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管理会计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技艺追求极致和崇高境界的专业气质和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来说,除具备工匠精神应有的一般表征外,诚实守信、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更是体现会计人才工匠精神的特有表征。”[1]对于会计的“工匠精神”而言,不仅是道德上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上遵守法律,而且是账务处理的手法娴熟。对于诚实守信,在对会计业务进行核算、监督的时候要记录真实、计算准确。对于爱岗敬业,就是要把工作做好,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对于精益求精,会计人员不应满足于将既有的工作程序按部就班地完成,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钻研出更好的工作方法。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完成得更好。对于守正创新,会计人员需要拥有自学的能力,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对会计知识的新要求。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李克强同志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这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遵循的核心思想,它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校园文化又影响着课堂氛围的营造。所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会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隐性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所需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工匠精神”可以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会计职业素养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都需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计行业不仅需要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其中加入“工匠精神”,可以顺应会计行业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仅正确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讲授“工匠精神”的案例,以培养能够适应会计行业需求的学生。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更加需要勤恳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认真踏实,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所以,拥有了“工匠精神”的学生,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单位的需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流于表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一般流于表面,或融于思政教育、或融于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关于专门开设会计职业素养课程的很少。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授课时间紧、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方法。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只注重学生会计专业课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认为这样就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标。但实际上,这只是从短期来看的,对学生的培养并不全面。如果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还需要加入“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熏陶,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没有形成体系“工匠精神”的培育没有形成计划、体系、方案。仅是增设体现职业精神的课程,校企合作中没有体现“工匠精神”的培养,仅仅依靠在课堂中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当前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考评,没有对职业精神的评价。(三)“工匠精神”的培育缺少环境支撑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再接受熏陶,因为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不会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只是知道基本的业务流程。校园文化中没有融入“工匠精神”,企业文化也没有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培养目标相结合。同时,开设的一些实训课并没有完全地仿真。四、“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形成体系
1.将“工匠精神”加入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想系统化,就要形成相应的方案,把“工匠精神”所要达到的目标、计划加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将“工匠精神”元素加入《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税法》这些课程的总的培育目标里面,要求任课教师对同一门课程集体备课,找到相应的切入点,一边授课,一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2.在公共课授课中加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在具体落实“工匠精神”培育的时候,让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都加入协同培育的过程中。对于公共基础课,在思政课中加入诚实守信等道德方面的元素,在大学语文课中加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守正创新这些情操、精神方面的元素。
3.丰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类课程的组织形式。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类课程不要拘泥于课堂授课、举例子的授课方式,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到校给同学们做讲座,专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上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的经历讲授给学生们,这样便使得“工匠精神”渗透其中,让学生体会工作中精益求精、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还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大赛举办的赛前、赛中、赛后让指导教师在指导中加入“工匠精神”。
4.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工匠精神”元素。不同类型的专业课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的作用不同。专业基础课是从整体上来塑造工匠精神的,专业核心课是促进“工匠精神”形成的,专业实践课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校内全员参与,将学习与工作岗位相衔接。以《管理会计》课程为例,在讲授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时候,首先要保持自己应有的专业技术水平,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从事有损职业规范的行为,这里便体现了“工匠精神”里面的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其次,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得泄密、披露的信息应当客观、及时,这里便体现了“工匠精神”里面的诚实守信、严谨细致。
5.开发《管理会计》课程的校本课程。组织相关任课教师编写《管理会计》课程的校本教材,搜集专家的典型案例,比如钟南山院士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先进人物事迹,比如张桂梅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这些事迹加入讲授中。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1.校园文化的营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宣传栏粘贴、展厅展示、设置主题网站的方式进行宣传。校园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可以专门设置校园文化专栏,并在下方开设讨论专栏,让同学们建言献策,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拍摄宣传片、邀请专家到校做讲座或者线上直播开讲座的方式宣传校园文化,还可以在教室里面挂一些名人、与会计泰斗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同时,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加入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丰富会计文化,而且需要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会计办学特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感受校园文化的美。比如,可以组织同学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税法知识校园宣讲、志愿者服务、观看一些有意义的电影、将社团的活动口号围绕学校的校园文化等。高职学生要想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要以思政教育为基础,将“工匠精神”的从师、创新、精益求精、不畏艰难的精髓融入其中,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在大环境的熏陶下,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营造和自身专业契合的职业精神。
2.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如果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将合作企业的价值观传递给合作院校的学生,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这使学生所感受到的校园文化、“工匠精神”能与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契合,就如同订单式培养,这样也更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备课组的组员,不仅包括校内任课教师,也包括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打通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的桥梁,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成为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优化《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环节
1.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可以定制课堂管理办法,让学生们体会“规则”的重要性,适应今后工作单位的内部规范。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备课,找到适合切入相关知识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学中,可以找一些和所讲内容相关的会计名人的事迹进行讲授,随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比如组织模拟求职大赛、小组讨论、上台演讲、汇报文稿等方式。今后,一些素材的选取、场景的设置应更加接近企业真实的业务,让学生通过实训提前熟悉业务,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采用应试的方法去完成。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多带领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到校企合作的基地去实习。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拥有探索、创新的意识。比如,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对自己所处理的数据进行收集、汇总、监督。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告诉大家相应的管理会计的处理方法如何用计算机来辅助完成。可以模拟一个场景,将模拟的数据发给学生们,让学生担任财务部不同的岗位,利用互联网及时传输数据,有利于工作的及时开展。让他们将这些数据根据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得到有用的信息,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3.课程评价时加入评价“工匠精神”的指标。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不仅考评知识层面,也要考评道德层面,作弊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该门课程成绩不合格。学生外出实习期间,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也需要考评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行为。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榜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影响自己所教得学生。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提高实操能力;企业会计专家进入学校提高讲课能力。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出来的学生也会更加优秀。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有利于师生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对学生“德”的培育,积极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德”的培育放在第一位。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引导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同时,对教师也要求以德为先,对于“德”不达标的老师实施年终考核、职称评审的一票否决制。大力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要求教师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德”是立人之本。将“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找到和课程内容相契合的切入点。比如,《管理会计》课程中,经营预测这一章里面的利润预测,告诉同学们在预测利润时,不应该高估收入、低估成本,应当守正创新,诚实守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事,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
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进行产教融合
教育是一个整体,对高职学生的教育不仅高职院校需要努力,合作的企业也需要和学校一起努力,共同培育具有良好道德、技能的优秀青年。1.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教师和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可以到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可以到学校为学生上课、做讲座。通过举办相关活动来教育学生,强化职业素养。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出一些培养职业素养的课程。
2.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产业学院。学校可以将合作企业整合起来,建立产业学院。搭建一个和真实企业相似的仿真模拟工作平台,联合开展财务咨询等业务,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工匠精神”,为快速适应今后的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打造一、二、三课堂相互协同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里面打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在第一课堂里,也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可以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并在其中适时地加入思政元素和“工匠精神”。线上教学可以主要应用于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讨论、课后的作业;线下教学可以主要用于知识点的具体讲授和课堂练习的讲解。在第二课堂,也就是课余活动的场景里面,举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用好第二课堂,可以有利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在第三课堂,让学生们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目标定为一致,共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会计人才。总之,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加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把相关名家的事例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第一课堂内加入职业素养课,校内实训课中适时加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在第二课堂里,举办“工匠精神”方面的讲座、会计技能大赛。在第三课堂里,鼓励学生进入校内产业学院进行实习、到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会计人才的素质影响着社会经济长期、健康、有序地发展,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将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应放在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兆芳.“工匠精神”培育、会计职业素养提升与交融探索[J],商业会计,2021(01):127-129.
[2]潘爱玲,李彬,林亚囡,宿伟娜.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2(04):20-27+94.[3]金灵君.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基于会计文化视角[J],财会月刊,2010(09):98-99.
[4]张玲玲.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融入会计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89-190.
[5]高岩,李丽红,白思然.会计美学在高校会计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8):146-147.
[6]张云,刘海芳.会计文化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与重构研究———从会计制度改革的视角探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207-211.
[7]郑晓青.基于会计文化视阈的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改革[J],财会通讯2014(31):125-126.
[8]汤谷良,王薇薇.西方管理会计“文化”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1(22):6-9.
[9]张茜.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会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0):55-57.
[10]黄爱美,郑元清.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基于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框架[J],会计之友,2020(12):146-150.
[11]甘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重构[J],商业会计,2021(17):115-117.
作者:叶婷 单位:南旅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