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管理分析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发展管理分析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发展管理分析3篇

农业发展管理分析1

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吉林省内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有效提高了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主要包括东部山地以及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灾害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吉林省平均日照为2259h~3016h,年平均降水量400mm~600mm之间,80%降雨均为夏季,其自然条件能够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1农业机械管理特点

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特别是现阶段农业机械的类型不断增加,针对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研发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这使得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规模有所扩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管理难度。在管理工作中所收集到的信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处理难度。目前,农业资源过于分散会使得农业机械分布也呈现出分散化的特征,增加了农业机械数据的统计难度,要求管理人员能够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及时收集农业机械数据。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农业机械已经成为了推动农业生产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重点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为农机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信息管理技术在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

2.1通信管理技术应用通信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避免数据出现失真的现象,在农业机械的具体使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机械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反馈和分析,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种数据传输,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以及传输准确性。现阶段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规模有所扩大,通过在其中引入5G技术,对通信系统进行完善,能够满足大规模数据的传输需求。5G通信技术当前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广泛,满足了人们对于通信业务的需求,符合现阶段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的发展环境,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体验。

5G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以及大连接的突出特点,体验速率高达1Gbps,时延低至1ms,用户连接能力达100万连接/km2。5G通信技术能够解决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通信问题,有效提高通信质量,保证通信数据的传输稳定性有效提高通信质量。通过5G技术能够让农业机械设备之间形成互联的通信模式,及时根据获取的数据,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了解农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异常问题,为农机维护和保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5G技术的应用也可以让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及时传输有关于省内农业机械使用推广等各项工作的情况,有利于对农业机械管理整体规划进行调整,提高数据共享效率。

2.2远程故障控制和检测农业机械的使用给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带来的重要便利,因此,农业机械在生产活动中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机械磨损程度变得更严重,容易产生各种故障问题,给农业机械的有序使用带来了威胁和影响。由于农民对于农业机械的了解程度不足,无法及时检测到其内部结构所出现的故障问题,会给农业生产活动继续推进带来影响。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可以做到远程故障检测以及控制,能够对农业机械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改变以往农业机械在维修过程中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农业机械内设置故障自动检测系统能够针对农业机械的运行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及时明确故障所在位置,并将故障信息记录下来上报给后台人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故障检测维修平台,可以让厂家、维修企业以及农户等各方人员在平台上进行沟通,对农业机械运行数据进行共享,以此来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故障的问题,尽快解决农机存在的故障问题。目前在农机内开始植入了智能化系统,可以以智能化的方式思考,对于简单的故障问题能够自动调试,复杂的故障问题可以在分析之后给出维修人员一定的参考意见,有效减轻了农业机械的维修压力,对于农业机械的有序使用有着积极影响[1]。

2.3GPS定位控制GPS技术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也应用较为广泛,能够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所在的位置,了解农业机械的运行环境。GPS定位技术能够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等数据进行收集,根据不同自然环境下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进行整合分析,探讨农业机械在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及时针对农业机械的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生产区域内进行生产作业,满足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通过GPS定位技术也可以了解省内农业机械的具体分布情况,从而以此为基础评估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后续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参考,全面推进省内农业机械化进程。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对于农机资源分布的掌握程度,能够进一步对农业资源的配置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功能和作用。

2.4构建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数据信息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基础保障。通过信息管理技术能够构建以信息数据为核心的数据库,将农业机械相关数据全面融入到数据库中,扩大农业机械数据的存储规模。例如,在新数据库构建中开始应用了云存储技术,该技术是以云计算为基础所形成的存储技术,为电子数据储存带来了重要帮助,可以合理利用互联网和文件系统所具备的功能收集线下数据,提高数据收集精准度,对储存信息实施统筹管理,形成完善的数据储存系统。在数据库系统中可以针对用户数据使用权限进行合理分配,为用户提供随时查询信息的渠道,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机械数据的利用效率。数据库系统也可以随时和其他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包括农机使用数据、维修数据、型号数据等。线上数据库存储体系能够避免数据出现丢失的现象,能够为后续长期数据分析和调用提供便利。

2.5掌上电脑与虚拟实现掌上电脑在大中型农机使用过程中可以作为移动设备,在使用农机时用户可以利用掌上电脑查询农机的运行信息。掌上电脑体积较小,可以随时携带,工作性能较为稳定,在针对大中型农业机械进行管理时可以进行应用,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构建虚拟管理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拥有数据传输、软件输入以及数据输出的功能,提高了机械管理的交互性,能够让相关用户在真实的环境下模拟农业机械的运行状态,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管理质量。

3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3.1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较弱的现象,对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存在着错误认知,无法对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影响了农业机械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当前负责农业机械管理的人员普遍缺少正确认知,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过程中只是负责将有关于农业机械的数据记录下来,没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这影响了后续数据的合理应用。在管理中也没有及时对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学习和应用,农业机械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后续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目前,农业机械管理队伍中人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对于农业机械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足,无法为后续农业机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规范制定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建议。

3.2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并不广泛,并且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也较为落后,这影响了农业机械管理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在使用信息管理技术时只是将农业机械的数据录入到系统中,在后续应用时可以通过系统获取或者调用数据,然而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数据孤岛的问题,不能满足不同部门的数据使用需求,数据共享效率仍然有待提高。在农业机械运行过程中也无法及时收集运行参数,难以及时发现农业机械运行存在的故障问题,这给故障预防和后续检修活动带来了不利影响,会增加农业机械管理成本投入[2]。

3.3数据安全问题严重当前在数据管理过程中数据风险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上出现了较多的木马或者病毒,容易通过各种方式对管理系统进行攻击,很有可能会导致农业机械管理数据出现丢失的现象。黑客是攻击数据系统的重要主体,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系统进行攻击,以此来非法获取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盗取或者数据贩卖的方式获取利益,这也给数据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然而现阶段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缺少良好的数据安全意识,没有主动对数据风险问题进行防范。

4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4.1引进新型管理人才农业机械管理难度持续增加,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效率,合理应用信息管理技术,需要引进新型信息管理人才,优化管理队伍结构,为农业机械信息管理活动开展提供重要保障。这需要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能够针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针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要点制定相应的培训主题。通过培训能够改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提升其管理能力,让其真正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农业机械管理的专业性。为了能够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应当重视提升薪资待遇水平,积极为前往基层机械管理工作岗位的人才提供优惠政策,以此来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人才动力。

4.2使用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管理质量,通过将其应用在农业机械自身运行系统中能够对农业机械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将该系统和农业机械管理系统进行融合,及时将收集到的数据上传到总系统中,对于提高数据收集精准度有着重要影响。智能化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和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问题,尽快对农业机械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智能化技术能够从更加专业理性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改变以往人工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准记录农业机械运行参数。

4.3优化信息数据收集系统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信息收集,没有精准正确的数据信息,信息管理技术就落不到实处。收集信息时,应遵守真实性、具体性、合理性、及时性的原则,收取符合原则的农业机械相关信息,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调动、合理利用资源。在明确农业机械的类型、使用方式等信息的基础上,收集更为广泛的关联内容,加强信息数据库的完善,详细准确记录相关参数,包括农业机械的维修次数、使用情况等,将农业机械相关数据严格规范化,为查询信息提供便利。农业机械的信息管理技术需要充足的资金、技术的投入,从而保证管理质量的逐步提高。

4.4完善数据安全防护系统在数据安全问题愈发严重的新阶段下,必须要针对数据安全防护系统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有关于农业机械数据的安全性,防止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身份认证可以利用密码、指纹识别等各种方式明确个人的身份信息,可以有效防止其他人胡乱盗用或者进入数据系统中。在数据存储调动过程中会通过辨别身份的方式明确不同人的操作权限,身份认证速度较快,便捷有效,具有较强的安全性。防火墙能够对某些恶意软件或者病毒进行有效拦截,同时使用防火墙系统中的安全防护技术做好防御工作,减轻安全风险[3]。

5结束语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果农业生产效益不好会给社会粮食供应带来不稳定因素。为了可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在农业管理中开始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可以针对农机故障问题进行远程控制和检测,做好GPS定位控制,构建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利用掌上电脑与虚拟技术提高管理质量。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数据安全问题严重的问题,影响了机械管理质量。在未来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时需要重视引进新型管理人才、使用智能化技术、优化信息数据收集系统、完善数据安全防护系统,为农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帮助和参考。

作者:王彦秀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农业发展管理分析2

智慧农业指的是通过网络技术为农业提供服务,将两者相结合,使各类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增加农业产量。2016年,“智慧农业”被列入了国家重大决策文件,标志着“智慧农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1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机遇

1.1国家重点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国家大力扶持下,2017年农村网络用户达到了2亿多,网络和“三农”融合初步显现出成果。2018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实施了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网络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实时监控,指导农产品的销售;其中,14个省已经实施了电子商务,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2020年10月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在国家的支持下,智慧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1.2新兴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蓬勃发展智慧农业作为一种以技术为主体的农业,其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来有效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就目前来说,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已取得显著的成就。其中,农业环境信息传感器、节水灌溉控制器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规模应用农机深松作业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工核查面积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等难题;利用农业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对农作物进行灾害预警和产量预测,提高农业的防灾能力;而农村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则是解决农产品信息短缺、无法很好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新兴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蓬勃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1.3智慧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几年来,京东、阿里巴巴和苏宁等电商企业都在大力发展乡村市场。现代农产品依赖于高质量的网络营销,借助网络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功能,可以极大地降低农产品在贸易、流通过程中带来的不便。同时,智慧农业通过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来提升农产品的额外价值,从而使传统的农产品价格竞争方式发生变化,并使农业生产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其中老人、妇女和儿童是主要的留守人口,所以“谁来种地”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采用机械替代人工进行部分工作的智能化技术,是一条较为有效、切实可行的途径。今后,我国对智慧农业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并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我国智慧农业在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潜在挑战
2.1前期成本投入过大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业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生产力转化效率却很低,同时也急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一些农村道路狭窄,坑洼不平,雨季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物流和运输。由于传感器等农业生产设备陈旧,存在更新换代不及时、操作复杂、整体质量不高和不能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优点等问题。但是,在智慧农业发展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部分贫困地区前期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而且,在软件建设方面,由于智慧农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与建设的基础成本过高,因此农村地区仍是一个“信息孤岛”。由于建立智慧农业所需的前期费用较高,一些农村地区不愿或不具备引进先进技术与装备的条件。

2.2专业化技术人才短缺问题较为严重我国的智慧农业还处在起步和摸索的阶段,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智慧农业主要是以“互联网+农业”为代表的多行业、多技术融合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在智慧农业生产中,既需要具有智能化高科技的基本技术,又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而在我国,这种人才的数量还比较稀少。而且,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其培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现在智慧农业的发展速度。其次,拥有复合型人才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到大城市找工作,从而造成智慧农业的人才紧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大学生下乡及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宣传与鼓励,但由于农村教育、医疗和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仍然难以吸引到众多的卓越人才。最后,由于缺乏人才,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

2.3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从生产到管理到销售再到物流运输及服务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化、大数据的支撑。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业数据不真实、信息实时共享不及时等问题,使得农业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由于各大电商平台都在向乡村扩张,很多农产品都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城市,但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对称,使得很多城市居民很难分辨出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保障农业数据的安全、真实和可靠,并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地进行分享,这对于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农业数据数量庞大,如何从数据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剔除多余的、复杂的数据,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4部分农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推广难度较大当前,小农户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其特征表现在:文化水平低、资金实力较为薄弱、观念落后和高科技技术接受较为困难。在我国,农业人口约占70%,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5000元,而农业经营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下。而在农村地区,超过半数的农村人口只有小学或中学文化程度,尤其是在某些贫穷地区,其文化程度更为低下,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不够高。一方面,一些农户对新技术的引进存在着不理解和排斥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学习水平低、知识储备量少、技术培训困难和耗时长等原因,阻碍了智能化技术的全面推广与普及。

3智慧农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继续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智慧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起步较晚,但其后发优势十分显著。在我国,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建设智慧农业。所以,必须立足于全球的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并根据我国农村的具体政策及国情,进行全面的规划。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发展规划,落实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确定我国的发展战略。只有在制定了总体的策略后,各地才能以此为依据,对目前的农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并对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设计。其次,可以制定相应的智慧农业财政补助政策。在部分贫困地区,由于智慧农业的前期基础建设投资较大,资金相对短缺,可以通过集中购买农机等机械,提高农民对发展智慧农业的热情。最后,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可以研究实施智慧农业专项重点规划,充分发挥重点农业项目的示范作用,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地方发展的智慧农业推广模式。

3.2促进智能技术与农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创新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将大数据、区块链两者相结合,还需要联系物联网等新兴网络技术,根据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必须强化科技与农业生产、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各地要加强对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并大力推广先进的管理思想及管理理念。随着智能装备的普及,农民由手工劳作转向机械化智能操控,这一转变将对农业的转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智慧农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的引导,但是“无形的手”在农村资源分配中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智慧农业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较高,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对创新的蓬勃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所以,要在“亲”“清”2方面保持新的政商关系,做到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无所作为”,只做该为之事。同时,在建立技术规范时,应以实际应用效果为标准,建立行业和国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化体系,杜绝“纸上谈兵”“空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在利用智能化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与农户的合作与沟通,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及时共享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业发展问题,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4完善智慧农业的人才吸纳与培养模式为了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网络+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吸收与引进。大力推进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这是推进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城市智慧农业人才缺乏,特别是对农业和科技都有一定认识的复合型软件和硬件人才。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进行培训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构建健全的职业农民培养体系,使其在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为当地的农民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智慧农业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培养农村科技人员时,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要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专业建设的进程中,将部分的培训方案分配到高职院校,由于高职教育本身就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高职毕业生也比较倾向于在农村就业。在培育和吸收更多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对智能机器的使用和对智慧农业的认识。只有提高农户对智慧农业的认可和参与度,才能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5促进农业信息整合要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就需要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使企业和农户实现整体协调发展。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其完善养护与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就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规模而言,我国中小农业组织在融资运作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规模经营。而农业信息化的整合,则能为农民在智慧农业发展中,提供重要资讯,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农业组织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业组织体系,农业信息的共享与分析难以进行,大部分的信息仅限于某一区域、少数规模较小的农业机构,无法实现智慧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拓宽信息渠道,积极利用微信、电商平台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农业信息,高效传递农业资讯,推动农业机构的联合管理,也能使各个农业机构抱团互助。4结束语智慧农业作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自从2018年以来,国务院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支持,大力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地的农业部门要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根据当地农业的具体情况,合理进行智慧农业的建设与开发。在智慧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低、专业化人才短缺等问题上,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各项政策和措施,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一体化,进而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尽快步入稳定状态,并持续向前发展。

作者:韩淑霞 单位: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甘肃省环县分校

农业发展管理分析3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一重要时期内,农业发展、经济增长两者表现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这一时期农业发展会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为有效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有必要对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展开深入分析,明确相互关系,并提出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策。

一、转型期农业发展特点

首先,工业和农业产业在转型期出现了质的改变,因为农业产业步入转型阶段后,产业结构开始不断转变,为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发展,要求国家针对性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工农业平衡发展。其次,城乡结构在转型期发生较大改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加快着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在城市快速发展期间,促使城乡差距不断加大,无论是城市经济、社会保障还是各类公共服务其发展步伐都明显超过农村。在此背景下,国家为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全面落实以城带乡战略,由此调整农村生产要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后,近年来我国农业呈现出产业化发展趋势,并有力推进着农业市场化发展,各大农业相关产业也都不断提升着发展速度,在此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变动都促进着我国餐饮服务行业、运输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等快速发展,并使就业率不断提升。而在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像产品、资本以及劳动等。在农业生产发展期间,为城市基本供给提供了重要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农业资本有越大的剩余度,我国城市以及工业发展水平就会不断提升。

二、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并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第二个阶段是农业增速放缓,第三个阶段是农业经济保持低速稳定增长,第四个阶段是农业保持快速平稳增长。接下来,笔者主要通过分析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贡献,分析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影响。

1.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率波动幅度变小。经调查分析,发现农业发展在转型期间对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贡献率整体波动幅度有所变小。通过对不同时期贡献率情况来分析,20世纪80年代农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产生的直接贡献率保持着较大波动幅度。相关数据显示1980年其直接贡献率为-4.8%,属于最低值,等到1990年,直接贡献率达到41.7%,属于最大值。而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贡献率整体波动幅度趋于平稳,主要维持在3%~10%间,所以从整体层面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间,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直接贡献率其最高值、最低值有约46.5%的差值。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此阶段农业发展已经日渐稳定,此时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直接贡献率波动幅度更小。而在农业稳定发展背景下,有效促进着第一产业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驱动力。

2.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贡献率不断减少。经相关调查,可发现转型期农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一直保持不断下降趋势。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之后的4个农业发展时期,即可看出是在解放农业生产力这一转型时期,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保持着240%的均值;而等到农业增速放缓期,此时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保持着90%的均值;之后在农业持稳定低速增长期,此时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保持在60%的均值;而等到农业快速平稳增长期,这期间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保持40%的均值。结合这几组数据,可发现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保持着不断下降趋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农业发展虽然针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贡献率整体占比不断下降,但在整个发展阶段,农业产值保持着不断升高趋势,其在总体经济增长当中所占比率趋于下降,主要原因是其他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3.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日渐稳定。在我国经济开始步入转型期背景下,会对农业发展带来限制性影响的因素不断增多,不过相—143关因素的存在也并未对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产生影响。经相关调查,可发现农业发展在转型期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日渐稳定。比如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在2010年保持在4.3%,这个数据和2005年相应数据相比只降低了6‰,这就代表我国农业发展在转型期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贡献率已经日渐稳定,究其根源,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间对农产品不断增加着需求量,同时政府也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制定一系列支持性政策,这表现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市场只要不降低对农产品整体需求量,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就仍可促进经济保持增长趋势。

(二)间接影响经相关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农村劳动力有三个重要的转出时期:20世纪90年代是第一个转出时期,此时的农村劳动力达到约510万的平均转出量;到了20世纪末直至本世纪初出现第二个转出时期,此时农村劳动力达到了约620万的平均转出量;近10年是第三个农村劳动力转出期,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达到约1050万的平均转出量。上述的大量农村劳动力输入到城市当中,而城市为其提供的工作岗位主要在一线以下产业。另外经过调查,发现上世纪9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这一时间段内,从农村所转出的大量劳动力对促进城市一线以下产业其总体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率在零以下,而近10年因为农村转出劳动力整体数量提升幅度明显增加,使得农村所转出劳动力较平稳的促进着城市一线以下相关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率整体呈增长状态,且比较稳定。经分析,在三个农村劳动力转出时期,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产生的间接贡献率主要有以下表现:(1)在三个农村劳动力转出时期,间接贡献率具有较大波动增长。首先在第一个农村劳动力转出时期,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间接贡献率是10%左右;而等到第二个农村劳动力转出时期,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间接贡献率保持在4%左右;在第三个农村劳动力转出时期,因为此时农村劳动力转出量大幅上升,使得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间接贡献率呈飞跃上升状态,保持在12%左右;(2)农业发展在转型期对促进经济增长仍有非常显著的间接贡献率。结合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在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转出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比如农村劳动力从2002年至2007年间转出量达到了约1000万,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间接贡献率保持在14.2%左右;而到了2008年之后以及2010年前,农村劳动力转出量2002年至2007年这一时间段相比增长约为52%,相应的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率增长约21.1%。结合相关数据,可发现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转出量表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而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间接贡献率也呈现出上升态势。

(三)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1.大力推进制度改革。首先,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使户口当中涉及到身份、等级差别以及待遇等相关功能逐渐取消,使城乡居民真正的实现人人待遇一致。其次,进一步改革与调整土地制度,相关制度改进中要重点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使土地权以及发展权全面激活,便于土地转换,以最大程度消除人口转移受到土地资源的局限。最后,改革与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应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权利,并要体现出社会保障金缴纳义务,全方位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帮助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是全程渗透一盘棋思想,将国家5年规划、远景目标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并立足区域发展高度全方位的考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二是全程贯穿因地制宜思想,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对此,要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地理条件、产业技术、市场等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着重凸显本地区域特色。同时,要基于市场化发展背景加强统筹管理,强调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较长后续产业链的产业,在相关产业带动下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全程贯穿面向市场的思想,具体是要基于市场需求加强市场调整,结合相关信息明确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及规模,四是全面渗透立项开发思想,具体是在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期间,关注实现生态工程建设、退耕还草以及退耕还林等之间的有机结合,保证立项开发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3.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投资方向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尤其是扶植计划制定过程中,要着重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促使当地特色产业能够做大做强。二是相关政府部门要注意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更有力的吸引社会各方投资。最后,要进一步凸显金融机构在农村产业扶持中的功能和作用,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为农民制定更多优惠扶持措施,促使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使农民真正获利。

4.重点发展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就是使相关企业能够高质量的走出去,是一个区域打造农业品牌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在转型期有效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就要尽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深层次的参与农业建设和发展,同时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使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更有决心和信心,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逐步产生极具带动性和辐射性的龙头企业。同时,政府方面要针对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持,并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创建品牌,关注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为其提供有效指导,促进相关产业不断升级。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围绕绿色农产品建立相关专业生产区,并在和全国多个城市实现信息结合以及联网物流基础上建立大型农业批发市场,促进线上线下多点、多渠道销售,并以加盟、自主等方式打造连锁经营品牌,充分体现各地区农业生产优势,包括农业产品类型多、生产周期短、样品齐全等。结束语综上所述,农业发展可有效推进国民经济增长,在转型期背景下,农业发展仍会较大程度影响经济增长,所以要充分掌握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明确两者关系,结合相关信息找出促进农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梁莺.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0(24):19-20.

[2]邓少奇.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探究[J].黑龙江粮食,2020(12):57-58.

[3]张藕香,栾敬东.后小康社会的农业农村发展:国际经验与转型方向———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20(12):123-129.

[4]官伟宏,陈琳.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产业科技创新,2019,1(34):70-72.

作者:韩静敏 单位:安阳县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