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职院校文化传承的教育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职院校文化传承的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职院校文化传承的教育研究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中国高速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界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对文史哲等学科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2]本文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镇江高专”)“新时代女子学堂”实践为例,探讨如何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履行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

1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第二课堂的现状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这启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文化自信的树立和价值观的建设,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在传统课堂以外,通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各类活动[4]。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第二课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社会服务,把有形的理论和无形的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启迪、熏陶[5]。

1.1缺乏系统设计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大部分学校将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学生在校系统学习知识的时间有限,第一课堂中人文素养课程设置较少,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主要依托学校团委或二级院系团总支指导下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高校对第二课堂比较重视,以镇江高专为例,“PU口袋校园”APP的数据显示,2020年9月—2021年6月,学校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1758项,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内容的共有162个,主要由“传统文化研究社”“尚美茶社”“醒狮社”等学生社团自发组织。但从活动标题看,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第二课堂主要为单纯的技能训练,较注重形式和数量,缺乏深层次的系统设计,专业性和思想深度不够。

1.2缺乏专业引导

从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来看,高职院校对实施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总体倡导,但缺乏专业教师的引导。第二课堂多为学生社团主办,内容主要为组织体验活动或者观看视频,参与者或因一时兴趣盲目参与,或因学校要求非自愿参与。学生对第二课堂开设的意义认识不足,主体意识不强。

1.3缺少可持续性

从课堂教育形式来看,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第二课堂多为简易模仿和理论讲座,真实体验和实践操作的环节不多,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从组织管理来看,由于资金、场地投入不足,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班级,课堂教学存在随意性。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学以致用、传承发展。教育形式的陈旧和组织管理的不足,导致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课堂缺乏可持续性。

2“新时代女子学堂”实践

2018年3月,镇江市妇联与镇江高专联合创办“新时代女子学堂”,旨在帮助女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升女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使之内外兼修,塑造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新时代女大学生。“新时代女子学堂”第二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以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文化为立足点,结合女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初步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践载体。

2.1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新时代女子学堂”第二课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镇江地方文化、学校办学文化、新时代女大学生的需求,开设智慧女生、臻美女生、阳光女生三大课程模块。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

2.1.1智慧女生模块

智慧女生模块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为主,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镇江地方文化、校本文化,实践课占该模块课时50%以上。传统文化部分:通过说故事、小电影等形式系统认识中华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了解祖先在观察大自然中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理解“顺天应时”的含义,感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赏析经典美术和音乐作品,理解艺术源自生活,与文化情感相融的道理。镇江地方文化和校本文化部分:通过导读讲座、自主阅读、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精读赛珍珠的《大地》、沈括的《梦溪笔谈》等作品,实地参观三吕故居,沈括故居遗址、赛珍珠纪念馆,大运河遗址,系统了解镇江地方文化和校本文化。

2.1.2臻美女生模块

臻美女生模块以技能训练课程为主,主要包括形体礼仪训练、形象设计、茶文化等,实践课占该模块课时70%以上。通过训练,提高女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自我形象塑造的能力;学习中国传统茶文化,在茶艺程序与仪式中陶冶情操并获得一技之长。2.1.3阳光女生模块阳光女生模块以自选兴趣课程为主,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师资力量储备、女大学生兴趣等开设古琴、陶笛、剪纸、朗诵、摄影、书法等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加(每人必选1门),实践课占该模块课时70%以上。通过兴趣课程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传统技艺,培养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品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2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教师队伍“新时代女子学堂”开办以来,学校整合校内人文素养类、实用技能类等方面的优秀师资力量,成立较为固定的15人教师队伍。聘请中文专业教师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聘请学校赛珍珠、沈括研究所成员讲授镇江地方文化知识;聘请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担任女性礼仪等技能指导教师;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馆专业人士担任古琴、陶笛、剪纸等兴趣课程指导教师。这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根据课程体系开展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解决传统第二课堂内容缺乏深度以及第一课堂信息接受量低的问题,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文化研究所的功能,满足社会文化产业宣传和实践需要,扎实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

2.3创新管理制度

“新时代女子学堂”依托学校正则学院(二级学院)进行管理,配备班主任,开设周期为1年半,历时3个学期,每期学员50~60人。采用自愿报名和二级学院推荐相结合方式招收女大学生,组成固定的班级,保证学员的整体素质和较高的学习意愿。班级组建后,理论技能类课程集中授课,社会实践集中进行,兴趣发展类课程分小组授课。集中授课和兴趣小组每周1次,校外实践每月1次。每学期结束后班主任收集指导教师意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给予公选课和创新素质学分。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爱好,保证学生重视度和参与度,使“新时代女子学堂”更有吸引力,成为学校第二课堂品牌。“新时代女子学堂”实行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影响。注册“镇江高专新时代女子学堂”微信公众号,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对公众号进行自主管理,专题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在公众号上对课堂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新媒体便捷的阅读形式不仅把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内容传递给更多的大学生,也使学堂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教学案例多次受到市级媒体的报道,优秀学员多次应邀参加社会各级组织的诵读、表演、研讨等活动。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一定的影响力,使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具有可持续性。

3成效

3.1提高女大学生修养,增强素质教育实效

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普通专科女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47.53%[6]。镇江高专2019,2020届毕业生中女生分别占58.49%,62.10%。新时代,在社会职业技术人才领域,女性占有重要的地位,帮助女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家庭、社会中明确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女子学堂”第二课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民族智慧和中国精神,在书画、茶艺、剪纸、古琴等学习中培养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女性形体训练中增强女性的自信心。学生表示,规范的礼仪与形象教育让她们在公众场合中更显自信优雅;有教师指导和严格要求的“书法”或“器乐”等兴趣班学习,业余时间更加充实,同时收获了持之以恒带来的成功。“新时代女子学堂”通过美育、德育、劳育提升女性修养,增强素质教育实效。

3.2实现文化引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大学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个区域、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积淀中形成,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立足所在地域的实际,挖掘地方文化,实现文化引领。“新时代女子学堂”第二课堂把大运河文化、镇江历史名人等本土文化和校本文化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在城市历史中感受时代变迁,在走近“历史名人”中体会爱国、奉献、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学生表示,通过“新时代女子学堂”使她们有机会深入体会第二故乡之美,真正理解“正则格致”的校训、“爱无涯,美无极”等校本文化。“新时代女子学堂”通过传播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新时代女子学堂”第二课堂是镇江高专履行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一种积极尝试,通过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集传统文化熏陶、校本文化传承、实践能力培养、女大学生实际需求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二课堂实施方案。文化需要在长期的积淀下,在一代代学生接力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恒川.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履行困境与改善路径[J].江苏高教,2019(1):41-4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2022-03-18].

作者:李文文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