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程思政贯穿水污染控制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课程思政贯穿水污染控制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程思政贯穿水污染控制研究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各个专业的课堂教学和改革,“课程思政”应运而生。然而,当前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更多体现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严重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2]。因此,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急迫和亟需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计,环境工程专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直接挂钩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保障之一,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角度具有课程思政改革的先天优势,学生经过培养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塑造,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一、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与现实问题

(一)思政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是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与技能中,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3]。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污水处理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和设计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清洁生产思想与终身学习理念,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显然,该课程集水污染治理知识、技能和德育于一体,在培养学生水污染治理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培育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关系,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水环境的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智育与德育结合,围绕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相统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爱国爱岗精神。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当前教材内容主要用于智育,很少包含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基于新时期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方向,更新专业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势在必行。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存在误区。第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混淆,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并没有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也没有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中。第二,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严重脱节,缺失包含教案、教学方法、考评体系和教师素养在内的课程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缺乏。通过与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座谈,发现70%以上的学生知道课程思政,但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相对缺乏,80%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很重要,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能够提升智育和德育效果。课程思政不具备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只有在智育过程中融入德育,在专业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强调知识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培育,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新时期内涵建设之一,课程思政顺应了此内涵建设[4]。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活性污泥法是广泛应用的水污染处理技术,活性污泥中包含有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等,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从而保证了对水体中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污水稳定塘处理系统是通过塘体内微生物群体代谢和藻类光合作用,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转化,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与再利用,同样体现了微生物和藻类的和谐共处、优势互补。事实上,这些过程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团队合作、和谐共处理念。污水经过处理后的最终出路是达标排放或再利用,然而,当前的污水偷排或处理不当后直排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屡见不鲜。因此,在讲解污水处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以偷排和处理不当直排案例作为反面教材,以行业诚信和行业道德为准绳,培养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在高等教育中的延伸。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等法律法规政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中的延伸。

(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承担民族复兴重任有着积极的作用[5]。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在讲授水污染治理知识、技术的同时,不妨穿插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发展历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历程和水污染治理相关材料的研发更新历程等。我国水污染治理,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投用起步较晚、起点也低,尽管如此,我国的污水治理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在很多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在同步生物脱氮除磷、环境友好材料和有机膜无机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我国环保行业乃至相关行业的科学家坚持不懈、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及身体力行,也正是这样的道德修养和素养,才使得我国的水污染治理不断突破瓶颈,从而立足世界污水处理领域前列。这些发展历程能够延伸到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由此可见,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能够培养出充满时代感、饱含正能量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树立道德标杆,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培育学生在保护水环境、建设美好自然环境的理想信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三、思政教育措施

(一)价值导向的教案在教案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是精心组织与设计的,包括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和思政内容的时代特色等,是保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永葆活力的核心。专业课程的价值导向是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或立场[6]。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均是采用天然的或人工构造的塘体或陆地生态系统对污水的综合净化,正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专业课程中的体现,污水处理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是自然界的土壤、微生物、藻和植物等在自然条件或人工干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是古文明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体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过程。当前世界范围内,能源储备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化石燃料储量逐渐枯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必走之路,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世界秸秆总量的30%,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成型燃料,不仅能够缓解能源匮乏,还能够减少或避免化石燃料在工业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这源于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技术与工艺的进步则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显而易见,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将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在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目标引领的教学方法与实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产出为导向的具有目标引领作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方法中将德育和智育有机衔接与融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知识、技术和素养的有力保障之一。启发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均是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的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在学生针对专业知识思考的过程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将在水污染治理领域的科研成果如高级氧化技术、厌氧MBR膜生物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以及获得这些科研成果过程中的坎坷经历、心路历程有机融合到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启示学生养成探索、创新、不畏困难和失败的品质[7]。在解读污水排放标准、回用标准及其他水污染相关法律法规时,告知学生法律法规从草案、公众征集意见、修订和最终颁布的历程,启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参与式教学是通过师生、学生互动传递知识、思想和人文情怀,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育平等、公开的价值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的参与式教学,将学生分组,各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选择社会生产中实际运营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对其处理方案、处理设备的规格规模设计和运行维护等进行评价,对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设计和计算,并将优化后的工程方案以PPT课堂讲解的形式给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及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批判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同行交流能力和角色认知,以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能够延伸至培育学生“包容”和“持续学习”的价值观。案例式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协同发展[8]。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引入污水处理厂的运维、管理,以及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责任等作为案例载体,培育学生的工程意识,即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合理分析、评价包含环境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相关技术运用等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并能够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降低或避免其不利影响;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即对于环保事业的极致追求而秉持的信仰与态度;职业素养,即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引入国内外科学家在水环境治理与改善人居环境过程中的技术攻关与科学贡献,培育学生的榜样力量、执着坚守,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永葆勇于担当本色。

(三)思政特色的课程考评方式

课程教学效果需要进行鉴定,即通过一定的考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进而反馈到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改进或优化教学过程。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的评价,与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一样,也应积极引入思政元素[9]。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传统评价的基础上,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创新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终身学习理念在课程考评中的导向作用,实事求是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例如:以座谈会的形式,畅谈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思政元素的落实成效、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对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影响、知识和技能培养过程中思政元素对培育价值观、人文素养和职业追求的影响及思政特色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氛围的影响等;从课堂作业、课堂小组答辩和讨论环节,授课教师主动将学生对环保事业、职业道德、终身学习的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情感契合、对工匠精神及创新探索等纳入考评体系等。具有思政特色的课程考评方式的落实,能够客观而全面地反应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四)专业水平与德育能力兼修的教师队伍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使命,更承载着塑造灵魂、生命和新人的时代重任,也就是说,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作为实施者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立德树人,智育与德育相统一,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效果。在德育意识方面,通过主题教育(例如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学习教育),拓宽专业教师的德育知识,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精准地抓取思政教育时机,将思政元素准确地融入相关专业知识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职业素养等。在德育能力方面,教师应能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将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结合起来,做好包含教学方案、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实施和思政教育效果考评在内的顶层设计,按照该设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最终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其认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油然而生的是祖国富强、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形成的是实事求是、艰苦卓绝和向美向善的品质。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挖掘了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智育中,构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途径,如价值导向的教案、目标引领的教学方法和思政特色的考评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兼具专业修养和道德素养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而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和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的水污染治理专业应用人才,为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课程思政任重道远,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并实践,一定能够助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郭杰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6.

[3]张霞,焦学然,康海彦,等.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28):146-147.

[4]郭丽,周志强,陈立钢,等.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4):31-34,89.

[5]严菊芳,刘淑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以“农林气象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1):27-32.

[6]张晓东,黄远东,王冠.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380-385.

[7]陈文静,纪荣平,郑天柱,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与实践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20,47(4):196-197.

[8]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9]芮宝娟.“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实践———以“国际海运代理实务”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9(24):54-55.

作者:郭俊元 陈雯婧 许念 柳锦宝 韩佳慧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