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在《如皋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印发通知中,明确了“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要求学校、企业和社会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题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以此来实现提高企业技能性人才的综合素养的目标。本文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为例,按照“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企业新型学徒制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为例,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如皋市技工学校中的实施过程,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分析。
1.1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职工技能有待提升首先,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训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实训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工艺落后、维修技术更新缓慢等因素,导致职工技能的提升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其次,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过程当中,企业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参差不齐。大部分的企业只注重企业业绩的经营,缺乏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人才培养平台,也会使得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参差不齐。同时,从学校方面来看,机制体制的问题、绩效分配政策以及基础设备建设不完善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影响着学徒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部分企业缺乏配套的学习激励政策,导致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的学徒放弃学习。
1.2教学内容陈旧,质量有待提高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两者共同制定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相对侧重于对学徒岗位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从学校方面来说,相对侧重于对相应专业的专业知识、相关技能等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教学。但企业新型学徒制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实施时,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并不相符,如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无法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衔接。并且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还会影响学徒的技能提升。虽然当前校企共同对此问题进行了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些许问题。例如:企业的岗位技能培养和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两者之间有时会存在各自为主的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
1.3企业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的模式进行开展的。但实际过程中,政府依然使用行政指令性的方式开展工作,这就显得政府组织领导职能相对单一,而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也没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政策、机构人员设置以及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短板,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中该现象极为明显。如职工培训备案审批、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是由学校带头完成,甚至本应当由政府或者企业负责完成的工作,最后都是学校完成。这就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的局面,不仅使得学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工作量得到增加,还对其教学培训的效果造成了影响。同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对象是企业的员工,其目标是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甚至到人才与岗位的无缝衔接,但这需要一套完善的企业岗位培训制度。
1.4课程体系未体现岗位需求首先,从课程体系方面来说,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的设置当中。也没有对其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提升,和对企业岗位的标准进行对接。进而导致企业特色课程无法显现出来,促使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失去了点对点的培养优势。其次,从在教学方式方面未能够充分体现出师徒角色,学徒制教学是以师傅的传授为主要教学形式,但实际情况下,由于企业岗位以及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师傅有限,所以无法满足学徒的实践需求,还制约了师徒角色的技能传授形式。此外,企业技能认证工作繁琐,无法充分体现出企业评价的特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效果的呈现方式,是技能等级的认定,但由于企业评价机制尚未和技能等级认定形成衔接,企业缺乏对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教学课程设置与技能等级认定之间尚未形成衔接等因素,导致技能等级认定的作用无法体现。
2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实施的有效对策
2.1围绕产教融合纽带,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技能的引领和辐射,积极围绕产教融合核心理念,构建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纽带“四共”,也就是指共赢、共享以及共育和共建。首先,共赢作为产教融合的核心,不仅是产教融合的一大动力,还是满足企业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够有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效能。其次,产教融合中的共享就是通过学校平台和企业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借助产业推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助力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共建和共育,则充分发挥出校企双方的特长,建设了一体育人平台以及技术研发平台,为校企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校企培养方案的共定、教学课程体系、技能知识的传授以及学徒教师的培养等满足了企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2结合校企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专业课程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是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结合理论实践的方式,在满足企业发展和育人的条件下制定的课程。因此,企业新型学徒制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实施的质量,受该专业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有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技工学校和企业共建课程教学体系时,应当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积极构建适合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不过,在专业课程体系创建时,还要根据企业岗位对职工的要求以及岗位群进行分析,以此确定企业岗位以及岗位群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知识、素质以及能力的需求。同时,在课程体系创建时应当融入技能等级认定标准,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和标准等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此促进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此外,学校技能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电气专业的知识进行科学考评,并让学生考取维修电工资格证,并培养学生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编程、调试以及维修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企业专业人员应当对学生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评,在考核中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与改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学校角度出发,政府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此来推动学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推动学校实训实施的改善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学徒角度来看,学校和企业在针对学徒的培养方面,应当从学徒的职业生涯发展角度为出发点,将学徒自身利益,学徒学历、职业技能等级提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制定能够激发学徒主动学习的方法,以此来提升学徒自身技能。
2.3深化企校合作,创新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企业、学校双方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和长远规划,推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企业发展的实现,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等之间的高校对接。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可以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升级为切入点,积极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由政府、企业以及学校三方共同构建相应的实训基地,以此来满足学生的理论、实践以及教学生产等要求,摒弃传统纯理论和实训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载体,实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全面提升。
2.4打造校企实践平台,实现新时代工匠任务培育以互联网为载体创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数字化,通过视频、音频、图文以及专栏等形式进行展现出来。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校企实践平台,实现工学结合,推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全方面提升。让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线下教学主要是实训为主,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及电气职业资格等级要求,共同制定合理的实训项目。此外,专业技能的传授和理论知识不同,技能的传授只有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师傅带着徒弟才能够培养出专业技能人才。并在潜移默化下,将师傅具有的工匠精神逐渐传递到徒弟身上。因此,学校和企业双方应当帮助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建立起师傅的地位,通过集中拜师、师徒协议签订的形式,让师徒双方在教学培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和珍惜师徒关系,以此为技能的传授奠定基础。促使新时代工匠任务的培育得以实现。同时,学校应当帮助企业掌握教学的技能,如教学方法、表达技巧、沟通能力以及文本撰写等,让企业师傅角色升级到企业导师,以此来体现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特点。
2.5组建大师团队,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对学习和生产的矛盾进行分析,并在企业新型学徒制 项目要求下引入弹性学习制度与学分管理制度后,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灵活性,以及学徒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技工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特色,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签订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由地方政府牵头,加强学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技能大师走进技工学校,为学校教师授课,以此提升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能力。同时,技工学校应当组建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团队,让其深入企业进行学习锻炼,积累企业岗位经验和企业生存实践经验。为大师团队的组建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地基础。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除了技工学校提供培训的专业导师外,企业应当选取骨干技术师傅担任企业导师,共同避免双方在对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为了不延误企业生产的需要,可以支持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培训任务。应当从学校和企业等方面,提升个人奖励、工作晋升以及职称评审的机会,以此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发展。
3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效果
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为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职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具体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技能的应用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制定,促使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创建,通过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既满足了企业职工学习的需求,提高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地方经济,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技工学校在实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时,政府、企业以及学校要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同时还要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核心理念,顺应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展开多方合作。在新型学徒制下,实现技工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并为社会、企业培养出具备电气自动化应用专业技能能力的人才。
作者:张飞 单位:如皋市技工学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2
一、概述
数学建模作为探索现实世界和掌握自然规律的一种思想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要求[1-3]。这是新时期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发展方向,也是办学鲜明特色的体现。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进一步推动专业与新技术发展要求,在新工科和教育部本科评估的促进下,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得到了提升[2-5]。
二、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现状与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现状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学建模有三个主要赛事,一是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即MCM/ICM,它是MathematicalContestInModeling和InterdisciplinaryContestInModeling的缩写。MCM始于1985年,ICM始于1999年,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6-8],一般选择离散、连续、大数据三个类型方向,采用主要、具有创新性的、没有边界值的一种分析、一种发散思路,同时对新知识、新方法、新要求、新工具要求比较高。二是大学生全国建模比赛高教杯。该比赛是国内历史最久的赛事,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比赛对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更高。第三是电工杯数学建模大赛。电气类题目近年主要涉及新能源的发电等、相关能源类的模型建立,是与实际结合度和教学目标的结合度契合的一种国内赛事。该赛事一般有两道题,以电气工程方向和管理类方向,这种电气工程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完全是对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模类赛事,符合现在的教学的要求和高素质新型电气类人才培养。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的数学建模学习分析高素质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1]。高素质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有较强的应用技能和工程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研发、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具有较强的运行维护、技能更新、人工智能等相关的综合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也是我校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
三、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高素质电气专业人才创新意识培养
从专业整体培养模式的思路出发,根据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向、培养方针的三方指导原则,进一步突出新形势要求,调整改进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一)人工智能下的传统电气工程的数学建模新工科思想通过具有大数据不断累积,深度学习及强化学习等算法不断优化,大数据技术将与人工智能技术更紧密地结合,这对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体培养模式提出了新工科培养要求[5-8]。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较多,目前主要有国赛和美赛为主流,其他赛事为普通B类及以下的赛事,对于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对普通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和系统化学习与电气工程类专业的贴切度比较大,特别是电气学院当中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数学建模竞赛相比其他比赛,对于场地、设备等要求不高,但是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且影响非常大。对于普通类学生,可学习、可参与的可能性非常大,此类数学建模类比赛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会获得更好的深造和就业的机会,所以发展数学建模竞赛是有必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将数学建模作为一个专业的基础课,与现在的智能时代和大数据紧密结合,企业以及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不断被应用和发展,对建模类以及电器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和要求会更高。特别是随着对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能源运行、开发、利用更加需要高素质应用型电气人才。
(二)数学建模比赛与专业教学的相关性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了数学建模这门课,电气工程专业主要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计算机类,一个是数学类。目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涉及模型分析,同时涉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它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课程,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有利于对电气工程自动化传统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电气工程自动化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智能制造发展的背景下,对数学建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4-6]。数学建模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提高,也与工程的实际相符合,另外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端数据分析都是离不开数学建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亚太杯数学建模比赛、全美大学生数学竞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是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互助性的三个方面(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是与数学建模有相关性,也就是由专业性引导数学建模的导向性。(2)数学建模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特别是在大数据和智慧时代下专业的学习具有密不可分的指导性。(3)数学建模和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专业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作为指引。这是大学生数学建模与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互助性。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当中,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课程思政的引导,比如,在2018年的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当中提到的弃光弃风的研究,学生通过此类的比赛和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十大报告对于新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的一系列政策。相关电工杯数学建模比赛进一步加深了课堂教学外的第二课堂的学习。结合本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可操作性比较强,数学建模比赛课程,是学生更好地结合本专业的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学习的。目前,各学校对教育部划分的19类赛事当中的高教杯数学建模大赛,对于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四、数学建模与电气工程专业协同发展近几年来,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在对高素质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大学生数学建模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在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要求下,数学建模育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数学建模支撑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电子工程领域与数学模型、物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更多的电子电气系统成为数字化和智能化。逻辑控制类系统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电气工程系统是一门建立在数学模型、数学计算和物理理论基础上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独立学科。在工农业等各个领域中运用和发展的电气理论均离不开数学理论的支持和数学模型的帮助。可以说电气工程系统一旦脱离了数学理论、数学模型和数学计算将会一事无成。反之,电气工程系统本身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又促使数学理论急速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进入计算机时代,它不仅仅改变了数学系统的面貌,也提供了电气系统的研究交叉学科方向,同时也改变了研究和就业新思路。
(二)电气工程专业以数学建模为主要分析方法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数学建模,从入学到专业基础学习,再从毕业设计到学生的相关就业工作以及培养基本。以学院近三年的数学建模的成果,近三年美赛M奖一项、H奖四项、安徽省高教杯省级一等奖一项等项目,凸显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相关性。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软件工程训练、创新训练、综合实训中均涉及相关的数学建模领域,内容包括数学的模型、Matlab的使用,涉及函数文本等相关的教学和相关性的研究,同时对于本科生高水平的论文发表都提供了很好的引导和学习的平台。电气工程以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微电网为主要方向的配网侧的研究方向,对复杂网络研究的方向的形成,特别是建立在教育部高端制造与装备基础上,更进一步,对相关的复杂的模型制订了教学要求。
(三)二者互相融合电气系统是一门建立在数学计算和物理理论基础上的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独立学科。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数学计算,使信息时代下电气系统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数学建模与电气系统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电力系统中通过对电源、传输线路、变压器、负荷等进行模型的数学化,对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计算起着主导作71用,其中涉及对潮流计算、短路计算、调度及经济运行等影响结果,反过来对系统的整体运行产生影响。如果参考数学模型不合理,将会对整体复杂的系统的运行产生错误和浪费等后果。为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应该更好地建立符合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数学模型、物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2-5]。电气工程系统广泛应用在工业体系统中,涉及大部分民生内容,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是电气最主要的两个支柱。电气工程系统本身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又促使数学理论急速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进入计算机时代,不仅仅改变了数学系统的面貌,改变了电气系统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改变了评价数学成果的价值标准。总之,电气工程系统和数学理论、数学模型共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因此,研究和实现电气工程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数学模型的电气工程专业将会是未来,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的新篇章。
五、数学建模与专业科技论文写作提升数学建模呈现的是科技论文完整的训练过程,以数学建模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工具软件完成,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综合知识。
(一)科技论文属性强数学建模的这个论文属性比较强,以美赛为例,需要在三晚四天的时间完成一篇完全英文的论文[6-8],其中涉及科技论文的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其中正文当中出现了大量的数据。这个数据处理方法比对文图表构成,同时是以全英文的形式。其英文表述以及对科学实践的描述都有比较高的一个要求,同时对于学生平时的积累提出了要求,并通过比赛得以展现。9月份的高教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涉及相关的科技论文写作,通过对问题的具体应对给出方法分析,最终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积累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及数学知识特性比较明显,比如灰色度的预测、神经元网络算法,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数据处理等,并给出预测结果。电工杯数学建模是由电工数学专委会与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组建的,这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分析等相关的一些特性,要进行整个整理汇集等,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快速翻阅资料借鉴别人已有成果,通过查阅知网、百度文献、WebofScience、同时查询涉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某地区风能情况分布、智能电站充电桩数据等数据收集、分析等[6-8]。电气工程系统和数学理论、数学模型共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因此,研究和实现电气工程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学建模的训练和比赛,进一步训练了对专业知识和科技论文知识点的工具查询,系统地实现完成了对电气工程与数学模型的科技论文写作。结语近几年来,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在高素质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大学生数学建模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在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要求下,数学建模的三全育人特点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徐杰 孙驷洲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3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2]。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不断高涨,2020年达到341万人,2021年达到377万人[3]。在招生人数方面,2020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0.7万人[4]。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育中必须重视的话题。要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必须发挥好培养研究人才主力军的作用。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为例,从课程体系优化、科研平台打造和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探讨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为地方性工科院校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研究生创新思维欠缺、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现象[5],且在地方高校中尤为突出[6],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过度强调智育。研究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有很大比例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倾向于直接采用其他人使用过的成熟方案,对经验、权威、书本的依赖程度较高,缺乏自主创新意识[7]。二是研究生教学模式上存在教学观念创新性不够、课程设置灵活性不强、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足等问题[8]。一些研究生课程授课方式还是与本科生课程一样,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9],考核方式较为死板,导致许多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流于应付。同时,一些研究生课程缺乏前沿性,教学内容滞后,导致研究生难以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不能持续保有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三是研究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地方高校研究生中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占比并不多。大多数研究生求学是出于家庭与社会原因以及工作与学位的需求等。地方性高校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但生源质量却没有明显提高[10]。很多学生只求达到毕业要求获得文凭,以便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个更好的敲门砖。还有部分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随大流考研,对考研的热情远高于对学科的热爱,导致他们难以确定自己学习和努力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
2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对标研究生培养的社会需求,在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本文将从课程体系优化、科研平台打造和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为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提供一种实践路径。
2.1优化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11]。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方法,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根据学科热点方向和前沿课题,不断加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学科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具备电气工程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除必修课外,研究生可依靠兴趣爱好和项目需要跨学科选修课程。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导师或课程组负责制,对研究生实行探索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12],在不突破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将行业发展前沿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研究生在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上与最先进的科技发展保持同步。课程成绩考查不拘泥于期末书面考试,而是根据课程特点在授课过程中设置实践、实验环节,考核方式包括课程相关的项目报告、科研论文以及具体成果演示等,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专业实践环节,学院积极邀请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聘请校外专家和企业专家兼职担任研究生导师。通过委托培养、跨校交流等多种形式,将优秀研究生委托到高水平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与中科院电工所、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同时,结合企业需求发布课题,鼓励研究生深入企业进行应用研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目前已同5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研究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已在二年级研究生中实现全覆盖。
2.2打造多层次科研平台为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发展,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构建了实验室、学院和校外合作单位的多维交叉学术创新培养平台。学院现有“太阳能高效利用及储能运行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能源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及电网装备安全监测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8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并拥有高压实验室、化学制备室、物理实验室等30余个实验室,有力支撑了研究生在学科领域开展前沿和交叉课题研究,已在输变电设备信息传感技术、输变电设备绝缘运行安全理论、储能系统安全管理技术、新能源并网控制技术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并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工程应用。为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学院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等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目前已与各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建设了4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8个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通过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探索电力行业发展转型中的科技攻关项目,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院充分集中高校和企业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软硬件资源,打造了环保绝缘及装备技术共享服务平台,并依托新能源储能系统安全装备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发队伍,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使科技成果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并以此带动导师和研究生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个人品质的提升,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采用导师团队制指导研究生,通过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多方协作,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除了从课堂中汲取专业基本知识外,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意愿加入不同科研小组参与研究工作。围绕团队具体研究方向,导师组为学生选课选题作出指导,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导师团队在研究方向上予以总体把握,在项目开展和研究方法上给予详细指导。从文献阅读、研究方案制订到项目具体实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全方位锻炼。此外,重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团队内部实行精细的内部交流,研究生进行周期性交流研讨及进度汇报。同时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络,定期举办研究生创新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鼓励研究生汇报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升其学术交流能力。积极指导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写作与表达能力培养方面,导师团队分工合作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全程参与论文选题、撰写、投稿到专家意见回复等过程。同时,要求研究生参与项目申请书、技术报告等撰写以及项目答辩环节,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坚持结合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培养模式,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近5年来,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参与完成校企联合研究课题2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3项,并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300余项奖励(其中国家级奖项57项)。研究生在论文发表、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科竞赛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错的实力。
3结语
地方性高等院校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储备了人才。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结合地方高校优势和特点,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别从课程体系优化、科研平台打造和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为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
[3]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5]苏俊宏,徐均琪,吴慎将,等.科研赋能教学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2):36-39.
作者:方雅琪 张晓星 陈辉 张国治 许正望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