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追求感官刺激、消费享乐的氛围中,网络空间显现出娱乐过度化的趋势,使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过度娱乐化的文化语境成为主流,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审美辨识能力紊乱,审美理解能力模糊,出现功利化、庸俗化倾向,造成他们审美能力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他们成长成才。为此,高等院校应当强化美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了抓住美育教育发展的契机,吉林工商学院以本校传媒艺术学院为中心,以美育教研室为支撑点,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美育工作开展,2019年将大学美育列为必修通识课,本科生需要完成16学时课程,这些措施让美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教学团队在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上积极进行探索,针对当前网络媒体中良莠不齐的娱乐内容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提出应对方案,完善大学美育课程中网络思政内容建设,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建立特色审美大数据分析网络,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自觉抵制网络过度娱乐化的消极影响。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过度娱乐化的程度,笔者于2021年3月在吉林省内五所高校,就高校学生对网络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对大学美育课程的建议等内容进行调研,并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受访学生中使用网络获取外界信息占比高达89.4%,有半数以上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在网络活动中有83%的学生更喜欢游戏、影视剧和综艺等娱乐化内容,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主动浏览过网络黄色或暴力信息。综合数据分析,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他们感兴趣的网络信息更多地趋向于娱乐化内容,并出现了网络审美异化和网络“黄、暴”监管缺失等问题[1]。目前,大学美育作为高校审美教育的主干课程,对大学生群体出现的网络审美问题应对措施和创新方法不足,学生对于美育课程的满意度不高,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针对网络带来的美育教育新挑战,教育工作者应提出更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大学生网络审美能力存在的问题
网络审美能力是在审美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概念拓展,它包括网络审美感受力、网络审美判断力和网络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在网络过度娱乐化背景下,影响大学生网络审美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审美认知片面化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缺乏系统的对美的价值判断[2],这就导致在审美过程中更热衷于关注娱乐化的内容,而网络媒体平台娱乐节目中多充斥以炫富、恶搞、穿越、篡改等博人眼球的内容,这些让网络媒体逐渐呈现审美娱乐化的倾向。学生长时间浸淫于这些不良网络环境中,逐渐走入以乐为美、以娱为美的误区,审美认知能力出现片面化,甚至最终导致审美异化的现象。
(二)网络审美感受力肤浅化大部分学生对经典著作、曲艺、戏剧等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而对网络媒体中泛滥的同质化综艺节目、虚无玄幻的影视剧作品等世俗文艺感兴趣,可见大学生的审美辨识力和感受力是直觉性的表层解读,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审美观倾向于庸俗化、低俗化。同时,大学生处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让他们只专注于网络的审美感受,无法与现实中的审美事物产生互动,长此以往将丧失对真实世界“美”的体验,造成审美感受力逐渐肤浅化。
(三)网络审美判断力盲从化大部分学生网络活动被系统的“算法”、热搜的排行、惹眼的标题等内容支配,对信息的真伪度缺乏判断力,极易人云亦云地盲从。同时,在过度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中,优秀的、积极的审美因素没有有效的传播途径,而低俗化的内容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在缺乏选择和鉴别能力的前提下大学生易盲目跟风,审美判断力逐渐趋于盲从,影响他们对事物美的选择能力,降低了他们的审美品位[3]。(四)网络审美创造力缺失化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依然是以完成专业学习为主,较少参与绘画、戏剧、音乐演出等相关活动,多数大专院校大学生社团并未做到全覆盖。学生在有审美需求的时候往往是习惯性通过“百度”“知乎”“B站”等获取他人的审美创造,对这些网络便捷平台逐步形成“路径依赖”,这就造成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严重不足,影响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审美能力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重视智育忽视美育,缺乏对网络审美的关注美育教育即审美教育,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只注重专业能力的智育,所以造成美育教育的缺失。当前,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缺乏对网络过度娱乐对大学生审美能力影响的应对措施,现有课程中对网络审美问题探索不足,线上与线下结合得不够紧密,应逐步强化线下艺术教育、线上行为规范,同时打造校园优秀网络文化,在软环境方面形成特色美育示范。目前,吉林工商学院美育课程正逐步践行将美育知识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切实弥补大学生在网络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方面的不足。
(二)网络娱乐化泛滥,让学生审美能力异化娱乐化已经成了高渗透的社会现象,在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媒体为追求高关注度,对历史进行胡乱修改,标题打情色擦边球,眼花缭乱的娱乐八卦等等。而青年学生有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更容易在粗制滥造的娱乐环境中抛弃自我的情感体验,丢失审美情感而在审美认知上进入误区,只注重网络所能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官的愉悦,仅以感性认识作为观察美、判断美的标准,让审美感悟力、审美鉴别力产生异化现象。这些问题对高校的美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验上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力,把互联网的“劣势”转换为美育教育的“优势”。
(三)网络群体效应,让学生审美能力庸俗化大学生群体以寝室、班级为单位,对网络的审美判断易形成群体效应,媒体平台上庸俗化的内容,通过信息聚集传播在学生中关注度反而极高,网络审美的呈现与解读极易产生群体极化效应。被海量视觉化讯息包围的大学生被庸俗化内容迷惑,丧失审美的理性辨识力,并会不自觉地加入对庸俗讯息的认同和传播行列,加速错误审美的扩散和辐射影响,形成众语喧哗,导致正确审美话语地位被颠覆,产生网络群体负面效应,进而对高校美育教育的权威性造成冲击。
四、培养大学生网络审美能力的措施
(一)大学美育课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网络审美观吉林工商学院自2019年起建立美育教育体系,大学美育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全校近14000名在校生实行全覆盖。同时,针对网络媒体过度娱乐化对学生的影响,在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上提出改进方案,在现有课程框架中融入“网络审美”篇章,逐步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审美观,减少不良网络因素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教育与环境只是一种外力措施,要提高学生对网络过度娱乐化的自觉抵制力,最终还是需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正向引导他们的审美鉴赏。在大学美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文学美的比重,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文化的敬畏感,进而防止不严肃的娱乐化内容误导学生的审美观。
(二)持续推进大学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是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大学美育课程的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实践中探索方法,可通过教学例会、教学探讨会以及政治学习等方式,培养美育教师大的思政格局,从而促使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并不断提升美育课程中的育人能力和水平。二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美育课程思政的实现,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经典中的党史,运用文化、历史等思政内容开阔学生审美视野,引导其对“思政美”的理解,从而实现大学美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自然融合。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可以为大学美育课程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三)运用大数据强化美育教育的精准性利用学校的网络大数据中心,对校园网络中学生的浏览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提高美育教育的针对性。大数据使学生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在确保学生个人隐私不被侵犯的情况下,利用大数据平台深度挖掘学生网络审美的动态信息,比如时事新闻浏览、在线APP使用、网络游戏在线时长、网络视频观看喜好等,将学生的审美轨迹数据进行梳理,可以为大学美育课程设置提供参考,让美育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四)加强具备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者的专业能力是决定美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必须着重培养精通网络专业知识、具备较高审美水平和道德情操、拥有良好艺术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必须着重培养教师对学生个性审美需求的敏感意识。注重美育团队与学校形成系统合力,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美育教学团队的整体教育理念,要与高校人才培养趋势相契合,让专业人才在引导学生正确的网络审美观中发挥作用。
(五)从“美育教育”到“自觉意识”,提升学生网络审美素养网络令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介,新时期新技术让美育教育疏引功能愈发明显,但是防微杜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学生养成网络审美的“自觉意识”。让学生在现实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正确掌握媒介信息,构建网络审美的批判思维,亲近网络的“美”,远离网络的“丑”,自觉养成理性的网络审美辨识力,进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视觉盛宴的同时保持理智,并且理性表达、正确发声,真正有效地驾驭网络媒介。让高校美育教育实现“自觉意识”的多元转化,为提高美育教育时效性开拓新途径、创造新机遇。
作者:刘业伟 张春阳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传媒艺术学院
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2
舞蹈是人们利用肢体动作创造美、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高校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具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好地从事与舞蹈创作、训练与表演相关的工作,大学生通过舞蹈学习全面性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学习舞蹈动作技巧。[1]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以及引导。但高校大学生在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高校舞蹈教学环节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舞蹈是极为讲究美感的艺术,为此高校舞蹈教学活动需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借助合理化的舞蹈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
一、审美能力
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从培养其对美的认知能力与评价能力开始。由于审美能力本身具备极为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艺术审美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性,所采取的审美能力培养方法也不同。[3]舞蹈教学的开展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对舞蹈艺术作品的理解。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高校学生可利用舞蹈肢体语言来配合音乐节奏的变化,充分展现出人体美感。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可亲身感受音乐节奏的韵律感,继而深刻感受舞蹈艺术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而在学生四肢与躯体完美协调的前提下可充分展现出学生不同的形态、舞姿,让学生深刻体验舞蹈美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审美能力。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舞蹈作品本身蕴含极为丰富的情感思想,而不同舞蹈种类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舞蹈教学期间需要组织开展舞蹈鉴赏活动,带领学生以审美性眼光分析舞蹈动作,给予学生良好的美学知识学习体验。在进行欢快类型舞蹈教学时,学生可跟着音乐节拍表现肢体语言,在舞蹈活动中也要告知学生舞蹈作品的美学内涵,让学生产生美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享受情感愉悦。[4]
(二)丰富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性实践活动影响,高校舞蹈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以及理想发展开展审美活动。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可让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大学生在具备审美想象力前提下进行审美活动,不断去追求美、发现美,借助作品的情感表达,让大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进行《看秧歌》舞蹈教学时,学生在舞蹈表演时自然而然会想象劳动人民劳作的场景以及大丰收的欢乐场景,继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艺术创造力是学生舞蹈表演的最高呈现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构成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利用肢体语言来充分发挥舞蹈思想,让舞蹈生更加适应舞蹈设计以及编排等工作环节。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可充分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创作热情,借助高校舞蹈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作品魅力,强化高校学生对于舞蹈知识、舞蹈技巧的掌握,深度理解学习舞蹈作品的背景、文化与风格,让学生能够对舞蹈作品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培养并发展学生在舞蹈艺术美方面的创造力。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路径
(一)引导学生不断感悟舞蹈美感高校舞蹈教学活动本身具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价值,在审美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期间需要引导学生深度感悟音乐、舞姿等蕴含的美感。第一,高校舞蹈教学在带领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舞蹈动作技巧,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利用舞姿展现舞蹈情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舞姿的变化性,继而全面提升舞蹈训练与表演水平,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第二,高校舞蹈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优秀的舞蹈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舞蹈作品所蕴含的内涵,引领学生体验舞姿的视觉美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审美能力。第三,舞蹈教学期间可通过外延与内涵两种路径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趣味。在进行外延舞蹈教学环节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可选取歌剧、音乐剧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舞蹈创造体验。而在进行内涵层面教学过程中,则是培养学生对舞台布景、灯光以及音乐等多种元素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感悟舞蹈表演中的美感。
(二)借助舞蹈动作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并非天生存在,是人们从实践过程中获得。学生的舞蹈审美观念也要从舞蹈教学方面感知,教师需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教学活动,借助潜移默化美学因素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一,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不断从多种路径带领学生感受舞蹈艺术魅力,继而强化学生对舞蹈美感认同程度,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对舞蹈教学内容产生愉悦心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高校舞蹈教学期间需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引领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感受形体美、动作美以及服饰美等多种美感,激发学生对于舞蹈技巧及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高校舞蹈教师也要尽可能地展现出舞蹈作品的造型美感,让学生享受并沉浸在舞蹈艺术创造的美学氛围中,借助舞蹈美的魅力让学生产生正确的审美意向。第三,舞蹈教师需善于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理、科学的舞蹈训练模式下,帮助学生逐步匀称身体形态,让学生的气质更为高雅。同时高校舞蹈教师也要尽可能挖出各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表现出的舞蹈美感进行表扬,让学生在舞蹈学习表演中积极表达自身的情感,自信地展现出舞蹈动作美。
(三)借助舞蹈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必要性,通过设置舞蹈教学情景,加以舞美与灯光的渲染,让学生快速进入舞蹈角色中,在舞蹈情景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利用各式各样的舞蹈情景来满足学生美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此外舞蹈教师可利用舞蹈情景中的音乐因素,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舞蹈氛围,培养并强化高校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给学生带来美的启迪。
(四)强化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探索美、感知美与品位美,同时也要立足舞蹈艺术所具备的表演性特征等,借助舞蹈训练与创作来提升学生舞蹈美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不断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舞蹈创作,学生在舞蹈作品中可通过创造特定的舞姿来表达个人思想情感,展现对美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舞蹈训练活动,深刻领悟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舞蹈角色性格特征,在明确舞蹈情感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舞蹈工作,确保学生呈现出的舞蹈作品能够展现出应有的视觉美感以及思想主题。此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登台表演舞蹈作品,逐步丰富学生专业性的表演经验,学生也能借助专业化的表演点评明确自身的优缺点,了解到什么样的舞姿形态与动作技巧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强化舞蹈表达能力。
四、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保障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具备引导以及启迪的作用,高素质、专业性极强的舞蹈教师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为此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师聘请时,需要严格把控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质,优化舞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高校也需要对舞蹈教师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为其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机会,进一步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舞蹈教学能力,需要逐步挖掘舞蹈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价值,及时抓住教学契机对大学生开展审美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在舞蹈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充分感受到舞蹈的美感,让学生形成对美的正确认知。
(二)丰富舞蹈教学资源舞蹈教学资源是开展舞蹈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丰富的舞蹈教学资源逐步强化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为此高校需要提升在舞蹈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教学所需的基础性设施,利用多功能的教学设备来确保舞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高校也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融入舞蹈意识,借助舞蹈汇演、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舞蹈文化。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人本教学思想,有意识提升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强化学生的舞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实现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有效培养,全面掌握高校学生对美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身的舞蹈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环节期间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性的舞蹈教育,也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让学生享受远程教育,借助多种舞蹈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舞蹈作品,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优化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场地以及音乐设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高质量舞蹈锻炼活动的开展提供愉悦的学习环境。为了提升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教师需要逐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完善高校舞蹈场地与设施,通过设置优质的形体房、舞场、排练室等舞蹈场地,配置木地板、镜子、音响等设备,逐步完善舞蹈场地,为高校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高校也要重视舞蹈服饰、装饰品等方面的配备活动,在舞蹈教学环节中需要提升服饰与装饰品方面的运用水平,提升舞蹈表演的美感,让高校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发现美,继而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合理化安排教学内容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也给高校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困难。现如今舞蹈知识跟随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科学化与系统化的发展特征,高校舞蹈教学活动开展期间不仅需要锻炼高校学生的舞蹈技能,也要将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意识提上日程。现如今的高校舞蹈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技术教学轻审美教学的情况。为此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舞蹈基础以及心理特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强化舞蹈理论与美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在舞蹈教学中有意识培养高校学生的舞蹈气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舞蹈风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强化舞蹈与音乐配合程度舞蹈本身是形体、动作以及音乐充分结合后的艺术作品,具备优雅、高尚的特征。音乐本身是舞蹈的重要构成,是彰显舞蹈作品情感的重要基础。在舞蹈教学期间为了实现舞蹈与音乐的充分融合,在舞蹈练习中需要重视音乐节奏与旋律,强调舞蹈动作与音乐旋律的协调性,强调舞蹈本身的节奏感与音乐的旋律美。此外,为了强化舞蹈与音乐的配合程度,学生需要在舞蹈练习中逐步增强自身的音乐情感体验,借助情感体验深入发掘舞蹈的音乐美与舞蹈美。
(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有效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高校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需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继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此,舞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以及学生心理特征作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舞蹈当中的美学特征,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舞蹈练习期间可自觉发现美、鉴赏美。同时,舞蹈教师可通过形体美、动作美的教学活动,设置相应的美学问题,继而引发学生对于舞蹈的美学思考,全面提升舞蹈审美能力。五、结语现如今我国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教育的重视逐步提升。舞蹈作为开展美育活动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塑造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有着促进作用。为此高校舞蹈教师需不断带领学生感受舞蹈美感,强化学生本身的舞蹈美表达能力,同时舞蹈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舞蹈教学内容与模式,不断优化舞蹈教学环境,强化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许欢 单位: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3
目前高校在进行琵琶教学时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并未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训练学生的琵琶技巧,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琵琶学习产生懈怠感,欠缺一定的学习兴趣,无法对琵琶艺术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这也与琵琶艺术发展要求不谋而合。
一、高校琵琶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内容
(一)文化美琵琶这一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只有对琵琶的内在意蕴有一个正确认识,才能够充分展示出这一乐器的魅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自身的文化知识,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来感受琵琶乐曲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并融合自身的感悟充分把握乐曲的内在特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更高的文化领悟力。特别是学生在对部分叙咏曲进行学习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相应的音乐意境展示出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对《飞花点翠》这一乐曲进行弹奏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表现出松柏坚韧不拔、顽强生长的崇高意志,从而为乐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二)艺术美琵琶乐曲中有着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演奏者应当高度重视的元素。一般而言,主要是基于地方小调编奏琵琶乐曲,这使得乐曲能够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征。故而高校教师在进行琵琶教学时应当将艺术修养融入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对琵琶乐曲中所蕴含的民族特征进行全面感知。例如在对《寒鸦戏水》这一乐曲进行弹奏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对这一乐曲的背景进行了解,感受到曲中的闽南风韵,并给学生介绍潮州乐曲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充分诠释出潮州乐曲特点。
(三)技巧美弹奏技术是琵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学生弹奏技术不够熟练,那么就不能够将琵琶乐曲中的内涵充分展示出来,所呈现出的乐曲也就不具备美感,无法让听众受到感染。因此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琵琶弹奏基本功,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来夯实学生的琵琶弹奏基础,从而为弹奏过程中文化、情感以及艺术的融合做铺垫。但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进行琵琶教学时,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锻炼学生的弹奏技巧,但在基本功训练方面有所忽视,教师们会主观判定学生已经掌握了充足的基础知识,技术储备良好,仅仅将学生审美能力与技巧的培养与提升作为课堂重点,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基础不够坚实,所演奏的乐曲欠缺一定的美感。
(四)情感美只有将自身的真情实感与琵琶乐曲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够让所演奏的琵琶乐曲打动听众的心灵,进而与欣赏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弹奏琵琶乐曲时,演奏者必须要跨越时空界限与曲作者产生共情,了解到作者在乐曲创作过程中的实际想法以及所要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演奏之中,这样才能够为听众呈现出更为灵活且生动的乐曲。如若弹奏人员有着高超的弹奏技巧,但缺乏情感的投入,那么所呈现的乐曲就显得寡淡无味,毫无美感。目前高校教师在进行琵琶教学时并未深度挖掘琵琶乐曲的情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琵琶乐曲的情感美,仅仅采取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使得这类乐曲的风格日趋相同,无法充分彰显出琵琶乐曲的独特之处。
(五)姿态美弹奏者所选择的坐姿直接影响着弹奏效果,从本质上而言,坐姿是一个人的姿态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琵琶初学者而言,只要保持一个正确的坐姿,可以顺利进行演奏就算符合标准。但琵琶乐曲演奏者则要求较高,他们需要在舞台上将乐曲完整地呈现给听众,不但要保持正确的坐姿,还应当适当添加部分与乐曲意境相契合的动作,充分表达出自身的情感与思想。但当前高校教师并未引导学生训练坐姿美,这就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无法实现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及升华。
二、高校琵琶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高校琵琶教学不单单要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演奏水平,同时更应当强调学生审美水平的培育与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将直接美感体验转变为内在素养,确保高校美育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选择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开展批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审美教育的充分融合,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予以合理选择,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教学模式:首先是探究式教学,即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借助于这样的策略帮助学生积累琵琶技巧的相关知识;其次是体验式教学,即在课堂知识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思想品德等相关元素,和学生一起体验和感受琵琶乐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从而充分感受琵琶之美;最后是表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引导他们主动投身于课堂演奏活动中,促进其创造力的有效提升。教师要认识到教无定法,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音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现场演奏氛围,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实际演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演奏技巧的不断提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把抽象概念融入到具体课程中,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形象有了解,才可以帮助学生基于日常学习认识到审美的重要性,教师也应当深入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式,促使自身教学水平提升,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琵琶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促进声音辨识与音乐美感的培养琵琶演奏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和领略琵琶之美,为观众带来美妙的声乐体验,进而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通过乐曲理解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播和表达琵琶的艺术美感。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更加强调对学生声音辨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音乐美感的形成。第一,教师需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他们积极研读乐谱,深入思考研究歌词,真正把情感注入到音乐作品中,深入探寻其背后的含义,理解乐曲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熟悉了解乐曲的基本结构,当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后,教学时可以通过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实施二次创作,进而强化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控演奏过程中的旋律和结构,深化作品内涵,做到演奏技巧和音乐情感的充分融合。第二,教师应当强调音色分辨能力的提升,琵琶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其音色具有薄而硬的特征,加之琵琶演奏技巧相对复杂,要让学生熟悉掌握需要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很多学生实际演奏过程中存在杂音问题,为有效解决该问题,需要重视学生音色辨识能力的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音色。第三,在琵琶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追求音色美,唯有让他们从内心出发,用心体会声音之美,才可以在演奏过程中真正将情感表达出来。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学生的琵琶弹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的基本功相关,唯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可以更好地呈现出琵琶作品中的内涵与美感,促进演奏效果提升。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把基本功练习与技巧练习独立进行,更加强调弹奏技巧的训练,不重视基本功的巩固。在进行基本功的学习与训练时,其实施模式较为单一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便可以正常弹奏,但不具备较好的表演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提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对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涉及到基本演奏能力、表现力、情感表达能力等内容,应当坚持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一是要求学生可以保持正确的演奏姿势,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简单的曲目展开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二是让学生熟悉了解不同旋律的演奏技巧,按照他们的实际演奏水平提供伴奏乐曲,从而检测他们的基本功;三是组织学生开展合理的伴奏训练,从而熟悉各个风格乐器的伴奏手法,更加系统全面地提升他们的基本功。通过强化基本功训练,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充分表现作品的美感,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基于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能够了解到,从古至今琵琶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和文学、历史、绘画等其他文化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属于文化集合体,演奏者自身如果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琵琶这门艺术的审美视角就会更加广阔,审美能力相对更强。我国钢琴演奏艺术家傅聪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傅聪是我国著名的演奏家,他在演奏过程中对钢琴作品的创造性表现获得全世界无数听众和音乐专业人士的认可。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儿时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在傅聪小时候,其父亲傅雷先生便要求他学习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他对传统文化理解的越来越深刻,所以他演奏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为全世界听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因此学生所具备的文化修养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琵琶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常常要求学生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到演奏技巧的训练上,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修养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但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日常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意识,对于刚刚接触的新曲目仅仅简单了解后就立即开始演奏。即便在反复训练后可以做到熟练演奏,但往往难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审美角度重新分析和理解作品,借助于想象、视奏以及模仿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感特征,如此一来才可以确保演奏效果得以提升,同时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教学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和学生一起对文本展开分析:草原小姐妹是谁?她们做了什么?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借助于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对该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随后指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进行文本分析后,学生的脑海中能够形成相应的情境,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比如说第一节《草原放牧》,作者描写了暴风雪来临前姐妹在草原上放牧和跳舞的情境,所传递的是喜悦的情感;而第二节《与暴风雪搏斗》,作者描写了姐妹二人在暴风雪中奋力保护羊群的情境,创设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乐曲前后两节所表达的情感存在一定差异,唯有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才可以在演奏中准确传递出来。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视奏,从而验证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否到位,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最后应当要求学生多欣赏名家演奏视频,尝试通过模范大师的演奏丰富自身体验,再逐渐过渡到情感方面。可以说作品体验的过程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琵琶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更加关注和强调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来说,要深入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去品味琵琶作品中的文化、艺术、情感等元素,基于基本技巧、情感体验、文化素养等角度入手,让学生理解到审美能力提升对琵琶演奏的价值与作用,确保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赞珍.琵琶教学中微课的运用[J].大众文艺,2020(22):177-178.
[2]李维路.普通高校琵琶“辅修”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0(21):191-193.
[3]张帆.琵琶演奏的训练技法教学策略———评《琵琶演奏与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07):136.
[4]董蓉蓉.浅析琵琶教学中非技巧因素的培养[J].艺术家,2020(07):106.[5]朱苑菁.琵琶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J].黄河之声,2020(12):119.
作者:张佳静 单位: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