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质灾害范文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地质灾害范文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质灾害范文3篇

地质灾害范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保障煤炭资源供应,要加大煤炭资源的生产和开采力度。然而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受到矿井下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煤矿中经常发生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到了煤矿生产质量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治,成为当下煤矿生产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便根据这个情况,从矿井减灾防治的角度出发,对煤矿地质灾害的减灾对策展开研究。

1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链分析

煤矿工程建设通常规模较大、周期较长,涉及到大量的人为活动,而这些人为活动会改变矿区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甚至破坏地质结构,受此影响会导致大量的地质灾害发生。根据实际调查可以得知,地质灾害的诱因和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因素[1]。其中,地震和活动断裂灾害对煤矿工程的影响最大,冲击地压是目前所了解的所有工程地质灾害中已知伤亡人数最多的灾害,滑坡、崩塌灾害对煤矿工程造成的损失也很大,还有土壤沙漠化对于煤矿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此外,再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上述这些问题的联动形成了一条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链,严重破坏煤矿周围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所谓煤矿工程地质灾害,指的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因素影响,地质环境和地质结构发生改变,引起的一系列地质灾害。煤矿地质灾害链则是将可能发生的煤矿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集中整合,各个灾害发生的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某种联动制约关系。据实际调查可知,煤矿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合、穿插,由此更加确认了地质灾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煤矿地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程地质灾害链的制定可以对相关工程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都能进行准确的分析预测,并且通过对灾害链的深入分析,还能充分了解有关地震灾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原因。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链为煤矿地质环境的研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且对于煤矿工程地质灾害的治理也起到关键作用,能够为工程地质灾害的分析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2]。

2煤矿开采中工程地质灾害分析

2.1地震、活动断裂在煤矿工程地质灾害中,地震是潜伏期最强、最具有突发性且破坏范围最广的灾害之一,我国煤矿所在区域大多在低山丘陵,且80%以上的煤矿都处于地震带上,因此在进行煤矿开采作业时,经常出现地震灾害。比如唐山地震时期,唐山大部分煤矿都遭到了毁灭性危害,造成巨大损失。活动断裂现象大多伴随地震出现,地壳不稳定的矿区所在地就会经常出现活动断裂现象,这个灾害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3]。此外,像地震和活动断裂这类地质灾害,还会为矿井下作业埋下安全隐患,同时影响煤矿开采工作的进行,为煤炭开采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如图1为煤矿开采现场。

2.2冲击地压冲击地压通常是由煤炭开采工程和自然地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常见工程地质灾害,这种灾害一旦发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是目前所了解的所有工程地质灾害中已知伤亡人数最多的灾害。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极具突发性,通常会在一瞬间发生,且发生过程会诱发强烈的地震,造成煤矿顶板脱落、工作面堵塞和巷道弯曲等现象,严重威胁到了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煤矿开采过程本身就会造成周边环境水土大面积流失,导致土壤沙漠化,再受到自然地质活动因素的影响,二者双重作用下就会诱发出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严重破坏煤矿周围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4]。

2.3滑坡、崩塌诱发滑坡、崩塌灾害的因素有很多,大部分受到人为活动因素影响。在进行煤矿开发工作时,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开采,强烈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煤矿所处山体地质环境发生变形,从而衍生出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一系列地质灾害。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煤炭行业中滑坡、崩塌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我国对于此类灾害的治理力度也是最大的。尤其是西北部地区,煤矿分布面积甚广,受灾情况也最为严重。如图2为某露天矿发生的滑坡事故。

2.4沙化、水土流失我国大部分大型煤矿所处区域或邻近沙漠,或遍布黄土,饱受土地沙漠化危害,煤矿周围地质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尤其是晋、陕、蒙等地区,风沙面积达到了全区的25%,部分煤田甚至已经面临着被沙漠覆盖的风险。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煤炭行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于沙化和水土流失类的工程地质灾害的治理投入资金已经达到了亿元以上。

2.5地面塌陷煤矿开采工作中另外一类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就是地面塌陷灾害,随着我国对煤炭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采煤量和采煤规模也在逐年增大,地面塌陷灾害也随之扩大。尤其在我国某些地区,煤层比较厚,埋深小,还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因此经常发生大面积的塌陷灾害,导致周边环境水土大面积流失,土壤沙漠化严重,且严重破坏煤矿周围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2.6其他工程地质灾害除了前文提到的这些灾害以外,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还存在着固体废弃物外排、危陡边坡和粉尘污染等灾害。此外,煤矿开采过程中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也是引发工程地质灾害的罪魁祸首之一,煤矿开采工作面地下水位的反复起伏会造成地面沉降,从而引发地面塌陷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导致各种灾害联动发生,为企业甚至环境带来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

3煤矿开采中工程地质灾害减灾对策

3.1滑坡地质灾害预防治理(1)防滑工程:对于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类型,可以通过设置挡土墙和防滑桩的方式对煤矿采取防滑措施。(2)排水工程:造成滑坡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水分,水分会增加土壤孔缝中的压力,减小滑动摩擦力,这都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可以通过结构排水工程来进行防治工作,在地下和地表都要设计出水管道,从而将地表水分通过沟渠的拦截和排放,从管道中引流至自然环境中。(3)边坡防护工程:通常煤矿工程所在区域的土壤层抗冲蚀性都比较差,且地表水流经河床十分陡峭,因此无法构成稳定的边坡形成条件。为此,需要通过在平原区修建水坝、种植植被等方式对边坡开展有效防护工程,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对煤矿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保护。如图3为边坡防护工程开展。图3边坡防护施工

3.2地面塌陷灾害的预防治理(1)首先对于小煤矿采空区的勘探,要做好预测、测量和分析等相关工作。其次要对土壤表面进行分析,找出地质结构变形的原因及变形规律,便于后续煤炭开采工作中对于土质变形的预测工作,减少地面塌陷灾害的发生。(2)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小煤矿开采技术的培训,同时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要求工作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充分了解矿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措施。在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赶往灾害发生现场并采取相关措施。(3)要对地面塌陷原因进行深入追踪,并加强对煤矿开采技术和地面塌陷防治技术的研究,确保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遭遇地质灾害时,可以能够采取最合适的防治技术对煤矿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3.3完善煤炭行业相关规范制度当下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工程地质灾害时,之所以没有实现对其的有效治理,究其根源是缺乏完善的煤炭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制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安全检测制度,构建完整的灾害检测系统。同时对煤矿开采区域的地表层进行稳定性评价,从而减少地表塌陷、水土流失、滑坡等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

3.4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除了前文所述措施以外,煤矿开采企业及相关部分还要加强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对工程灾害可能发生区域进行安全检查。此外,还要重视技术管理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展开专业培训,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地质灾害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煤矿所在区域大多在低山丘陵,因此受到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煤矿开采环境极其多变,经常发生工程地质灾害,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毁灭式破坏,影响煤矿开采作业的同时还会严重威胁到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不仅如此,工程地质灾害发生过程通常较为迅速,难以进行预测。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在煤矿开采中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减灾治理时切忌以偏概全,要加强对煤矿周围地质环境的勘察工作,充分了解诱发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经过全面综合的考量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减灾对策。从而有效减少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为煤矿开采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宋雅慧 单位: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

地质灾害范文2

小湾二社坐落于南西向转北西向圆弧形山梁的北侧坡体底部,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山坡底部的5级平台中,5级居住台阶对应6道台阶陡坎。小湾三社坐落于与二社同一山梁的南西侧坡面,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山坡中上部4级台阶平地中,4级居住台阶共对应5道台阶陡坎。据现场调查,11道陡坎斜坡高度较大,坡度较陡,局部呈直立状,甚至反坡。在强降雨条件下,雨水下渗软化,汇水下泄冲蚀及潜蚀流淘蚀,坡体坍塌、溜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小湾二社、三社住户的安全。

1灾害原因分析

1.1小湾二、三社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体现在对勘察区地形微观改造上。在梯田整平、住房修建开挖等长期作用下,小湾二社居民分布平台前后陡坎斜坡高度多大于8m,平均坡度多在60°以上,为坡体滑塌、坍塌变形提供了有利条件。坡顶平台利于雨水汇集,为雨水下渗、坡面洪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供应。地层岩性方面。区域地表均为马兰黄土,覆盖厚度大,土体内竖直节理裂隙大规模发育,且具大孔隙性,结构较疏松,造成土体力学属性较差,不利于斜坡体稳定。黄土节理裂隙及孔隙利于雨水下渗,为雨水快速下渗提供了渗流通道,导致降雨条件下斜坡土体被大规模渗水软化和潜蚀流侵蚀,力学参数快速降低,利于坡体大规模滑塌变形。降雨为区域地质灾害产生直接诱发因素。区域整体降雨量较少,但降雨较集中,强降雨、连续降雨时有发生。雨季期雨水沿黄土节理裂隙大量下渗,大量地表水下渗后软化土体,降低了土体力学属性,在陡坎下形成潜流淘蚀,易于诱发陡坎变形。此外,强降雨易引发坡面大规模汇水流,在冲蚀坡面、下切沟槽基础上直接引起跌水坎的塌陷变形。

1.2危害方式

据灾害史和工程地质条件特征,区内地质灾害危害方式主要体现为滑坡变形破坏后的冲击、掩埋和坡面汇水的冲蚀等。冲击。斜坡松散土体、疏松黄土体柱体溜塌、坍塌后对坡底住房和相关构筑物冲击毁坏,区内黄土陡坎不同规模坍塌溜塌变形严重发育,冲击破坏现象普遍存在。如2015年雨季期第一道坡体严重变形处,顶部黄土坍塌体直接对底部房屋形成冲击作用。掩埋。以大规模坍塌、溜塌变形体对坡底房屋及构筑物的直接覆盖掩埋和小规模变形体在雨水作用下形成的泥水流对矮小构筑物的淤积掩埋为主。后者在区内时常发育,通常危害程度小,前者产生频率较低,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大。冲蚀。表现为坡面汇水下泄和雨水下渗形成的潜蚀流对坡脚住房及其他构筑物的冲刷、淘蚀,区内雨季期时常发生,危害程度较大。潜蚀流进一步降低了陡坎坡体稳定程度,加剧了坡体变形概率和冲击、掩埋危害程度。2015年雨季期,第二道、第四道坡体变形严重处,坡面汇水流和地下潜蚀流对坡底住房区冲蚀作用较严重,造成坡面潜蚀洞、地表冲蚀陷坑多有发育。塌陷。斜坡松散土体、疏松黄土柱体溜塌、坍塌后造成坡顶住房、道路等地基的掏空塌陷。

2滑坡体的治理原则

据小湾二社、三社地质病害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变形方式和发展趋势及成灾方式、灾害后果,拟定的防治原则为:一是以人为本。小湾村二社、三社不稳定斜坡涉及众多村民,防治工程应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二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可行。以防灾和减灾为着眼点,以治灾和消灾为立足点,采取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总体方案和技术成熟、搭配合理、效果显著的工程措施,稳固坡体、加强排水,消除灾害点对当地群众的危害,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条件和地质生态环境。三是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突出重点。工作区地质隐患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理上应从其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变形特征及危害对象等各方面入手,提高坡体安全储备,采用护坡、支挡和截排水措施,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四是标本结合、治重治险、根治险段。鉴于现状条件下社区陡坎斜坡各区段变形程度、危害程度不同,应首先考虑针对稳定性差、危害严重区段坡体进行治理,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对其余各段斜坡应在降低影响因素诱发程度基础上以监测预警为主。

3滑坡体治理方案建议

本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考虑采取排水+支挡治理措施,根据边坡特征,结合威胁对象确定防护范围,对稳定度满足安全系数但存在沿节理裂隙产生坍塌变形的变坡段采取护面墙防护,对稳定度达不到设计安全系数的变坡段采用肋板墙进行支护。截排水方面采用截排水沟,路面硬化进行村道内有效排水,硬化路面采用有弧度的路面,可减少地表水下渗。二、三社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方案如下:一是X01-1边坡布置A型护面墙41m,X01-2边坡布置A型护面墙75m。护面墙均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其中A型护面墙墙高7.5m,其中基础埋深1.5m,墙顶宽0.6m,面坡坡比1∶0.3,内坡坡比1∶0.2,基底设置反坡,坡率0.1∶1。C型护面墙墙高3m,其中基础埋深1m,墙顶宽0.2m,面坡坡比1∶0.3,内坡坡比1∶0.2,基底设置反坡,坡率0.1∶1。护面墙基础开挖后,采用三七灰土垫层进行基础处理,垫层厚度40cm。墙身按大样图布置φ100PVC泄水孔,横向间距2m,梅花形布置。护面墙每隔10m设置伸缩缝,缝宽2cm。于Y01坡体布置锚杆框架,防护范围21m;在不稳定斜坡坡底部进行削坡夯填后,在坡脚设锚杆肋板墙。肋板墙采用C25钢筋砼制作,肋板墙为等截面厚,厚度30cm,每隔6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用沥青木板填塞,伸缩缝应设在两肋柱的中部,肋板墙上设泄水孔,直径10cm,外倾5%,肋板墙浇筑时需预埋PVC管。墙后泄水孔处置放透水土工布砂包。肋柱横向间距3m,由C25钢筋砼制作,截面尺寸为40cm×40cm,基础埋深为1m。锚杆25mm螺纹钢制作的全粘结型锚杆,每孔一根,锚杆设计孔径100mm,倾角25°。

二是X02-1边坡布置E型锚杆肋板墙25m,E型锚杆肋板墙垂直高度为10m,坡比1∶0.4,共设计三排锚杆,上部两排锚杆长度9m,下排锚杆长度6m。下部布置A型截排水沟45m,A型截排水沟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底部配筋,采用梯形截面,净宽0.6m,净深0.6m,边坡坡比1∶0.5,边墙及底板均0.3m厚,截排水沟底部用30cm厚三七灰土进行夯填处理。截排水沟每隔6~8m设置伸缩缝,缝宽2cm。X02-2边坡布置E型锚杆肋板墙33m,E型锚杆肋板墙垂直高度为10m,坡比1∶0.4,共设计三排锚杆,上部两排锚杆长度9m,下排锚杆长度6m;布置D型锚杆肋板墙107m,D型锚杆肋板墙垂直高度9m,坡比1∶0.4,共设计三排锚杆,上部两排锚杆长度9m,下排锚杆长度6m。Y02-1边坡布置B型护面墙51m,护面墙采用C25混凝土浇筑,B型护面墙墙高6.5m,其中基础埋深1.5m,墙顶宽0.6m,面坡坡比1∶0.3,内坡坡比1∶0.2,基底设置反坡,坡率0.1∶1。护面墙基础开挖后,采用三七灰土垫层进行基础处理,垫层厚度40cm。墙身按大样图布置φ100PVC泄水孔,横向间距2m,梅花形布置。护面墙每隔10m设置伸缩缝,缝宽2cm。Y02-2边坡布置E型锚杆肋板墙20m,E型锚杆肋板墙垂直高度为10m,坡比1∶0.4,共设计三排锚杆,上部两排锚杆长度9m,下排锚杆长度6m。三是X03-1边坡布置C型锚杆肋板墙25m,C型锚杆肋板墙垂直高度8m,坡比1∶0.4,共设计三排锚杆,上部两排锚杆长度9m,下排锚杆长度6m,X03-2布置布置A型锚杆肋板墙55m,A型锚杆肋板墙垂直高度5m,坡比1∶0.4,共设计两排锚杆,锚杆长度均6m;B型锚杆肋板墙56m,B型锚杆肋板墙垂直高度7m,坡比1∶0.4,共设计三排锚杆,锚杆长度均6m;肋板墙底部基础开挖后采用三七灰土回填夯实。坡顶上部路面内侧布置C型护面墙56m,C型护面墙墙高3m,其中基础埋深1m,墙顶宽0.2m,面坡坡比1∶0.3,内坡坡比1∶0.2,基底设置反坡,坡率0.1∶1。护面墙基础开挖后,采用三七灰土垫层进行基础处理,垫层厚度40cm。墙身按大样图布置φ100PVC泄水孔,横向间距2m,梅花形布置。护面墙每隔10m设置伸缩缝,缝宽2cm。X03坡顶布置护栏125m、Y03边坡西侧向下布置A型截排水沟72m;护栏立柱间距2m,每两根立柱间设置两根扶手。立柱截面18cm×20cm,护栏扶手长度1.98m,截面9cm×15cm。护栏立柱基础据现场实际情况,可设置独立基础,基础截面50cm×50cm,基础深度60cm,可与锚杆肋板墙连接。四是X04坡顶布置A型截排水沟285m,由中部向下游饮水。

A型截排水沟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底部配筋,采用矩形截面,净宽0.6m,净深0.6m,边墙及底板均为0.3m厚,截排水沟底部用30cm厚三七灰土进行夯填处理。截排水沟每隔6~8m设置伸缩缝,缝宽2cm。Y04-1边坡布置E型锚杆肋板墙154m,E型锚杆肋板墙垂直高度10m,坡比1∶0.4,共设计三排锚杆,上部两排锚杆长度9m,下排锚杆长度6m。坡顶布置护栏172m;护栏立柱间距2m,每两根立柱间设置两根扶手。立柱截面18cm×20cm,护栏扶手长度1.98m,截面9cm×15cm。护栏立柱基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设置独立基础,基础截面50cm×50cm,基础深度60cm,可与锚杆肋板墙连接。五是X05坡顶布置截排水沟315m;Y05坡顶布置B型截排水沟325m;于X05边坡顶部布置1#A型截排水沟315m,于X02-1边坡下部布置2#B型截排水沟45m,于X04边坡顶部布置3#A型截排水沟285m,于3#截排水沟中部向下引水布置B型截排水沟50m。在1#截排水沟中部向坡体外侧采用Φ60cmPVC管将水引出坡体至下部树林。A型截排水沟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底部配筋,采用梯形截面,净宽0.6m,净深0.6m,边坡坡比1∶0.5,边墙及底板均0.3m厚,截排水沟底部用30cm厚三七灰土进行夯填处理。截排水沟每隔6~8m设置伸缩缝,缝宽2cm。B型截排水沟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底部配筋,采用矩形截面,净宽0.6m,净深0.6m,边墙及底板均为0.3m厚,截排水沟底部用30cm厚三七灰土进行夯填处理。截排水沟每隔6~8m设置伸缩缝,缝宽2cm。六是村道主要通行路段进行封闭硬化处理,两处硬化路一侧布置拦水碾。为防止雨水从边坡顶部渗入边坡内加剧边坡变形,将村道作为边坡平台进行封闭处理,路面硬化封闭后不仅减少雨水下渗,且可作为排水系统利于排水。于X01、X02、X03边坡上部部分村道进行路面硬化,共计硬化道路1454m。硬化路面宽度2.5~3.5m,具体实施据路面宽度可略有调整,路面底部0.2m厚碎石垫层,上部0.2m厚C25混凝土硬化路面,路面为下凹弧形,弧度半径8.32m,路面中心均原路面高度为0.1m以利于排水。硬化路面每隔5m设置一道伸缩缝。

作者:孙佳正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自然资源局

地质灾害范文3

0引言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其破坏程度并不局限于对自然本身的破坏,主要波及整个社会以及经济系统,影响人类的长久和可持续发展[1]。地质灾害可直接造成社会财产损失,间接导致社会严重动荡[2],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不容忽视。榆林市位置处于我国黄土分布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种类诸多[3],比较常见的有崩塌[4]、泥石流和滑坡[5]等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分布广、发生次数高、活动范围大[6-12],对榆林市社会的破坏严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支撑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在保证治理工程效果的同时,减少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开展榆林市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技术方法研究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

1区域概况

榆林市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与沙漠高原交界地带,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区内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东面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面接壤甘肃和宁夏,南面相邻延安,北隔鄂尔多斯,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行政范围辖2区、1县级市、9县,即横山区、神木市、榆阳区、府谷县、绥德县、吴堡县、靖边县、佳县、清涧县、米脂县、定边县、子洲县。

1.1地形地貌榆林地处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加上受气候影响,逐渐造成了西北平坦的沙漠状地貌以及形成了东南部的黄土高原地貌。由于区域内梁峁起伏,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独特的破碎地貌。从地势上看,地形中部和南部低,东北较高。据榆林市地形地貌调查发现,北部受大风侵蚀形成草滩地貌,南部雨水冲刷造成了黄土丘壑地貌,西南部是低山丘陵沟壑地貌。在大自然的影响下,榆林地貌形成了独特的特征,以塬梁、峁状为主,逐渐形成了黄土高原典型地形地貌。在榆林整体地形地貌中,北部草滩地貌占了34%,南部和西南的其他地貌占了66%,共同组成了榆林市的地形地貌特征。

1.2气候及降雨特征由于榆林位置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中温带,故受干燥寒冷的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了榆林特有的温度低、降雨缺少、气候较冷的特点。春季常出现寒潮大风和沙尘暴天气,夏季受到热带海洋性气团控制,降水逐渐增多,不时会出现暴雨和冰雹天气,秋季降温非常明显,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燥而寒冷。在降雨上,由于受到季风推移的作用,榆林市全市降雨量为395mm,降雨量上时空分布不均,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榆林市大部分区域年均降雨量低于459mm。秋季末到春季初,降雨稀少。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份。综上所述,由于受气候影响,榆林市降雨少且集中,大大增加了该区域内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榆林市的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更加凸显了榆林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研究的重要性。

2榆林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榆林市主要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截至2022年,根据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全市总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560处,按照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534处,崩塌983处,泥石流18处,地面塌陷25处。榆林市地质灾害分布具有隐患点多,分布面广的特征。全市共划分出36个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32645.57km2,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5%。截止2022年,全市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560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崩塌和滑坡为主,按地域分,榆阳区47处,神木市220处,横山区60处,府谷县137处,靖边县61处,定边县26处,绥德县73处,米脂县124处,佳县140处,吴堡县58处,清涧县225处,子洲县389处。榆林市地质灾害类型隐患情况各区县分布如表1所示。榆林市地质灾害分布情况。从时间上,榆林市地质灾害发生主要集中在消融期(2~3月)和主汛期(6~9月)两个时间段。从地域上看,南部黄土梁峁沟壑区多发生黄土崩塌、滑坡,东部沿河地带及土石丘陵区多发生滑坡、泥石流;北部矿区多发生由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以及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防治措施

3.1组织管理如何防治以及减缓地质灾害范围影响是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关乎全局的关键。因此,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政府相关单位在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枢纽所在,也是防治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统筹相关部门所承担的责任,筹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机构,协调国土、水利、气象、环保等部门的资源。现阶段,建立完善的预防、监测综合防治系统,相关政府部门做好领导统筹工作,加强榆林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加强监测预报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监测和预报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它既是整个防治政策制定的先导,也是防治工作中的最具体、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科学技术指导。只有有了精准、及时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才能够制定科学、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故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如何将监测预报精准有效地置于防治措施对策中,是地质灾害防治过程的前期工作。在防治过程中,首先应该实现联合监测、多方统筹,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然后遵循“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原则,实施具体的实现预防对策。在地质灾害高发地带采取重点监测,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不同监测和预防措施的方法。

3.3实行避让、搬迁等工程对策榆林市黄土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由于当地人口分散,经济较为落后,避让和搬迁更加实际。因此,在考虑防治之前,首先应该考虑合理的采取搬迁和避让的措施。(1)应该查明各区县地质灾害类型和位置,认真整理分析,从各区县财政和百姓经济收入角度出发,按照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的轻重,出台科学有效的搬迁和避让方案,并且准备相应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防治灾害发生的二次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2)在制定搬迁治理措施对策时,应实际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破坏发育特征,遵循“综合分析、综合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实

施安全、经济合理、有效的防治对策。(3)在实际搬迁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所处地区复杂、垦荒耕作等人类工程活动较为频繁地区的居民。做好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避让、搬迁工作。3.4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榆林地区是陕西省水资源匮乏地区,加上矿产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致使地表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加重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在榆林地区,可通过有效的工程措施,合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如在雨季拦截地表水,建立水库,强化地下水补给;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部分地区,划分水源保护区和有效利用区,防治水资源衰减和污染等,从根本上改善水资源匮乏和浪费问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合理保护,是促使榆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土地荒漠化、预防地质灾害频发的关键。

3.5建立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榆林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分布区,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要遵循绿色发展的原则,合理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高自身抵抗力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最有效措施。对于榆林部分黄土地貌地区来说,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建立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有效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优化生态环境,增强生态自我恢复能力,预防地质灾害频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榆林市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研究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加强榆林市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度要求,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预防与治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新浪潮中,不断探索榆林市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新技术,切实保障榆林地区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雁林,任超,李永红,等.关于构建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的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0(3):403-410.

[2]陈雷.陕西公路主要地质灾害分区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09.

[3]刘芳.榆林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4]姬怡微,何意平,李成,等.榆林市榆阳区地质灾害类型及活动特征[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5,26(2):32-37.

[5]冯海涛.榆林市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63,167.

作者:陈能远 孙国政 侯鑫敏 吴博 郑亚娣 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