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慕课教学升级及创新探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自2018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全国高校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并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一流课程也即“金课”,指的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这些课程是各高校建设一流专业及我国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支撑。从课程分类来看,一流课程包括五类,其中线上课程也即慕课,它是“互联网+教育”催生的一种新课程类型。自2013年开始,我国慕课数量就爆发式增长,2017年上线慕课达到3200门,2019年达到12500门[1],不仅慕课数量居世界第一,而且课程门类还非常齐全。但在慕课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当前金课建设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要求下,慕课建设和教学也需要不断升级和创新。
一、慕课教学1.0阶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上线的慕课大多是在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之前就制作完成并上线运行的,可以将其定义为慕课教学1.0阶段。这个阶段很多慕课制作精美,特色突出,但对照当前的金课标准和国家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需要,仍存在以下不足(见表1第2列)。
(一)“单声道”课程设计,浅层互动
慕课建设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程的制作开发,第二阶段是课程的运行管理。而第二阶段的运行管理才是慕课区别于以往视频公开课的最关键环节。它不仅包括作业批阅、答疑,还应包括深入开展的在线讨论及满足学生需求的定期直播等各类学习支持服务。但大多数慕课在完成第一阶段后,却忽视了课程建设的第二阶段。较多主讲教师未能积极引导学习者进行在线交流,或者有在线交流,但交流的问题浅显;或者答疑活动由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担任的助教完成,而助教作出的解答往往并不理想。《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白皮书》对1000多门慕课进行统计发现,有80%的课程基本不存在师生间的互动[2]。由此可知,学习者的体验并不理想,较多慕课仅仅变成了传统“满堂灌”教学的翻版,达到的仅仅是“单声道”的知识传授,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目的。
(二)以教为中心,缺乏持续改进
由于视频资源录制前无法进行充分调研以了解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因此视频制作时其讲授方式和内容大多是按照主讲教师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来进行。而网络学习者差异较大,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学习需求不同,需要教学团队针对学习者的学情特点不断改进课程资源。而较多慕课往往既未进行开课前的学情调查也无结课时的学习反馈调查,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困难无充分了解。即使是已经开课多期,课程资源也未能补充和更新,教学流程、考核权重长期不变。再加上很多课程存在答疑不及时,互动层次浅,主讲教师和学习者情感交流缺乏,使得很多学习者参与课程后,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出现学习拖延甚至课程完成率低的情况。
(三)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价值塑造不突出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而大多数上线慕课的制作开发都在此之前,课程思政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慕课在教学开发阶段重点考虑的是专业知识的讲解,未能充分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课程资源中,例如,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慕课视频缺乏从中国视角的案例引入,一些理工类领域的慕课视频缺乏将科学伦理、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融入课程中等。而在课程运行管理阶段,很多慕课在在线互动环节、拓展学习和课程考核中都缺乏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分析、讨论和点评,因而未能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的教学目的。
二、慕课教学2.0阶段的主要特征
按照当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及金课建设标准,现有慕课需要全方位地升级和创新,慕课教学2.0阶段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学为中心,深层互动
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如何便于学习”和“如何高效学习”等问题来进行课程设计。应充分运用课程视频、非视频资源、课程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及合理的教学流程来达到促进学生高效高质学习的目的。通过课程视频中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和案例的生动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或非视频资源来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增加学习便利性。课程团队应设计讨论话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同时还应激发学习者之间的生生互动,由此来实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考核环节,不应局限于标准化答案的测验考试,还应加入非标准答案的学习任务考核,来激励学习者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为了帮助学习者“学得更好”,应提供前沿研究成果、现实案例分析和习题讲解等拓展学习资源;应采取定期直播串讲来帮助学习者梳理已学知识,拉进师生距离,以激励学习者完成整个课程学习。
(二)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是提高学习者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它体现的是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来反向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资源[3]。升级后的慕课应以学情调查和分析为基础,以提升学习产出为目标。通过每期结课时的学习反馈,了解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存在的困难,并结合课程平台显示的各类学习结果数据,对教学效果、教学环节合理性、考核方式的有效性和课程资源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持续改进和优化教学流程和资源。通常经过3至5年的课程运行,1/3以上的课程资源都应进行更新或补充。事实证明,案例越新,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将慕课资源与校内教学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不断探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方式及教学评价的合理比例,以促进在线互动率和课程完成率的提升。
(三)思政特色明显,注重课程育人
慕课教学2.0阶段应加强思政元素的融入,注重课程育人,使课程不仅具有广度和深度,还具有温度。已上线的慕课即使在前期课程制作和开发阶段未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设计中,也可以通过后期的持续改进来弥补这一不足。不同类型的慕课应结合自身课程特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及心理健康等领域来挖掘和提炼与知识点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融入理论和案例讲解、融入在线研讨、融入学习任务及融入拓展阅读等方式来与慕课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慕课思政育人目的。
三、金课目标驱动下的慕课升级案例
基于上述慕课教学2.0阶段的构想,本部分以湖北经济学院省级一流线上课程宏观经济学为例来阐述金课目标驱动下的慕课升级和创新。该校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学银在线”平台开课多期,教学团队围绕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金课特征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等对课程进行了优化和升级。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从“知识+能力”二维目标升级到“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
财经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财经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励其在未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自觉践行职业规范。因而,教学团队将以往仅仅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具备应用分析能力”的知识、能力二维目标升级为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三维目标。其中,根据理论经济学的课程特性,将素养目标凝练为“培养学习者具备‘经世济民’的使命担当及独立思考、探究真理、团队合作和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
(二)形成“四位一体”的课程设计,凸显“两性一度”
通过不断改进,该课程最终形成了“精理论+专应用+热讨论+深拓展”四位一体的课程设计(图1)。第一,对重难点理论讲解进行了深入挖掘,配合几何图示演示、代数推导来讲解复杂理论模型的推演过程和内在逻辑,实现了“精理论”,达到对学习者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课程的高阶性。第二,紧扣重难点理论来搜集典型案例,搜集当前宏观经济数据以制作图表,配合抽象理论模型进一步阐释了宏观经济理论的现实应用,实现了“专应用”,强化了对学习者的理论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助力于课程的高阶性。第三,充分发挥超星集团“一平三端”的技术优势,利用“学银在线”慕课平台、手机“学习通”APP进行即时有效的在线互动,通过平台端在线讨论、在线直播、通知、小组任务和问卷等多项功能实现了互动教学的多维性,达到了“热讨论”的目的,在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同时促进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融入还体现出课程的创新性。第四,通过补充最新研究成果和经济热点问题等资源,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深拓展”的目的,再结合线上非标准答案学习任务的实施和校内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疑难问题,激发了其反思、批判和创新意识,达到了增加课程挑战度的目的。
(三)运用“中国故事”实现思政元素融入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既传授西方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课程建设的难点。教学团队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在每章的拓展学习中引入了中国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的案例分析,包括中国GDP巨变、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中国增长奇迹背后的原因等。由此,隐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担当,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分析经济问题等。同时结合在线讨论、小组学习任务等多维互动,增强了学习者团队协作、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职业品格。
(四)持续改进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产出
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之一,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挂科率高是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慕课运行管理阶段,教学团队不断扩充和更新了课程资源,例如增加了复习知识点提要以帮助学习者梳理知识脉络;增加了“课程学习导语”一章,通过视频、文本等方式分享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以帮助新学者改进学习方法;为避免慕课学习中学习者分散、生生之间交流激励不足的问题,增加了优秀学习成果的线上展示,以作为自主学习范例;通过开展学习反馈调查发现很多学习者具有考研需求,故教学团队补充了难题讲解、疑难知识点梳理等课程视频。教学团队还将慕课运行与校内SPOC同步进行,通过SPOC运行中积累的经验,进一步改进了教学考核方式。例如将“在线讨论”得分权重从10%增加到30%,作业中增加思维导图、探究学习任务等。
四、未来慕课教学的展望
(一)促进深度学习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
“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与理论界提出的深度学习理念是一致的。深度学习理论由Marton和Saljo于1976年提出[4]。它不仅仅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理解,还强调将理解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并反过来促进对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理解。深度学习是让学生达到四个学会:一是学会知识建构,二是学会问题解决,三是学会身份建构,四是学会高阶思维[5]。而未来慕课教学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发挥慕课资源优势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目前众多高校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由慕课资源引发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融入研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更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实现多元目标。由此,将慕课所具有的在线学习优势和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是当前也是未来促进慕课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向。
(二)实现慕课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的融合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完全可以将虚拟仿真实验融入慕课教学中。针对难点知识开发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形成远程虚拟仿真实验链接,并嵌入到课程章节中;或者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小程序放入慕课资源库中,供学习者下载安装,以方便学生在完成特定理论学习后直接参与到特定场景虚拟实验中;或者将参与虚拟仿真实验作为课程学习任务布置给学习者,并将其参与行为和实验心得列入课程考核中。例如在宏观经济学慕课中,经济危机背后的原因、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影响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等理论知识非常抽象,未来可以将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嵌入到教学流程中,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经济运行规律。
(三)实现慕课教学与大数据学习分析的融合
学习分析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相应软件采集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建立学习分析模型,对学习者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活动[6]。国内慕课教学已形成大规模的在线学习数据,利用这些大数据和相应的学习分析技术来促进慕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慕课平台应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者信息,根据学习者的目标、特征和能力等因素制订个性化的慕课资源推送方案,实现学习者和慕课资源的双向匹配;学习者也应利用学习分析结果进行自我评估,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而慕课教学团队应根据学习分析结果来掌握学习者的群体共性及个体在认知、习惯和努力程度上的差异,进而将课程的一般化教学与针对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促进慕课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慕课教学的更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烁.中国慕课,促进“互联网+教育公平”[N].人民日报,2019-04-22.
[2]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白皮书[EB/OL]
[5]李松林,贺慧,张燕.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54-58.
[6]王良周,于卫红.大数据视角下的学习分析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3):31-37.
作者:王琼 秦汉雨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