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语文课程范文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本文从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际出发,以高教出版社的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教材为例,深入研究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从而探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1分析教学情况领悟课程思政实施背景
1.1教材情况分析。中职语文是中职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材《职业模块》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教材共六个主题单元,分别为:自知与自强、责任与义务、人生与创造、职业与理想、敬业与乐业、科技与人文。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语、单元导读、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构成。
1.2学生情况分析。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其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情感表达能力都有限。而职业教育专业大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将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相衔接,润物细无声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提升学生职业就业能力。
1.3教学方法分析。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课程主要采用PTLPE教学法,P是predict预习,T是task任务驱动,L是lead教师引导,P是presentation展示交流,E是evaluate评价,这套教学方法旨在课前、课中、课后最大程度的注重教学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有效完成各类教学目标。二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效依托信息化手段,将UMU学习平台互动软件运用于教学全过程,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三是注重润物无声效果。为实现教学思政目标,主要采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合作讨论、课内外实践,潜移默化的完成思政目标。
2紧扣教学单元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语言的认知与积累,包括掌握疑难字词,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上。
2.2能力目标。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语言文字能力;具备运用多重思维探究语言现象,有流利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具备掌握各类文体特点的应用写作能力;具备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2.3价值引领目标。增强学生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岗位意识、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自立精神、团结协作与工匠精神、人生追求与爱国精神,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追求卓越与奉献精神、创新创业与人文精神;对学生实现审美情趣的引领,担当作为的引领、家国情怀的引领、传承传统文化的引领,关注参与当代先进文化的引领以及职业理想的引领。
3创新教学思路着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3.1创新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润物无声融教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我们主要树立价值领课、同向育人理念,使育人方向与正确价值观同向同行;寓德于课、协同育人理念,使德育与智育协同发展;人文立课、隐性育人理念,将人文思想隐藏于课程知识,作用于课程实践;文化强课、合力育人理念,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融入课堂,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3.2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以贯之促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分主题、分步骤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优化融入策略,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既有课堂知识教学又有职业综合实践,使整个课程设计贴近书本、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力求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3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精工细琢助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主要采用PTLPE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与手段,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完整的教学流程,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任务,合理编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利用每一个教学互动,丰富课堂内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感动学生、感化学生。
3.4创新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汰劣留良利教学。在教学评价中,我们将通过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问卷调查等形式,利用个人评价、小组互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同时邀请思政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制定符合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任务。
4融合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多维元素
4.1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语文传统学科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厚植的家国情怀、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优秀的人文精神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做到知识与能力相统一,德育与职业相结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我们主要树立价值领课、同向育人理念,寓德于课、协同育人理念,人文立课、隐性育人理念,文化强课、合力育人理念。
4.2融入课程思政多维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分单元融入课程思政多维元素,具体从各单元思政元素与融入策略两方面来谈:第一单元主题为“自知与自强”,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励志文章,在课文的讲解中要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将自立自强意识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自由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作为中职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怎样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从而回归单元思政主题“自知与自强”。第二单元主题为“责任与义务”,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职业精神、社会公德以及审美情趣。本单元的三篇文章文体不同、风格迥异,但是主旨鲜明突出,那就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义务。在融入思政元素时,要紧扣文章主题。比如在讲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马克思的生平事迹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马克思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把为人类谋取福祉作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从而联系旅游专业的职业实际,在学生中开展以“旅游行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主题的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与职业精神。第三单元主题为“人生与创造”,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学生的人生使命与勇于创造的精神,同时通过课文分析激发青年家国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单元的三篇文章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突出了人生价值在于创造,而且有两篇都涉及到了我国的两个旅游景点,一个是湖南的橘子洲,一个是四川的都江堰。因此,在思政元素融入上,我们可以结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家国情怀。比如在课文《都江堰》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旅游职业技能培养,让学生模仿导游角色介绍都江堰这一景点。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从赞美景象到歌颂李冰筑堰治水伟大精神的思想升华。第四单元主题为“职业与理想”,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做人的职业态度以及为完成职业梦想而不断求索奋进的决心与勇气。本单元思政融入应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在《睡美人》的讲解时,要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告诉学生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职业的热爱与执著追求。随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深化思政主题。第五单元主题为“敬业与乐业”,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学生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精神,心系祖国、铸就辉煌的爱国情怀以及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职业态度。在本单元的课文讲解时,充分结合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特点,突出“敬业与乐业”主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小组讨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第六单元主题为“科技与人文”,融入的思政元素是人文探索与科技求新,崇尚知识与文明,培养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课文的讲解中,我们要在注重追求科技进步、科技求新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精神在社会进步、人类幸福中也发挥中重要的作用。播放电影《我不是药神》,用事实告诉学生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科技与人文缺一不可。
4.3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学设计上紧扣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每个单元都设计出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分别为:“创业:书写华美人生乐章”“旅游景点农产品展销模拟洽谈”“‘平’式导游带你游”“设计一份旅游路线策划书”“求职”“科技科学与人文审美”。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旅游职业实践,培养学生敬业乐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将课程思政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5把握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施中要把握四个关键点:一是多元技术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多种任务驱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三是多类合作探究,丰富课堂教学互动;四是多方拓展延伸,体现课程思政内涵。
5.1重点与难点相结合,完成知识目标。在课程重点与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遵循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念,完成知识目标。
5.2线上与线下相比较,完成能力目标。我们将利用UMU学习平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大程度的完成学生能力目标。
5.3课前与课后相促进,完成思政目标。为检测课程思政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课后我们将课前、课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在教学实施中逐步完成思政目标。
作者:易蕾 单位:岳阳开放大学
语文课程范文2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更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课堂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涵养人格魅力、提升道德品质的思政素材,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
一、自媒体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自媒体内容广泛,且具有平民化、易操作、传播快、智能化等特点,因而在现代社会获得快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受自媒体的影响,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从传统的课堂中获取知识,而会顺应潮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打造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母语理解与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在《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431号(教育类136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教育部又明确表态:“今后,我们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和支持高校进一步强化‘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提升‘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紧跟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又能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还能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满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思政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不能牵强附会,要以巧妙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开展,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媒体特有的优势,拓展学习方式,利用MOOC或超星学习通开展混合式教学,延伸语文学习场所,使课程思政不再局限于课堂,而能够多层面、立体化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自媒体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文学史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当前我国高校已建成相对成熟的大学课程资源体系及指导理念,为高校各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一定时限性和传统性问题(例如部分现行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明确体现思政元素),无法充分实现与时俱进的、多元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思政育人目标[1]。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丰富思政教学手段,能推动高校语文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的期望。笔者以本校英语专业一年级的班级为试点班,展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教授第一单元《诗经》《楚辞》的过程中,以自媒体平台为媒介,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挖掘作品当中的思政元素,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作品背后的思政元素,通过深度讲解和对比学习,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提升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一)课程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三维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抒情言志的传统,使学生具备自主鉴赏《诗经》和《楚辞》的能力;通过构建精神家园,涵养人格魅力,提高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使诗歌发挥中国传统诗教的社会功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2.明确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分析和提取所教授单元课文的内容,立足专业基础,将教学内容分为了“文化自信立师德”与“家国情怀铸师魂”两大模块,以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文化归属感,在建立文化自信中实现立教师之德,在感悟古人家国情怀中铸职业之魂,为振兴乡村教育而努力。3.确立教学方法。在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前任务清单,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观看慕课、完成分组任务;课中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合作评价等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完成学习通平台发布的作业。理清思政元素,使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的运用,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4.课后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个人学习反思报告,对本堂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反馈。
(二)课程思政实践案例———以王步高《大学语文》
第一单元为例本课程选用教材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本文以《大学语文》第一单元的课文《山鬼》课堂教学活动为案例,介绍分析如何利用自媒体互联网平台打造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山鬼》是《九歌》当中的一部作品,诗中讲述的是山中女神山鬼精心打扮与心上人赴约却久候不至的爱情故事。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时都会认为这是一部普通的爱情诗歌。但学生按照文本的理解,就完全忽略了诗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诗歌当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在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有关屈原生平的相关视频和名家讲解,并安排多元化学习任务,如让学生了解屈原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屈原以男女之情写君臣关系的“香草美人”的特殊用法,为后期融入思政教育做好铺垫。在课文讲解部分,通过呈现图片,帮助学生观察山鬼出场的装扮之物,薜荔、女萝、辛夷、桂旗、芳馨等,结合屈原生平经历和之前所学《离骚》,理解屈原以香草作为山鬼的佩饰之用意,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并进行触类旁通,明确山鬼这一美好的形象是屈原内在品质的外化体现,寄予着屈原美好的理想。又通过播放作品朗读的音频,增加学生对该诗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山鬼猜测、疑虑、自我宽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对山鬼未等来心上人的焦急与绝望能感同身受,结合课前预习,引发学生思考,这一失信对山鬼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屈原来说又代表着什么。引导学生将山鬼遭遇和屈原遭遇相结合,找出二者的共通性,使学生为屈原被楚王疏远、美政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而感同身受,从而理解到山鬼与心上人赴约久候不至,象征着屈原爱国理想难以实现,使学生为屈原的家国情怀所感染,为他无私奉献,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打动。再通过哔哩哔哩网站播放屈原投江的视频,深化学生对屈原家国情怀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教育,实现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在诗歌学习阶段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思政主题,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媒体预习时思考四个问题:1.屈原为何以香草为喻;2.屈原为何以山鬼自比;3.后世有没有类似的写法;4.谈谈对屈原家国情怀的认识。并在课堂上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问题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非常高涨,在问题讨论阶段积极性极高,充分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陈述相关理由,针对问题一,从楚地文化、风俗、楚人的喜好入手,制作成短视频进行阐述,清晰明了;针对问题二,参考网络上的专家解读,提炼自己的观点;在问题三的环节,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建构进行知识迁移,通过自媒体平台的智能推送,找出诗歌中比喻象征的用法,开拓思维;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学生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杜甫、陆游等谈到现代爱国人士,进一步提出了当代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结合当下国情,谈谈作为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在未来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价值,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在英语教学中传承,提高乡村教学质量。在讨论的过程中,利用学习通平台展开生生评价,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加课堂互动性。这样的学习效果对于完成本课程思政目标,即关注国家命运,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教学案例表明,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媒体平台,融入自媒体素材,既符合当代大学生对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的要求,又能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展开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方式,深化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为了深化思政育人效果,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发布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挖掘本单元《诗经》《卫风·伯兮》一诗的思政元素,形成课后反馈报告。在提交的反思报告中,学生均提出了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通过古典诗词涵养精神品格,形成思辨性思维,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中,突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坚定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利用自媒体打造第二课堂,既能发挥大学语文学科的优势,又能进一步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格,提升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三、自媒体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确自己作为自媒体主体的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纷繁杂乱的自媒体信息做正确的辨析,利用自媒体技术进行正面的文化传播与教学普及。例如成立班级微信公众号或注册班级视频号,将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微信公众号或哔哩哔哩网站进行投稿制作,在班级内进行宣传和评比,提高自媒体平台在教学中的影响力,将“立身”“守心”“齐家”“忠君”“忧国”等思政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文化吸引力与精神感召力。
(二)丰富自媒体时代课程思政的媒介载体充分利用自媒体“音、视、文、画”的视听优势,采用“微课堂”“微教程”“微公号”等教学模式自制媒体信息进行视频教程教学、直播教学、资讯互动教学。[2]积极搭建自媒体校园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将学习成果、课题研究、反思教学以及当下的时事热点、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发布在校园平台上,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学习场所,每日更新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每日登录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后台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设置相关的学分,如观看视频、阅读文章、解答题目、发表评论等,将学习成果最终纳入考核当中。这一平台的打造,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场所,也为学生群体塑造了一个有引领性作用的网络社交空间和学习空间。
(三)将合适的自媒体素材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在大学语文的思政教学中,课文中的思政元素往往来源于文本内容,尤其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思政元素的主体都为古代先贤,学生虽能理解,但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缺乏时代性。因而教师可根据所授内容的适配性,选择合适的自媒体素材,借助课文的主题内容,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大学语文《登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自媒体平台为学生推送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之成因外,还可以联系当下,结合疫情大考,选择当今社会与杜甫有着同样忧国忧民情怀的钟南山院士以及在疫情中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到抗疫一线的社会人士,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贯穿古今的家国情怀,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思政主体的距离,也可以使学生以之为榜样,引导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明确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命运相关联,从而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该自媒体素材的巧妙融合,相较于说教式的课堂,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由于其简单化、便捷化、平民化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各大网络平台专项移动端,使参与自媒体的人群及自媒体信息覆盖的人群大大增加。[3]从而导致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在选择自媒体素材的同时,还应对自媒体主体进行了解和评估,选择正能量的素材融入教学当中,以期实现更好的效果。四、结语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增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群体,高校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时代产物,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开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作者:王玲玉 单位: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语文课程范文3
1思政与专业内容相融:凸显学科特性和职业素养
职业语文课程可以将把课程中自带的人文学科属性和职业核心能力(沟通与写作)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合,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等相关内容通过问题引导有机植入语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课中思政的融入点见表1。如公文写作讲授时通过课文《出师表》引出诸葛亮的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引发学生对爱国、奉献、责任担当的思考。
2课堂学习与社会化学习相辅:凸显问题意识
为了解决教书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职业语文课程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翻转式、交互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等去完成社会化学习。学生通过参加职业语文课程实践平台的实践性活动,如职业汉语能力技能竞赛、大学生演讲赛、汉字创意大赛、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和超星学习通、清华同方优慕课、蓝墨云班课等网络学习平台的交互式、翻转式学习,凸显问题意识,借助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化学习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德、智、行”三者的有机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体验式、交互式的社会化学习,实现思政教育“德、智、行”的有机融合,重新调整了职业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成,增加了在线学习和在线考试,并把学习参加校内外语言类实践活动和比赛列为素质拓展加分项目,此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实现职业语文课程的课赛证融通,职业语文课程体系见图2[2]。
3课堂与拓展延伸教学相助:凸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职业语文课程聚焦学生最具普适性、最具迁移性的核心能力——职业语言能力,突破课堂、课时的局限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拓展模块的延伸、课内外实践平台创建、网络课程的建设以及学分制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实现语文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拓展与延伸,既切合高技能人才素质教育的需求,也切实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学习,为课程思政“德、智、行”三者融合提供了有效实现路径。以该课程第五单元“演讲”为例,单元主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以及演讲的技巧。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在演讲内容、演讲主题和演讲经典案例的选择上,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让学生在学习演讲的过程中接受了家国情怀、责任与意识、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渗入式教育。学生在参加“班—院—校”几个层级的演讲实践活动时,既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在公众场合自信乐观的职业素养。他们参与演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他们学会解决现实问题的自我成长过程。
4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依托该课程在多年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贯通”的汉语教学新模式,从教学内容整合、现社会化学习、行动模式几个路径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手段翻转课堂,重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丁西泠.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然取向[J].高教学刊,2020(02):159-161.
[2]陈锋,金秋蓉.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7):36-40.
作者:金秋蓉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