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职院校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引言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合理编制完善的教育工作体系,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组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情况下,要准确定位艺术教育活动对人才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多角度探索工匠精神的挖掘和渗透,引导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主动践行工匠精神和学习工匠精神,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夯实基础。

一、高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体现,一般涉及专业素质、职业态度、审美追求和创新精神几个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就业竞争能力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实际教育工作方面,专业素质的训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而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类专业素质、专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强化则是工匠精神培养和教育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深入进行工匠精神的研究和分析,明确其和学生艺术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利用二者的融合和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精神、端正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夯实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成效。

二、高职艺术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关联

从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教育本身与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艺术教育改革中为学生创造感知工匠精神和品味工匠精神的条件,在先进精神思想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艺术创作观念,促进艺术教育品质的进一步优化。深入解析,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工匠精神的渗透能深化艺术教育质量,推动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工匠精神与艺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交集,将其合理渗透到教育工作中,可以使育人内容更为丰富,使学生在学习各类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探究,强化创新创造教育的效果,并且工匠精神本身可以表现出学生群体艺术化的审美追求,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探索和追求能融入到艺术创作实践中,改变学生的艺术创作认知。其二,艺术教育能助力工匠精神在专业教育领域的传承。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组织实施能对工匠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重要的方向,促进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可以借助艺术教育的组织实施促进学生的艺术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修养,带动工匠精神在艺术教育体系中的传承和开发,从而优化艺术教育的效果,使人才培养效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可见高职艺术教育与工匠精神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二者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对艺术教育的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效能的系统性提升。

三、工匠精神对艺术类高校学生成长的必要价值

结合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教学期间全方位进行工匠精神的融入和应用,能对艺术类高校专业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优化提供良好的支持,强化育人工作的创新力度和改革力度,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向着良好的方向进步。系统解读工匠精神教育带给艺术类高校学生成长的必要价值,能看出这种价值主要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1.工匠精神是艺术类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选择基于工匠精神的渗透对艺术类专业的艺术教育活动进行创新和开发,能优化艺术教育的综合效果,有效助力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合理化培养和锻炼。对于音乐创作而言,不论是民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最鲜明的专业特点就是追求音乐内涵和音乐意境的创造,这就需要高职艺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探索工匠精神思想的内涵,将其作为基础合理进行育人工作体系的开发,提升教育工作的创新性,使学生在创新创作期间,能够深入作品和坚持精益求精,能践行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唱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融合渗透,能够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着重提升学生专业化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效率,需要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对工匠精神进行系统性的挖掘和渗透,为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2.工匠精神是艺术类高职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路径工匠精神与艺术类高职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借助工匠精神的多元开发和渗透,可以对高职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支持高职生的自我发展和优化。在艺术类高职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中,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学生能够形成个性化艺术风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工匠精神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渗透,立足于高职生的学习和成长,对职业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才能借助工匠精神引领教育实施,帮助高职生实现自我职业价值。因此新时期在对艺术类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按照艺术教育的需求和高职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需要重点针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和实施进行系统的探究,有效发挥工匠精神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工匠精神是艺术类高职生审美优化的重要条件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只有对工匠精神教育进行系统的解读,构建科学系统的工匠精神指引教育体系,才能有效促进高职生针对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学习,逐步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工匠精神的有效渗透,能够从工匠精神的角度促进精益求精思想教育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秉承精益求精的理念对艺术创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追求契合受众审美需求的音乐演唱和音乐创作,在其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文化元素、美学元素,这样就能依托工匠精神的渗透,为高职生艺术审美的培养和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促进高职艺术教育的全面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优化。

四、优化高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措施

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工匠精神的挖掘渗透,从多角度对艺术教育活动进行改革创新,能够改善艺术教育的组织实施情况,系统展现工匠精神的价值,增强人才培育和培养的有效性。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培养期间,从多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系统的挖掘,能够支持人才培养工作的变革,从而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开展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下面就对细化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措施展开分析:

1.深化思想认识,拓展培育途径正确教育观念的树立和教育思想的开发对于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规划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变革和全面创新,在对育人工作体系进行创新的进程中,为了能发挥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提高工匠精神融合渗透的综合效果,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转变教育观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对高职艺术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重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工匠精神,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观念,提高道德品质、职业素质,有效提升工匠精神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融合渗透效果。例如在对高职音乐艺术类专业艺术教育进行系统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能发挥工匠精神的支持作用,以工匠精神引领艺术教育的创新开发,学校在对艺术教育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变革的实际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学习国内外有关艺术教育管理和规划的成功经验,重点对国外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借鉴美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等艺术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艺术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关联,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探索有效渗透工匠精神和培育工匠精神的经验,准确定位艺术教育中融合渗透工匠精神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从而将工匠精神与学校教育中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融合,构建艺术化的工匠精神融合渗透教育体系,有效促进音乐艺术类人才精神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确保在工匠精神的积极带动和促进下,循序渐进地提升音乐艺术类专业教学效果和艺术教育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精神生成艺术教育的变革与课程设置的全面创新联系较为紧密,结合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的需求和工匠精神融合渗透的现实需要,在针对音乐艺术类专业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课程的优化设计作为工匠精神融合渗透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开发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教材,系统挖掘工匠精神与艺术类高职生教育培养之间的关联性,从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审美品味,强化学生的音乐艺术学习能力等角度对课程体系进行建构,逐渐完善课程机制和体系,改善育人现状,提升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性,使课程体系的构建真正为工匠精神在音乐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渗透奠定基础。首先,突出强调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发展方向不同,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对音乐艺术类专业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音乐艺术教育在实践中需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的优化、艺术创造力的彰显和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确保增强工匠精神融入的效率效果,使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工匠精神,切实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果。例如:在对音乐艺术类专业艺术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工匠精神的有效渗透,就可以将工匠精神与理论课程教学讲解、实践创作教学讲解以及音乐鉴赏教学进行系统的融合,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感知音乐艺术之美,探究音乐创作方面的技术创新,从而对音乐艺术领域精益求精的思想产生深层次的认识。在这个环节,应设计具有丰富性、创新性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有助于借助科学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引导学生感知工匠精神的生成,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渗透条件。工匠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科学应用需要相应教学方法的支持,在教育期间要想有序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就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需求,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为工匠精神的科学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持。在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实际过程中,根据音乐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按照具体的状况,科学利用情景化类型、问题驱动类型和实践操作类型等教育方式,创设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活动形式,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支持下,带领学生感受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养成传承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例如,教师在开展音乐艺术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实践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教学进行系统融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将社会上典型的音乐创作实践活动和项目融入第二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观摩音乐创作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教训,了解和感知在音乐艺术创作中蕴含的工匠精神。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探索在项目实践中怎样渗透工匠精神,确保激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意识和创作思维,结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对音乐旋律、音乐歌词等进行创作、细化和完善,这样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和研究音乐艺术职业工作和工匠精神所存在的联系,在思想层面、认知层面、实践层面等都可以更好地践行工匠精神,从而在专业学习和发展中探索工匠精神的融合渗透,使学生快速成为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3.丰富教育形式,开发实践活动高职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除了可以借助具体的课程外,还能形成丰富的教育形式,通过校园实践活动的组织规划彰显艺术教育的力量,改善育人的现状。所以在新时期的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具体情况,深入探索工匠精神的应用途径,在音乐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尝试设计音乐艺术社团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音乐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1)设计音乐艺术社团活动按照工匠精神融合渗透的需求,音乐艺术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不同专业成长的现实需要成立艺术社团,在多种多样的艺术社团中按照工匠精神的指引对社团活动进行改革创新,辅助学生训练专业技能,为学生创设感知和体验工匠精神的教学活动空间。例如,在关于“中国风音乐歌曲创作”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中,按照工匠精神的融合渗透需求,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就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中国风歌曲创作音乐社团活动,在实践操作期间,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工匠精神的理念,合理进行音乐作品的设计、创新、优化、完善等,保证音乐创作的质量,并且社团中的成员可以相互进行作品评价分析,辅助其他成员进行改进和优化,在社团成员的相互帮助和启发引导下,强化音乐作品的质量,促进工匠精神的有效践行,彰显教育改革实效。

(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在音乐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促进工匠精神的融合渗透,学校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特点和成长特点,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系统的挖掘,以此为基础,对工匠精神涉及的精神引领要素进行分解,结合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情况,合理进行内涵和要素的拓展处理,对制度文化和物质精神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相应的教育支持体系,形成良好的精神引领效应和环境熏陶综合影响力,在各种类型理念和思想的作用下,使学生形成创新积极性、创造积极性、精益求精的思想观念等,从而彰显工匠精神教育的价值,提高专业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在开发音乐艺术教育途径的过程中,为了能渗透工匠精神,彰显工匠精神教育的价值,就可以尝试选择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以陕派筝乐的传承发展为例,针对陕派筝乐传承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渗透进行分析,重点探索陕派筝乐技艺发展中的工匠精神、职业态度传承中的工匠精神、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等,对陕派筝乐传承体系与工匠精神的思想境界进行系统的论证,从而在校园中营造和谐的文化,以文化氛围带动传统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回归,引领工匠精神教育科学发展。结语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从多角度探索艺术教育的实施和工匠精神的渗透,能够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主动践行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支持,促进工匠精神教育的合理化发展和系统化创新。因此,新时期为了更好地结合艺术人才精神教育的现实需求,应在教育改革中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探索全新教学组织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显著改善工匠精神的教育效果,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正确职业观念的树立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引领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作者:华蕾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2

现阶段,艺术教育逐渐呈现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专业教育已经难以契合时代发展对艺术生提出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艺术人才培养的内涵,确定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趋势和方向,从而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艺术生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使艺术生可以在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积累艺术创作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然而在深入探究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艺术生的特点以及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艺术生的特征及专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一)艺术生的基本特征

艺术生主要指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根据我国有关艺术类专业的规定和分类,我们能够发现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主要包括表演、器乐、声乐、舞蹈、雕塑、绘画、动画、摄影、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等。通常来讲,艺术类学生拥有较为突出的三大特征。首先是感性思维较强。很多艺术类学生普遍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的熏陶,参加过各类艺术比赛,具有较强的感性思维优势。他们普遍积极外向、细腻敏感、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拥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个人魅力。然而这种个性特征容易使艺术生敏感易怒,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轻文重专”思想较为明显。我国艺考制度规定,艺术生在高考前必须参加相应的艺术考试,而艺术考试又比较注重专业技能,且成绩占比较大,所以艺术生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艺术技能训练上,从而导致相应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在某种层面上,使艺术生产生了轻文化、重专业的思想。导致其人文基础和人文思想较为薄弱。最后是创造能力。艺术生拥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能够在生活与学习中获得创新灵感,可以通过想象、体验、感受、观察等方式,革新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专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专业素养通常指从事特定职业所应具备的要求和规范。通常包括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道德等,其中职业道德是专业素养的核心,只有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爱岗敬业、职业理想等精神,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由于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加之艺术类岗位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艺术类专业素养教育与传统专业素养教育的差异性较为显著。通常来讲,虽然艺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与普通高职学生相同,然而在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的层面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是职业意识。艺术生的职业意识是情感的、思想的,应通过思想和情感来引领学生的艺术作品创作,从而提升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效率[1]。其次是职业知识。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知识并非单纯层面上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生活,只有艺术类学生拥有较为扎实的人文知识,才能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赋予艺术作品非同寻常的魅力、价值及感染力。最后是职业技能。艺术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常体现在感受能力、艺术想象能力、艺术技巧等方面。其中艺术技巧通常表现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技能、技法及技术等层面上。

二、高职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问题

由于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拥有独特性、多元性的特征。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结合专业教育特性及艺术生特点,明确其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艺术生专业素养培养和教育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使专业素养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切实帮助艺术类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继而降低了高职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2]。

(一)缺乏对专业素养的深刻认识首先,高职教师在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素养的内涵,混淆了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概念,导致专业素养培养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譬如通过人文内容的讲授,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及内化各类人文知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然而由于专业素养涵盖人文素养的内容,导致专业素养教育的全面性不够突出。其次,由于部分专业教师混淆了艺术生与普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导致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培养工作无法契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致使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专业素养培养工作难以涵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造成艺术生专业素养提升速度缓慢。最后,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对专业素养教育的重视,导致专业素养教育工作难以得到全面开展,教师也难以通过理论探究、实践分析的方式,明确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方向,从而使艺术生专业素养培养工作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不利于艺术生各项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专业素养教育的方式“滞后”首先,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明显,导致教师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常来讲艺术生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职业意识包含情感修养、思想修养等内容。职业技能涵盖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艺术技巧等多层面的内容。高职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层面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却难以培养和提升艺术生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思想,导致艺术生专业素养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而高职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依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学方法,弱化了专业素养培养的效率。其次,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致使专业素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局限在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上,难以通过形象生动、多元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情感,继而影响到专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再次,缺乏对艺术生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高职艺术类学生拥有鲜明的创造意识和感性思维,但却存在忽视“专业知识学习”的问题。如果教师缺乏对艺术生特点的把握和理解,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将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然而根据当前的课程设置我们能够发现,学校普遍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而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课程却相对有限,并且这部分课程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知识陈旧,与现实脱节。甚至部分实践课程存在课时有限的问题。通常来讲艺术专业教育应以实践为主,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技巧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如果实践类课程有限,必将导致教育质量和成效受到影响。此外,虽然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着重突出或强调了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但是有关艺术思想、艺术情感培养的课程问题,依旧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全面的解决。如果提高相关课程的课时比重,会影响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成效,而如果忽视对该类课程的优化与设置,又会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效率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全面的提升。因此,如何处理专业课程与艺术情感、艺术思想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应考虑的问题。

三、高职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教育目标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拥有鲜明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征,具体体现在艺术思想、艺术情感等层面上。然而在传统艺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却普遍忽视思想素养和情感素养的价值,导致专业教学方式滞后、教育质量低下。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深化对艺术类学生专业素养的理解和认识,确定专业素养教育的目标。首先,明确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区别,制定知识、技能、情感、思想、道德等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并将人文素养培养纳入到思想修养培养的范畴中,使专业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其次,确保各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涵盖思想修养与情感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改进,让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工作有别于普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活动。在此过程中,高职教师应制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优化目标,让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都契合专业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最后,高职教师应在明确专业素养教育内涵与方向的前提下,注重理论探究和实践分析工作,为不同的课程章节制定子目标,让不同的艺术教育课程都有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譬如,人文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为目标;实践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修养为目标;理论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修养为目标。此外,教师应以“使学生成为优秀艺术家”为宏观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从学生的艺术才能、审美趣味、思想性格、生活阅历等角度出发,探究专业艺术素养所涵盖的内容,如气质、阅历、技巧等,从而通过细致而科学的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

(二)革新教学方式高职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对学生思想修养与情感修养的重视程度,进而积极挖掘和探索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思想、艺术情感的教学方式,譬如情景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注重对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传授,引导教师通过岗位实践、创作实践的方式,明确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从而通过优化、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来增强专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譬如,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所掌握、积累及总结的经验,引导学生从审美观与人生观的角度出发,思考审美的过程以及艺术创作、表达的方式,继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最后,全面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基本特征和特点,明确学生“轻文化、重专业”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参与专业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知识修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拥有时代特性、趣味性及人文性的专业知识呈现出来,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通过知识拆分、重组、内化的形式,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此外,高职教师也可以通过突出学生的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特征的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理解及把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譬如,在实践教学中,提出理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感性思考,鼓励其通过独立探究的方式内化知识。

(三)完善课程设置首先,注重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课程的设置。高职教师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明确不同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中所拥有的功能和作用。将其作为选修课,鼓励学生通过选修相应的人文课程的形式,了解西方的建筑史、艺术史、行为科学以及人类文化等知识,从而在人文知识的学习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情感与艺术思想。其次,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虽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突出实践课程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依旧会注重专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将部分理论课程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切实提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技巧及专业技术的价值[4]。最后,将艺术思想、艺术情感等课程渗透到专业教育的不同环节中,扩大专业素养教育的影响力。简而言之,就是借鉴“课程思政”的思路,挖掘专业课程中有关人文的、社会的、文化的内容,通过人文内容的挖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持久的、敏感的、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迸发的过程中,更好地展开想象和创造力,开展艺术学习、实践及探究活动。当然在专业课程开设中,教师还需要渗透思想修养、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明确艺术创作的内涵。四、结束语高职艺术类学生专业素养教育拥有显著的独特性、特色性,教师应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基本特点及艺术教育的本质,明确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从而通过革新教育方式、完善课程设置的形式,更好地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艺术创作实践、岗位工作实践中,自觉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接班人。

作者:阳赛玉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3

1服装工艺课程的思政元素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组织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有效创新,对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上进、爱国敬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服装专业课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精心选择合适的思政材料,确立恰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知识的学习,因事而化、柔性融合课程思政。服装工艺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所涉及的思政内容包括:了解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及运作规范,与时俱进,具有质量意识、产品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传承精神贯穿整个课程。

2服装工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与工艺课程的充分结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共同成长的同时推进课程思政,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层层渗透课程思政,把握课程的重点与思政之间的关键点。

2.1课堂教学导入先建立在线课程:选择在线课程平台,建立课程,课程设置里面有教师亲讲服装制图与工业制版的视频。要求学生课前观看预习,可以结合推荐教材,并且做出工业纸样,上课老师只做检查与纠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黑板画纸样,学生下面记笔记,效率很低浪费很多时间。高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可以自学样板制图,开设线上课程等于让学生自己自学了制版,提高了自学能力,有疑问的话带着问题直接课堂上解决,节约课堂的时间,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立裁课程之前让学生收集与整理大品牌时装近两年的发布会作品,并从版型与工艺的角度分析其特点与风格,并找出自己觉得不容易用平面制图来制版的4~5个款式,做成PPT,上课时每人进行汇报讨论,并选出最感兴趣的两款进行立裁分析制作,在此基础上做出二次创作分数更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更让他们感到制版不是那么枯燥,从感兴趣的款式入手,探究性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于创造出原创的版型,有了学习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提升[1]。

2.2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2.2.1样板课程:“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本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制版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理念、知识、技能,最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与批判精神。制版课程中穿插立裁课程,是对学生整体制版能力的提升。经典款式服装一直是平面制版,学生的思路局限在二维平面很难有突破,用穿插的立裁课程来提升他们的结构设计思路,让学生体会从抽象(二维平面制版)到具象(三维立体造型),再从具象回归平面(最终的样板制图)这一过程,能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到服装设计不局限于面料色彩图案,还有结构的设计。

2.2.2服装工艺制作:递进任务驱动模式+信息化教学+周期阶段性过程检查课程的服装工艺教学以服装企业车间生产流程为依据,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调整,将生产流程节点转化为教学任务点及检查点,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示范时,直播平台与理实化一体设备同时录播,以便学生反复观看,提高学习质量。教学中,引入并遵从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及运作规范,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职业操守。课程在实施中先布置课前任务,发布线上课程的资源,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主动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再在课堂上通过老师检查,发现不足、纠正作业,学习提高。传统被动灌输知识的环节被自学取代,最后在课后进一步改进完善自己的作业,完成任务。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检验学生前序课程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动态调整教学侧重点,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在学生评价方面也从单纯评价学生最终学习成果改为评价学生的能力增长[2]。

3服装工艺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

3.1知识目标(1)掌握服装工业样板的行业标准与要求,了解服装面料的性能与市场的流行趋势,可以根据款式来选择合适的面料。(2)了解服装工艺的企业质检要求与生产工艺流程。(3)掌握服装的立裁手法,做到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的结合,通过立裁可以创造出原创独立的版型,体会到结构设计的精髓。

3.2能力目标(1)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能力,创新性地、平面与立体相结合解决版型问题的能力。(3)能够通过市场调研,整理信息,发现流行元素,选择恰当面料的能力。
3.3素质目标(1)了解国际、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及运作规范,具有质量意识、产品意识、安全意识。(2)具有耐心、细致的工匠精神与传承精神。(3)提高艺术鉴赏力与审美能力,具有创新意识。

4服装工艺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服装工艺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围绕生产实际,以企业标准为依据,主要包括经典男女装款式服装的工业样板制作,服装的工艺制作,服装样板的结构变化设计与创新等内容。教学形式以学生实训为主,大量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工艺基础,可以灵活运用纸样设计,为毕业设计及实习工作做好准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带着学生,老师做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这样的教法不是不好,自觉性高的同学会学的很扎实,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的示范次数有限,大部分同学看不清楚或者看了记不住,时间久了进度就会落后,工艺制作没有成就感就谈不上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厌学。很多同学设计课程分数很高,画画很好,但一上工艺课就发怵,成绩上不去。所以,服装工艺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创新方案。现以其中四节课为例来说明[3]。第一节课,检查上周的作业任务,同学们必须课下全部做到前衣身完成,大袋、手巾袋实物完成。严格按照质检的标准,太差的话要重做或者拆了修改。并给出上周阶段性的评估成绩与点评。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取消阶段性成绩(即个人进步成绩,一周完不成任务就扣5分,扣完为止),并予以批评。第二节课开始,教师先做示范,同时开启理实一体化设备投屏,与平台直播。学生不用像以往那样围着老师看,在自己的机位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四节,老师做完示范后,学生可以看着直播回放自己操作实践,有问题随时问老师,老师起到监督解疑的作用。课程结束后,布置下回上课要检查的任务,每人关机、拔熨斗电源(班长检查)、收拾自己做的衣服作业,带走自己的碎布垃圾等,值日生再统一打扫消杀机房。如果课堂上衣服做不完的同学,课下也可上机,自己看着视频回放学习,保证阶段检查之前任务完成。工艺制作课程一般4节课才是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单元。工艺课程相比设计课程更加需要耐心与毅力,内容没有那么有趣和丰富,因为技能的训练本来就是枯燥与单一,严格的要求下更需要毅力。正因如此锻炼了学生的细心、耐心、提升了意志力与自控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必须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只有这样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才可能提升整体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也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个体在客观实践劳动的过程中逐步生成的。我们的职责就是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工匠精神。为什么强调关机拔电源打扫卫生,是因为这是工艺课程思政的重要部分。以生产劳动教育为根本,引导学生正确劳动观。工艺实训课堂模拟的是企业的生产工艺车间,安全意识与行业规则必须教育到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道德观。

5服装工艺课程思政改革的评价与成效

5.1工艺课程评价标准的改革服装工艺课程应采用因人而异的新的评价标准,摒弃只看结果打分的传统评分标准,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起始点差异的客观存在,激励每一位学生取得长足成长,个人成长分值较高,教师判定成绩注重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结果。并且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听取他人建议加入分值,意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参与精神、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客观的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作品按照企业质检标准来评价,总分100。(1)服装工业样板制作(10分)。(2)服装样衣制作(60分),包括:①规格尺寸符合设计要求(5分)。②翻领、驳领、串口均要求对称、平服、顺直、领翘适宜、领口不倒吐(15分)。③两袖山圆顺,吃势均匀,前后适宜;两袖长短一致,袖口大小一致,袖开衩倒向正确、大小一致,袖口扣位左右一致(10分)。④各省缝、省尖、侧缝、袖缝、背缝、肩缝顺直、平服(5分)。⑤左、右门襟长短一致,下摆圆角左右对称、圆顺、扣位高低对齐(5分)。⑥胸部挺括、表、里袋袋位正确,袋盖窝势适宜,嵌线端直、平服(10分)。⑦里料、挂面及各部位松紧适宜、平服(5分)。⑧各部位熨烫平服,无亮光、烫迹、折痕,无油污、水渍,面里无线丁、线头(5分)。(3)立裁作品(15分),包括:①款式设计有新意,能在原有旧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5分)。②结构设计合理,立裁样衣制作有一定的可穿性,可直接试穿(5分)。③样衣制作完整、熨烫平服、无污渍烫黄之处、布针整齐规范(5分)。(4)工艺研究手册(5分)。(5)个人进步分值(10分)。5.2课程成效课程改革后,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服装工艺制作能力、设计能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进一步理解了行业规范与工匠精神;学生对服装工艺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制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结构设计有了兴趣,并有了继续学习与独立研究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6服装工艺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计划

6.1存在问题近些年来课程思政一直是高校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近些年来,高职课程思政多从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为基准点,在观念和思路方向的创新相对较少,所以仍然具有一定拓展和创新的空间。同时,在服装工艺课程基础上的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一是服装设计制作主题开发难度较大的问题,服装设计教学不能只靠虚拟主题,这样没有真实感,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磨合期会延长,无法融进社会;其二是信息化设备的应用不到位,不够普及,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改革有待推广。

6.2改革计划首先,多设计跨学科跨专业的服装设计制作主题,重点构建“素质育化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体系,需要拓展主题设立思路,做到校企合作,推进多样化的主题课堂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计划在下一阶段,将主题进一步做细,积极联系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和经费,推进精准化课程思政设计技术与设计素养的融合,形成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着力从思想、职业、文化、科技等方面,通过引导、浸润等柔性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格、专业风格、职业素养及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更多关注本专业领域之外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和高科技服装企业的合作,多安排企业观摩与实习,将前沿资讯和技能带进教室,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进一步推广教学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7结语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专业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问题。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培养,结合适当的教学主题,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潜移默化的专业课隐性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政相结合,共同构建包涵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育人格局。同时,课程思政与信息化教学改革柔性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宋明霞.《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20(06):44-46.

[2]刘洪波.浅析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0(02):17-20.[3]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5-17.

作者:戴珊珊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