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低碳经济发展研究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3篇

b21世纪发展趋势下的新时代经济是低碳经济,就是代表这一种能够延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采取体系改革创新、生产战略改革、研发手段改革等多种策略实行的一种方式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操作降低石油等物质的使用,降低碳排放,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共同发展的模式。人类经济发展一直伴随着对于地球资源如石油、煤炭的开发与利用,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与人口激增,逐渐发展到没有节制的地步,公众对于这些能源的使用已经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现在的阶段下,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逐渐泛滥,比如废气、光化学烟雾等。基于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全球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样无节制发展的恶劣后果,所以“低碳环保”发展模式已经变成了全球倡导的经济发展理念。新能源理念应势而生,作为完全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新时代理念,新能源理念是世界经济全力创新的导向,世界需要新能源理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全球环境。所以,在21世纪,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将新能源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在这其中,新能源汽车就是一项全世界公众急于攻破的新时代发展技术。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下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国际销量在逐步扩大,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领先机构——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79万辆/年增长到了265万辆/年。近年来,为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开始逐渐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且在实际行动上给予新能源汽车支持,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布了针对性的文件,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未来趋势造势。国家文件提出,希望在未来的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在全国汽车市场内占据3000000辆的份额,这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肯定与支持,代表着国家对其前景发展的期望。根据国家公安部数据统计,2016—2021年期间,国内新能源车辆从91.3万辆快速发展至784万辆,呈现高速增长状态,具体如表1所示。经过近10年的研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步形成规模,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大老牌国内汽车制造商也看到了新能源市场的未来前景,纷纷调整战略目标,将企业重心调整至新能源市场。据市场数据统计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高速增长趋势,2012—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辆产量规模也同样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辆产量规模呈指数型增长,由2020年136.6万辆/年快速增长到354.5万辆/年(见表2)。宏观层面,2022年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2年)》指出,截至2022年,国内纯电动新能源车辆和插电式混动新能源汽车生产目标为200万辆。为促进新能源汽车销量及产量达到目标,国家后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包含购置补贴、购置税减免、基础充电设施设备补贴支持等,旨在促进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支持车企持续研发新能源车辆。微观层面,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乘用车方面,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57.8万台,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74%。在国家充电桩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国内充电桩数量45万个,公用充电桩配置已经符合新国标等级要求,但是从新能源汽车销量与充电桩数量对比来看,新能源车辆车桩比仅为3.8:1,充电桩规模仍需扩大。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1.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大中国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公众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人们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现阶段国际形势下石油价格飙升,以及国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的形式下,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发展具有重大发展空间,作为新时代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时常前景一片大好。2.科技性能高新能源汽车注重新科技、智能发展、用户体验等方面,新时代模式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其低消费、高智能、高舒适体验感逐渐吞食占据燃油车市场份额。3.制造成本低与燃油车辆发动机制造成本和设计研发成本进行对比可知,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较低;对比其他国家,国内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较低,国内市场优势较大。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困境

1.新能源车企整体产能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猛,国内已经涌现出很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但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没有自己的生产制造产业链,无法自行设计、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必须依靠外部生产制造商协同配合才能打通整个产业链,因此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2.技术基础稍弱对比于全球燃油车技术发展能力,新能源车企普遍存在技术基础稍弱的问题,很多车企发展年头少、技术底蕴不足、核心技术少,这些都是新能源车企存在的普遍问题,极少部分车企具备着丰富的新能源技术储备,如比亚迪属于在新能源车企内具备先进技术经验的车企。所以新能源车企仍需要不断沉淀,不断学习新能源技术,丰富底蕴,为未来新能源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

3.基础设施配置弱目前阶段,新能源汽车对于充电桩、充电站的依赖能力较强,中国车辆基数大,多数持车人员没有个人车位,更无法配置私人充电桩,这就要求社会层面配置大量的充电桩、充电站基础设施,需要国家、社会提供大力支持,这需要给予大力的财力支持,所以对于未来新能源车辆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基础资源支持。

4.受地理环境限制新能源汽车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由可充电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提供动力源。虽然电池汽车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电池本身具有的价格高、寿命短、外形和尺寸大、重量大、充电时间长等问题,尤其是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地理环境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分布模式,中国东南部城市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较高,主要由于东南部城市气温较稳定,且新能源汽车价格加高,东南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东南部城市消费者消费能力较高。相反,中国西北部城市气温差异大,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低,所以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较小。

5.车辆使用场景受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瓶颈是电池充电时间长而续航短,这一问题限制了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适用人群和使用场景,即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场景定位主要趋向于城市中短使用,每日或者经常长途出差用车的人群便没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

(一)深耕技术发展领域,厚积薄发

全球低碳经济模式推动之下,国内新能源车辆的发展得到了发展进步的空间,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国新能源车企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开发新技术、打牢基础,为即将到来的新能源大时代做好准备。低碳经济发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生产技术的客观要求,表现为低能耗、低排放,这就要求新能源车企开发出更先进、更环保的生产技术。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若想稳定持续占据市场份额,逐渐占领燃油车市场份额,在“双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要深耕绿色经济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对比与燃油汽车,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科学技术的差异性。未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竞争力因素,势必是要组建国内表22012—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辆产量规模年份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年产量(万辆)1.31.37.93451.779.4127124.2136.6354.4数据来源:国家公安部。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只有完全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全流程核心技术,才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在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构造技术能力的发展进程之中,国内相关领域以及政府部门需要搭建以市场需求为基准、研发与发展齐头并进深耕科学技术探究的新能源汽车科学技术研究平台,这其中主要发展重点是:首先,激发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整体的活跃性,推进具有核心研发功能的国内重点汽车制造企业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将企业的生产研发重点由燃油车研发逐步转变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推动公众对于新能源企业进行投资与合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研发提供经济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研发脚步。其次,提升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认知程度,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使得新能源制造企业认识到核心研发科学技术水平才是新能源汽车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外在机构的协助对于企业来说只是小部分的驱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全力发展企业内部核心科学技术水平,按照市场发展动态,集中企业力量构筑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薄弱点,通过提升整体研发能力,大力发展自身汽车研发、车机系统研发,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发展提供更多的协助与支持,推进我国在全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的话语权,通过完善自身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确保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

(二)社会机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需要在新能源领域投入的主要项目应趋向基础设施设备,从目前国家车桩比分析,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将急剧增加,国家需要快速增加充电桩的配备,只有基础设施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才能够双向促进稳定发展。配套设备齐全、能够满足未来新能源汽车车主使用的基础新能源设施设备,对于未来新能源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后续的新能源基础配套设施设备的投入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1)促进国家政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鼓励实现企业资金与政府资金的融合,打造PPP模式,社会政府部门首先起带头作用,带动社会企业将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设备的经营发展之中;(2)全力推行跨领域深度融合,将市场各领域的力量与资源进行融合,打造一条全流程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产业链条,增加新能源汽车配套设备抵抗危机的核心能力,同时可以增加全流程服务经济收益;(3)整合国内实力车企、国家电网公司、国家资深汽车服务企业等公司,构建第三方外部组织,形成具有统一规范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标准以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可以更好地改善新能源汽车领域设施设备分布不均衡、不联动、不高效的问题。另外,在新能源汽车设施设备运行发展角度,需要做到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互联网科学技术,做到通过网络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线上咨询、预约消费,增加设施设备使用效率。

(三)提升新能源电池续航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为了迎合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各大造车企业亟待解决的是新能源电池充电时效以及续航能力问题,只有新能源汽车能够完全满足各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新能源市场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受环境因素限制较大,根据前文分析所述,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占比南部区域明显高于北方区域,作为未来低碳经济下重要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企业需要解决电池环境限制问题,以便快速适应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四)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加快补贴政策调整和退坡安排

政府政策支持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支持策略,降低产业发展对于政府的依赖性。目前,我国财政部提倡地方政府车辆采购向新能源汽车倾斜,提升公交、环卫用车到公共交通工具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此外,还可通过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等鼓励方式,发挥国家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发展。综上所述,结合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长期规划、国际形势下燃油汽车发展受原油价格限制因素,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转战新能源市场,新能源车企需要有充足的准备应对接下来新能源市场的竞争,良性竞争对于市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发展,消费者可选择性增多,确保车企在公平竞争的市场中优胜劣汰,促进车企不断改革发展。

作者:刘洋 于欣 单位:渤海大学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2

山西苦荞茶是山西地区以苦荞麦为主要原料经过精选、晾晒、炒制等工艺制作环节打造的健康茶饮。山西苦荞茶的制作得益于山西地区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有较为明显的山西地方特色,是畅销各地的特色茶饮。山西苦荞茶口感清甘、营养价值高,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山西苦荞茶以颗粒状的苦荞麦为主要原料,由于较为分散,和普通的片状茶叶有较大差别,在冲泡茶汤时更容易与茶水充分接触,渗透出清淡醇厚的香味,口感清新中带有甘苦,细品口味回甘。山西苦荞茶含有类黄酮物质,对软化血管、降血脂有一定的效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由此,山西苦荞茶的特点使其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山西苦荞茶在不同时节、不同地区均有需求。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依托先进发展理念及智能化技术,积极推进山西苦荞茶绿色物流发展模式构建,对于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当前山西苦荞茶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山西苦荞茶与绿色物流发展

物流运输是山西苦荞茶送达不同地区的主要渠道。物流能够一次性批量承载较大量的运输需求,且由于物流的专门运输途径,山西苦荞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单独送达目的地,如此既突破了成本局限,也消除了与其他物品混放运输而造成的串味、变质等可能。因此,物流运输是山西苦荞茶打开各地市场的保障,也是确保其性价比较高、效率较优的途径。但传统的物流运输仅仅关注送达速度、送达量等评价指标,忽视了粗放式管理在物流运输全程中可能对环境以及产品带来的不可逆负面影响,由此,绿色物流应运而生。绿色物流指在传统物流运输关注速度、送达量等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融入对绿色环保的考量,通过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完善,进而提升物流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与低碳经济的生态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低碳经济理念提倡转变发展思路,以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谋求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理念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与必经之路,“互联网+”时代下,产品的销售与市场的开拓依托互联网的宣传,受地域的限制越来越少,物流运输也成为了重要的市场流通环节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实现低碳经济,也必须践行绿色物流发展。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模式打造,与山西苦荞茶也有较高的契合度,这与山西苦荞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密不可分。一方面,山西苦荞茶本身是以绿色健康为发展理念的特色饮品,如果在物流运输中打破低碳经济理念与绿色物流的定位,则与山西苦荞茶的市场初衷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山西苦荞茶作为饮品,通常制成干制茶包等形式参与运输,绿色物流的形式更利于确保产品品质,使山西苦荞茶较大限度地保持原貌送达对应消费市场。

二、山西苦荞茶绿色物流发展困境及模式打造趋势

1.绿色物流发展困境

尽管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模式在低碳经济下有独特的优势与必要性,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一是并未取得高度一致的价值理念共识。在现实的推行中,更多仍沿用原有的材料选用标准以及流程设置模式,在优化材料与模式上难以运用通用原则作为衡量标准。在物流行业发展中,各方也局限于自身的利益牵扯,难以真正思考绿色物流理论在实践中的落实方向。二是从业人员专业度不高。传统物流行业被认为是从业门槛较低的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执行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物流工作内容也被简单理解为“力气活”,从业人员仓促上岗,鲜有系统规范的培训,无相应的绿色环保专业操作技能,专业培养以及发展的意识也相对薄弱。三是技术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绿色物流发展的客观需求。传统物流中的包装、运输等设备较难兼具绿色环保、美观实用、便捷高效的特点。同时,绿色物流模式的评估难以制定统一量化的标准,对绿色物流的评估更多停留在感性概念,将干净整洁等同于绿色环保,或仅从运输燃料消耗的角度入手,消耗低则被认为是低碳环保。实际上,单一以损耗衡量的绿色物流发展思路较为局限,绿色物流模式化的打造与实现应从全局性系统性的角度进行考量。

2.低碳模式打造趋势

在低碳经济下,苦荞茶的绿色物流发展模式应围绕“坚持初衷,软硬兼抓”的趋势展开。其中,“坚持初衷”是始终通过绿色物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即“绿色”并非华而不实的口号,其本质核心始终围绕经济发展,只是更侧重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可持续性。换言之,绿色物流发展的初衷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以此为引擎推动具体环节的执行管理。而“软硬兼抓”指绿色物流发展模式打造中,会涉及的软性层面和硬性层面。一方面,软性层面指具有更高弹性与灵活性的部分,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密切相关,主要体现为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另一方面,硬性层面则指硬件设施设备。只有保持设备的先进,才有助于落实绿色物流发展模式,使其言之有物而非纸上谈兵。

三、山西苦荞茶绿色物流发展模式的实现策略

1.根植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通绿色物流各个环节作为低碳经济下实现山西苦荞茶绿色物流发展的思想基础,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持续渗透在绿色物流的全过程中。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在物流行业中推进。首先,可从环境上体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理念,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运用环保装置、回收装置等打造绿色环境,使绿色物流惠及行业发展。同时,可通过宣讲活动、开放建议渠道等形式了解物流基层一线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把握及应用动态,并通过相应的反馈奖励机制持续优化绿色物流的意识。此外,可设置专项绿色物流发展基金,调动部分绿色物流模式中获取的盈利回馈物流产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循环。另一方面,要实现绿色物流发展,有必要打通上下游行业,实现绿色物流的全模块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发展中会涉及包装材料、运输动力来源等与环保理念相关的环节。要根植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以此为原则,通过在上下游合作中有意识地建立筛选机制,强化推进绿色物流的决心。可通过长期合作协议签订、补贴补助等形式,固定选用可降解材料等环保包装材质以及新能源运输设备等。

2.更新物流设备,实现物流标准化及仓储绿色化技术设备是实现绿色物流发展模式的硬件保障。绿色物流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符合低碳经济内涵,而相应的技术设备也需要不断完善,探索更高效的节能途径。首先,绿色物流发展模式包括在运行上的自动化技术设备。山西苦荞茶在包装、运输等环节采用自动化的流水线,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产品的健康卫生,本身即是绿色理念的体现。同时,自动化的技术设备能够促进绿色物流从业人员实现从机械执行到统筹管理的角色转变,节约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也使物流各环节呈现更高的标准化。其次,绿色物流发展模式中的设备打造应以绿色环保为初衷。传统物流模式中,技术设备功能相对单一,每项设备仅能完成部分工作,在设备存放、设备维护、设备开发上均对资源造成了多重消耗,不利于效率的提升与绿色理念的体现。据此,绿色物流发展模式下的技术设备应探索通用化途径,如山西苦荞茶本身较为轻便,在物流运输中可通过真空可降解包装压缩体积,产品的包装同时也可承担运输储藏功能。最后,绿色物流发展模式中的设备耗材也应围绕低碳经济。包装、燃料等耗材是制约绿色物流发展模式的阻碍之一,可通过新能源的开发与引入提升绿色物流发展中的环保度,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应用。同时,山西苦荞茶的非主体部分如秸秆、叶子等,也可作为新能源的挖掘方向,通过提升苦荞茶及其原料的利用率,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添砖加瓦。

3.加大绿色物流技术研发,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山西苦荞茶绿色物流发展,必须要强化绿色物流技术的研发力度,推进其朝着信息化水平迈进。一方面,应注重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绿色物流发展的深度整合,实现苦荞茶物流数字化转型,促使其更加可视化、易于管理,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比如在绿色仓储方面,就可以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仓储物追踪,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分拣,这对于不断提升仓储运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苦荞茶的市场运作效率,有效带动其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制定物流流程规范,如物流打包的标准、物流运输全程货物的摆放、物流装卸的顺序以及对接沟通流程等,并定期对物流操作人员进行考核及培训,重点关注相关操作人员的智能技术掌握能力,使之善于运用智能化手段进行信息收集及管理,从而提升绿色物流发展效率。

4.培训物流从业专业人员,夯实低碳绿色物流基础专业的物流从业人员是推动绿色物流模式顺利发展的中流砥柱。物流从业人员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者,通过培训提升专业能力,能够确保绿色物流发展模式下共识的达成,进而提升绿色物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率。首先,绿色物流模式下的从业人员可通过传统的授课型培训提升职业素养。传统的授课形式有助于明确职业素养的框架,为从业人员夯实基础。绿色物流发展模式中的职业素养课程可从过程性的角度囊括包装、装卸、运输等环节的职业操守,也可从综合素养的角度涵盖着装标准、礼貌表达等内容。其次,模拟演练也是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职业素养的渗透包括认同和内化,授课培训更多地促进从业人员的认知和认同,而内化为自动的行为反应则需要进一步通过模拟演练加强。可通过设置具体的演练情境,如模拟设置物流运输中等极端天气、包装破损、设备故障等情境,考察从业人员在应急情况下展现的职业素养,并通过分析点评等形式展现高职业素养的应对思路。此外,职业技能还包括应急类技能,在绿色物流发展中,可能面对货物延误、极端天气等突发状况,专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较好的应急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山西苦荞茶作为地方特色茶饮,主要通过物流行业实现市场的开拓与流通。而在低碳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绿色物流发展模式对山西苦荞茶的品牌形象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在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可围绕“坚持初衷,软硬兼抓”的模式探索出路。具体而言,可通过根植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物流标准化及仓储绿色化、加大绿色物流技术研发、培训专业物流从业人员等策略,保障山西苦荞茶绿色物流发展模式的实现。

作者:耿文娟 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存在较严重的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不利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将低碳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可以建立起节能高效、循环利用、结构优化的经济体系,形成低碳、节约、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减少城市内部的温室气体。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小城镇规划的必然趋势,需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以灵活合理的方法完成低碳经济下的小城镇规划编制。一、当前小城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城镇规划编制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目前尚且存在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规划理念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不断重视对小城镇规划工作,在小城镇规划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小城镇规划的协调性不足,其规划理念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无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可靠的指导。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经常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理念未能落实到小城镇规划的编制过程。落实小城镇规划仅考虑自身需要,则很难解决能源浪费和气候变化问题,不能根据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经济体制对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难以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部分小城镇在规划编制时存在“贪大求全”的现象,与本地的实际情况不符,最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部分人员存在套用其他城镇规划编制方法的情况,导致小城镇规划编制存在较严重的形式化,难以发挥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实际价值。

(二)缺乏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的规划体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规划编制面临着更高要求,其规划的内容包括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环境方面的规划、土地开发的规划、土地利用的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在实际的小城镇规划工作时,需要考虑到各个规划都具有不同的工作机制,难以将目标与管理有效衔接,使得土地利用缺乏合理性,对农田与森林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同时,在土地规划和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相互脱节的状况,给小城镇规划的实施带来挑战。

(三)规划内容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以往小城镇的发展都是以扩展规模和数量的外向型为主,而当前小城镇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型,这就必须按照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与大型城市相比,小城镇的资源有限,但是小城镇体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脆弱性,应充分考虑到外部因素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基于这一情况,为促进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小城镇规划的内容进行创新,保证规划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小城镇发展的要求。

(四)规划编制成果的执行和监督存在不足

为促进小城镇规划有效实施,小城镇规划编制要充分考虑到整个规划是否具有可行性,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为小城镇规划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人员对当地群众的需求、人文风俗等各方面缺乏充分了解,使得小城镇规划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不利于小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政府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小城镇规划的实施也将受到影响,再加上小城镇规划的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小城镇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则有必要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落实有效的规划编制方法。总结起来,具体规划编制方法如下:

(一)“两低一高”编制理念

从城市碳排放的构成这一方面来讲,需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融入生产、交通、建筑三大领域的发展中,这一过程还涉及碳足迹的控制、森林碳汇储备及新能源的利用等等。根据相关数据可知,二氧化碳占据了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77%左右,而城市总体碳排放量的80%以上,都属于建筑、交通和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其中工业、建筑、交通分别占据了44.5%、19.8%、17.5%。在小城镇的规划编制中,要求工作人员对城市的环境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量,将能源消耗控制在最低程度。从中观层次对小城镇规划进行分析,整个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对单位GDP产值的能耗量进行控制,确保能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和土地布局,尽可能降低城市生活生产中的碳排放量。

(二)编制技术

1.一体化规划能源消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多,进一步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基于这一情况,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需要对经济发展与能源发展进行有效协调,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小城镇规划的主体,工作人员在编制规划文件的时候,需要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使当地经济发展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同时,为促进生态上“1+1<2”,经济上“1+1>2”的良好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经济互补和资源整合的方式,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总之,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坚持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

2.三规合一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要求转变传统的编制方法,做好土地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城镇总体规划等多方面的统筹管理,以此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可以将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划分为多个阶段,其主要包括了信息收集与调查、初步方案设计、初步成果和初步设计成果送审,可以在方案设计的时候,对调查收集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并在用地指标中落实,实现规划协调统一。其次,需要对相关部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收集,合理修改初步的设计方案,获得初步的设计结果,由专门的人员对方案进行审核,之后对其进行公示,以便了解群众对设计方案的反馈和意见,方便做出合理的调整,构建出综合性的空间规划体系。通过这一方法能够促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内容一致,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清单编制清单编制的内容较为复杂,能源活动、工业生产、畜牧业等各方面温室气体的编制,可以选择动态模式的方式进行编制,从而提高清单编制的工作效率。在采用动态模拟的方式进行温室气体的清单编制中,应充分利用编制软件来模拟城镇生活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完成清单编制。通过建立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考核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方便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如下图1所示,为温室气体的清单编制流程图,其中企业碳盘2查主要以企业或者集团作为单位,对单位处于生产活动当中各个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进行精密计算,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出来,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风险及机遇作出客观、科学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三)规划体系

通过对传统的城镇规划编制进行了解可知,其规划体系难以适应小城镇发展的变化,普遍都是将小城镇的现有条件和性质作为依据,对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进行确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来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对发挥小城镇规划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缺乏重视性。但是在低碳经济下进行小城镇规划编制,必须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景观、温室气体排放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城镇环境的评估工作,从而做出具有针对性及科学性的规划编制。总之,在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开展过程中,需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对规划体系加以完善。比如,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乡村空间编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其构成纵向要素需包括如下图2的各要素:

(四)编制内容

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需要对编制内容进行转变,采用低碳经济的理性发展模式。做好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对当地的碳排放源情况进行调查,将碳汇和碳源应用到方案制定中,从多个方案对碳排放进行对比,且需要将“下游”的规划内容加入其中,比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编制等等,做好方案实施的跟踪评价,方便做出合理的调整,为往后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编制成果以往小城镇编制成果体现在物资空间的安排方面,未能突出公共政策的属性,使得小城镇规划的实施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对小城镇规划编制成果的侧重点进行转变,将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本地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考虑,将森林碳汇及保育方法公布。根据本地的民俗特点及资源情况,发展循环经济,开发适合的技术手段。同时,需要利用图纸对环境污染的变化进行表达,提高群众对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接受程度,从增量空间和存量空间上,实现低碳消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要求,这就必须对小城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探索低碳经济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促进小城镇在经济、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低碳经济下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工作目标,应坚持“两低一高”的编制理念,对规划编制的技术、内容、体系、成果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群众参与规划的程度,进而发挥小城镇规划编制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璐.基于低碳经济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3):217-218.

[2]王思.低碳经济视角下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1(06):162-163.

[3]蒋尉.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及相关研究维度变化与拓展[J].城市,2021(02):50-59.

[4]马峥,崔豫泓.能源结构优化对低碳经济影响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0,40(10):45-49.

[5]刘春华.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分析———以丰县梁寨镇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09):68-70+198.

[6]夏梦妍,张学飞,张建.北京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8(01):40-46.

[7]杜小玉.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2018,44(02):20-21.

[8]黄科.低碳经济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低碳世界,2016(25):197-198.

作者:李佩兰 康雅丽 单位: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