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管理工作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在如今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想要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在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就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实现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正确认识。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要通过加强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创新管理理念等不同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起到良好带头作用,结合高职院校发展情况,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在劳动关系管理方面、人才定期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及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优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高职院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确保能够为学生带来高质量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将人类资源规划作为基础,采用合理的方式,加之对人力资源战略的科学引导,对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进行招聘、培训。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工作人员的薪酬、劳动关系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科学配置。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将学校发展目标作为出发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校各个部门、各岗位教职工进行科学配置。作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要吸引、培训所需人才。当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怎样能够吸引更多人才、留住人才。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实现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在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更多加强型人才,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使其在将自身发展需求满足的同时,能够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素质师资力量来保障,需要高职院校结合院校实际发展情况,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强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如今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使得人才需求结构与高端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这对经济建设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人才供需问题要进行全面讨论,并落实教育活动,提升职业型人才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素质技术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要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高端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这对人才质量提升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会对高职院校声誉、形象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可以反映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为社会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人才,对于人才自身发展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潜能,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教育资源要逐渐实现科学化、公平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
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发展中,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要将强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对不同数据信息的科学收集、分析与利用,为各环节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保障,提升信息利用率。通过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信息化系统的完善性与合理性,为后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1.落实软件开发。在软件系统开发期间,技术人员要及时与各部门、各学院的信息员之间进行全方位沟通。这样可以对高职院校当前的信息情况有正确认识,并对每年数据上报工作经验、数据采集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对高职院校特殊性进行充分考虑,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分析工作与建设工作,保证创建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满足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2.强化系统需求分析。在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明确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目标合理性。同时,要建设系统运行模型,创建人力资源数据库,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中,为后续工作落实提供保障。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需求情况、系统需求情况,做好系统评估工作,明确在系统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情况,为后续系统优化、系统建设打下基础,保证创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更多便利。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要撰写相应的说明书,确保工作人员、教师能够合理操作系统。
(二)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的落实,可以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高职院校负责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求情况,对人员编制进行完善,系统管理人员、各院系信息管理人员之间要共同完善信息化系统业务模块界面设计工作,为后续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落实提供保障。
1.首页模块建设。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首页模块质量,首页模块的主要工作是表格上传、文件上传、通知发送等,同时提示部分人员的待审核信息。在首页模块中,还要做好常用功能模板设置、快速通道设置。
2.信息管理模块建设。信息管理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整理、管理教职工信息,避免信息出现混乱情况,提升信息利用率。与此同时,能够设置权限,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变更或者修改。
3.人才招募模块建设。对于人才招募模块的重要作用,工作人员要有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想要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提供保障。对人才聘用要给予更多重视,招募模块是招聘信息的发布平台,应聘者可以通过招募模块投递简历、相关资料等,如果某部分有用人需求,那么可以在招募模块中查看应聘者信息。根据不同认识需求进行档案整理,该系统会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出面试要求。当人才被选中,同时简历信息通过审核后,系统可以直接将其保存在信息管理模块,为后续管理、利用提供更多便利。
4.考勤管理模块建设。考勤管理模块的主要工作是及时反馈教职工日常工作考勤情况。通过考勤管理模块创建工作的落实,能够将实际考勤情况反馈给教职工个人,教职工可以明确自身具体工作情况。
5.业务管理模块建设。业务管理模块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利用该模块可以对高职院校各项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准确记录,为后续统计、查询提供更多便利。业务开展中形成的各类重要信息,可以直接记录在业务管理模块中,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就可以明确业务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未来工作中做出相应调整。
6.系统管理模块建设。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系统管理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对于管理使用者要设置相应权限。也就是说,不同权限人员可以查询的信息范围不同,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丢失、信息被篡改等情况出现。如果工作人员想要对权限外的信息进行查询、利用,那么要提前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才能查询并使用信息。
(三)创新管理理念
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与完善,传统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保障。1.领导者、负责人要在工作单位内做好宣传工作。将宣传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作为重点与关键,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工作中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方式,创建微信群,定期在群内发送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强化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工作。可以组织人员到其他学校学习,与其他学校管理人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明确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在工作中做出相应调整。在工作不断落实中,以及与其他人员的沟通交流中总结工作经验。3.落实人才培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要给予更多关注,在此背景下,提升技能型队伍力量,并扩大技能型人才范围,确保教师能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更好落实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将先进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引入高职院校中,将人才的优势与技术优势相结合,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四)优化岗位配置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工作安排,设置相应工作岗位,对不同职工的岗位责任作出明确,将各环节工作安排到相应的工作人员身上。通过该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各环节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在此背景下,能够将人才特长发挥出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提升其工作能力与学术能力,高职院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创建竞争机制,奖励在工作中表现较好的教职工,确保教职工都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凝聚教职工队伍力量,从而将队伍作用发挥出来。从高职院校发展需求出发,高职院校要创建与人岗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并对人员进行科学配置,创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例如,在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较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师学历、职称结构的科学配置,这对教师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提升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对高职院校发展、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基于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期间,管理人员对于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要给予更多重视。如果在管理中采取传统管理模式,那么会对整个管理质量、管理效率产生影响。为防止此类情况出现,管理人员要主动学习先进信息技术,采用信息化手段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比如,教职工、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占据较大比例,管理人员在管理期间,以往采用的统计方式相对单一,无法将计算机技术优势发挥出来,实现对重要数据信息的准确记录。面对这一问题,领导者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引导工作,加强集中培训,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帮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信息化手段。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对不同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利用,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参考,确保决策合理性,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合理规划,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将人力资源管理融入高职院校各环节工作中,不仅能够培养更多人才,还能推动职业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高校领导者、负责人要有正确认识,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创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不同方式,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使高校内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照标准进行,为学生带来高质量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郭森 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
管理工作论文2
高职院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在集成指导、制定和实施管理规则下,加强文件的统一化、标准化管理,统一上级颁发的相关文件、发表的论文数据、师生花名册,积极与文献和信息资源库合作,加强对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制定统一的学校信息化归档制度,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构建统一的校园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对档案库房与网络平台的联合利用。
1.促进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办公室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工作需求,做出全面、系统的调整和转型,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力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广泛收集、整理、汇总内部档案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内容,为高校改革转型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资料。保证档案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档案可以直观地体现各部门、各岗位人员以及业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信息,为高校后续决策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灵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不同类别的档案信息存储到共享信息数据库中,可以有效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传统的数据管理相比,大数据下的档案管理要求具有更高的归档、销毁和移交管理功能。档案管理员应熟悉并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有用的文件数据,推动学校朝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智慧学校的建设项目为办公室档案管理提供了很多机会。因此,利用建设智慧学校的机遇,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档案信息,从而利用信息技术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为更好地使用信息库,必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校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数字校园、智慧学校等概念的出现,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学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泄露问题,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一度成为热点话题。随着智慧学校建设的迅速发展,档案管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打破学校传统管理理念的同时,重视数据安全,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文档存储的安全系数,在更安全的空间存储有关国家、校园的信息。存储空间有限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形成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资源与电子档案获得了快速发展,办公室档案管理对档案申请、档案管理与备份有了新的要求。大部分信息都具有实用性,但是为了在众多信息(横跨十几年、多级别多科目的信息)中选取所需要的内容,就不得不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档案整体评估时,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分析档案的价值,为以后使用档案奠定基础。其次,现代档案管理业务对非结构化电子文档进行云计算,确定了数据和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了管理的范围,并成为实现图像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最后,档案数据中的大数据保存与数据备份需要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利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构建文档数据库系统,提高档案管理的归档效率。但是实际上,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数据技术存储空间受到了限制。虽然人们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提升数据保存效率,但是内存空间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内存空间中进行大规模的文档数据处理,意味着可能要简化部分次要数据,如果这部分次要数据得不到较好的保存,那么在临时需要查找时就可能会被遗漏。
3.办公室档案管理员意识淡薄
有些部门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员由于年龄、学历、工作能力等因素,从事办公档案管理工作时,采用旧有的的管理技能和方式,同时也没有进行专门和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导致管理意识比较陈旧,容易在档案的查阅、分类、整理和归档等方面,出现管理与实践“脱轨”的问题。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4.粗化分类标准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划分,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分类。虽然档案管理手段及样式繁多,但是,有些部门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所有档案文件进行精细的分类和组织,从而加大了后续查找、销毁的工作量,导致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效率不高,同时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如几份资料张冠李戴、失去保存价值,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
5.纸质版档案的维护成本较高
有些纸质版文件,如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学生填写上交的纸质版个人档案等的维护要求较高,维护成本也高。然而,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分配给档案室的维护费用有限,部分档案室只放置一些木制的储物柜来存放文件,没有固定的档案管理仓库,当储物柜装满后,便需要及时整理纸质版档案,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丢失、损坏等现象。由于上述缺点,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有效利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实现档案信息共享。高职院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完善办公室档案管理制度很多部门中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人员忽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象。因此,各个部门从领导到档案管理员、从主管到员工都需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改进管理方法,提高个人管理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确定归档管理工作的基本程序,并熟练归档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运用先进技术对所要管理的文档进行归档处理,并贴上标签,以细化分类。如果接收到的是高级文档,就必须采取保密措施,并在计算机系统中明确设置用户的查看权限。以有权限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档案管理部门首先应当树立科学正确的工作观,针对具体工作和归档业务的要求,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体系,打造更优质的用户使用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在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和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有查看权限的用户能搜索到有用的信息。因为用户使用档案的目的不同,需要的档案种类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档案管理者便可以对档案信息系统实行分类管理,以便有权限的使用者查询。为了适应不同类型档案的管理,必须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对传统纸质文档进行数字化管理,以加强对传统文档的管理,有权限的学校机构可以登录外网或局域网共享信息。集成和使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电子归档信息,可以提高归档管理任务的实用性。
6.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高职院校应实施总体管理模式,以便在执行总体管理战略的信息背景下,有效创新档案管理活动,推动档案管理改革。学校需要在规定的标准下进行规范管理,并有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同时,在档案管理机制下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管理,有效地监督档案数据管理的全过程。例如引入入侵检测机制,以及使用侵入测试的各种软硬件系统,如果存在侵犯档案管理系统安全的情况或是整个信息系统出现被入侵的迹象,就应马上启用安全机制加以处理,切断互联网,封闭整个信息系统,向管理员报警,等等。目前,高职院校办公室的档案管理主要由非专业或兼职人员管理,其可能会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和责任感。为此,还需要全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从安全意识、信息风险意识和保密意识三个方面增强管理员的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档案资源管理事实上,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很少,很多都是兼职,其缺乏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因此,在信息时代下,有必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其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对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应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正确的工作观。
7.增强档案管理创新意识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院系领导以及管理人员应打破传统,转变观念,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加大档案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准确把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及时了解档案技术手段的新动态,广泛对标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创新发展新举措,找准差距,认清定位,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善办公室档案管理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统一整理好、管理好办公室的档案材料,对学校各个部门的发展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与分析。
作者:股巧莲 单位:沙洲职业工业学院
管理工作论文3
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运行的基础,预算管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预算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新预算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效果。
一、新预算法的基本内容及设置目的
(一)基本内容
通过对新预算法内容的分析,发现其主要规定了预算审查重点,要从收支平衡、赤字规模转向支出预算,将收入预算由约束性转变为预期性。此规定,为年度的预算控制方式的实施与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础,进而迎来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变革。在预算法应用过程中,要厘清预决算原则,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建立预决算公开制度、完善预决算监督审查等制度。
(二)设置目的
新时期,我国设置和完善了预算法,其主要目的是适当分散预算权力,通过健全权力均衡制约机制,不断规范预算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增强我国预算的可归责性。通过预算公开,人民群众参与结果监督等工作,对审计、审议监控机制及程序等进行优化。这种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以预算“最终目的论”替代“工具论”,完善现有的预算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利益。
二、现行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时间短,相关内容准备不充分,缺乏精细化管理
部分业务部门夸大资金使用需求,导致预算虚报虚高;部分业务部门对资金实际需求不明确,导致预算漏报少报;财务部门不熟悉业务情况,对实施的项目与具体标准等内容不了解,这都会降低预算编制的精细程度。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稳定实施的基础,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广泛进行调研与论证。但是,当前的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如在7月初布置任务,7月底就要求上报,再加上财务部门人员少,在这种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预算编制过分依赖业务部门提供的信息,缺乏调查取证,这会影响预算编制的有效性,降低其质量。
2.预算编制不够完整,未做到应编尽编
大多数业务部门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中,一些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相关业务活动,或者是发展目标等并不明确,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预算编报的内容也不够准确,存在收入来源少报或漏报等问题。对于项目支出预算主要由单位自行编制,预算在编制的时候,部分单位依据上年的决算数据,增加一定的额度进行上报,此草率与粗糙的编制方式缺乏充分的依据,这会导致在实际执行中出现调整、追加预算等现象,影响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3.预算编制缺乏全员整体参与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领导、中层干部已经对全面预算逐渐重视起来,但是部分单位预算编制未与单位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组织架构联系起来,更缺乏与基层员工实际工作的联系,基层员工对全面预算参与度仍然不够。某些单位在预算编报时,过于重视事业单位负责人预算的职能,忽视一些专业部门预算参与功能,这会降低业务部门参与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积极性。部门预算管理是保证各项预算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但大部分事业单位在人员设置、职责分配等方面并不合理,并且各部门之间还缺乏信息交流,这会对预算编制等内容带来影响。(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虽然在新预算法下,大部分事业单位都认识到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预算执行方面还存在随意性强、没有针对性等问题,这会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频繁,从而影响预算管理效率。同时,无预算及脱离预算方案等问题比较多,对预算资金分配管理不合理。部分事业单位在使用预算资金时,支出范围不明确,支出标准缺乏依据,一些项目支出不能结合具体的规定执行预算。还有部分单位在对项目支出进行预算编制时,整体缺乏科学性,内容也不够细。所以在项目执行时,会对监控和追踪问责的效果带来影响,导致执行与预算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同时,部分项目资金会挪用到其他的项目,导致部分建设项目超出预算的范围。此外,随意改变项目内容等问题比较严重,影响支出预算的准确性。当前,政府的一些项目投资金额比较大,已经超出了预算范围,这会导致项目内容繁杂,从而影响预算执行的整体效果。
(三)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缓慢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主要附着在预算管理的不同环节中,属于一项综合性强和耗时长的管理工作。在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中,该项工作缺乏统筹协调,主体责任难以落实,这会对整体工作的推进带来影响。再加上,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没有形成管理合力。目前,大部分的预算单位没有建立成熟的预算管理体系,专业人员不多,导致各项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实际参与绩效管理的人员业务能力薄弱、综合素质低,不能及时发现预算绩效评价中的问题。且部分财务人员还身兼预算、决算、政府采购和审计等多种职责,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绩效评价,从而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缓慢。
(四)预决算公开不彻底,流程不规范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对预决算的公开,还停留在及时性、报表完整性、公开方式和报表格式等基本内容上,并不重视数据的真实性与逻辑性,并且公开的流程也不是非常完善。一些单位因承担了派出地的特定任务,派驻地政府拨付了相应的经费,但是有的单位并没有将此部分资金纳入预决算的公开范围中,导致实际公开的内容与数据并不完整,也不够准确,更不能体现各单位的预决算收支的真实情况。在对预决算公开方案进行制定时,各主管部门之间所公开的文字模板与报表格式并不统一,公开内容与工作要求也存在差异性。由于各单位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在预决算公开内容与流程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预决算公开前并没有主动和部门对接,业务指导的力度不;完成公开后,缺少专业性的归纳总结。此外,由于不够重视日常管理工作,影响了预决算公开效果,一些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法定时间与要求,完成相关的公开工作。
三、新预算法下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
新预算法下,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首先要安排好各种业务活动中的预算支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自身的作用价值,实现对预算管理内容的细化。同时,还要加强对各项支出的严格管理,科学安排预算资金,在保证人员经费和社会保障等支出稳定运转的情况下,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实现对项目支出中重点内容的有效管理。在此过程中,还要优先安排符合我国经济及相关政策的重点支出,重点保障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业务支出,贯彻执行国家所规定的各项支出和标准,建立完善的支出管理制度,在强化自身项目资金统筹应用力度的同时,保证项目资金用途的合理合法合规。提高公用经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规范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严控支出,重点加强对“三公经费”和会议费使用,全面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制度,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科学配置,对支出范围的严格控制,不断完善和优化预算编制中的相关内容,强化预算细化。虽然新预算法高效地推行能够实现对预算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降低成本,但是,不管是应用哪种预算方式,都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方式,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强化预算执行,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
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现状,结合新预算法中的相关要求,制定预算执行机制,促进预算管理与执行之间的有效结合,从多角度出发,构建科学和完善的预算执行和管理机制,对整体的结构体系进行优化,促进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积极交流,为日后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建立预算执行管理责任制,需要强化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事业单位是预算执行工作中的主体,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承担主体责任,采取措施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按照预算内容,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加强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对重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掌握执行的进度,为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同时,结合单位的业务特点及预算管理中的实际要求,对当前事业单位中的预算执行机制进行改革,促进业务工作与预算执行的有效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财政制度,分析预算批复文件的内容,严禁擅自扩大支出的范围,结合相关的预算规定,对支出用途与资金应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还要结合现阶段的预算执行效果,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整体的预算执行率,在预算批复后,就可以开始实施预算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效果。此外,预算执行中,要健全责任管理制度,促进执行和绩效评价有效结合,实现对项目的全面评估,明确项目在实施中的责任,才可进行更加客观的绩效考核,保证绩效评价的有效和公正性。
(三)深化预算绩效,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根据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紧跟当前的改革形势,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此,需要对责任管理范围进行延伸,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相互反应机制,让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相互制衡,将决算作为改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实现绩效完整闭环管理。快速构建预算绩效机制,提高部门支出责任与效率意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健全考核实施方案,主要结合规定权重计入被考核单位的年度考核总成绩等,与年度的实际考核评优挂钩。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在实现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价值,确保激励约束的有效性,积极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措施。首先,要强化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将激励作为导向,在增强各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的同时,强化主体的责任感。其次,各预算单位要积极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促进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之间的有效融合,健全绩效管理内部体系。同时,完善内部预算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解决预算绩效和业务管理等问题。最后,要不断提速预算绩效的管理效果,促进改革的进程。积极开展专项考核工作,采取措施营造“讲绩效、比绩效和用绩效”等良好的氛围,促进各部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等基本的绩效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实现全面预算。
(四)健全预决算公开机制,完善预决算公开工作
增强主动公开意识,规范预决算公开的方式与途径,有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建立现代化预决算公开渠道。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部门等设立预决算公开专栏,规范预决算公开内容,例如,公开“三公”经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等,公开预算调整情况,并对重点预算项目进行说明金等。健全预决算公开机制,明确涉密事项,规范预决算公开的相关标准,方便公众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保证预决算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完善预决算公开制度,在对预决算公开情况进行考核时,要做到有据可依。同时,要强化预决算公开的有效性,公开内容上做到“全面、易懂”,积极主动回应社会的关切,及时解答公众的问题,接受公众的监督。四、结语随着新预算法在我国的推行和实施,事业单位更加重视对预算管理工作。通过完善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深化预算绩效等方式,强化了事业单位整体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分析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不断优化预算流程,健全预算执行责任制,建立预算管理绩效机制,实现对资金的科学配置,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新预算法下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15(18):158-159.
[2]荣娟.新预算法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提升对策[J].财会学习,2020(17):107-108.
[3]顾金荣.新预算法背景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J].经营者,2020,34(07):156-157.
[4]刘静.基于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J].纳税,2019,13(13):277.
[5]陈健伟.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19(08):72.
[6]王琴婕.新预算法影响下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途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9(24):52-53。
作者:史晓楠 单位: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