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商业保险研究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发展,医疗保险在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苏州市高中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相关情况为研究对象,梳理现行医疗保险中涉及学生的相关内容,为学校、家庭、学生提供选择参考,提出建立“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商业保险”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相关情况
本次调查立足于苏州中学、苏州十中、苏州十中金阊校区、苏州高新区实验中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等学校,发放问卷1100份,共收回问卷1012份,实现回收率92%。
(一)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在填写问卷的被调查者中,从性别比例看,男生589人,占58.2%,女生423人,占41.8%。高一学生有284名,所占比例为28.06%;高二学生有454名,所占比例44.86%;高三学生有108名,所占比例10.68%;其他(如少年班、少预班等)有166名,所占比例16.4%。从地区看,市区有805名,所占比例79.55%,县级市87名,所占比例8.6%,苏州市外120人,所占比例11.85%。
(二)被调查学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被调查者中,自我感知身体状况情况:很好653人,占64.53%;较好194人,占19.17%;正常141人,占13.93%;较差16人,占1.58%;很差8人,占0.79%。身边遇到同学有重大伤残、疾病发生的,2人以上的24人,占2.37%;1~2人的194人,占19.17;没有的794人,占78.46%。
(三)学生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被调查者中,医疗费用支出的结构为:日常小病888人,占87.75%;慢性疾病30人,占2.96%;突发性疾病30人,占2.96%,意外伤害20人,占1.98%;其他44人,占4.35%。每年在医疗费上花费1000元以上的154人,占15.22%;花费500~1000元的230人,占22.73%;花费300~500元的214人,占21.15%;花费100~300元的237人,占23.42%;花费100元以下的177人,占17.48%。(四)学生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被调查者中,部分学生采取多种渠道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按购买渠道进行统计(多选),结果为:统一组织购买的556人,占54.94%;家庭购买的428人,占42.29%;个人购买的277人,占27.37%;亲友馈赠的38人,占3.75%。购买商业保险人数最多的三类,分别是意外伤害险660人,重疾险520人,学平险279人。
二、苏州市高中学生参加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对医疗保险认识不足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和家庭了解医疗保险知识,掌握的信息也停留在表面,主要对交费标准、覆盖范围有所了解,对细节内容知之甚少。学生对医疗保险政策缺乏了解,将直接影响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调查发现,苏州市高中学生对医疗保险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只有24.9%的学生同时了解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类保险,其中3.06%的学生仅了解商业医疗保险,47.53%的学生仅了解基本医疗保险。442名学生认为加强医疗保险的知识宣传非常有必要,并希望能增加学生医保宣传。
(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尚不完善从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除了参加就读学校的医疗保险之外,还在户籍地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存在重复报销的制度设计缺陷。此外,学生认为基本医疗保险主要缺陷有:609名学生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宣传方式单一,大众了解受限;432名学生认为医保可报销比例过低;394名学生认为医保个人交费比例过高。在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有:672名学生认为商业医疗保险宣传不够,学生的相关知识比较薄弱;412名学生投保意识不强;359名学生认为报销程序烦琐。
(三)学生对医疗保险满意度偏低学生对医疗保险各项内容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对医疗保险报销手续、宣传力度以及作用认同的满意度调查可以发现,满意度评价大多集中在一般及以下。对商业医疗保险作用认同感中,认为作用一般的占全部学生的51.58%。对医疗保险报销、宣传提出正面评价的学生较少,只有18.18%的学生表示报销不麻烦,33.79%的学生对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三、苏州市高中学生医疗保险参与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意识不强高中学生正处于16~18岁的青春期,身体健康情况较好,以小病为主,医疗费用支出较少。学生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呈现两极形态,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身体状况良好且稳定,医疗费用支出较少,购买医疗保险的意愿不强烈;另一方面,少数患有大病的学生,医疗费用支出较大,给学生家庭造成负担,购买意愿强烈。在接受调查的1012名学生中,165名学生属于后面这种情况,占总人数的16.3%。
(二)医疗保险产品宣传不到位现阶段的学生医疗保险宣传方式主要集中在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组织会议等方式,宣传手段老套,缺乏新意,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宣传,忽视了实际宣传效果,宣传的覆盖度和精细度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有100名学生未通过任何渠道了解过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宣传的缺失,造成苏州市高中学生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缺乏了解,直接影响学生医疗保险的实施效果。
(三)医疗保险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门诊和住院支出两部分。高中学生日常就诊主要集中在门诊小病,包括发热、感冒、腹泻等常见病,医疗费用支出较小,支出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可报销额度范围内。对一般学生而言,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能够覆盖其主要就诊需求,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性价比不高。当学生出现重大疾病或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难以填补动辄几十万的医疗费用,能报销的医疗费用与实际所需医疗费用存在较大差距,才需要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功能,因此,大病患者更迫切地需要医疗保险。
四、完善苏州市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从医疗保险实施情况来看,单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较难满足众多学生多样化的医疗保险需求,需要建立“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商业保险”一体化、多层次学生医疗保险体系,建议搭建一体化的学生医疗保险产品平台,集合多种不同的医疗保险险种,从不同方面满足学生的医疗需求。第一层次,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险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具有交费率低、覆盖面广的特点。苏州市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仍然是医疗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险种,将为大部分学生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第二层次,以商业保险为辅。对于少数患大病的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赔付有限,无法解决学生的就医问题。特别是对于已经患病或患病风险较高的学生,购买一种与现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顺畅,在内容、项目、范围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撑,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的商业保险作为辅助尤为重要。搭建学生医疗保险产品平台,汇集各家保险公司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在平台中引入竞争机制,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充分发挥各家商业保险公司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有利于完善学生医疗保险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医疗保险需求。第三层次,以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补充医疗保险相对商业保险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属性,是一种新的医疗保险模式探索。参保人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之后,通过运用大病保险,发挥补充医疗保险的作用,大大减轻个人经济负担。近年来,很多城市因地制宜尝试放开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购买政府准入的保险以提升当地医疗保障水平,允许投保人用自己个人账户的资金购买相关保险。学生医疗保险产品交易平台中,适当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陈佳冶 廖智淇 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
商业保险研究2
引言2021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第7年,7年的协同发展使得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生态、交通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建立起了三地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近几年,数字普惠金融的高速发展不仅刺激了京津冀地区居民的消费,而且拉近了居民与各类数字金融产品的距离,节约了交易成本与时间。目前,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等领域,关于家庭商业保险需求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京津冀地区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一、京津冀数字普惠金融及商业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金融+数字”经历了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三个不同的阶段。2011—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一直在快速发展。三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为服务多元化、用户多样化、成本低廉化和政策支持化。此外,目前京津冀地区商业保险发展现状的特征主要有三地的保险机构原保费收入逐年增加、保险行业的保险代理人数量不断减少、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加速保险行业转型升级、传统保险业务与数字科技加速融合。
二、影响机制及研究假说的提出
本文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两个途径促进居民家庭商业保险的需求。其中,中介作用主要通过收入效应、消费效应、渠道效应对应的四个中介变量促进居民家庭的商业保险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假说:H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有正向作用。H2: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促进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其中主要促进居民家庭健康支出的增加,居民家庭健康支出的增加进一步对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产生正向影响。H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居民获取商业保险相关信息渠道增加,进而对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产生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变量与模型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本文主要选取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有关京津冀地区的数据,进行处理后最终得到2066个区县级样本观测值。本文以京津冀地区居民家庭支出为被解释变量,三个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以下均称为总指数),一级维度中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三个指数,以及使用深度的二级维度中的保险指数作为本文的解释变量,参照已有的相关学术研究,本文将控制变量分为城乡相关的变量、居民家庭相关的变量、居民个人相关的变量三类。表1为所有变量名称及具体说明。由全样本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全样本中京津冀地区有1284个居民所在家庭没有保险需求,占比为62.2%;有782个居民所在家庭有保险需求,占比约为37.8%。2.模型设定。本文对应的被解释变量是“是否购买商业保险”,为二元离散变量。因此采用常用于对离散变量回归的Probit二项选择模型构建本文的第一个模型。模型1:P(Yi=1|Xi)=Φ(∂0+β1iX1i+β2iX2i+β3iX3i+β4iX4i+ε)(1)其中,Yi作为因变量代表了家庭商业性保险支出是否大于0:自变量中X1i代表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X2i代表控制变量中的城乡因素;X3i代表控制变量中的家庭因素;X4i代表控制变量中的个人因素;εi为随机扰动项且服从正态分布。
(二)Probit模型回归结果表2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京津冀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影响的Probit模型回归结果,其中列(1)~列(3)分别为以总指数、使用深度、保险业务指数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由表2回归结果得出:在以京津冀地区居民家庭中是否有商业性保险支出为被解释变量时,分别以总指数、一级分指数和二级分指数保险业务指数为解释变量,城乡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为控制变量时,5个解释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但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大小存在差异。此外,不同控制变量的系数及显著性也会有所不同。
1.中介效应分析。本文采用Sobel检验进一步验证收入效应、消费效应、渠道效应的中介效应,对应的中介变量分别为京津冀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健康支出、个人每周上网时间。Sobel检验过程中,本文同样考虑了除中介变量之外其他的控制变量,但为了直观呈现最终的检验结果,本文进行简化处理,仅列出总指数和4个中介变量在Sobel检验中对应的系数及其显著性。表3~表5分别为收入效应、消费效应、渠道效应的Sobel检验结果,其中列(1)为不考虑所有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列(2)为以对应的中介变量为被解释变量,总指数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列(3)为考虑相应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由检验结果可知:收入中介效应的P值为2.561e-6,远远小于0.05,中介效应成立,且其占比为36.01%。消费中介效应的P值为0.0009,低于0.05,即存在健康支出中介效应,其占比为11.71%。渠道效应的P值为0.0070,低于0.05,即居民每周上网时间存在中介效应,其占比为5.74%。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在对京津冀地区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施加的促进作用,一部分通过直接效应实现,一部分通过收入效应、消费效应、渠道效应的中介作用实现,即假说H2、H3、H4成立。
2.稳健性检验。本文采用Tobit模型检验第二个被解释变量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影响,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表6为Tobit模型回归结果。由表6的回归结果可知:在Tobit模型中,总指数及保险业务指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京津冀地区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显著性均与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加强了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另外,在实证分析时本文的各个解释变量之间互相印证了数字普惠金融会对三个地区居民家庭商业保险需求施加积极影响这一结论,进一步检验了整个模型的稳定性。
四、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最大的受益群体是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因此,为减少居民受骗的可能性,京津冀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渠道,多层次普及金融风险知识;其次,在制定鼓励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的同时,要注意针对城乡异质性制定有区别的方针政策;最后,建议三个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数字化领域的监督管理,建立政府、金融业、市场和金融机构四位一体化的京津冀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机制,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相关领域的监管效率,加强监管协调,创新监管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准则,形成京津冀三个地区统一的规范与标准,起到很好的监管引领作用。
(二)保险机构首先,在数字驱动的大环境下,建议三个地区的保险与相关金融机构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优化机构与企业的相关保险业务办理流程,减少业务办理过程中人工参与率,降低保险业务运营推广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在拓展保险机构业务、触及长尾用户的同时,最大可能减少相关业务的运营成本,间接推动我国保险行业迅速发展。其次,建议保险公司和相关金融机构重视我国普通居民对商业保险需求的城乡异质性,同时也要发挥居民收入、健康支出、上网时间的中介效应,并根据不同的受众人群,设计推广适当的商业保险产品,以适应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最后,保险机构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水平,保证客户资料、商业保险产品等相关数据的安全性。
(三)家庭成员首先,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建议京津冀地区的居民要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其次,应根据家庭及个人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合理配置家庭金融资产,针对不同阶段投保不同的商业保险险种;再次,建议家庭成员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组织的专项培训,加深自身对保险市场甚至资本市场的了解,提高自身对于不同保险产品的辨识力,综合居民自身和家庭的具体需求,全面了解商业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商业保险产品;最后,建议家庭成员通过参加政府及保险机构组织的主题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能够独立辨别数字金融产品的合规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正规的商业保险产品及其金融产品,降低家庭受骗的风险。
作者:宋朝利 孙振华 詹赛 陈燕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院
商业保险研究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保险业也同时渗透到各个领域,得到空前的进步。其中商业保险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发挥着诗与远方的强大功能,为创建和谐人文社会增添无限生机。然而商业保险业发展也有短板,有待优化,特别是在城乡基层。文章重点探讨城乡基层商业保险发展及相关因素,以期完善城乡基层商业保险高质发展。
一、城乡基层商业保险的现状
(一)城乡基层保险的差异性城乡基层公民享受保险大致有以下几类:①城乡基层在岗在职职工享受国家或集体养老保险,有着较全面的保险的人员数量较少。②符合国家规定条件,个人愿意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这类人员保险保障系数较低,缴纳人员也不多。③城乡基层绝大多数公民只能享受“新农合”医疗保险,这种保险由于年上缴的额度太小,又是年年清零,因此保障局限性很明显。④在小微企业内部,由于小微企业多数都不具有长久性发展的生命活力,生存率较低,财力也不足,它们的职工只能享受较低的保障。⑤没有任何保障来源的,只能通过自己购买商业保险来寻求保障。目前在城乡基层,尽管保险市场已经开放,可是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的仍然很少,基层城乡商业保险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城乡基层商业保险发展的不平衡性商业保险业进入城乡基层是在20世纪末期,由于受经济状况决定,商保发展步幅十分缓慢。再者是商业保险自身的特点,一次缴纳保费较多,保费上缴年数多。商业保险营销呈现许多不均衡情况,一年中参保也呈现季节性不均的情况,岁末年初人们有收成,参保率明显提升,春夏两季人们花费大,参保率明显下降。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参保率高,经济条件不好的参保率低。家庭收入的不稳定性也无形地制约了商业保险在城乡基层的均衡发展。婴幼儿参保率高,成年人和年长者参保率低。地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参保商业保险的人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参保商业保险的人少。
(三)城乡基层商业保险发展的迫切性从外部方面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随着车辆普及,交通事故频频发生,酒驾、醉驾造成许多恶性事故发生。从个人内部方面来讲: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生存心理压力也在增大,情绪不够稳定,健康受到了影响。只有快速搞好商业保险,才能最大限度地抵御各种风险。
二、决定城乡基层商业保险发展因素的分析
商业保险的营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来自营销方面的外部因素,另一个就是保险需求者自身的内部因素。
(一)商业保险业务员的素质第一,业务员的年龄结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早期保险业务员主要是60后年龄段,他们大多是转岗而来,这部分人由于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懈努力,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随着市场的扩大,后来有许多年轻人也加入商业保险营销团队,不少还是90后;但是许多年轻人抗挫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加上商业保险营销的特点和方案原因,导致商保营销队伍极不稳定,变化大。第二,业务员的学习能力:成功的业务员都勤于钻研,他们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保险条款要义,领悟各个险种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对象,灵活地开展销售计划。他们真正做到了能用“保险”的眼睛观察世界,能用“保险”的大脑思考世界,能用“保险”的语言描述世界。在计算机使用方面,80后和90后多数为专科以上学历,计算机使用娴熟,业务独立性强。而60后和70后的大多是初中和高中学历,对使用计算机操作明显不过关,需要专业人员反复教。第三,业务员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优质人脉关系的业务员,他的营销之路比较顺畅,业务量也会大增;然而市场需要不断扩大,人脉关系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现实公民的生活“消费”观念当前城乡基层公民保险意识参差不齐:①生活“保障型”的,这部分人头脑比较灵活,善于思考,长于规划,能充分利用现有财力购买商业保险,给自己和家人的增添保障,即保障性“消费”。②生活“享受型”的,这部分人追求新生活,讲究吃、穿、用,满足自己心理的需求,有的不惜重金买时髦衣服,而且衣服都成一次性的;有的超自己财力买车,找享受,但是不愿意拿出部分钱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保障。③生活“理财型”的,这部分人只顾低头拉车——收集财富,忽视抬头走路——增添保障。他们一直在拼命挣钱,舍不得“花钱”。
三、促进城乡基层商业保险发展的几点探析
私家车的普及,改变原来那种乘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甚至是步行的“原始”面访方式。大数据时代,灵活辅助电话访问,微信视频面谈,甚至是群内集体交谈、玩耍、娱乐,能够促进感情,丰富人脉。大数据拉近彼此的距离,提升亲和力,彼此感受关爱,享受距离产生的“美”,在此过程中,大数据精准处理分析也能够为商业保险赋予新的内涵。
(一)商业保险应当适当转型升级大数据的精准分析,能为商业保险提供更加合理的方案,既能促进商业保险股份公司的经济发展,又能更大范围地为保险客户着想;保费额度减少,参保的“门槛”降低一点,进一步研究周期长短,使商保公司从受益型向普惠型转变。关于老年人的险种也适当开发一点,兼顾盈利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保险的主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体现保险充满关爱的情怀。从数学角度来看,商业保险利润是客观的,商业保险的初衷是利国利民,适当地调整能促进社会更加稳定。
(二)保险的责任与权限应更具人文性商业保险毋庸置疑具有人文关怀。但是对于交通事故险,它的权限还是有争议的,目前许多车主买齐各种车辆保险,车损险、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还带一个附加险,这本是好事,增加风险保障系数,可是有的肇事司机就是因为有这一个高保障,逃避于挽回本来能挽救的交通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死亡;有的司机因为有高保障,就长途疲劳驾驶,或者昏迷驾驶,导致恶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建议各位司机有保障也应该首选安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将危险、损害降低到最小;在责任追究方面,保险公司及专家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研究出一个适当的责任追究比例,让司机也承担一些责任,不能全由保险公司承担,这样有利于保护受害者,也有利于保护司机本人,更能使全社会充满友爱。
(三)商业保险的网络版有待提升“互联网+”这种新型方式能够方便人学习保险,宣传保险,利用保险。“互联网+”更便捷,于国于家都十分有利。
(四)保险保障来源应更广阔保险保障仅仅靠政府和企业提供是远远不够,我们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经济、需求等方面,购买一定量的商业保险作为必要的补充,特别是那些完全靠自己的养老和医疗的公民,更要为自己购买足量的商业保险,既考虑养老保险,也考虑自己的医疗保险。
四、搞好城乡基层商业保险发展几种有效策略
商业保险市场的生机,第一是靠市场经营者经营,第二是靠“消费者”促进。
(一)提升业务员综合素质第一,业务员要苦练内功,要参透保险各种条款要义,分清客户家庭的核心成员是谁,研究他们的职业、工作冒险程度,以及他们做事急躁程度等各种因素。研究各个层次公民的保障需求,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传递保险关爱,促成商业保险销售。第二,业务员要有强大的内在职业追求,做商业保险不仅仅是销售保险,而是能综合地锻炼一个人,同时要向资深业务员方向努力,逐步成为智慧型业务员,直至成为优秀“保险师”。第三,业务员要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怀,要真情真意为客户科学规划,要立足客户现实;始终把对客户高度负责放在营销的首位,逐步体验探究商业保险营销的难点和痛点。
(二)优化商保宣传渠道商保宣传不能仅靠业务员,还要利用各个宣传广告牌进行宣传。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免费提供大量宣传材料,每个人业余就会多学习与研究一下商业保险知识、政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促成保障性“消费”要常态化保障要年年有,人人有。大家要根据自己的财力,规划自己和家人的保障性“消费”,遵循保障优先原则,然后再搞发展。五、结语现如今保险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时代需要人人懂保险,人人用保险,人人受惠于保险。随着城乡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许多人体验到商业保险能成就一个人的优质生活,从这种层面可以看出,精通保险和谋划保险不久将成为一种时尚,随之而来是国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更加繁荣稳定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王静怡.浅析保险“更保险”的偏颇认识[J].法制博览,2019(06):163.
[2]王静怡.精准理解国寿真谛,真诚传递人间幸福[J].智富时代,2019(07):33.
[3]倪朗.保险,让生活更美好[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58-59.
作者:王静怡 单位: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东海县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