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航海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航海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研究

1.航海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创新创业教育被提上日程,航海教育也紧跟国内国际形势,不断探索航海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积极融入教学实践。李文娟结合行业及专业特点,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航海类高校的“原理”课进行了创新建设研究,以此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推广海洋文化,坚定航海文化自信[1];钦州学院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三大能力,对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2]。张淼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视域探索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实践技能以及创新创业意识三个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改革[3]。尹辉从课外学术活动方面探索创新型航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向实践延伸[4]。苏文学以航海类专业研究生为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出一种航海类研究生“学习、虚拟仿真、实践、创新”四层次递进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5]。刘世杰提出了以“融合思政教育、培养家国情怀、紧扣航运实际、探索自主学习、激发创新动力”为核心的航海人才“五维”一体培养模式。“五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形成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互促可持续发展的航海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6]。但整体看来,航海类专业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学科定位不清晰、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偏离航海教育等问题,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性探讨和持续性关注,研究成果相对分散,尚未形成学术集群。航海类院校应主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2.基于航海实践的航海类本科学生能力素质要求

远洋运输航线跨越各种复杂航区,海洋气象、港口环境、货品、船员思想等方面较为复杂。且现代航海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船舶朝着大型化、快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不断集成、岗位日趋专业,促使航运企业对航海类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1)存在一定风险的航海实践,要求当代船员具有较好的情境意识、熟练驾驭职掌装备的过硬专业技能、远洋航行的风险管控等综合能力,以确保船舶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转。IMO(国际海事组织)和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机关对海员的教育以及培训要求十分严格,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在毕业前完成规定的专业培训和实操评估。在航海实践中,船员各司其职,要确保职掌装备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一方面,要积极发挥预防性装备检修的重要作用,科学制定检修计划,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具备故障的应急处置能力,尤其是影响航行安全的故障,要能冷静分析、科学诊断并予以快速排除。然而,能够做到上述两个方面的前提,是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这和航海院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勤奋努力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2)船员工作均为顶班操作,安全及管理工作闭环要求高,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因此,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现代航运企业同样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希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

遵守规章制度、服从指挥、具有服务意识的船员队伍。这就需要航海类专业在校学生在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方面,要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习有效沟通的方法。另外,相当数量的海员在国际航线船舶上工作,经常会和其他国家的船员分工合作,英语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流语言,这就要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在工作中形成跨文化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3)具备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创新能力方面,首先是要在知识获取、加工和更新方面,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期更好地解决在船舶航海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近年来,各种高新技术在船舶工业中得以广泛应用,船舶装备日新月异,进而引领船员始终紧盯技术前沿,通过不断学习以拓宽视野、发散思维,确保自身的专业知识随着船舶工业技术的发展持续更新、丰富储备,也为职业生涯的不断成长提供与时俱进的智力支持。
(4)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韧性,以适应远洋航行中长期的海上生活。通过调研,各航运企业普遍认为,海员良好的体格和健康水平以及坚韧的心理素质,是航运安全生产、避免海船事故的最重要保障。达到规定的健康标准,是航海类专业学生的选拔条件之一,这和航海实践对船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是一致的。船舶航行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气象条件,伴随着颠簸摇摆和晕船不适;特殊情况下,也会有强度较大的值班、抢修等工作,这对船员的体能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院校时期就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适应船舶工作。另外,远航生活的相对单调,也使部分船员产生心理不适,需要合理规划生活作息,以提高心理韧性。

3.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课程建设实施路径

航海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各国在开展航海教育过程中,都会积极对接航运企业[7],在航海类学生的培养周期内,按照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海上实习(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其它学期用于理论学习和与STCW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航海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系统分析研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21版)》,以此为课程开展基础,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改革,构建内部课程和外部课程体系。将承载外铄型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内隐型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共同作用于受教育者。

3.1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性质是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素质拓展类课程,其先导课程是“机械基础”“轮机概论”等。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制定和设计,使学生对船舶工业的发展脉络形成整体认识,充分体验到创新思维在船舶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结合自身实际,构建自身系统的、全面的知识结构,争做创新型、学习型的专业人才。体现在具体的要求上,就是要以专业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以创新方法为抓手,紧密跟踪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为本专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3.2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航海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分为内部课程和外部课程两部分,通过革新教育观念,整合、优化、建设综合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不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成为航海类专业就业者,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感。

(1)内部课程体系建设:以航海类专业课程为切入点,围绕船舶工业前沿技术进行课程资源优化整合,通过梳理我国航海实践、技术革新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投身航海事业的热情,树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相得益彰;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形成持续跟踪行业及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动态的学习能力,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船舶工业技术。

(2)外部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对接行业,引导学生完善对接STCW公约及海事机关要求的知识体系,以适应航运企业转型发展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以学科前沿技术为导向,引领学生对知识结构整合重构,培养学生系统连贯的思维模式,通过梳理创新创业相关的学科类竞赛项目,优化创新创业学分制度,以此类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能力提升需求,通过与航海类专业科研院所、企业加强合作,鼓励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行业精英走进课堂,作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外部课程授课专家队伍。通过整合上述内部课程及外部课程相关知识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航海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框架结构。课程内容及相应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4.结语

当代航运追求“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目标,以自动化、智能化为典型特征的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入。通过教学改革,梳理我国航海实践、技术革新的历史发展脉络,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认清专业优势,逐步树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激发学生投身航海事业的热情,为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将新理念、新技术融入本科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持续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及专业前沿技术的能力,主动适应现代化航运对航海人才的多样化动态需求;强化专业实践,依托行业及企业开展系列讲座、专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加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优化职业生涯规划,用科学的方法、系统而丰富的知识理论,奠定坚实的职业生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娟.“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航海类高校“原理”课的创新建设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20,2(37):88-93.

[2]王丹,井燕.“大工程观”理念下的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7(04):28-32.

[3]张淼,高东霞.“转型发展”视域下航海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8):163-166.

[4]尹辉,董海会.加强课外学术活动创新航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6):251-252.

[5]苏文学,江娜,吴恒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航海类专业研究生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220-221.

[6]刘世杰,孙慧敏,蔡世通,等.航海人才“五维”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49):102-105.

[7]交通部赴欧航海教育考察团.赴欧考察航海教育的报告[J].航海教育研究,2002(04):27-33.

作者:刘柏峰 刘世杰 蔡世通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