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重视,也认识到该课程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光明网载文《大学语文不能被“边缘化”》引用温儒敏教授的观点:“语文的目标是打好‘三个基础’:为提升综合素养,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①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②可见国家对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通过经典阅读、思考讨论来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既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全人格,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基于OBE理念改革大学语文的背景和意义
OBE即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强调持续改进的教育模式。③目前这种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基于OBE理念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能有效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首先,OBE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强调个性化教学,可以根据各专业班级的学情来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OBE理念以学习产出为导向,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定位、专业培养计划和学生课程结束后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效果,反向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授课计划和考核机制,使课程学习与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实现内在的统一,保证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再次,OBE理念强调持续改进,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动态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最后,通过OBE理念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来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基于OBE理念改革大学语文的实践探索
(一)学情分析新疆理工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最早是针对读完预科后的大一少数民族班开设,由于这些学生多数人语文水平较低,面对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文学部分的时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授课老师在讲课时会偏重于讲解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于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稍微进行扩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但是自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预科班被取消,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全部进入普通班级,实行民汉合班制,同时大学语文将开始面向全校所有大一学生开设。民汉合班意味着每个学生将使用同样的教材,面临同样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教材方面,学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该教材对于疆内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无疑会使班级内民汉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扩大。实际上每个班里有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疆内少数民族学生,其中有的学生甚至尚未通过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另有二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来自疆外,如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地,这部分学生阅读面较广,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较好,本身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如此一来,无论是班级内部还是整个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如何缩小差异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结合新疆理工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围绕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制定教学目标。第一层是知识目标,主要以基础性知识为主。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每篇课文内的重点字词的书写和理解,特别是古文部分,仍然需要重点掌握。同时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历史典故、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背景、本文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扩展的知识内容,都需要理解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使其成为沟通交往和表达的必要前提。比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文中多次用到成语典故或者引用先秦时期的文言文句子,要正确理解课文就必须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和了解。第二层是能力目标,主要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为主。在较好掌握基础性知识的情况下,能够清楚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并掌握鉴赏文本的基本方法,不断积累前理解,扩大视域融合,从而增加阅读量,养成阅读经典的好习惯。
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字表达技巧,在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坚持学习和阅读积累以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比如《楚辞·渔父》一文,文中塑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一个是屈原那样坚持理想、特立独行的伟大人格,另一个是渔父一般和光同尘、睿智超脱、与时推移的高洁隐者,文章没有明确的褒贬之分,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两种人生态度对自身发展成长的意义,同时能够正确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并能理性思考。第三层是素养目标,这也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目标相一致,主要以培养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为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无数良好的精神品质,如莫言《讲故事的人》是获得诺奖时的演讲稿。获得诺奖这件事本身就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在这篇文章里,莫言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母亲的教诲使他从容易滋生邪恶的贫穷和饥饿的环境中逐渐找到自我,获得人生向上的生长力量。这里教师会推荐学生阅读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虹影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将莫言的成长故事和“七哥”“六六”进行对比,进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使身处逆境也要选择走正确的人生道路;莫言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坚持学习、吸取养分、善于反思,能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就文化传承来说,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经典文章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家书二则》一文中,傅雷反复强调中华文化与个人思想精神的成长息息相关;《下棋》中梁实秋在象棋文化中悟出一些人生道理;散文《秦腔》直接描绘了地方戏曲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作者对秦腔的浓烈的情感,能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根据已经制定好的学习目标,以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以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例。课前使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三项预习任务: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加深学生对杜甫一生主要事迹和思想的了解;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尝试翻译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典故;通过雨课堂向学生发布课前的预习题,以检测预习效果,预习结果纳入过程性评价中。课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是介绍杜甫,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查阅好相关资料,所以主要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由学生来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查漏补缺并总结点评,同时课堂表现的情感态度也将计入过程性评价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主要是与杜甫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常识,素养目标是通过对杜甫生平事迹、主要思想和文学创作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感悟到杜甫身上忧国忧民、忠君恋阙的情怀,以及在诗歌创作方面精益求精的执着品质。
第二部分是学习文本,首先使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尝试解读诗歌,以便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负责补充和纠正错误,再进行串讲和点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意匠惨淡经营中”中“惨淡经营”只是在描写曹霸么?是否也可以形容诗人自身?“圉人太仆皆惆怅”中“圉人太仆”为何会惆怅?诗中写道“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韩干画的马究竟如何?诗人为何要这样写?杜甫为何屡次盛赞曹霸,有何用意?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可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加以点评,期间教师可展示一些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以便加深学生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使用互文的方法去理解诗歌内涵,让学生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与《江南逢李龟年》和杜甫《古柏行》等诗歌相结合,并加以讨论,以便加深对古诗中“感遇”主题的理解。期间教师可搜集一些视频资料,或者录制好微课,使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来接受学习内容。这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点,能够疏通文意,并且背诵诗中名句,另一方面要掌握对诗歌的解读方法,提高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面对经典的作品,不仅要能够领悟其魅力,还需要知道其为何会有这样的魅力。第三部分是课外扩展,《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称赞曹霸所画之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杜甫的诗歌中“马”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所以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杜甫诗歌中的“骏马”意象。课后要求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并完成作业,作业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与“马”文化相关的诗词文章等,也可以是绘画或者自制小视频,还可以是相关主题的读书报告等。课堂之外,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或者钉钉群将课堂没有解决的问题与教师交流和探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还可以将对于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向教师反馈,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
(四)考核机制与评价大学语文原有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所以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而不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导致学习效果不好,长此以往将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OBE理念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的结果动态调整并及时优化教学设计,从而达到以“过程”促“结果”的目的。课程改革之后,平时和期末成绩各占综合成绩的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前预习、平时作业、课程情感、实践作业。其中平时作业包括平时布置的思考题、小作文和经典诗词的背诵等,主要考查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课堂表现指听课状态、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翻转课堂学习等内容,主要考查能力目标。实践成绩主要是对课内学习的延伸扩展,以演讲、话剧、朗诵、文学创作、读书报告等形式完成,主要考查能力和素养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将会调整教学设计。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题目类型根据知识、能力、素养三类为主。比如填空、判断、选择等客观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课外阅读理解,以偏主观题为主,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和鉴赏等能力;作文主要考查书面表达能力;使用非标准化开放式题目考查学生的思考、分析等综合能力。一个学期结束后,可制定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意见,以便对之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课程改革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应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监督和测评,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一般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学生评教和学院小范围的督导听课。学生评教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一般学生更看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而非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有的教师给几个不同的班级上课,最终各班级评价的分数差距较大;学院督导听课较为客观,但是覆盖面较低,并不能涵盖所有上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所以对教师的评价除了原有的学生评教,还应该加大督导对同一门课程的听课覆盖面。另外,教研室或者课程组内部应该组织对本教研室教师的听课和评价,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和公正,并能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既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又能促进课程持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顾婷婷 单位:新疆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2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了推进教学计划正常实施,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纷纷开启了对多样化线上教学之路的探索。对成人高校而言,有的人认为这类学校本身就以线上教学为主要形式,因此,疫情对成人高校没有太大冲击。然而,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了疫情对教学方式的改变,却忽视了疫情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影响。当线上教学成为各个高校皆可熟练推广的教学模式后,成人高校的优势不再凸显,那么原本就已经走向没落的成人高校还如何能够在高教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关键性问题。
一、疫情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一)教学理念深度变革传统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突出强调固定学生、集体授课、集体学习。尤其在高校,许多公共类课程以大班教学的模式开展,意味着学生众多、专业背景不同、已有知识储备不同、学生的学习期待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形下,部分教师认为实施教学改革的难度较大、成效不高,因此还是偏向于“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它突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通过各类网络教育技术,把原先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做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师的关注点不得不从讲授本身转移到学生身上。这一转移也促成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角色,在注重集体受众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二)教学场所受到限制根据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在必要时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高校必须停止线下课程,实行封闭管理。这使得教学活动随时可能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的时候,课堂教学已经正常推进,因疫情原因,可能在中途转为线上学习;还有的时候,可能面临一直无法开展线下教学的情况。处理好线上线下教学之间的转换衔接、教师能否熟练运用线上教学工具、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是否完备等,成为疫情下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学生脱离了常规的教学场所,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状态、心理状态、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等,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此外,还有一些实操类课程,缺少了仪器和特定场所,以及教师的面对面指导,课程难以开展,学生没有机会练习,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来说是一种难以弥补的缺失。
二、成人高校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困境
(一)课程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以合肥市职工大学为例,合肥市职工大学是一所独立设置的成人专科高等学校。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学校没有抓住向普通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机遇,导致生源、师资等力量都在不断削弱。尤其是教师方面,由于上级部门对编制的管控,学校老教师纷纷迎来退休,年轻教师却一个也没有引进,导致最后只剩下1名教师,直到2020年通过市直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才引进了2名年轻的新教师。至此,学校编内教师数仅3人。其中1人为计算机专业副教授,在2023年也将迎来退休;另外2名年轻教师均为公共课教师,相对学校目前开设的7个专业来说,师资数量甚至达不到标准。因此,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只能利用安徽省继续教育网络园区上的课程资源,实施线上教学。但毕竟网络园区的课程是多所学校共享的,课程的针对性不强,学校本身的自主选择范围也有限。虽然两名新教师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学校自己的精品课程,但毕竟只涉及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部分公共课,其他专业课主要依靠外聘教师,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学校整个课程资源建设难度大、水平落后。这种情况在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中普遍存在,且成人高校之间大多各自为营,缺乏系统化交流合作,导致整个成人高校序列的课程资源建设都处于滞后的状态[1]。(二)缺少熟练的运用线上教学软件授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人高校由于发展的滞后性,很少接触“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教学辅助软件,因此,在教学中也没有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有效平台,整个教与学存在严重脱离。尤其对大学语文课来说,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非常关键。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审美能力、文字运用和感知力的培养,单纯的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听课,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此外,成人高校学生多是学历水平较低的在职人员。一方面他们可能缺少线上学习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如果线上教学软件操作较为复杂,那么会直接减退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如果没有一款适合成人高校学生使用的成熟软件,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操作培训,那么线上教学辅助软件的盲目使用,反而会对成人高校的正常教学形成阻碍。
(三)学生之间自主学习意识差异较大线上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督导监控难度较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就是保障其学习效果的唯一约束力。而成人高校学生,多数已经有了工作、家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重返校园学习的背景和目的较为复杂,对课程学习的期待不同。尤其是对大学语文这类公共课程,多数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认为其实用性不足,有些感兴趣的学生会认真学习、用心思考,但是不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全程处于刷课的状态。再加上单一的网课学习本身存在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主体地位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如果教师不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加强外部监控、注重学习过程性管理评价,那么即使学习同样的大学语文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巨大差异。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线上金课教育部相关文件将“金课”的标准确定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①。在内容上要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在形式上也要呈现出先进性和互动性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精品意识是打造“金课”的核心品格。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限于课本。就目前来看,仅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已有300多种,其中不乏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资源对学生来说是拓展学习的渠道,对教师来说是整合资源、高质量备课的依据。但是,任何课程都要强调适用性和针对性。现有各类平台上的精品课程,多数来自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学生是通过高考的途径升入高等学校,他们年轻、一直生活在校园中、延续着多年来学习的基础与习惯,且他们直面的是升学或就业,适用于他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更注重文化性、高阶性。而成人高校学生多数是在工作岗位上磨炼后的成年人,他们比普通大学生多了人生经历,但少了对世界、对生活的激情,可能更加理性,对学习目的也抱有更加功利的想法,原本的学习基础也较差,适用于他们的大学语文课程就要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就成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必须打造出适合这类学生群体的课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做好学情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把握住成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内涵,整合多方力量,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成人高校特色的线上大学语文金课[2]。
(二)双线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单一的线上视频课显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那么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如何突破时空限制,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双线融合显然成了主流。一方面,预先录制好的网课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次投入后可以节约成本、放大效果,以讲授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课文基本的知识点。例如文言文教学中重点语句的释读,现代文教学中文学史背景、文学价值、历史地位的讲解,应用文教学中,各种文体的格式、要素介绍等。这些知识性、工具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网课自主系统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线下课程的现场感、实体感也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大学语文课在审美教育、情感共鸣、文字感知力等方面的培养,必须依托面对面的互动教学。通过教师语言语气表情等引导,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双线教育不能有所偏重,必须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应该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做好双线课程设计。学校也应该在开学前做好师生入学教育工作,其中应该包含线上教学软件的使用指导和培训,确保在后疫情时代,教学进度的有序推进、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
(三)多元选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语言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公共基础性课程。对成人高校来说,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也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情相适应。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兼具到语文的工具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各行各业受到冲击,一些民营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困境,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甚至有些企业被迫裁员。而被裁的员工大多是在可替代性较强的岗位上工作。成人高校学生本身学历水平处于劣势,从事的工作也偏向于一线基础性工作,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面临的裁员危机比普通高校毕业生要大得多。那么,为了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增强职场竞争力,成人高校必须加强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衔接。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也必须多元选点,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过去人们认为,大学语文延续了基础教育的传统,是以课程为基础开展的教学。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成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变革,要能够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传统。例如,可以适当加入应用文写作的内容,特别强调一些职场中常用的文体;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把演讲与口才这门课巧妙地植入传统大学语文课堂中。如果教材选文中有古代政论性文章,那么也可以以此为契机,适当延伸到当代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申论的写法指导。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其次一定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深挖课程的教学点,做好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拓展,努力做到选点多元,但内容衔接自然、形成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3]。
(四)强化监督,建立复合评价机制大学语文的学习效果本身就很难用一张试卷测评出好坏,但是课程考核必须有量化指标,同时课程考核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课程定位来说,大学语文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型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仅从知识层面考核是片面的,甚至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误区,认为突击式背诵就可以完成学习、拿到学分。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削弱大学语文的课程价值。后疫情时代,既然线上教学成为主流趋势,那么线上考核评价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机制。大学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一是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上的互动发言是学生学习并思考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直观体现,更是学生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机会,它应该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字的感知力。这些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需要学生充分表达,教师才能略知一二。然而成人高校的课程本来就是压缩进行的,不可能每节课后都有直播互动,也不可能在每次直播互动中有时间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因此课后作业或者小论文撰写,也是考核学生语文能力的指标。但作业和小论文也要注意适量原则,毕竟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程,作业负担过重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文学常识、文体标准等,也需要学生认真听课、背诵记忆。这是对整个课程学完以后学生掌握程度的检测。这些考核项量化后以不同的百分比综合算出成绩,相较于单一的考核更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并且也方便学校做好过程性监管。过去传统的线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只能通过人工记录核算,难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打消教师开展考核改革的积极性。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辅助软件的介入反而让复合式量化考核简单化了。学生的线上签到、线上发言,都能直接记录在系统中,教师只要设置好各项评价指标的百分比,就可以直接得出综合成绩,客观、快捷、正确率高,为教师实施课程考核改革降低了难度。
四、结语
在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线上教学软件开发运用、智慧课堂建设等方面,从被动改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探索,使得更多普通高校线上教学实力有了质的飞跃。线上教学原本是成人高校解决学生“工学矛盾”问题的优势,现在随着普通高校线上资源的逐渐成熟,这一优势也将被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校品牌更有影响力的普通高校取代。这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而言是巨大的冲击。要想突破瓶颈,为自己取得生存权,就必须紧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对成人高校大学语文教师来说,更要有危机意识,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增强自身教学硬实力,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帮助学生在职场中守住岗位、站稳脚跟。而对成人高校来说,也需要加强课程建设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方面积极引进新鲜血液,充实教师队伍,形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师资管理团队;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线上教学投入,重振信心,积极主动地融入高校体系。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抵御住变革风险,在发展中做到行稳致远。
作者:孟令怡 孙义星 单位:合肥市职工大学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3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融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于一体,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有直接、积极的作用。但就对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初步调查来看,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严重的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这诚然是经济发展与就业技能培养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但也与课程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很大关系:课程性质不明确,教材杂乱,教学方式方法老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等等。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势必影响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并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产生困扰。本文旨在通过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结构,使课堂更加活泼、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定位
从1978年大学语文在中国高等院校恢复开设以来,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一直不是特别明确,笼统地概括为提高语文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校低年级公共基础课。这些年来,对大学语文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语言能力?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生把大学语文看作大学文学课,甚至是高四语文课。并且,因为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中有所区别。鉴于此,在教学改革之初,有必要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进行明确界定。“语文”这两个字,既包含工具性的“语言”,又包含人文性的“文学”。语言是客观的符号系统,是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形象化地反映现实、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语文课程的学习总是伴随着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文学作品的赏析。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因为学生的学识阅历等方面的制约,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篇章词句等语言基础的训练。选入语文教材的单篇课文,相对来说比较浅显。学生没有系统地接触过中国文学史的相关知识,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步入大学以后,除大学语文课程外,课堂上并没有多少赏析中国优秀作家作品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在经过多年基本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堂的更深层次延伸,理应在人文性和审美性上有所偏重。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感悟、思考、陶冶,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1]。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开设有大学语文的高校中,该课程只有一学期的学习时间,且往往是开设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而大一新生入学伊始都会有一个月左右的军训和入学培训,这么一来,大学语文的实际课时数就非常有限。在短短的一学期周期内,这门课程难以解决学生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正如北大漆永祥教授所说:“现在大学语文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希望大学语文能把中学语文没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2]所以,在确立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时,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舍弃。鉴于当前文化强国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应该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我国历代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高职高专院校的很多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成绩并不是很突出,语文基础大都不是太扎实,阅读和欣赏能力较弱,甚至有些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文学欣赏和美学感悟,恐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起来难度大,还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也容易因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挫败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还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提升上[3]。当然,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语文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显著成效,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来说,比较有效且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生动而又浅显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学有个概括的认识,增强自豪感,并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课下能自主阅读和鉴赏,进而养成语文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称:“讲大学语文总要有所依傍,以文选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些大学语文的教材所选文章陈旧,和现实不搭,有的甚至类似中学风格。”从前期的调查中可知,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十分多样,编排体例各不相同,如何从这纷繁的教材中做出选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随手翻阅时下使用较多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哪一种编排方式,主要内容不外乎文选、书面语和口语表达。文选部分以中国作家作品选为主,兼收一些外国优秀作品。作品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和小说。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看,既有古代也有现当代。目前,可看到的大学语文教材,只有极个别是仅选择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而对我国古代优秀作品,排在最前列的往往是《诗经》《楚辞》,然后是《国语》《左传》及诸子百家作品。然而,从对三所院校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是小说,其次是诗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诗经》与《楚辞》的学习难度最大,其次是先秦散文。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授课,首先从《诗经》《楚辞》讲起的话,会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面临较大的学习困难,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尝试从学生最喜欢的篇章入手,按照语言发展的逆序:从现代白话文到古白话,再到古文言,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从结课后的反馈情况来看,初步效果不错。
(二)结合专业,有所侧重现在,很多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与针对普通本科学生的教材相比,难度有所降低,并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内容。不少高职高专学校在选购大学语文教材时,会选择这类有针对性的教材。但是,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门类众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差别大,所需要的知识也就不尽相同,如果不能在授课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不同的求知需要灵活地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对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论语》篇目时,由北宋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引入,接着介绍一些优秀企业家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运用《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取得成功的事例。在授课时,侧重其中包含管理思想的篇章,适当增加对《孙子兵法》的介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真正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受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调查发现,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以后,84%的学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非常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开设必要的学生比例下降到了1.4%;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对未来和就业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其比例由原来的7%增长到了22%。
(三)中外比较,把握特点文化强国目标下,对大学生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对本国的文化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能了解得某一民族这文学特征,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大有启示。”[4]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不能少了那些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那些外国文学作品,应该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中国文学作品同时比较着学习,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比较中获得对中国文化概况的认识。比如,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作品,该作品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誓死捍卫人类灵魂尊严的老渔夫形象。在讲授这个作品时,可以拿沈从文的《边城》与之比较。两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但又不失积极的人生思考,极具可比性。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必把精力过多用在字、词、句的讲解上,而应该集中于作品传达出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精神、人格上的教育。
三、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师,多数是本校中文系的专业教师,个别为中文专业的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兼职。不论是中文系的专业教师还是兼职研究生,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或古代文学史,或语言学,或外国文学。而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全面。这就意味着,对授课教师来说,对于属于自己专业的内容,备课较能深入,授课时也更易灵活把握;对于那些与自己专长相差大的内容,想要做到深入浅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则要耗费较大的精力备课,这便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不容易取得期望效果。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让任课教师集中备课,每周抽出一两天时间集中在一起商讨,相互释疑解惑。在教学改革中,除了集中备课外,还做了大胆尝试:不再由一名教师负责几个班的教学工作,而是把不同的教学模块分配给对应专业的教师来教。比如,《诗经》《楚辞》的相关内容,优先让研究先秦文学的教师来讲;鲁迅作品则让现当代专业的教师来讲。这样一来,教师授课时游刃有余,能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控;学生也能接触到更精深的文学知识,感受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并且,因为授课教师不断更换,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该课程始终保持新鲜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化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增强课堂的情景性、动态性和生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诗经·七月》这篇课文时,教师改变单纯的字句讲解与诗意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排演简短的舞台剧,指导学生再现两千多年前人们开展农事劳动的生动景象,亲身体验劳动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文化知识,培育劳动情怀。
四、考核手段的创新
学校教育中,一切课程的学习最终都会有考核,这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考核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借助考核结果进行教学反思。考核方式和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诚信表现对考核的结果有重要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三所学校三年来大学语文课期末考核共10次,形式为全院统考的考试课只有3次,其余7次均为考查课,由教师自行制定考查办法。成绩的构成均是平时成绩(30%~40%)+期末成绩(60%~70%)。平时成绩的评分原则是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提问情况。期末考核则往往是闭卷考试形式,试卷与中学时的语文题型一致:填空、选择、文言文翻译、阅读理解和作文。考核形式固定,缺乏创新。并且,从调查情况来看,9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考前划范围理所应当,而在教师划定范围之后,98.5%的学生不会看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这样的考核方式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亟待进行改革。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我们对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进行变革,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经典诵读评测成绩语文学习与诵读是分不开的。对经典的诵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还可以使学生熟悉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加入指导经典诵读的内容,选取课前的10~15分钟,开展诵读训练。诵读形式包括教师示范读、配乐诵读、领读、齐读,接龙式诵读、小组赛读等;诵读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推荐,教师筛选把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平时的诵读评测计入期末考核成绩。
(二)互动式课堂表现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教师增加了互动式教学方法,包括课前相关资料的搜集,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特定时间内的学生主讲,以及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对于课堂互动表现积极的学生,在期末测试中予以5分以内的奖励性加分。
(三)期末阅读作文成绩现在的大学语文期末试卷无论是题型上还是考试内容上,普遍都和高中语文试卷有很高的相似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把大学语文看作“高四语文”的原因。因此,这次教学改革中,一改过去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做法,在期末考试中采取半闭卷式的考核办法。考核试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阅读理解,考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赏析的水平;另一部分则是写作,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部分,要求学生闭卷完成。完成后上交试卷,开始完成作文。作文为半命题式,即选取本学期所授课程中任一作品,或任一作家,或任一人物形象,进行评论赏析,体裁不限。结语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也有了明显提升。当然,目前的课程改革还只是初步尝试,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文化强国战略与诚信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高职高专类学校、专业及学生的具体特点,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探索,锐意革新,确保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能够接受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获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玉.大学语文是中国学术的“根服务器”[J].写作,2022(4):37-42.
[2]孔悦.大学语文现状:91所高校仅3成将其设为必修课[EB/OL].(2013-11-25)[2022-09-01].http://edu.people.com.cn/n/2013/1125/c1053-23640407.html.
[3]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8):122-123.[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9.
作者:王燕 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