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民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民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民族团结进步”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蕴,产生了新的价值,肩负了新的使命,新时代民族问题将以“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为关键词,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然以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为立足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学校作为新时代教育的“第一阵地”,建立完善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既是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维度,在此基础之上基于民族团结进步为研究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为学校体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路。

1民族团结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1·1民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五大认同的根本之所,如此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是因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命脉所在,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调整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去适应民族发展需要的过程,它涉及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维度。[2]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乃至于国家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活动,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更是五大认同的核心。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这在无形中创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只有做到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使各民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多元民族文化语境下,更要形成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认同,这亦是文化自信之根本,认同是团结的前提和根基,没有认同,团结便成为了无本之木。

1·2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主要生命线

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的健康发展,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乎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与方向。[3]在国家的发展建设进程中,民族团结建设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民族团结”已然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名词,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当代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重视。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不可或缺的一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弘扬和发展民族团结精神”的人才,是当代教育工作的主题之一。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之路上,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更加需要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

1·3民族团结进步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民族团结教育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民族团结事业进行的一项顶层设计,并要求各级学校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通过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本质,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民族地域的体育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通过学习,形成共事、共学、共享的团结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民族团结进步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生命线。在当今形势下,从学校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理念从始至终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营造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为国家、社会以及各民族大团结提供坚实的后盾。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要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意识的教育。学生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键,通过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牢牢树立的根本教育理念。

1·4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当代教育的使命

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根本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当代教育的时代使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4]形成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学校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是培育民族团结教育的沃土,学校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不同阶段的教育特征,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针对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加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衔接好不同教育层次所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将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明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差异,按照教育的层次性依序开展,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2民族团结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维度

2·1文化价值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历史更迭中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培育学生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两个方面。

2·1·1培育学生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各族人民对自身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存在感、归属感、一体感的确认。[6]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明长河中遗留下的一颗璀璨明珠,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明财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有利于培育学生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各民族人民对自身身份的归属和确认,这既包括本民族的个体身份的肯定,亦包括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身份的认同。青少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未来,在这个全球化和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间节点,能够充分准确看待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是亟不可待的。

2·1·2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认识形成的信念和信心:作为信念,是一种自我坚守的、精神成熟的文化表现;作为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心理稳定的文化表现。[7]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蕴藏着民族历史、哲学、宗教等文化知识,民族传统体育在坚信文化自信道路对人类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仅仅是通过口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不现实的,需要从小培育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繁多的文化中树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旗帜。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包含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理论,并且极有文化传承价值和教育开发价值。由此可见,学校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2·2教育价值

2·2·1践行教书育人为行为主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推手,更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流砥柱。培育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培育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不应该只留于表面形式上,[8]要注重在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创新,本身民族团结教育就比较无趣,若使用堆砌式的教学更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将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中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的有效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提前根据教学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感受,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学校体育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环境的一环,是构成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9]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形成学校特有体育文化环境提供了良好条件,学校应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点,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建设好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要开展现代竞技体育,更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把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教学中,列入校本教材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民族的体育资源,发挥学校应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形成学校课程的特色。

2·3经济价值

合理有效地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能够带动地区经济转型,为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式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相辅相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的一种体育文化,已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共同构成民族共同体的全景式发展模式有绝对的促进作用。[10]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被快速挖掘,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目前将经济价值体现比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广西宾阳舞炮龙、南宁市邕宁壮族抢花炮等,两者是以旅游开发为主线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相应节日以表演的形式体现其经济价值,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能够带动地区经济转型,为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典型案例。

2·4精神价值

2·4·1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是在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不同民族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区域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更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要加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系统发展的“三交”教育体系,即平等交往中的民族理解教育、交流互鉴中的民族文化整合教育和生活交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1]民族交融是关键,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有当地较为浓厚的民族特色,学校通过教学传授不同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更有利于促进民族大融合,促进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加强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背景下,不同民族间的“三交”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矛盾的重要举措。[12]

2·4·2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一种朴实、生动的肢体语言深刻展现了民族风貌特点,学生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13]逐渐生成民族认知、认同的情感,产生民族一家亲的情结。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本身具有促进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生成的作用。学生从认知到践行是民族他团结教育质的飞跃,学生在校园甚至社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才是开展民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最重要目的之一,让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花开在校园生活中,让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学校到社会形成一体化发展。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退出生活舞台。[1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利用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5]

3民族团结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实践路径

3·1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蓝本培养团结意识

学校应加快完善校本课程目标多元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等全面进行培养,体现地方学校特色的教育观念。学校应创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机制,形成长期发展模式。校本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地方区域优势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16]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丰富其教育形式,并针对学校教育的特征加以创新和包装,最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校本课程多元化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求知好学,勇于探索的拼搏精神。开拓多元包容和跨多民族文化视野的校本课堂,体会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2以学校教育实践为形式激发民族精神

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应多种多样,除了保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足、开齐之外,还需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各不同民族地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实质上是学习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在文化上相互理解和尊重,并运用多种途径丰富其教育形式。创建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和氛围。除此之外,以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为载体也是传播和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途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来,要求“明确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目的——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17]学校可以通“教学+赛事”的课程新模式搭建各民族交流平台,此种新模式可为各民族文化搭建交流平台。民族团结视阈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应围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意图展开,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为主导,同时渗透当地优良的民族文化。

3·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强化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也离不开民族团结教育,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挖掘与开发过程中要强调以民族团结教育为统领。民族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孕育、形成、演变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既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积累,更是历史文脉的绵延与传承。[18]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与民族地域文化一脉相承,学校教育是传承和传播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地域文化理论认为,校本课程理论的开发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将会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各民族在继承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相近族群在不同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民族体育项目,展现西部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体育文化。[19]学生在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习得过程中体验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在认知上逐渐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创设和谐校园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4以地区经济高效发展来实现民族团结

地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是在长久历史变迁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伴随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经济价值,起到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以突显民族地域文化为特色,使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内涵,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合理有效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开发,不仅能保护和传承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是能够带动地区经济转型,为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普及,根据现有条件举办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构成“赛学相融”的发展模式,将具有鲜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实现以地区经济的发展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

作者:黎年茂 龙艳 谢集兴 崔伟华 谢侑城 谭文星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