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水文化融入水利专业思政课堂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由蔡梅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水文化教育》一书内容丰富,从中华传统文化着手,梳理诸子百家对水的论述,精选关于水的篇章,展示著名水利工程的建设,讲述治水名人的故事,介绍治水相关的法规民约,展现治水的民俗风采,生动绘画了源远流长、哲理深邃与形态多样的中华水文化。中华水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也与思政课程中所弘扬的道德观念是相通的。因此,将中华水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融入水利专业的思政课堂更具有必要性。
《中华水文化教育》一书共分6个篇章,包括诸子论水篇、文学作品篇、水利工程篇、治水名人篇、水利法规民约篇和民俗礼仪篇。水利工程篇,介绍了我国从古至今的著名水利工程,跨越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展现我国水利建设的历程和成就。水利名人篇,讲述了我国古代和近代治水名人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科学治水、担当奉献、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水利法规民约篇,主要讲述了我国历代以来关于水利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机构以及民间约定俗成的规定等内容。这些内容既是水利专业课程的必修内容,也是水利专业思政课堂能够加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江堰、坎儿井、大运河、钱塘江海塘、红旗渠、南水北调工程、新安江水电站、三峡工程、阿斯旺大坝等国内外著名水利工程的工程概况、修建过程和工程特点是水利专业课程的必修内容,而这些水利工程背后所蕴含的工程精神则是能够加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禹、西门豹、李冰、郭守敬、林则徐、李仪祉等是水利专业学生耳熟能详的治水人物,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治水实践中彰显出伟大的治水精神,这也是水利专业思政课堂中良好的教育素材。
将中华水文化融入水利专业的思政课堂,主要有3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利于丰富水利专业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进行,由于教材是面向全国大学生使用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教材中不会包含很多关于水利特色的内容。中华水文化的历史、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进程、水利法规民约等内容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能够利用关于水的故事、知识、思想、人物、工程实践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育引导水利专业的学生。第二,有利于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认同感。中华水文化是中华儿女在从事水事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偏见,大多认为思政课是与生活和专业无关的课程,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但是,将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治水名人的事例以及关于水利的法律法规等与水利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思政课中,能够提升水利专业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认同感,这也能够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规律。第三,有助于发挥中华水文化的育人功能。水利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有良好的人文情怀。从古代开掘九川的大禹、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到近代水利报国的李仪祉,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治水实践中彰显出伟大的治水精神,了解他们的治水故事,能够感悟治水名人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工程孕育伟大的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水利工程事业,能够体会水利工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中华水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中,能够充分利用水文化资源培育、塑造和丰富水利专业学生的精神内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感悟水利事业的光荣使命,树立科学的水利精神,激励水利专业的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为国争光。
作者:程慧慧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