区,共 407 户,有居民 1000 人 左右;另一个占地 6.2 公顷,建筑面 积 13 万平方米,2500 人在此办公或 学习。 这两个物理空间不连在一起的 项目,利用“虚拟电厂”技术,可 通过能源互联网连在一起,构成一 个融办公、学习、居住、休闲和运 动于一体的“碳中和社区”。据介绍, “虚拟电厂”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 和软件,实现分布式供能的电力系 统,可以为配电网和输电网提供管 理和辅助服务。 深圳“碳中和社区”一期改造 项目的面积为 1.6 万平方米。微电 网采用数字化智慧控制系统,产生 的“绿电”供应比例达到 85%。预 计 2023 年二期改造完成后,将实现 100%“绿电”覆盖。据测算,一期 改造项目将使建筑的综合节能率达 到 85%。 王石说,整个社区的绿化率为 75%,“蜜蜂采蜜,蝴蝶飞舞,生机 盎然”。社区绿化的改造目标,是 实现屋顶花园里生物物种的本地化。 花园的土壤肥料来自小区的有机质 垃圾,通过循环利用,保证有机质 垃圾零废弃。 “尽管受疫情影响,我们争取 今年 10 月完成一期改造项目。”在 王石看来,尽管疫情带来了不确定 性,但对低碳创业者来说,“心态、 行动力和执念是最重要的”。 与王石的行动派相对应,科技 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 长汤富强则从政策的高度提出低碳 行动指南。在 8 月底结束的浦江论 坛之低碳创新政策论坛上,他指出 实现低碳的机制创新关键在于降低 “绿色溢价”。 清洁能源成本减去化石能源成 本,其差额就是“绿色溢价”。这 个溢价通常是正值,意味着要减少 碳排放,必须额外支出较高成本。 而降低这个溢价,就能减少推广绿 色低碳技术的重重阻力,更顺利地 实现碳中和目标。 要降低“绿色溢价”,应降低 清洁能源成本,同时提高化石能源 成本。从技术经济学角度来看,这 需要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两个方面同等重要。降低清洁能 源成本主要靠科技创新,比如加强 碳捕集、新能源、先进储能等关键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汤富强说,“而 增加化石能源成本,主要靠机制创 新和政策驱动,比如收取碳排放税、 实行和完善碳市场定价措施等。” 他进一步指出,技术进步和碳定价 均为供给侧改革措施,在消费侧减 少碳排放,则需要社会治理,包括 宣传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居,推行限 塑令等强制命令。
3.上海行动,打造碳达峰标杆
日前,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印 发的《上海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碳达峰 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上海市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到 2025 年上海市单位生产总值能源 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4%,非化石能 源占比力争达到 20%,森林覆盖率 达到 19.5% 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力争达到 25%,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 21%,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70%,确保 2030 年前实现碳 达峰。 在 8 月 30 日举行的 2022 浦江 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碳中和 创新发展论坛上,专家提出,上海 要打造超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样本 和标杆。为此,上海将重点实施“碳 达峰十大行动”。 其中,绿色低碳区域行动中提 出,支持推动崇明岛和宝武集团开 展碳达峰碳中和“一岛一企”试点 示范,推进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 际开放枢纽、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 开展双碳示范引领。早在五年前,上海市就开始推 进绿色技术银行建设,集聚了一批 专业化创新机构,部署了一批关键 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储备了一 批先进的低碳技术,汇聚了一批高 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了一批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2021 年度上海“科技创新行动 计划”科技支撑双碳专项中,布局 了 4 个方向,包括前沿颠覆性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新 型能源技术和工业、产业低碳零碳 技术。今年则增加到 7 个方向,包 括前沿颠覆性技术、能源系统等。 谈及低碳商业化落地场景,中 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 理、党委副书记胡望明表示,中国 宝武 2021 年粗钢产量约 1.2 亿吨, 同比增加 4.35%,连续第二年位居世 界第一。为履行社会责任,2021 年 中国宝武率先提出“双碳”目标--2023 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 年具 备减碳 30% 的工艺技术能力,2035 年力争减碳 30%,2050 年力争实现 碳中和。钢铁行业目前正在变得越来越 绿色。相比 20 年前,每吨钢的能耗 已经基本下降了一半。通过实施碳 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治理,中国宝武 在能源环保方面的绩效水平持续进 步:2021 年,每吨钢综合能耗同比 下降 3 千克标准煤,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同比 下降 20%、23% 和 8%。今年,中国宝武发起的“低碳 冶金创新基金”收到了 42 家科研 院所的科研人员提交的 150 项创新 项目申请,中国宝武提供了 3875 万元资金支持。“我们最近在从事 一项研究,将更好的钢铁用到各行 各业,目的就是提高钢铁的应用效 率。建筑是用钢量最大的领域,如 果能够减少用钢量,本身也是低碳 减排。” 2021 年 11 月,作为全球第一大 钢铁巨头,中国宝武倡议并联合全 球钢铁业及生态圈伙伴单位共同发 起设立低碳冶金创新中心。目前已 吸引了来自 15 个国家的 62 家企业、 院校加盟。眼下,在上海宝山,宝 武(上海) 碳中和产业园区也在建 设中。 绿色革命,不是一国之事,更 不是一城之事。特别是在现有碳中 和技术有一半乃至三分之二还躺在 实验室里的现实面前,区域、国际 合作就显得至为重要。要实现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全球急需打造 一个有利于培育全新解决方案的生 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