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食品加工技术范文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食品加工技术范文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食品加工技术范文3篇

食品加工技术范文1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基于双创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了研究热点。大学生双创落地需要把双创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的、完善的课程教学和实践上。我校以创建双创型大学为目标,创新的引入学历资格轮廓(DegreeQualificationsProfile,DQP)副学士人才的培养标准,即以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作为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开展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本研究在国家和学校双创政策氛围下,以DQP人才培养标准为指导,对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进行改革,以期激发和培养学生双创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

一、课程性质及传统教学模式

食品加工技术是我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研究显示,该课程的授课模式主要有三种:纯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纯理论教学的弊端显而易见,对于教师而言,缺乏实践教学平台,其科研、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影响;对于没有任何食品生产加工经验的学生而言,缺乏实训技能的教学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课程知识就显得抽象、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容易采取“填鸭式”教学法,从而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而理实结合或者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比例不合理,实训投入经费不足,实训条件差,实训项目设计主要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验证性和开放性实验等。因此,结合食品课程贴近生活的特点,改革纯理论的授课模式,提高实训教学课时比例,适当开设开放性实验,寓教育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在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层面,本课程的内容设计思路是由单项典型食品生产加工到创新、健康食品加工,实现简单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提升,以及个性知识层面到共性知识层面的跃迁。本课程除了涉及食品生产加工相关知识以外,在工艺步骤如“原材料的准备”需要先修课程如食品原料学、食品掺伪技术等课程知识的支撑,在“成品检测”环节则需融合食品感官与理化检测、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卫生等课程知识。因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设计中除了要对旧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更要对本课程相关课程进行综合、融会贯通与再认识,以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通过项目化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把散乱而丰富的知识点组建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知识框架。

(二)广泛知识学习和融合在广泛知识学习和融合层面,由于新兴技术、先进设备日新月异,各类食品不断推新,所以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补充和更新食品加工领域的新技术、新研究相关的知识,在加工原理不变的基础上,把传统食品加工工艺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本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在学生完成典型食品原材料准备、加工、成品品质检测的基础实验过程中,设置平行的开放性试验,即允许、鼓励学生创新,引入新元素、新功能、新特点。除此以外,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也关系食品安全问题,从加工源头抓食品产品质量,能有效减少问题食品流放到市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训教学,要求学生对成品食品进行质量分析,并能提出控制措施,以期培养学生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三)智力技能提升在智力技能提升层面,依托本学院现有软、硬件资源,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训教学,同时利用学校“双创周”“金点子”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变单一的“教师主导”的实训课为“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授课模式,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健康、创新食品产品设计、参数设定、产品加工以及产品分析的实训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则把课堂开发产品和课后参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的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最终做到把课程的“教和学”与食品、医药、电商等多学科进行“多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融合,实现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改革“宽口径”的要求特点,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再学习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改革实践

(一)以学生为核心,创新教学手段在“互联网+”的大氛围的影响下,高职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信息化教学成为大势所趋。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传统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教学和即时评价手段,即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采用雨课堂、校内网络课程等平台,改变以往封闭型的课堂授课形式为开放型的、实践型的,并实现课堂在线考核瞬时统计分析,不仅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紧张、活泼的状态,也可帮助教师快速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及时了解学生对各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的掌握情况,以便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岗位需求和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后续教学的调整改进,同时也方便学生课后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的进行线上学习,最终实现教和学的便利化。

(二)以项目为载体,创新实训教学内容为迎合学校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的需求,结合课程的特点,本课程实训的设置分为基础实训操作项目和开放性的实训操作项目。其中,基础实训操作项目内容包括乳制品、果蔬食品、烘焙食品、粮油食品、肉制品、水产品、发酵食品、豆制品中典型食品的原材料准备、加工、成品品质检测,完成项目报告撰写;在开放性的实训操作项目环节特别增设创新、创业性实训教学模块。例如,将本专业学生每5人一组,组成多个创业项目组,每组模拟成立产品研发销售团队,选出团队负责人,由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带领组员负责一个创业项目的实训。实训的内容包括前期市场调查及创新产品的设计、产品产业化生产流程及工艺参数设定、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及设备的选择、产品质量指标的查阅及实训操作、产品包装形式及宣传方式的确定、成本核算、运营方案的确定和项目策划书的撰写、成果展示等环节。通过任务落实到人,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也产生了很多很好的点子,例如“便携式四季养生汤”“久久千层糕”“贝挞”等,有些创意更是列入到双创周小食店和饮品店运营管理产品的名单中。以创业项目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加深对创业的了解,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掌握创业的方法和步骤,既可以有效避免实训过程中出现“部分人干,部分人看”的搭便车现象,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能为后期的创业实践创造成果,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三)以科研为支撑,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在系统、综合的双创教育和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融合改革的探讨过程中,教师除了完成规定学时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工作以外,还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和教师的科研课题,个体化的培养学生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把学科专业、科研与实际生产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新食品项目论证、设计与研发实施,完成专利申报,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科研项目作为支撑,师生共同开发、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炼科研成果中蕴含的教学价值,将科研成果反哺在课程教学上,来提升课程质量。

(四)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以往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即以单一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平时不用功,临考抱佛脚,考完还老师”的现象。融合双创教育理念的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其学习态度、学习适应性、学习效果,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单纯靠期末考试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进行多样化教学和学习评价时,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多方式、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价方式。比如,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随堂练习考核、雨课堂作业、网络课程测试、期末笔试考核等终结性评价方式直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网络平台的考核评价可是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考核的及时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形式的任务操作及展示汇报、实训成果等形成性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历程、学习结果,实现考核的过程性。同时,根据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匹配多元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互评、学生互评、专家评价、教学资源平台评价、期末考试等方式,也有利于实现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四、结语

食品行业是朝阳行业,食品加工相关的知识发展迅速,新型食品层出不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社会及企业对该行业岗位技能人才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为了达到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为食品行业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和建设是双创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结合DQP的成果导向性教学目标和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评模式,不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砝码。

作者:邓华明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加工技术范文2

日益发展的经济及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扩大了人们对食品种类多样的需求,但因食品生产质量监督工作的不到位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食品饮料方面,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色素等造成的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日益多样化的食品饮料及食品饮料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对食品饮料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环境、适当的减少加工步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饮料加工质量安全监督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食品饮料安全的要求,加强食品饮料生产质量安全监督是我国食品行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1]。

1食品饮料行业安全质量现状

1.1生产用水不合格食品饮料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是水源,水源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是保障食品饮料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食品饮料加工过程中,许多生产厂家所选用的饮用水并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且在一些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中,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现象更加严重。例如,大部分企业都使用矿泉水、矿物质水或山泉水作为食品饮料的原材料,但是生产厂家没有对这些饮用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进行检测,部分水源中存在矿物质元素超标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企业选择的水源没有进行消毒处理,直接采用自来水或地下水进行食品饮料加工,极大地增加了食品饮料的安全风险[2]。

1.2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化学合成或纯天然的可食用物质,具有改善食品的色泽、香气和口味,防止食品腐烂的作用。但有些食品生产厂家为了延长产品保质期或掩盖原材料的缺陷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不符合安全食用标准的添加剂,虽然节约了生产成本,企业获取了更多的利润,但是严重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1.3生产环境卫生状况不达标食品饮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有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现场环境卫生、加工人员卫生、生产流水线及工具卫生都不合格,造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例如,生产厂家生产前缺少对生产人员、生产用具的清洗消毒检查,没有定期对微生物指标进行抽检,后续没有做好生产设备和生产现场的消毒。以上问题都会导致食品饮料被污染,进而影响食品饮料的安全质量。1.4安全管理制度不到位食品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管控制度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不完善及没有创建合理的奖罚制度。企业缺乏对原材料采购检验及加工过程的监督,导致部分员工偷工减料,影响产品质量安全[3]。

2提高食品饮料加工质量安全的措施

2.1加强生产环节管控原材料是影响食品饮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食品饮料加工厂,企业要注意整合各种生产资源,完善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开始加强食品安全控制。①加强对水源的质量安全控制,必须使用矿物质含量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纯净水,坚决杜绝使用被污染的水源进行加工生产。②生产企业要注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和使用规范,选取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避免过多使用或违规使用添加剂。③生产厂家要加强生产环节的卫生监管,从备料到流水线生产,做好前期工具及后期环境的消毒工作,保障食品饮料安全[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预警机制,定期审查产品开发阶段的添加剂合规性,在产品开发阶段去杜绝各种添加剂超标行为。

2.2企业加强制度管理企业生产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缺乏对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及加工过程的监督,导致一些管理者缺乏职业道德,给企业带来损失。在食品饮料加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据都要进行记录,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及时查询数据,发现相关问题。同时,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将生产加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个人,当食品饮料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找到相关岗位负责人。如果产品检测不符合要求,应在短时间内进行生产监控,仔细检查每个环节,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纠正,不断提高食品饮料的质量和安全。食品研发人员在项目立项期及开发期要审核样品提供厂家的各项资质、生产许可证、产品出厂检验报告等,判断是否合规或满足食品安全。

2.3创新生产加工技术积极创新和自主研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食品饮料行业必须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性,利用先进技术规避不利因素,确保食品饮料安全,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食品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4进行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食品企业组织应整合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资源要素,完善产业链、从源头控制资源的合规性、可采取企业自检、规范的外包等形式控制原材料供应环节,通过控制原料源头保证食品安全。

2.5加强政府监管随着人们对食品饮料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食品饮料生产安全控制体系及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显得极为重要。未来的食品饮料行业想要提高产品安全质量必须完善食品饮料生产安全控制体系,精准把握食品饮料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安全节点,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与规范,健全食品饮料行业相关管理制度,提高食品饮料生产安全工作的有效性和保障力度,为食品饮料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5]。同时要加强对食品饮料安全检测监管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保障食品饮料行业的安全生产,促进食品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目前,饮料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饮料行业开始逐渐向高质量、严标准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视,出台的政策法规鼓励行业发展转变为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评估工作体系,对食品安全问题、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无证经营等问题严格监管,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使我国饮料行业不断向高质量、安全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食品饮料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让人们对食品饮料行业产生了质疑,与人们追求绿色、健康、安全的食品需求相矛盾,影响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进步。为了保障人们食品饮料生产安全,各企业及相关部门要明确当前食品饮料行业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从食品饮料加工的源头、开发阶段和生产环节抓起,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促进我国食品饮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推动食品行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范军营 单位: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加工技术范文3

保证食品的生产质量及其安全,是关乎民生的一项重点工作,为确保食品生产相关企业能够更好地维护食品的质量及其安全,对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实现质量安全有效提升对策开展综合分析,现实意义显著。

1食品生产质量及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食品是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重要产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断提高对食品生产总体质量及其安全的要求。因此,对于广大食品生产企业而言,更应重视食品的生产质量及其安全监管,为食品提供安全保证。因食品质量及安全与食用者们自身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直接关系,故积极采取质量及安全监管各项措施,发挥各项监管工作效用,便于提升食品生产总体质量及其安全。但现阶段仍有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及安全监管不到位,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因而,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应积极落实食品生产的质量及安全监管各项工作。

2提升质量安全的有效对策

2.1注重质量安全专项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质量及安全监管应渗透至食品生产整个过程中,食品生产相关企业不但要做好产品的设计开发,还需保障质量及安全监管,确立与完善质量及安全监管专项体系,明确产品设计、材料进购至生产加工、出厂检验等各节点的质量及安全监管实施方法以及质量及安全监管的目标、方向,有序落实食品生产安全及其质量各项监管工作。食品的生产企业均涉及较多相关方,如原料及辅料、添加剂等生产厂家、材料运输及仓储经营方、设施设备的制造方、消毒剂及清洁剂的生产方、包装材料生产方及服务提供方等,这要求企业能够做好多方的沟通交流,经实施危害分析,找出食品中潜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安全危害,结合各项危害,制定危害控制实施措施,确保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2]。在一定程度上,食品生产整个过程中,产品质量及安全的影响因素以材料、设施设备、生产环境、人员、生产加工方法及检测等为主。因此,需结合具体情况,逐步确立及完善质量及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对各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为食品生产提供质量及安全保障。

2.2注重产品设计节点的有效把控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在实际运行期间,对于设计以及开发新产品方面的质量及安全监管,应注重产品配方及其技术工艺的合规性与合理性。食品生产涉及较多主配料、辅料等。为确保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及安全提升,企业所用原辅料务必注明可用于相关普通类型产品原料,且原料与我国及行业标准相符。食品添加剂需严格依照添加剂使用标准予以规范化执行,禁止超范围或超量使用等情况发生。针对工艺层面,风险点集中于原材料及辅料的进货查验、现场配料及其包装等。所设计开发的新产品经验证后,为确保食品质量及其安全的提升,企业需制定并执行企业标准,在经过当地卫生部门的备案生效之后,便可对企业的食品生产加工提供指导[3]。

2.3注重厂房和生产车间的有效监管食品生产相关企业设计厂房期间,应充分考虑到生产需要,合理设置生产加工配套车间、原料及辅料库房及化验室等。生产车间的设计需结合产品的特点、生产加工工艺以及生产特性。此外,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应注意清洁要求,做好作业区的合理划分与分隔。清洁区域的入口位置可设风淋设施,对清洁区域起到有效隔离的作用,保证清洁区域人员经过风淋之后可以直接进入清洁区域,防止交叉情况出现。厂房和生产车间均应定期实施消毒处理,可设紫外灯或臭氧消毒设施,有效控制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包装车间应设好消毒设施及空气净化设施,使实际空气清洁度要求达30万级以上。

2.4注重生产原料及其辅料的严格把控若要提升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食品生产相关企业需严格把控生产原料及其辅料的质量,确立生产原料及其辅料进购监管制度,明确供方选择、评价和实施方法,形成质量合格的供应商详细名单以及定期评价供料方持续提供合格材料的能力,使企业在采购生产所需原料及其辅料期间,可从合格名单中挑选最适宜的供应商。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应结合原料及辅料用量,制订进购计划及清单,整理好进购文件,经管理者签字批准,可开展后续进购工作,实现对整个进购过程的有效管理[4]。同时,食品生产相关企业能够明确原辅料及包装材料等进购验证专项制度,并明确原辅料验收标准及查验内容(检验报告及标签标识)。针对需要实施自检的材料,应由质检部门到现场开展取样化验工作,检验合格后,材料才可进场使用。针对所采购的各类辅料的验收,则需依照各项规定和要求,严格落实验收工作,且需详细填写进货查验各项记录。食品生产相关企业所用全部原辅料均需与产品的原辅料各项执行标准及要求相符,通过对生产原料及其辅料的严格把控,提升食品生产相关企业总体质量及安全。

2.5严控产品配方和标签标识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在开展产品配方具体设计工作期间,应确保符合产品现行执行标准中所要求的产品定义。在产品配方方面,应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安全用量及其适用范围标准,确保产品标签与现行要求相符,产品配方及其标签必须统一化,标签中的配料与配方中所用原辅料需保持一致;配料所标注顺序,需依照配方中的实际加入量予以合理排列。在食品标签及其说明方面,务必特别注明食品中所添加的具有营养价值的成分及其配料等,还需注明原材料及辅料的添加量。食品生产相关企业若未获取保健食品类的生产资质,则不可标注保健养生等功效,以免误导消费者,进而为后期的食用安全提供保障。

2.6注重设备材质和卫生的有效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营销整个过程中,往往会接触一些含重金属的设施设备或容器等。例如,汞、铬、镉和铅等重金属元素较易进入食品中。故食品生产厂所使用的、会直接接触到食品的生产设备及器具均要求选定食品级别的材质(以不锈钢为主),防止汞、铬、镉和铅等重金属元素进入食品中,对食品的生产质量及其安全造成威胁。此外,应确立生产加工设施设备的清洗消毒专项制度,有效明确清洗消毒方式、频率、清洗剂和消毒剂种类及此项工作的责任人等,并做好生产加工设施设备的清洗消毒相关记录,为生产加工设施设备提供卫生保证,确保满足食品安全且高品质的生产需求。

2.7严格执行生产追溯专项制度食品生产厂应严格执行生产追溯专项制度,完善各项标识,且完善质量及安全相关信息记录,包括原料及辅料的进货查验、生产加工过程、营销台账以及出厂检验等各项记录,确保原料及辅料、半成品及成品各项标识清晰、明确[5]。按照批次,逐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整个追溯系统,要求生产企业与自身情况结合,合理划分好各生产批次,逐步完善质量及安全管理文件。以批号作为产品标识,逐一记录好食品的生产信息、不同批次生产加工环境、生产设备、出厂检验与其人员等信息,便于后期更好地实施产品追溯。2.8注重食品防护及其流转控制①在食品加工生产、运输至门店以及营销的整个过程中,均需做好食品防护工作,防止因产品包装破损所致交叉性污染情况的出现。②谨防因冷链断链的影响,致使食品质量无法保证。③注重食品保鲜技术的合理应用,进而对食品起到保鲜作用,延长食品的货架期。④食品包装醒目位置,应提醒食品自身的特性,便于购买者更好地对食品实施防护。⑤在食品流转节点方面,做好流程衔接,跟踪与实施食品流转,实现信息化及可追溯化。⑥以品质控制为角度分析,企业应结合食品流通各环节,合理确定好产品最适宜的保质期限,确保消费者购买到新鲜的食品,为食品整个流转过程提供质量及安全保障,促使食品生产相关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及其安全。

2.9引入先进技术,构建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为了更好地开展食品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监管各项工作,食品生产企业可适当引入先进技术,构建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①生产企业应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BIM、移动网络、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创建透明化的生产车间,赋予食品生产质量及安全监管系统感知功能,通过开放式、透明式和视频等展示方式,向消费者公开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各项操作是否规范、卫生是否合格,使食品生产加工车间成为可视、可感和可知的“透明化的生产车间”。此外,以此为基础,构建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智能化监管系统,内含数据录入及上传、意见反馈、投诉、查看、产品种类推荐和质量及安全监管各项功能,能够准确、实时地采集食品生产过程所形成的各项信息,智能化预测与分析信息,为管理者的各项决策提供辅助支撑,确保能够实现智能化的食品生产质量及安全监管。②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智能化监管系统可提供食品质量安全一键投诉及三级响应的救援途径,可实现快速投诉,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处理意见。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智能化监管系统中,可设定监管界面、业务流程和数据信息库。监管平台,依托于云服务技术平台、物联网的技术平台,可扩展集成硬件设备、传感器和第三方系统软件。系统管理者可对级别不同的用户设置相应的权限,实现不同的管理功能。借助该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确保级别不同用户实现高效化的沟通交流,所设计平台界面需满足食品生产加工每个环节的监管要求和标准;借助硬软件实时化记录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数据;借助云平台实现信息分析与传输操作,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达到食品质量及安全隐患识别预警的目的。经实施大数据综合分析,可实时展现企业生产环境及食品的质量安全总体状况、食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等评价结果,进而保障食品的生产质量及安全。③生产人员进入车间前,需采集实名制信息,且将信息全部输入系统内部;穿戴工作服、帽,并做好进入车间前的卫生清洁及检查工作;管理者可借助Web网页、App应用和LED现场显示屏幕,实时化了解生产现场情况,对人员自身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尽可能地保证食品的生产质量和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只有逐步完善质量安全专项监管体系、严格把控产品设计、做好厂房和生产车间监管工作,积极开展生产原料及其辅料质量管控,结合要求注明产品配方和标签标识,做好设备材质和卫生监管,严格执行生产追溯专项制度,注重食品保护及整个流转过程的合理把控,引入先进技术、构建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才能实现食品生产整体质量及其安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席芹,张毅.供应链环境下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风险控制[J].现代食品,2021,36(17):300-301.

[2]武峥兴.食品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落实[J].农产品加工,2020,29(20):315-316.

[3]班黛露.从五方面入手改进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食品,2020,45(16):137-138.

[4]武峥兴.食品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落实[J].农产品加工,2020,48(20):304-305.

[5]张红宇,丁小礼.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分析[J].现代食品,2020,11(26):397-398.

作者:王晶晶 单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