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物流管理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购物渠道,但随着配送压力的增加,传统的物流模式已很难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对此,相关企业应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配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
一、当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物流配送及管理在电子商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体现出很多不足,导致消费者投诉持续上升,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体系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引进国外物流的概念,物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然而我国接触物流行业的时间较短,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在此期间重要的问题是尚未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相关企业及管理部门没有结合当下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物流配送体系,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使得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十分混乱的状况。在这种条件的影响下,想要开展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各项物流研究活动就难上加难。从当下来看,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仍处于初步的研究与摸索阶段,尽管在此过程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但在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下,物流企业的准入规则、行业技术规范、合同要求、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尚不完善,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日益增长的需要,难以带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很难实现商业管理、物流管理、配送管理的有效整合[1]。
(二)没有对物流配送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网络配送点分布失衡在当前发展背景下,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配送渠道大致包括两类:一是采用独立的物流配送网站,以京东、苏宁易购等为代表;二是以韵达、申通、圆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把电商的物流配送工作统一下达给物流配送企业。考虑到在自营物流配送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运行成本,所以这一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因此,电商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点通常位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而在一些偏远及人口稀少的地区,由于交通不发达,物流配送点相对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建立配送点。在对物流配送体系缺乏有效规划的情况下,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发达地区,导致发达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管理体系无人问津。
(三)物流配送效率低,物流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现阶段,全国多数物流配送公司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公司管理机制,物流配送业务的内容仍限制在产品的库存和运送上,极少的物流配送公司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有些物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很少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物流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因此,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进度缓慢,导致物流配送效能降低。同时,由于配送经理意识相对淡薄,物流企业的领导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协作,无法及时分享物流信息。在此情况下,难以构建高效运作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无法提供分散的物流资源和物流配送信息,不能对整个物流配送工作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四)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意识较差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之间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电子商务物流是两者的有效融合。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对电子商务行业具有全面的了解,还应对物流配送领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够结合当下的发展形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然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很多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到的教育无法满足当前的行业需求,实践技能较差,因此物流人才依然是我国目前最紧缺的重要人才之一。此外,物流配送人员的服务意识较差,也是当前物流体系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实际来看,有些物流配送人员在配送过程中,由于缺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良好的服务意识,经常造成物件损坏、配送延迟、配送不到位等问题,因此经常被客户投诉。这样的服务意识与工作态度严重阻碍了电商物流的健康有效发展。
二、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仓储中心在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物流仓储中心。在有些人看来,零库存是件好事,企业应该尽可能清空库存,从而降低库存成本,减轻配送压力。然而笔者认为,当库存完全为零时,只能在消费者下单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的采购和配送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而且延长了配送时间,影响了消费体验[2]。因此,建立完善的仓储中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可以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构建一级配送和仓储中心。例如,目前已有众多物流企业在北京、天津、广州、成都等大型城市设立了大型仓库,在配送仓储中心,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商品的分类、分拣、包装和配送等工作,使物流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客户的在线订单。此外,为了提升仓储中心的运行效率,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并与下属的二级配送信息系统进行对接。通过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企业能够掌握商品的实时配送情况,提升物流配送系统的响应速度,为消费者带来更加贴心而周到的服务。其次,在物流配送体系中,应该加强对智能自提点的建设工作。为了缓解配送负担,提升配送效率,除了依靠物流人员来进行配送以外,还可以利用智能化的自提点来完成配送工作。例如,可以在企业单位、政府机关、购物商圈、住宅小区等地点,安装一些智能自提柜,不仅节约了配送时间,还可以合理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此外,可大力推广“线下自提”的取货模式,使商圈及住宅区内的商家承接相应的物资仓储工作,并获取相应的报酬,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临近的自提点取货。这样的配送模式不仅降低了物流企业的配送压力,还能够打造更加科学化的配送体系,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二)跨越传统电商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购消费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电商物流配送模式不再以城市为末端枢纽,以往的物流配送形式与电商平台创建的智能化购物体系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电商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成为物流企业及消费者高度关注的问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分散度高等特征。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配送服务对象为个人,而且支付形式丰富多样,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工作的难度,并增加了运营成本。在此情况下,能够承担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物流企业非常少,因此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就无法做到规范和统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中,电商平台在整理消费者的订单信息之后,将其传输到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平台中。接着,数据中心结合物流配送数据提供的配送路线和配送时间,由电商平台向各大物流企业发送及时的配送信息,对区域内的各项物流资源进行统筹和协调。通过这样的运作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配送资源,不仅能够提升配送效率,还有利于减少配送成本[3]。第二,积极推进区域精准配送网络的构建。在目前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中,受成本因素的限制,加之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构建区域精准配送网络,特别是针对人口较为稀疏的山村地区,精准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未得到切实解决。因此,在构建区域精准配送网络时,企业应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作为重点内容,给予消费者充分的选择权。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平台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确定最终的配送时间,并选择合适的配送地点和配送形式,从而不断完善配送计划,防范因考虑不周、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各种配送问题。第三,构建新型的协同物流配送方式。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应充分利用自营物流和快递公司物流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联合物流配送与集中配送相结合的物流配送方式,以此克服目前传统物流配送中最后公里数的成本大、质量低的问题。从相关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虽然自营物流配送与第三方物流配送的收入增长比例同比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两种趋势之间的增长率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线上购物平台的不断优化与发展,电商企业长期处于行业的垄断地位,自营物流配送获得的经济收益显著增长,导致其他物流企业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市场份额也日益缩小。为降低运营成本,电商平台应尽可能腾出部分物流业务,为协同配送模式的创新和“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理念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评价机制首先,应建立系统化的智能评分机制。为了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提供全面的服务,应从实际出发,利用信息数据的量化特征来打造系统化的智能评价机制。之后,结合消费者对物流配送服务的反馈情况,对系统中的配送数据进行确认,并改进不足的地方,从而提升评价机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其次,建立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对物流配送进行多元化评价。考虑到在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束缚,因此,为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有效获得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想法和意见,应不断完善固有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物流配送评价指标[4]。通过对评价指标的明确,不仅可以揭示电商物流配送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加详细的参考信息,让消费者能够结合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配送方案。
(四)加强物流配送信息的前端接入,优化物流配送周期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在进行线上购物时,除了需要关注产品的价值与品质以外,产品的物流配送系统也是必须考察的重点。根据这一现状,在构建配送体系的具体环节中,需要根据用户实际提交的信息,以及根据用户所寻找的实际商品,收集真实的电商物流信息。之后,以物流配送时间为筛选条件,让用户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商品的配送周期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商品,从而实现物流配送信息与购物平台前端的有效接入。此外,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在消费者进行商品评价时,物流配送周期对商品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影响,而且80%以上的消费者均可接受四到五天的物流配送周期。针对这一情况,商家平台可以结合消费者的浏览情况,对符合物流配送周期的商品予以集中展示,或者在一旁进行特别标注。
(五)加大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从当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专业型人才的储备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首先,电子商务及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为了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高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当下先进的管理知识。其次,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努力使课程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的专业课知识,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去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检验,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对于企业而言,应以市场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同时,不断强化基础结构,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完善。打造集专业培训、社会学习、技能调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培训体系,为物流产业提供有效而又全面的服务,促进现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行业实现积极转型,从而达到行业的领先水平[5]。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及物流领域也发生了重要变革。在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及管理人员应在全面考虑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物流配送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服务意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和人性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从而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稳健发展。
作者:朱育林 杨晓丹 郑晖 单位: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分析2
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改革,在物流行业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广也是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目标。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并有效控制物流运行成本,对于港口物流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凭借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科技转型,能够推进港口物流运行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进程,并有效完善物流行业整体的全面性科技模式转型,促使物流行业逐步形成稳定规模增长趋势,最终实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阶段性目标。为此,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及港口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积极理清时代发展趋势,掌握行业发展动向,有效完善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从而通过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推进物流企业及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此为社会发展做出必要支持。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港口物流管理的必然趋势
在港口物流管理项目中,借助信息技术提升物流管控机制,有助于强化物流企业对港口物流项目的监管效率,完善物流企业的运营监管能力,从而实现物流企业的经营运转收益水平。并且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必要的推进作用,通过优化物流行业管理效能完善物流运转管理流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
1.具有提升港口物流运转效率的意义港口物流货物运输需要设计多步骤的流程,并需要通过很多部门办理数份相关手续,其过程不仅繁琐复杂,还耗费时间。借助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将相关业务流程系统化管理,有效改善人为操作时不周全容易出现纰漏的相对不足。建立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将港口物流运转流程进入规范化管理,使港口物流运转流畅到位,同时完善物流管理层面的业务操作流程全面性,从而降低对港口物流运输环节的管理控制操作难度,提升物流管理公司在进行港口物流运输管控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并实现港口物流操作规程的有效优化目标。
2.降低港口物流运输运营的相关成本物流管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管理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对港口物流运输流程的管控成本。港口货物规模大、数量多涉及手续繁琐,在进行物流监督管理控制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参与,并且容易由于大量复杂的管理内容和操作流程,极易发生疏漏,给港口物流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而实现数字化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的系统性管理便利,大幅度提高了港口物流货物运输的管理效果,实现港口物流货物的全面性控制能力,同时信息化技术操作降低对人力资源的耗费,使用数据智能化信息技术对于完善港口物流货物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不仅如此,通过对人力资源损耗方面的流程简化,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港口物流管理的成本损耗,有效控制节约了物流管理控制所需成本资源。
3.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物流行业整体进步港口物流是货物进出口商贸的重要运输途径,提升港口物流运转管理水平能够有助于提升港口货物运输效率,促进港口商贸流通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外贸进出口交易有着良性推进作用,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信息技术在港口物流管理中加以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港口物流货物运输管理控制能力,通过对港口货物运输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完善了港口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流程体系全面发展,同时在促进港口进出口货物运输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也加快物流行业监督管理流程体系的模式改革,实现了物流行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控制产业化发展。由此可见,港口物流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物流行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有效提升,更能推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港口物流管理中所需面对的问题
1.未建立完整信息系统体系机制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港口物流管理在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进程中,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机制,因此,无法将港口物流运输流程进行真正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在网络信息数据逐渐普及的数字时代,全面完整的智能化信息数据系统,能够将整体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化模块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监督管理控制,能够完善港口物流管理流程全面性控制监督,并凭借有效的信息共享便捷,为各阶段环节沟通协调提供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以此实现各阶段业务部门业务管理工作顺畅衔接,从而完善港口物流管理流程实现全面性管控。
2.物流行业缺乏明确的管理理念国内物流行业起步晚但发展快,导致物流行业内部很多规范性管理理念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结构模式,造成行业内部的运行机制不够协调统一。目前从物流行业内部实际情况研究,国内的物流企业主要是由运输企业以及邮政快递行业逐渐发展改革形成的,物流行业内部的企业前身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管理结构和管理理念存在着不同。不仅如此,物流行业企业早期基本都是小型运输类企业转型,很多管理理念模式来建立完整的规模化管理结构,导致行业内的大多企业都无法完善地形成一套先进有效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缺乏全面完善的物流管理理念指导,无法建立系统性监督管理制度,导致物流行业实现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从而造成借助全新科技理念改善当前管理模式,建立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有效措施得不到进一步推进,影响了物流行业发展的进步。
3.管理模式固化缺乏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纵观物流行业的行业发展过程,不难看出物流行业的行业结构是由早期的零散运输业逐渐进化而来,因此,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学历,总体普遍没有先进的文化知识理念。受到专业技术水平的束缚,物流行业实现整体科技转型的进程始终受到限制,并且对借助现代科技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等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缺乏思想认识,这些都是阻碍物流行业整体发展的不良因素。为了改善这一思维固化的行业发展瓶颈,建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使用物流行业内人才知识结构水平,是提升物流行业整体发展的主要战略性改革,是物流企业想要实现进一步企业管理提升的必然选择。通过明确人才发展战略,储备专业知识人才,才能有效实现物流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完善物流企业管理控制结构,从而促使物流行业整体规模得到有效提升。
三、港口物流管理中能够应用的信息技术模式
网络信息科技的快速普及,促进了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物流企业内部通过建立完善信息化技术管理平台,对于物流管理工作也实现了有效的物流运输流程整体监督管理模式。对于港口物流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也逐渐发展出多种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为在港口物流管理实现智能化操作提供了更多科技选择的空间。
1.条码扫描相关技术的应用条码扫描技术作为物流信息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相对自动化对物流货物资料的数据扫描输入等采集方式,简化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流程,已经广泛被物流行业所普及应用,是我国物流产业应用最为普遍的信息技术,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作为条形码升级模式的二维码,在扫描自动纠错方面具有更加完善的应用能力,已经逐渐开始取代条形码的使用。扫码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技术进入物流运输管理行业应用的最先技术应用,能够完全取代人工数据采集的效率低下错误率高的不完善性,对于港口物流规模大数量多的管理弊端,具有加快运输管理控制效率简化成本的应用优势。
2.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借助通信网络传输的技术应用,能够有效实现物流管理相关文件资料的无纸化办公,在物流管理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港口物流运输管理而言,繁琐的进出口相关通过流程所涉及到的文件资料手续较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能够极大程度上简化文件资料不易管理的缺陷不足。通过EDI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于港口物流管理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起到了极其有效的信息技术便捷性作用,让港口物流管理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3.REID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快速准确的无接触识别能力,对于港口物流运输过程中对货物管控能够起到更便捷的优势。REID射频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在现实生活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更完善的技术水平提升。物流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将货物当中镶嵌对应的电子标签,以此有效解决运输过程中货物众多难以管控的难题,从而实现对货物进行管理控制效率水平的提高。这项技术能够解决在港口码头货物运输规模庞大,数量繁多,并且货物种类复杂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物流运输管理控制效率,对于未来物流行业发展有着必然的技术应用趋势。
4.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在物流运输当中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解决物流周期长、涉及地域广泛的管理控制难题。通过对货物物资的有效地位,能够准确确定货物物资的当前位置及所处运输阶段,从而为物流企业监督管理货物运输有着不可取代的科技便捷。不仅如此,对物流运输车辆的定位跟踪,能够保证物流企业对物流运输整体的监督管理控制,并及时调整运输车辆的具体调配,方便物流企业对自身运输监督管理控制能力的有效提升,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中不可取代的信息技术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港口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有效路径
1.建立完善的港口物流信息化结构系统港口物流运输所涉及的货物量庞大,货物种类繁多,货物信息复杂,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管理控制的操作流程效率。为了实现将批量的货物运输实现系统化管理控制,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对物流所涉及的货物物资进行数据化管理,并通过使用智能化监督管理控制平台系统对物流运输过程进行密切管控,从而有效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革新,并提高对货物运输的监督管理效率。在港口物流运输过程中使用完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能够加强货物信息在物流管理系统平台的数据信息共享,使相关物流管理部门能够有效地掌握货物运输具体情况,并及时实现各环节业务接轨,最终保障货物在物流运输全程的顺畅管理。不仅如此,全面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对于货物能够实现有效的定位追踪,加强对物流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合理监控,保障物流运输的整体工作流程有效完整。
2.提升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面完善的物流管理控制系统,需要必要的移动技术终端设备进行配合使用。在港口物流管理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管理控制系统进行全部流程的管控,从而实现港口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流畅顺利,为此应该相应的完善信息化移动终端设备的相应配备,才能实现全面性物流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通过落实信息化技术的基础设施应用,实现在货物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具体控制,无论是使用条码扫描技术或是射频识别技术,都能够有效实现对货物的规划管理及相关信息的采集记录,完善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实施到位。终端设备与信息化系统的相互结合,才能够具体实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控制目标。
3.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促进物流科技转型完善物流行业的管理模式,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才能全面实现。加强物流行业人才能力的提升,提高物流行业的整体知识结构,对物流行业建立整体的规划目标,是当前物流行业进行行业技术改革的前提条件。通过对物流行业的整体人才水平提升,能够更好地促进物流行业管理层次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物流行业科技转型的改革发展方向。港口物流运输工作所涉及大量的进出口贸易往来,因此,要求相关物流运输操作人员具有必要的专业素养,加强物流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能够确保在进行港口物流运输操作过程的操作流畅性,并保障对港口物流监督管理的准确度,从而提升港口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水平。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港口物流管理中具有绝对性科技便捷优势。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物流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科技转型,实现物流运输流程管理控制的效率提升,同时,能够降低人工成本的不必要损耗,科学合理地减少物流管理控制成本。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物流运输管理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加强港口物流运输管理控制的完善程度,对于港口货物运输数量庞大手续繁琐具有不可取代的高效性。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港口物流管理将会是未来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王峰 单位: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杂货港务分公司
物流管理分析3
一、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发展现状跨境冷链物流建设是海南省“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一环,自贸港建设也为跨境冷链物流建设带来了利好。
1.政府出台跨境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政策意见逐步完善近几年特别是2020年以来,政府出台了比较多的跨境冷链物流行业政策意见,如2020年海南省出台的《海南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十四五”跨境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总体来说,海南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意见从冷链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冷链物流对接平台、冷链食品安全、行业疫情防控要求四个方面为跨境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建设、规划依据。
2.营商环境逐步改善为了创造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海南构建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等宽松的政策制度。2022年3月发布了《海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细则中指出对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按投资额的3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物流企业新建冷库(1万立方米及以上)、购买冷藏设备、冷藏车辆,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按投资额的3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1]。这为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营商环境。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南已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澄迈县、洋浦经济开发区、三亚市为核心的跨境冷链物流经济带发展格局。其中,海口和三亚的物流发展中,跨境冷链物流是其发展的重要环节。截至2020年年底,海南省全省冷库库容达到162万m3[2]。
二、自贸港背景下海南省跨境冷
链物流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深入,跨境电商的兴起,热带高效农业资源、冷副食品等市场规模增长,都对跨境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更好地增加海南省农副产品进出口市场份额,需要有效地将新兴技术与产品销售结合在一起。这对跨境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1.熟悉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与自贸港相关的政策意见在自贸港建设的大环境下,海南省在规划建设跨境冷链物流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政策意见,从业人员只有在熟悉并掌握相关政策意见的前提下,一方面,能有效利用政策意见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必须在了解海南省乃至国家对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规划的前提下,为跨境冷链物流企业的业务及发展制定符合政策意见的可持续性发展计划。
2.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专业性强,且在不同行业中应用有很大区别,如冷鲜产品和疫苗的跨境冷链物流过程就有很大不同,从业人员在进入该行业前应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所处行业的产品性质有一定认识,这样才能顺利开展该行业的跨境冷链物流业务。
3.能熟练运用新兴技术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多温区、温控透明化、全程数字化等新兴技术逐渐成为跨境冷链物流发展的重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背景下,还应对目前跨境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兴技术有一定认识,并在指导下快速掌握新技术,能很好地将新兴技术运用在工作中。
三、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人才供需现状
1.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人才供给现状目前跨境冷链物流行业招聘相关从业人员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行业中从业人员、物流相关专业应往届毕业生和无物流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就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从业情况看,从事跨境冷链物流工作的人员学历主要分布在高中、中职、大专这三个学历段,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较低。目前海南省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约900人[3],对跨境冷链物流专业知识掌握较为匮乏。
2.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从跨境冷链物流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来看,目前跨境冷链物流企业招聘的岗位主要包括:分拣员、销售人员、仓库管理员、项目经理及研发人员,其中,分拣员、销售人员和仓库管理员这类基层工作人员需求量较大,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占比较小。随着跨境冷链物流行业智慧化、自动化的发展,跨境冷链物流在招聘人才时,初高中和中职人员的需求逐渐减少,高职、本科及以上的人员需求逐渐增加。
四、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冷链物流专业从海南省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目前海南省高校均未设置跨境冷链物流专业,仅有10所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与跨境冷链物流相关的内容较少,无法满足跨境冷链物流行业工作需要。
2.教师团队构成单一,“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跨境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于数字化、智慧化、低碳化,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海南省高校未开设跨境冷链物流管理专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并未将具备跨境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另外,高校教师团队构成相对单一,较大比例教师从业人员从毕业就开始从事教师工作,部分教师有1~2年企业从业经历,从业经历与教学专业对口的比例更小。
3.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深度不足,据了解,高校与企业合作主要是企业为高校提供专业实习机会,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但双方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实际执行程度未达到理想效果,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还是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制定,缺乏企业的参与,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呈碎片化式,实习岗不能满足专业性强的实习需求。
4.学校实训基地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目前,海南省本科院校及职业院校并未设置跨境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是按照物流管理的传统发展方向进行设定,因此各院校开设的课程涉及跨境冷链物流专业知识的范畴很小。跨境冷链物流本身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型专业,它不仅包含传统的物流管理相关知识,还包括了低温工程和制冷、质量管理、信息技术、食品安全和跨境电子商务等知识。培养跨境冷链物流管理人才不仅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要求很高,还对学校提供的实训硬件设备也有很高的要求。从海南各高校现有的物流实训基地来看,仅有部分高校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有冷库,但设施设备较为简陋,教学过程中设施设备使用率低,实训效果差,无法达到实训目的。
五、自贸港背景下海南跨境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对策和建议
要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海南跨境冷链物流,满足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要求,需要培养“双复合”型跨境跨境冷链物流人才。
1.高职院校设置跨境冷链物流专业根据预测,海南省2025年全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总量约4310万吨,产值约9784亿元。这意味着未来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良好,对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幅提高,各高校可根据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业发展趋势,联合跨境冷链物流企业,探讨行业企业跨境冷链物流人才具体需求,设置跨境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为跨境冷链物流发展提供新鲜血液。未来也可根据跨境冷链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变动情况适当调整招生人数。另外,为满足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也可依托现有专业转型,在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基础上进行细分,设置跨境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向,有效增加对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人才的输出。
2.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尝试采用模块化教学,增加专业间课程的排列组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打通大商科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学科间的深度融合,结合跨境电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选取针对性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关于跨境冷链物流知识。在新型高职教育体系中,建立专业体系课程时,探讨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设置,将冷链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4]。如图1所示,专业模块设置包括通识、专业课程和实训模块,学生可以在通识模块学习商科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模块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知识,再通过实训模块将学习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进一步巩固提升,从而达到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目的。
3.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教融合为保证高校输送人才与行业企业的需求高度匹配,要求教学内容与市场发展相匹配,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整合校企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学校根据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依托行业企业,学校与企业进行互补合作,共同建立包括生产、培训、教学等一体化的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实现区域内企业与院校间的基地共享共建[5]。
4.“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教师可以利用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及自身科研实践水平。六、结语在自贸港背景下,未来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发展占GDP的比重将逐渐上升。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冷链物流,高校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结合行业发展需求,从专业设置、模块化课程构建、共建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不断改进优化,推进海南省跨境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进程。
作者:林夏繁 李华 冯国苓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