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思考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思考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是时代诉求

1.1文化传承是语文课程职责所在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国人的生命之根和力量之魂,给予我们精神文化涵养。作为华夏儿女,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保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本溯源,才能更好地完成“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课程任务。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增加了核心素养[1]之一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更强调了语文课程需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2],因而,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1.2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精神熏陶的重要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教育精华,语文教学若能从中汲取营养,发挥人文教育的独特优势,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坚毅品质、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等有着深远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征程、历史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底蕴。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辨扬弃的过程,只有甄别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才能学习、运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过程能够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和学习水平。1.3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包罗万象:艺术瑰宝、民风习俗、百家思想、科学精神……应有尽有。不断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以多元的民族智慧、文化价值、情怀精神激发学生兴趣,滋养学生心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现状

2.1学生缺乏文化涵养和文化自信

职业院校大学生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其多数依靠机械地背诵,缺乏知识内化过程,致使文化底蕴不深,进一步阻碍理解应用能力的提升。高职大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现状严重影响教学效率,教师疲于帮助学生弥补基础知识,无暇顾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即使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教学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也难以被理解和吸收。学生的语文学习观产生偏差。步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大部分学生存在“未来凭借技术就业”的认知,而文化不能带来技能提升,对未来生活就业不能造成任何影响,因而区别对待公共课和专业课,愿意琢磨实践操作课程,却随意应付文化课程。[3]学生缺乏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华传统文化距今时间久远,有些内容不免晦涩难懂,部分学生还会产生畏惧感,如惧怕学习文言文。学生处于青春好动时期,痴迷于各种网络、娱乐活动等,对传统文化关注度低,甚至不关注。加之复杂多样的外来文化的涌入,部分学生被外来文化所影响,对民族文化认同感不高。

2.2传统文化渗透力不强

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教学内容缺少载体。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建设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规划了语文学科的改革新布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被列入语文课程体系。布局规划的落实需要借助很多载体才能实现,而这些载体尚在研究探索中,需静待一段时日才能初见雏形,比如,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还未成型,正在编撰修订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缺少载体依托,传统文化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举步维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欠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应需要更新,教学方式必须改进,否则传统文化渗透只能流于口号。然而,多数教师仍旧过度依赖语文教材,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解读视角相对狭隘,无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另外,新版教材未投入使用前,很多教师仍按“过时”篇目解读文章,缺少提炼思想观点和升华教学主题的能力,忽视相关传统文化内容,无法将其精髓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学方式陈旧传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成效不理想。教学评价等体系不完善。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化传承的新方向,也出台相应的课程标准解读书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给予一定指导。然而除了目标任务有明确说明,其他体系并没有相关的融合部署。比如,语文教学质量评价仍然以成绩论高低,学生的思想意识、精神素质无法进入评定体系,学生面对优质的传统文化无动于衷;教师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影响教学考核,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难以落入实处。

2.3缺少文化环境保障

学校是教学意识形态的领导者,是教学改革的坚强后盾。很多职业学校的语文改革规划提倡融合专业课、联合社会企业、提高学科实践性……量化细则具体丰富,坚持实用目标至上,唯独未涉及文化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没有从战略高度被考虑进入语文教学,学校各层次人员把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边缘化,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仅剩小部分人员在行动。学校缺少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校时常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本可借机会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耳濡目染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但是,多数学校并不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未想过把校园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融合联系,错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无法为学生营造学习、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难以为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和辅助支持。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3.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各环节,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如教学古诗词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情怀总是能激励人心,用诗词中意蕴深厚的文化典故和人生哲理联系、引导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的同时会渐渐地产生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品层出不穷,不乏一些质量高的内容。教师可挑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听产品,布置学生欣赏观看的课后作业,既能寓教于乐,又能使学生的课外娱乐内容营养丰富,还能润物无声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上则可以把教材转化成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刺激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4]如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教授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内容涉及“轻解罗裳”,可带领学生探究古代服饰文化知识,并结合一些服饰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什么是“裳”,有利于学生理解词句,想象画面,有利于缩小传统文化和学生的距离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度。

3.2丰富教学内容,健全文化渗透方式

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在缺少合适教材的情况下,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语文教材。尽可能挖掘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神话传说、节日文化,还是民俗风情、文物发明都可作为素材,将其进行资源分类,再转化成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更新教学理念,打破现有教材的限制。一本语文教材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思路。教师应积极思考,试着从不同角度解读,比如内容情感、作家作品角度等,从而能多角度引申传统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教师须不断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法,课堂上多采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感知的方法。如通过反复地诵读把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情感读出来,如通过情境教学,组织表演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五官刺激中产生共鸣、在身临其境中引起共情。如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体验传统文化仪式,扎民族根、筑民族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抵制外来不良文化。[5]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多种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把相关网址、软件、书籍推荐给学生,供学生拓展学习,并且构建线上教学平台,把收集到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上传至网上平台,供学生随时浏览。教师设计教学时则有意识地结合这些途径,帮助学生日常积累,比如,根据每天语文课的内容思想布置学生任务,找与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名言警句,班级同学轮流每日分享。除了上述普适性的方法外,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尝试全面了解每位学生,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不擅长背诵,却拥有唱歌的兴趣爱好,可以让学生把难背的诗词用唱吟的方式解决。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想象传统文化表达的意象意境,却有画画的特长,可以为他们找一些古代名画帮助感悟。完善语文课程体系,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机制上形成有力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语文课程中仅占了小部分学时,学生难以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汲取营养,可开设文学经典、国学文化、道德学说等各类语文选修课程弥补课程体系的缺陷。采用文化视域下的综合长效评价机制,考试成绩、文化应用能力各占评价比例,对传统文化学习效果进行长期观察,设计追踪增值式的考核打分制,有助于形成更灵活多样、全面合理的教学质量考核方式。

3.3开展校园语文实践活动,营造传统文化环境氛围

开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搭建学校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的桥梁,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校园活动的一部分,让校园活动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旗手,助力语文教学。如语文综合实践课有乡土文化的主题,学校举办研学活动时,可将研学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合二为一,选择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富有文化气息的地点作为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参观研讨实践,对学生体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巨大推进作用,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如语文综合实践和学校社团活动相融合,和国学社一起体验书法、拓印、画扇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乐趣活动中给予学生文化体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语文课程中理解、吸收传统文化。学校打造大力支持语文教学改革的校园环境,让校园环境成为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最佳鼓手。如为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成效,建立诗词文化长廊,打造作者雕塑并附上简介,悄然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学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者,助力思想意识领域的语文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如学校可鼓励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思政教育,教育主题设置为多个板块内容,其中一个板块为优秀传统名人事迹宣讲会,为学生树立先贤榜样模范,以期学生见贤思齐。

3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应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合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强化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承担社会责任、肩负社会使命打好基础。基金项目:2021年度浙江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文化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路径研究——以语文课程为例”(SZKT-21Z04);2021年度浙江开放大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下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XKG202122)。

参考文献

[1]雷实.谈谈“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28-35.

[2]严华银.论语文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2022(6):20-25.

[3]蔡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路径分析[J].职教通讯,2020(12):100-105.

[4]张心科.也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J].语文建设,2015(08):10-12.

[5]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8):82-124.

作者:施锐 单位:金华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