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民间艺术发展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民间艺术发展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间艺术发展3篇

民间艺术发展1

1融媒体概述

1.1融媒体的定义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人们传递或获取信息的工具。传统的媒体主要包括电视、报纸等,而近些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的媒体形式。如今,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可以融合到同一个平台,由此,传递的信息越来越数字化,从而形成了新的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融媒体,简单来说就是将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的新传播方式,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力图将媒体力量发挥到最大。

1.2融媒体的存在价值(1)带动多种媒体形式共同发展。信息时代下,手机、计算机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例如2015年云南《生活新报》宣告停刊。然而,融媒体的出现,不是新媒体代替传统媒体,而是两种媒体融合发展,有共同性又有互补性。融媒体能够带动多种媒体形式共同发展,为媒体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创新传递、获取信息的方式,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系统。(2)获取信息的立体化和便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AR技术、3D立体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让信息更加立体化,使信息接收者能够身临其境,在准确接收信息的同时获得更好的体验。多种媒体形式让人们能够更加快速、便捷、有效地获得想要的信息。例如,人们只需要点击或滑动屏幕,就可以从一部小小的手机中获取全球最新资讯,并且通过文字、图片等去表达自己的观点。(3)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达者可以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宣传、扩散信息的内容,用更高的宣传效率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受众也可以通过报纸、计算机、手机、广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获取更全面具体的信息。

1.3云南融媒体发展现状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云南省融媒体建设于2015年正式拉开序幕[1]。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省融媒体的建设,通过对融媒体的建设来巩固和壮大主流媒体舆论阵地,推进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为了落实融媒体建设,云南省推进开放式合作,借助腾讯的力量共同搭建“互联网+”平台;与云南物流投控合作搭建“汇通四海”互联网交易平台;借助党报与重点行业、州市等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拓 展高速公路、旅游景区等优质空间。将建设主动服务于全省媒体融合发展大格局,在媒体融合中推进主流宣传舆论阵地的一体化建设。

2大理白族扎染艺术融媒体发展现状

2.1融媒体促进大理白族扎染工艺发展

(1)增加宣传形式,扩大宣传规模。主流媒体引导下,人们逐渐对云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重视起来,新媒体也加入了宣传扎染工艺的行列。游客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分享游玩感受、扎染体验,通过图片、短视频、文字等形式传达体验中的乐趣。除了官方宣传,游客主动参与到扎染艺术的宣传行列,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大理白族扎染艺术,为白族扎染的宣传提供了新的途径[2]。

(2)提供多维度角度了解扎染艺术。游云南App发起“一键游云南”活动,将云南的万千风采收集到手机软件平台上,通过关键词搜索各州市特色景点,拍照识花草、订购酒店餐饮交通等功能贴心又便捷,让游客能够更进一步了解云南[3]。在游云南App上,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视频展播、体验活动预订、评论分享等版块,多种形式让游客对扎染工艺方面的了解更加全面、生动、立体。通过融媒体平台,对白族扎染工艺感兴趣的受众可以通过手机App平台预订扎染体验活动,亲身参与到扎染工艺流程中,感受民间工艺之美。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真正参与到沉浸式扎染活动中体验扎染艺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维度感受白族扎染艺术文化的魅力。

2.2大理白族扎染工艺融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融媒体宣传,忽视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手机、计算机上看到大理美丽的风景,向往着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期待见证质朴淳厚的白族扎染工艺品的制作。大理白族扎染借助旅游业的热度,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由传统日用品向旅游展示品、纪念品转变,白族扎染已经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传统染织工艺了,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见证[4]。从扎染流程展示到纪念品销售,大理白族扎染已经有了系统的销售模式。但是这样模式化的生产、销售难免会消磨白族扎染艺术的灵性,不利于扎染艺术的持续性发展。在融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将远在山谷中的扎染艺术传播出去比以往简单了很多[5]。但是各路媒体的宣传让白族扎染艺术提高知名度的同时,很容易使白族扎染手艺人陷入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怪圈,使得民间艺术变了味,失去了最本真的文化精神。

(2)缺少针对扎染工艺的数字化平台。从微信、微博、游云南App等平台都可以获取大理白族扎染艺术的资料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收集云南民间艺术的数字化平台,无法为云南民间艺术建立数据库,也没有一个能够供民间手艺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不利于云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3)产品趋同化,缺乏民族特色。融媒体的优点在于集中各方力量快速、有效地传递、获取信息。但是,当大理白族扎染艺术向外传播时,白族扎染手艺人和其他地方的扎染手艺人都能够看到对方的工艺流程和图案纹样。为了竞争游客,不同民族的扎染产品趋同化,忽视了本民族的特色,丢失了最珍贵的灵魂。

3融媒体时代下大理白族扎染艺术的传播路径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染织工艺中的一种,通过对面料的扎制和浸泡染色,形成质朴美丽的纹样。大理白族的扎染工艺是云南较为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一,前往大理游玩的游客大多会到周城参观扎染工坊。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重视及国内外对扎染的关注,大理白族扎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使得周城的居民参与到扎染工艺的制作中,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扎染艺术是大理白族优秀民族艺术文化的体现,当前融媒体时代下的大理白族扎染艺术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三微一端”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综合传播模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播模式等。

3.1“三微一端”传播模式“三微一端”主要是指微信、微博、微视以及客户端四种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最为常见的融媒体矩阵。“三微一端”的融媒体矩阵通过大数据、社会关系网络等新兴科学技术,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优势互补。大理白族扎染艺术借助微信中的自媒体平台声画优势特点,通过漫画、动画、纪录片及微电影等方式呈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扎染艺术单调的文字传播方式的束缚,使扎染艺术更加形象立体,拓宽了扎染艺术的受众群体,推动扎染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微视作为现代受众“碎片化”以及视听需求激增背景下产生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一经出现便已成为青少年受众群体普遍接受的传播方式,短视频平台具备丰富多元的传播内容与灵活的参与性、互动性,将传统文化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加深与受众间的契合程度。大理白族扎染艺术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渠道,迎合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青少年是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力军,通过短视频与扎染艺术等传统文化的融合,激发青少年群体传播潜力,为大理白族扎染艺术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移动客户端是当前信息时代中,一种可以在手机终端运行的软件,是融媒体矩阵中必不可少的传播方式。在大理白族扎染艺术传播过程中,移动客户端为传统扎染工艺提供了场域,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长效驱动模式,为扎染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能性。

3.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综合传播模式从新媒体的发展前景来看,要实现传统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就需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更好地实现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而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优势也可以互补,因而在大理白族扎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重要的传播模式。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发展建立的传播平台,实现了传统艺术文化与受众间的互动性,伴随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对于传统艺术文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浅层面的了解,而希望亲身参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创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发展为扎染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传播平台,实现了传统扎染艺术与民众的互动,扩大了扎染艺术的受众群体。

3.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播模式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机械能环境模拟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通过专业设备,实现环境与用户间的直接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人机交互技术等技术,能够让受众实现虚拟环境中的视、听、触等多感官信息交互反馈[6]。在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传播技术手段,尤其在现代社会国际范围内,虚拟现实技术同样是传统艺术文化中非常关键的传承与保护方式[7]。在大理白族扎染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一个互动性强、视角多、沉浸式体验的艺术传播氛围,未来终将是VR技术的主流时代,扎染艺术及其他传统艺术文化将会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所营造出的沉浸式体验,让社会大众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艺术魅力[8]。通过沉浸性特征,模拟最佳扎染艺术体验环境,激发社会大众对扎染艺术的好奇心。传统扎染艺术传播方式因为灌输式及单向性的特征,导致受众与扎染艺术缺少互动,而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特征则弥补了传统扎染艺术的传播缺陷。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大理白族扎染艺术进行充分发掘和梳理,最终实现扎染艺术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有机统一。

4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不再受到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人们可以超越这些因素去获取需要的信息。融媒体给云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融媒体等传播形式对云南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的收集、记录、整合,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云南民间艺术通过融媒体被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对于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张叶青 周馨怡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民间艺术发展2

引言古人云:“漆,俗作‘柒’。柒,梁形近之误。”[1]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在经历了时代更迭后,历史沉淀使其更具艺术价值。面对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漆器制作与审美理念高度结合,传统漆器的制作更加细致、具体,推动了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但目前浙江漆艺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当地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变漆艺发展的落后技艺和艺术观念,传造出更加丰富、种类更多的漆艺工艺品。

一、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发展弊端

1.漆器制作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漆器产业的制漆工艺在世界范围内较为落后,机械设备不够先进,制漆方式多为手工制漆的传统、简单的制漆手法。打造精美、细致的漆器工艺品所需要的人工条件、机械设备,浙江漆器作坊模式或漆艺工作室都无法满足要求。大多数漆器生产作坊所采用的是化学漆,手法简陋,品相粗糙,漆器的制作只能满足当地旅游开发出售的小件挂饰,图案及做工都不够细致,在制漆技巧、图案创新方面亟待提升,这一度制约了浙江漆文化艺术的发展。此外,制作漆器的漆工普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素养较低,缺乏漆艺研究的高等专门人才。当前漆器市场急需机械设备的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政府要加强在漆文化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漆器手工艺人自身技艺、理论、实践的能力,进而将传统工艺与理论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漆器艺术作品。

2.现代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漆器制作过程本身步骤繁琐,生产周期较长,手工匠人将自己的精神、审美意识融入其中才可以创作出具有上有温度有灵魂的工艺品,然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部分漆器企业大批量生产制造质量低下、造型雷同的产品,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传承研究文/图:王炳根副教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走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浙江漆文化艺术必须及时做出变革,寻找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借鉴学习,优化自身工艺制作,满足当前社会环境对传统漆艺提出的时代性需求,以此推动浙江传统漆文化艺术的发展,带动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以推进艺术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目标。关键词:浙江;民间艺术;漆文化;漆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漆器工艺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从而直接影响到漆器市场的发展趋势。目前漆艺市场的当务之急是采取正规化、针对性的措施,对当前漆艺市场中存在的技术不足和风气不良等现象进行改进、改正,手工艺者与漆器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将自身真正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将生活与艺术进行有效衔接,尊重传统手工艺的同时注重将现代新鲜元素融入现代化漆艺工艺制品中,达到艺术欣赏与现代装饰的完美结合,从现代生活中可以利用的题材中寻找设计灵感,打造漆艺新时代,突出漆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2]

二、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发展策略

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策略,促进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1.加强产品结构的完善,推动生产技术更新中国的漆艺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现代化的大批量生产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漆艺产品并不能够体现出传统漆器技艺的精髓所在,也不能代表我国漆艺的发展水平。所以浙江漆文化艺术的发展要着力于产品结构以及自身生产技术的更新优化,力争在艺术效果和制作技艺上融合现代化的发展特色,满足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诉求,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视觉文化的要求,以创新推动漆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浙江众多漆文化艺术家不懈的坚持、创作、传承、创新下,我国的漆艺制作已经逐渐呈现出一种万象更新、繁花锦簇的气象,温州漆艺是浙江漆艺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宋代产生开始,以其精湛、细致的特殊工艺赢得了“天下第一”的盛誉。在浙江,漆文化艺术从产生到发展至今,浙江匠人对传统工艺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新工艺、新材料、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只有跟随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审美特点,才让传统漆艺复活。通过机械化设备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够使得繁琐、困难的一些木工操作变得简单高效,还能加快漆器产出的速度,生产出的工艺品质量也会更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流程,譬如挂灰和上漆却是机器永远不能代替的。[3]传统工艺如果要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尤其是各个年龄层消费群体的认可,只能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自身技艺、创作、主题上的革新优化,只有结合符合现代化社会环境的题材,才能让当代年轻人成功地接受传统漆器手工艺,促进人们对于漆文化艺术的了解,这样民间传统手工艺技术才不会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只有当代年轻人充分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家积极出台并实行保护并倡导发挥传统技艺的相关政策,才能实现利用传统技艺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的经济目标,在响应国家推出的非遗政策的号召的同时,更好地将中国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传承、发扬,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永远璀璨。

2.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促进现代化漆文化发展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艺术都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当下的文化经济时代背景下,我们重视精神文明、艺术文化建设。漆文化艺术正处于与现代化社会发展互相适应的关键性阶段,通过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工艺创新,能够促进漆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相融合,从而打造出更加精美、高品质的漆器,以此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我国国民审美水平的提高。浙江省目前是我国漆工艺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但就目前而言漆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大不如前。[4]当务之急是在研究如何进行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进一步注重漆艺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只有结合社会的当前发展情况才能进一步将浙江的漆工艺制品发扬光大。现代创作应该将丰富的技法与多元的材料创新利用,设计新技法、新材料,研发现代新产品,发扬传统文化,促进现代生活。浙江漆艺不能仅仅着眼自身的漆文化特色,而是要通过向其他优秀的漆艺技术学习来弥补浙江漆器技艺所存在的不足,通过了解其他地区的漆工艺、漆材料,更好地研发适合浙江漆艺发展的新产品。譬如通过借鉴成都传统技艺,运用雕花填彩工艺将金属的现代化与国画的古典风格相融合,从而研发出适合浙江漆器工艺发展的新材料与新技法,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打造出符合当前市场文化的漆器工艺品,拉动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

3.打造高端漆工艺生产线,实现漆文化艺术的二次发展梁中秀曾经说过:“艺无止境,要不断学习,摆正态度去做这项事情,用现代人的审美观点,结合传统的工艺创作好的作品。”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漆艺创作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具体表现在茶室、书房等庞大的艺术作品的当中。[5]“漆空间”的出现使漆器装饰除了墙上挂的画、桌上摆的一些摆件之外,更多的是运用于现代化椅子、桌子、茶几甚至是周边配套的家具制作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漆不曾离开过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古人用其智慧,有效利用大漆绘制出一幅生动而多彩的生活长卷,用一件又一件充满着瑰丽堂皇的漆用品装点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空间,通过有效结合现代文化的时代特色,积极进行漆文化艺术的传播、发扬与创新,让更多的人领悟到漆艺的美。[6]目前浙江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入了瓶颈期,所以更要通过引导社会公众认识、了解、喜爱温州漆器,在加强漆器相关文化传承的同时要注重自身制作工艺的创新,打造出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高端漆器工艺生产线,避免市场上出现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挂件。制作漆器时要注重现代化题材的设计与描绘,而不是简单地将年画和国画绘制在漆器上;另外,在色彩的运用上可以进行大胆尝试,从而转变传统的漆器风格,结合传统描金工艺及天然大漆的特点,制作出属于浙江地域特色的漆器,从而找到适合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发展的道路。只有使传统漆艺走进现代人们生活,开发与现代人们生活有关的现代漆器,譬如使漆艺与木工艺相结合,与竹工艺相结合,与金属工艺相结合,走进现代的生活环境,才能不被手工涂层材料所替代,从而实现漆文化艺术的二次发展。三、结语综上所述,在漆艺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浙江漆文化艺术作为典型的民间传统漆艺文化之一,在促进漆艺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形成、发展与传承受到当地社会环境、政策、风俗、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只有不断优化当地漆器工艺的制作技巧,结合当前我国整体文化的发展趋势,成就以“实用性”为主的民用漆器,才能促进浙江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王炳根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民间艺术发展3

在美术创作中,色彩承担着重要的传递情感、渲染画面的作用[1]。在绘画作品中,充分、合理地利用色彩不仅能够突出作品的风格,还能够彰显作品的特色,同时能够引起观赏者心灵的共鸣[2]。中国山水画的色彩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高度尊重客观存在,让作品中的色彩能够与实际的景物之间保持色彩的一致性,让景物本身在画作之中能够得到还原;另一类则是画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主管意识表现,往往在色彩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展现创作人员的主观思想,这两类色彩的发展无疑是历史积淀的结果。随着人文画逐渐进入人们的眼帘,中国山水画在人们内心之中所占据的位置也随之明显下降,广大中国山水画艺术家也普遍不再关注绘画创作过程的颜色调配[3]。

一、色彩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追溯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起源,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山水画就已经出现,但是画作通常不单纯以山水为画作的内容,通常依存于某些具有装饰作用的美术用品之中,成为装饰建筑物的一种方法。可见,在当时虽然中国山水画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但还没有成为人们观赏绘画艺术的重点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漫漫的历史长河逐渐让中国山水画在建筑物的装饰品中脱离出来,以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但往往是以人物画的背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让山水更好地烘托出画作的环境或氛围,从而塑造出较为理想的人物形象[4]。一直到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山水画才以其独立的绘画风格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且在中国历朝历代不断发生变迁,让其他的内容逐渐融入进来,包括色彩、绘画的技法、画面的布局、绘画的思想等,以求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艺术审美需要。其间,色彩的融入则是受到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影响,人色彩观念本身与人们的思想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道路中,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流派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山水画着色的过程中,会始终秉承“随类赋彩”这一基础性原则,更加强调绘画者在进行山水画创作之时首先要将着色的对象予以系统区分,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着色环节,从而实现对整幅山水画“形”的塑造[5]。

直至进入隋唐历史阶段,中国山水画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并且受到当时历史社会中的哲学思想的严重影响,艺术家逐渐对“玄”的精神有着普遍向往,进而让色彩的应用能够做到跟随题材种类灵活变化。这样中国山水画就形成了“行”与“意”的完美塑造,并且让该艺术内涵能够源远流长,直至今日。20世纪以来,色彩应用又一次真正在山水画创作中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在飞快地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之势。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色彩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都展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在上世纪初期,西方绘画思想的融入让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应用呈现出具有颠覆性的改变,而在上世纪中期,中国山水画的色彩应用与时代发展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上世纪后期,由于山水画的画风更加具有多样化,因此色彩的应用更加突显出多样化的特征[6]。

二、中国山水画的用色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显然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重要基础,将主观思想的表现是为根本,色彩本身要具备情感抒发和画面装饰两个基本功能。具体而言,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色彩应用,更加突显墨的本身能够替代五色这一功能和作用,用墨的浓与淡来调节换面本身的神韵,由此呈现画面本身的艺术境界[7]。在此之中,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和意境也由此得到充分彰显,进而让色彩本身所具有的的艺术品味和理想精神得以诠释。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艺术家再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将自己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做到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的基础上,用笔和墨将意境深远的山水画面淋漓尽致呈现出来,这样必然会让画作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另外,中国山水画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将自然形态所富有的诗意进行充分表达,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着色过程中实现色彩的多种组合,从而让画面本身能够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从而赋予画作生命力。就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的色彩运用而言,作用主要体现在艺术家能够将自身的情感通过色彩的调和充分展现出来,并将其生动的向外界传递,从而让自我价值需求能够充分表达出来。而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色彩调和,从而才能让其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的语言。而在色彩调和的手段与方法上,与富有哲学色彩的五元色理论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认为青、赤、黄、白、黑不仅代表颜色单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将世间万物进行表达,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8]。

三、中国山水画中色彩的应用

(一)传统山水画的色彩应用就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言,“天人合一”无疑最具代表性,因此在艺术家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普遍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形成独具特色的色彩应用方式,让崇尚自然成为中国山水画独有的艺术特点[9]。自中国古代唐朝之后,中国山水画出现两个重要流派,一派是绿水青山,另一派则是水墨山水。前者固然是自然主义的代表,其内容往往体现描绘祖国壮丽山河,色彩的应用方面也呈现出高度的抽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描绘青山绿水这一题材的中国山水画又细化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大青绿,另一类则为小青绿。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色彩浓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其象征意义都极为明显。而针对水墨山水画而言,固然让古代艺术家的胸怀尽显无疑,虽然画风清新淡雅,但能更好的抒发出自然和谐的一面[10]。

(二)近现代山水画的色彩应用近现代山水画通常是在外来艺术思想的冲击下发展而来的,它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同时又包含着艺术家自身思想的创新,是传统与现实激烈碰撞的产物。随着现代艺术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山水画更加“与时俱进”,它不仅仅是文人的情感表达工具,还与人们的生活、民族等诸多因素有关,成为了具有现代性的艺术[11]。

四、山水画创作中的色彩应用策略

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应用色彩,需要坚持“水墨为上”的山水画创作理念,注重对传统颜料的创新研发,广泛借鉴色彩表现技法,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西方色彩理念加以借鉴。

(一)坚持“水墨为上”的山水画创作理念虽然中西方之间在绘画领域已经有长达一百年的交融史,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不明显,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方面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而后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却是没有受到任何阻碍,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的色彩方面,影响极为深刻。具体原因在于中国山水画在一百年的交融史中,始终以敞开怀抱接纳各种新鲜事物的姿态去融合西方绘画之所长,进而实现绘画艺术不断出现场新发展之势[12]。在此期间,人们评价一幅新的和好的中国山水画过程之中,通常会以客观的标准来进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笔墨运用是否理想。这通常也被画家视作评价中国山水画的底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山水画与其他类型的化作存在明显不同,笔墨的使用就是众多不同之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如果不从笔墨运用的角度进行思考,那么中国山水画则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将西方绘画不同画种中各种因素予以吸纳,该观点通过我国山水画艺术家黄宾虹先生的艺术作品就可以证实。在他本人的作品中,笔墨运用的繁琐性已经令世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在他晚年的绘画作品之中,绘画状态进入得意之时就越加注重横涂纵抹,这样的画作从表面上看近乎一团黑,但是退后几步细品整幅画作,给人们一种玲珑剔透和气象万千的艺术美感。具体而言,虽然在画面上让人们觉得笔墨非常繁琐和复杂,但是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处处笔墨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每一笔都流露出了真情,虽然墨色极为单纯,但是极富统一性,这与西方绘画技巧之间显然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总体上讲,色彩看似简单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单纯的黑白对比就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画作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而这恰恰是西方其他绘画种类所不能达到的境界[13]。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传统绘画思想中,白色作为万色之母,而黑色则被誉为万色之王,而这也构成中国山水画最核心的色彩基调和最重要的色彩框架。从最客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山水画如果脱离笔、墨、宣纸,那么就不能成其为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山水画,因为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思想中,始终以“水墨”为上,并且始终坚持“计黑当白”,从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不仅是传统,也是一种极具民族代表性的艺术思想,在任何时代背景之下都不能丢弃,如果丢弃必然会让中国山水画失去固有的民族特色,最终让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变得黯淡无光。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这一色彩理念,从而让终会绘画的色彩发展始终能够拥有理想归宿。

(二)注重对传统颜料的创新研发纵观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艺术家正在不断探索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发展路径,并且在颜料的研·美术与设计·发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此来实现打破传统颜料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更加细腻、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创新性的颜料逐渐走进当代人们的视野,让山水画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感得以不断提高,让华民更能体现出层次感,赋予山水画生命力。这无疑让山水画本身更能提盒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视角。结合中国山水画所开创出的这一发展局面,在未来显然需要广大艺术家在颜料的研发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就当前而言,研发的主要方向在于“高温结晶法”的深度运用,让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新颜料能够运用于创作过程之中,最大程度赋予画作色彩张力,从而充分彰显山水画自身的新价值。除此之外,广大中国山水画艺术家还要进一步吸纳西方彩绘技术中的优势,从而探索出又一条极具可行性的创新发展之路,从而让中国的山水画艺术表现力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其创作水准能够实现再攀新高峰。

(三)广泛借鉴色彩表现技法,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西方色彩理念加以借鉴从中国山水画创作发展的角度分析,色彩的表达方法显然不能固守成规,要对艺术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在博采众长中寻求新的发展。在这一过程里,不仅借鉴国内民间艺术,还可以参考国外绘画艺术,让先进的色彩表现技术与理念能够为我所用,进而不断开创出新的画面已经表达方法,进而让中国山水画的演变过程能够逐渐形成色彩表达方法的多样化,始终不断增强增强作品在绘画艺术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力。在此期间,既要将具有民族性的色彩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更要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绘画色彩应用方式进行处理,实现有效融合的同时,确保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实现最大化[14]。从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所独有的艺术特点来看,用色鲜艳固然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装饰性和图案固然有着明显的寓意,正是因为这一明显的艺术特点所以才受到广大民众极度喜爱。对此,在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色彩应用方法创新中,应该做到广泛吸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中的营养,让色彩应用理念在坚持固有特色的同时,能够不断寻求具有颠覆性的改变。以年画为例,鲜艳而又明净的色彩表现形式固然可以作为参考,从而形成色彩应用新观念。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将年画创作过程中所独有的色彩观念融入进来,显然可以让中国山水画所呈现出更强的色彩表现力。在这一融合过程之中,广大艺术家应该深刻认知民间艺术中的色彩应用同样具有色彩缺乏灵活变化这一明显缺陷,因此只能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吸取其色彩应用之长。而西方色彩理念在经历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固然会有一部分理念与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之间相矛盾,所以在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依然学习和借鉴可融合的理念,摒弃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这样才能确保中国山水画色彩应用在理念上能够实现中西方相交融,中国山水画未来发展之路始终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结语

文章对色彩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以及中国山水画的用色特点展开了探究,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中色彩的应用,并探究了山水画创作中的色彩应用策略。综合以上观点论述,不难发现中国山水画在色彩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是以色彩的极度夸张来充分渲染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同时也会采用临摹真实事物或风景的方式,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在画作中充分彰显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渴望。因此,中国山水画本身更加突出写意的一,所以在画面中不会呈现出任何束缚性。因此,在色彩应用的发展道路中,完全可以根据艺术家或创作者作画时的心理需要,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将色彩应用方式予以调整,由此让色彩应用的方法更加具有多样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董左.试论当代山水画的创新——从色彩谈起[J].明日风尚,2022(16):68-71.

[2]彭颖芝.21世纪以来全国美展中的山水画色彩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2.

[3]赫涛.色彩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分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05):123-125.

[4]白梓钰.当代中国山水画对传统色彩的继承与转换分析[J].艺术大观,2022(14):49-51.

[5]张伟.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语言探析[J].流行色,2022(04):152-154.

作者:孙贺峰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