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紫砂套组作品“松梅茶具”的创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有很多工艺品传承至今,受到人们的珍藏与喜爱,紫砂壶就是其中一类。紫砂壶从北宋发展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最初只是喝茶的实用器,但在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紫砂壶将传统与时代相融合,集多种装饰于一体,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造型工艺形式,共同组成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载体,意境高远的书画陶刻、贴切壶型的装饰、别有深意的壶名丰富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让紫砂壶超越传统实用器的桎梏,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艺术。
众所周知,紫砂壶是造型艺术的宝库,从几何器、筋纹器到花器,或简约、或质朴、或华丽,类型不一。顾名思义,紫砂壶套组作品“松梅茶具”(见图1)是以松、梅为创作题材,松与梅是紫砂制壶中十分常见的题材,历史上遗留下诸多经典作品,那么对松、梅题材的再现是否就只要照搬呢?老艺人经常说,做壶无定法,壶中有方圆。方圆就是指做壶、赏壶的规矩,因人与人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题材也有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不可一概而论。“松梅套组”由一把主壶和两个小杯组合而成,整套组采用花器创作技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首先欣赏主壶,壶整体以梅树为原型设计而成,粗壮的身筒、凸起的树瘤、斑驳的肌理,细节生动细腻,将梅树苍劲古拙的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整个身筒并不规则,略微倾斜,让人联想起老树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模样;壶流转折有度、浑厚有力、出水顺畅,如同从老树上分岔的树干,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壶把、壶钮如同一段松树的树干,同样的苍劲挺拔,表面纹理、树瘤皆细节明显,流、把相互呼应,给人以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息。作品还采用贴塑的装饰技法,在壶身饰以一棵梅树、一棵松树,梅树枝干粗壮,花朵或盛开、或含苞,傲骨嶙峋;松树苍劲,松针团团簇簇、郁郁葱葱、十分茂盛,贴塑装饰的特点就是立体生动,能极大程度地还原植物的面貌,更添生机。整壶沧桑却挺拔有力,蕴含着浑厚的生命力,松树与梅树浑然一体,两相呼应,各显风姿,整壶宛若立体的雕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艺术感强烈。主壶下托着壶承,壶承也是由松树、梅树造型组合而成,与主壶呼应,两个小杯与主壶造型结构相似,粗壮的杯身、遒劲有力的杯把,杯身松、梅贴塑装饰点缀,衬托出主壶,给人以形式美和韵律美。整套作品将松树的遒劲、梅树的傲骨展现得淋漓尽致,两者相互竞美又相互衬托,让人感受到独一无二的艺术雅韵。
2紫砂套组作品“松梅茶具”的文化意境
如今,紫砂壶作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器物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起居生活,它不仅是实用器,还具有艺术价值,观之让人心生愉悦,长期使用更能逐渐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乃至心性。因此,紫砂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就尤为重要。松与梅同隶属于“岁寒三友”,是历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常用的自然题材,将它们作为歌咏的对象,传下了不少诗词名篇。松与梅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事物。松树挺拔于苍穹,松的针叶一簇簇、一团团聚得很紧,长长的针叶颜色是青绿中含着柔黄、含着鲜嫩,且是干干净净地没有一点尘埃,像是从春天里刚刚长出的新叶一样。当秋天来临,其它树的叶子已经开始干枯、凋零、飘落,而松树依然是绿意盎然;梅树傲雪凌霜,当别的花卉都黯然失色,它是万里飘雪中的一抹映红,可它那娇俏的花朵下又有着谁人都不可侵的傲骨,当风霜来袭,它的树干永远粗壮苍劲,哪怕留下伤痕累累依然风姿绰约。众人皆说,松树傲岸挺拔,梅花圣洁孤傲。其实,松与梅何尝不是惺惺相惜的?早年读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记得江浙人喜欢的梅是“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松与梅同,“曲之、欹之、疏之”才出神韵。可见,松与梅坚强的外表下也有着独到的智慧,与中国人所提倡的“刚柔相济”同出一源,面对风雪偶尔弯下自己的身躯,而弯腰是为了更好地抬头,“刚柔并济”也是如此,外柔内刚是一种人生智慧,只有拥有这种智慧才能更好地生活。紫砂套组作品“松梅茶具”以松与梅为创作题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给人以启迪。
3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紫砂壶无疑也面临着重大的淘汰危机,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每个艺人都应该思考的,随着时代变革,紫砂从业者的身份也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只是简单的手艺人,更是艺术者,现在大多数紫砂从业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系统培训,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提升自身的阅历,丰富人生经验,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设计,为作品赋予深刻的思想力和精神力,让其满足当下人们物质和文化的双重需求。参考文献[1]范菊华.论自然情景的提炼和升华——紫砂“松梅桩壶”的创作领悟[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