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研究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方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东汉初年,在《九章算术》中被提到。《九章算术》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编定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提到:“程,课程也,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说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算术之发达。在解应用题时,往往用算术方法比用方程解法复杂得多,列方程解应用题,只要对等量关系式进行相应的变换,而不用研究算术方法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只要顺着方程做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就简单多了。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真正含义
所谓审题,就是要理解题目内容的故事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该题的故事情节,并找出已知条件、题目要求和目的,在脑海中建立起题目条件、问题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印象,这些都能够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该题目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认真读题是审题的基础,是为了了解题目内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认真仔细、反复读题的习惯,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还要认真推敲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中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一大障碍。此外,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向背而行”,倍数应用题中“倍”的含义等数学术语。学生若没有对这些数学术语的正确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也无法列出正确的等量关系式。在读到题目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关键语句时,我们要反复推敲,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为正确解题走出一条阳关大道。例1:某工厂生产一种零件,共有3台机器可以生产,4小时可生产该零件2184个,现有同样的机器7台,7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这样就能很直观地表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加以严格的审题训练,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2善于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只有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才能转化为数学语言,才能列出方程。有些应用题题目较长,且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以致于列不出方程,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因此,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应该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过渡到关系数量比较复杂的题目,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例3:某学院大一新生比去年多1000人;某公司买了80台电脑和20台空调,共花费3万元。以上这些语句,都能直接表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式,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像这样的关键语句来训练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些隐藏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我们也可以借助表格和图形等方法来展示等量关系。例4:小红去买了4斤苹果,付了15元,找回3元,每斤苹果价钱是多少元?解析:学生读到题目时,首先问他们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量是未知量,应该把哪个量设成未知数x。然后再让他们去寻找已知量、未知量和参数x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已知量:总钱数、剩余钱数、苹果数量。未知量:苹果单价。等量关系为:总钱数=剩余钱数+苹果总价格,苹果总价=苹果数量*苹果单价。由于苹果单价是未知量,故可设为未知参数x。然后对应已知量和未知量,表示成下列形式:苹果总价=苹果数量*苹果单价总钱数=剩余钱数+苹果总价1534x然后就能列出相应的等量关系方程,即15=3+4x。解得x=3。最后把解出的x=3代入题目中验证,得出苹果单价为3元/斤。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列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实质就是把题目中的语言文字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即把题目中所表达出的等量关系式用已知量和未知量表示出来。也就是列出方程。要列出方程,首先要设未知数x,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在列方程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然后对列出的方程进行对比,找出比较简单的解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方程法解题的能力,也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列出不同的方程,是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能力的重中之重。例5:甲、乙两人比赛投篮,甲比乙每小时多投中10次,甲4小时共投中180次,乙每小时投中多少次?解析:解答这道题,可以运用分步计算的方法。第一步:求出甲每小时投中次数:180÷4=45(次)。第二步:运用已知条件“甲比乙每小时多投中10次”求出乙每小时投中次数为45-10=35(次)。现在我们运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在列方程的时候,要让学生注意运用“甲比乙每小时多投中10次”这一关键语句来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设出未知量x,列出方程。解法一:设乙每小时投中x次,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80÷4-x=10,解得x=35。解法二:设乙每小时投中x次,根据题意列出方程:x+10=180÷4,解得x=35。解法三:设乙每小时投中x次,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80-4x=10*4,解得x=35。由以上三种解法可以看出,未知参数x并未参加实际运算,而是运算的变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以再次拓展,思考其他的解题思路。解法四:设乙每小时投中x次,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80÷4-10=x,解得x=35。解法五:设乙每小时投中x次,根据题意列出方程:4(x+10)=180,解得x=35。这道应用题,我们列出了5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运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在学生眼中,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是大致相同的,其实它们不仅不同,而且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在于,方程解法中的未知参数x可以参与列式运算,而算术解法是不能的。方程解法虽然可以降低算术解法的难度,但是不能因此不学算术解法,因为算术解法是方程解法的基础。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说检验,这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部分,它能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5开展辅助教学:第二课堂
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始终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本着“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加大了第二课堂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比如根据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开设“欧美经典英文歌曲赏析”“英文经典电影赏析”“英语等级考试专讲”等选修课程;配合学校的文化月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口语大赛、英文卡拉OK大赛、英语舞台剧话剧表演等;指导学生社团英语协会的各种与英语文化习俗相关学生活动;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的英语调频台,每天定时播放英语节目,将学习英语的氛围广布在校园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能力,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小课堂教师教学转移到以校园为主的英语大课堂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还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平台,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改革的一部分,其实质是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外语教学和学生就业、继续发展紧密结合,将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通过科学手段,实现培养应用型、综合型、语言能力强、懂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宏伟战略目标,同时还能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6]。
所以,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就本校而言,我们认为英语课程改革还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英语教学文件(如课程描述、考核方式等),确立以现代化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验与研究为重点、对英语教学改革作全方位的探索。此外,深化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的改革还需根据每个院校不同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细致的考究,同时,建设相应的语言环境如多功能情景模拟实训室以及开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配套系列改革都是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课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位英语同行,在今后的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共同不断的去努力和探索。
作者:王仕龙 单位:灵璧县杨疃初级中学
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研究2
审题即了解题目意思,是提取关键信息、将现实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的一个过程,也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1]。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变得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还是落实在卷面的练习上,现实情境的创建都越来越多。而相比之下,学生的审题能力却始终相对落后,成为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学生审题能力现状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因为各种问题发生错误,其中,学会了知识,却因为审题能力而做错题目的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在审题能力上存在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粗枝大叶,审题效率低“对不起,老师,我粗心了。”这是教师经常听到的学生做错题目的理由。在审题这一环节,粗枝大叶、无法抓住题目的关键绝对是学生审题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由于不良的审题习惯造成的,即很多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匆匆动笔,而没能认真地阅读题目,从而导致漏掉题目的关键信息,导致错误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是审题能力的欠缺问题,即有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无法有效地寻找关键信息,对题干里的逻辑关系也有所疑惑,审题效率低下,最后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匆匆做题,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1.2生活经验匮乏,难以理解情境为了便于理解,在小学数学的题目中,很多都是依靠生活情境引入的。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很多事物都未曾接触,因此,即使是生活情境,也会有不理解的情况。在不理解题目情境的情况下,学生同样会在审题的过程中对题目中给予的关键信息视而不见,从而影响到解题的正确性。
2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2.1注重读题,帮助学生以语言强化审题能力学生审题错误的出现大部分可以归结为“粗心”,即读题不认真。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审题时间过短导致的,只是匆匆扫一遍,就开始解题,自然无法有效地审题。因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首先就需要解决学生审题的态度问题,而最首要的,就是增加学生的审题时间,让其真正地成为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这就需要教师采用“读”这种方式,带领学生把题读通、读对,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2]。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初次接触到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应用题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读题,通过语调的轻重变化让学生把握关键信息,如例题中“合唱队原先有52人”中的“52”即需要教师重读,“今年9人毕业了,又加入了15人。”中教师即可以重读“9”“15”“毕业”和“加入”,而在问题中,教师也需要分别重读“多”“少”以及“多少人”。当然,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放出声来读题并学习教师用语调变化把握重点的方法,虽然学生无法如教师那样真正地把握重点,但这样却有效地延长了读题时间,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2.2划出关键,帮助学生培养高效审题能力审题是解题的重要过程,需要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3]。然而在实际的审题过程中,学生却经常发生被无关信息所误导、无法提取题目关键信息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读题只是看而没有“动手”导致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圈划重点”的方法和理念,以此提高学生审题的效率和准确度。例如“乘法”这一节,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渗透“划重点”这种方法,如题目为:“一栋大楼共有32层,每层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4户人家,请问这栋大楼总共居住了多少户人?”教师便可以将“32层”“层”“4个单元”“单元”“4户”和最后的“多少户”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前三个数量是题干的关键数字信息,而后面的“多少户”则是需要学生求解的问题。这样,通过圈划,教师直观地以单位的关系和数字明确地展示了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地审题。而在日常,如果碰到有干扰的问题,如:“一栋大楼共有32层,每层有4个单元,每层8户人家,请问这栋大楼总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学生也能通过这种方法排除“4个单元”,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
2.3巧用图表,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关系数学问题的情景大多是以汉语为载体创建的,而学生审题环节的困难不单单来自于数学,很多时候,语文能力的不足也会导致学生审题错误的发生,这在复杂问题或者题干较长的问题上表现得异常明显。对于小学生来说,图片是比语言更容易理解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图表的应用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这种方法表示数学逻辑关系,归纳总结题干,更好地提高自身审题能力。例如在“简易方程”这一节,对于适合方程这一解题方法的应用题,由于其中的逻辑关系相对复杂,教师即可以教授学生利用图表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如题目为“小红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是到学校距离的三倍,而学校到图书馆的距离为960米,如果对于小红家来说图书馆与学校处于相反方向,那么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为多少?”教师即可以以线段法帮助学生理解,即学校与小红家距离用1条线段表示,图书馆为3条,二者一共960米,即四条线段960米。这样,通过图表,学生形象地了解了数学关系,提高了自身的审题能力。
2.4善用网络,帮助学生联系数学与现实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有情境,教师用语言描述往往不够形象,而日常练习教师参与较少,无法每时每刻给予指导,自然也会造成学生审题错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形象的展示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渠道,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再依赖于教师和家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网络形象地展示现实中的情景,并推广网络查阅的方法,正确地将现实与数学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分别讲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计算后,即可以创建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小王想在自家院子的一角开辟一片长方形菜地,菜地长为9米,宽为7米,请问他需要多少米篱笆”这个问题,学生经常会忽略“一角”而得出23米、25米或者32米,这是由于学生对扎篱笆不了解,不知道靠墙的地方不需要扎而导致的。之后,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情境再次提问:“那么三角形呢?平行四边形呢?”而这也需要学生对中国农村院落大多为方方正正的矩形有所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展示农村篱笆的扎法。而在课下,学生遇到不了解的情境,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了解。这样,教师应用和推广从网络上寻找答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了问题情境,还大大提高了学生自身以实际联系数学的能力。综上所述,在现代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相比之下,学生审题能力却始终存在着粗枝大叶、审题效率低、生活经验匮乏、难以理解情境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朗读题目、划出关键词、图表审题、网络查阅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把握题目中的内在数学逻辑以及现实与数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新的教学形势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作者:车亚平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文峰小学
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研究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看清题目”“对题目的意思没有进行正确的理解”,其根本原因则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能力。由此可见,审题能力是影响学生解题效率及正确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审题这一环节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审题意识相对淡薄、审题能力严重不足。在注重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教育新形势下,教师就应从思想意识上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从审题方法、审题技巧上给予有效的传授与引导,以此来促进学生审题意识、审题习惯以及良好审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学生高效、正确地解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学审题能力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理解题干内容、寻找未知参数的能力,集中体现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解题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是学生解题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审题对题目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快速、高效地进行题目的解答。由此可见,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题目的认知,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了解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分析、总结,以此来减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二)保障学生解题正确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是否正确主要在于其解题方向、解题思路是否明确,而解题方向的正确把握主要在于学生对题目中蕴涵数学信息的挖掘与认知。因此,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通过有效的审题理解题目考查的方向,寻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进而正确地梳理解题思路、把握解题方向,实现数学题目的正确解答。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解题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行为倾向,一旦养成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其受益终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能使其在拿到题目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梳理、对隐含的解题条件进行挖掘,以此来促进学生审题意识的形成以及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
二、影响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重要因素
数学审题能力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素质能力,是学生诸多学习品质的综合。因此,在对学生审题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对影响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奠定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教学的基础。首先,数学知识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形成与自身的数学知识基础有着莫大的联系,学生只有对数学概念、数学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认知,才能对数学题目的内容及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把握,以此促进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其次,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教学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定式思维等不良思维品质的影响,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解题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其在思维能力获得提升的基础上获得审题能力的有效培养。最后,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因马虎、粗心造成审题不清的现象,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学习习惯对审题能力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引导,使学生能仔细、认真地进行数学题目的阅读与分析,以此促进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注重学生审题意识的引导意识决定行为。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都缺乏相应的审题意识,学生的审题能力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普及、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在自身具备正确审题能力培养教学意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题意识的引导与培养,以此来规范学生的审题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如,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例题教学中,例题:“两地相距1150千米,甲乙两车相向而行,6小时后,甲车因故障停车,此时两车相距160千米。乙车仍保持原速行驶,2小时后,两车相遇。问:甲车、乙车的速度各是多少?”由于这种行程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较多,隐含的解题条件也相对复杂,教师为了实现对学生审题意识的引导,就应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使学生能进行自主审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自主审题成果的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得出“乙车速度=160千米÷2小时,甲车速度=(1150-160)千米÷6小时-乙车速度”的解题思路,以此实现了有效审题。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学生审题意识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尊重,使学生能在不受教师干预的情况下,对题目进行自主的分析与思考,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来深刻地认知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看到题目先审题、自主审题的习惯,实现学生良好审题意识的形成。
(二)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通过具体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是影响其数学审题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数学概念、数学原理以及数学思想等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有效的掌握,才能更加深刻、综合地进行数学题目的理解,也才能对自己的数学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此来实现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应遵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消除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障碍。如,学生在遇到“一个正方体,其棱长的总和为36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各是多少?”这个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时,首先应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个正方体,并清楚地认识到正方体一共有12条棱,每条棱长相等。只有在对正方体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才能得出“这个正方体是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基础上利用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这一数学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在数学题目中,很多数量关系都是相对隐蔽的,学生只有对数学概念进行了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这些蕴含条件的挖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则完全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常常导致一部分学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不足,无法对数学题目的题意进行深刻理解。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具备是培养、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文字题中,很多数量关系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表现的,学生在进行文字题的审题时,就应注重自身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运用。如“用182除以13的商乘30与15的差,积是多少?”这一文字题中,涉及“除以”“商”“乘”“差”“积”等反映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来列出正确的算式(30-15)×(182÷13)。如果有学生列出(182÷13)×(30-15)的算式,就说明学生没有进行“乘”的理解,从而导致乘数与被乘数关系的颠倒。
(四)注重学生审题技巧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解题中,正确地审题是需要一定方法与技巧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时,应注重学生审题策略的传授与引导,使学生能在对审题方法、技巧的有效把握中,获得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首先,应注重数学关键信息的寻找与标注。在数学审题过程中,数学题目中的关键词蕴含着丰富的数量关系。因此,学生对数学题目中关键词的把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题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题技巧引导的过程中,就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寻找、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并通过勾画的方式进行标注,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题目中关键词的记忆与把握,深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其次,应注重审题的回顾与反思。在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回顾与反思是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形成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就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此在查漏补缺中实现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应注重对自己的错题资源进行有效的汇总与分析,将其中因审题不清而出现的错题进行总结,以此发现自己在审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不断调整中实现自身审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五)注重数学思想的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的进一步概括,体现着人类对数学科学的本质认识,在数学学习、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数学问题中通常都会包含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而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运用往往会起到去繁从简、化整为零的效果,帮助其更好地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知识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思想灵活地运用到数学题目的审题过程中,在优化学生审题效果的同时提升其解题效率。首先,应注重审题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数形结合是一种将数量关系和图形结构相结合的数学思想,非常符合形象思维占据主体的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的图形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进行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理解,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审题效果与效率。如在“植树问题”这一类型数学问题的审题时,教师就可以教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审题,以此促进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次,应注重审题过程中转化思想的运用。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指将数量关系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复杂向简单的转化。在对数学题目进行审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思想的运用,将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以此降低学生对题目数量关系的理解难度。这样就实现了数量关系的简化,有助于学生解题思路的有效梳理与确定。
综上所述,审题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通过审题,真正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信息与本质,才能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因此,教师就应通过对审题意识、知识基础、阅读能力、审题技巧以及数学思想运用等多个角度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更加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以此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书萍.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0):188.
[2]郑梅娟.读题、审题——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4(08):63-64.
[3]陈书萍.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0):188.
[4]柯纯纯.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之研究[J].考试周刊,2016(A0):76.
[5]张姣.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考试周刊,2015(35):53.
作者:黄叶琳 单位: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