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课改工作策略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2001年,经教育部研究决定,并报国务院批准,于6月起正式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掀起新篇章。主要目标就是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转变,时刻关注培养学生素质,时刻关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新课改以来,按照“先实验,后推广”“先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中”的改革部署,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国推开,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全国覆盖[1]。2021年是高考综合改革和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带有决战性质的一年。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自治区)于2021年秋季第一学期启动高考改革。目前,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在14个省份开始实施,无论是“3+3”还是“3+1+2”,都将逐渐成为当前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主流发展趋势。至此,全国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区,已经达到21个。剩下的10个省(区),或许还将推迟新高考改革。当下,探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师教育工作的重大挑战与努力坚持,是新课改课程目标的客观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成才的关键,也是现代教师走向专业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课改正式实施已经二十余年,但从当前我国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师教育工作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面临很多困难。新课改实施者必然是教师,教师与教学课程存在一种共生、共存关系。首先研究解决新课改过程中涉及教师的一些问题势必将对新课改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教师对于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理念的适应程度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教师工作面临的挑战。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教材,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不只是作为教师授课的依据与范本,也是学生自我思考的指南。然而,新课程教材相对老旧教材而言变化非常大,很多学科老师短时间内不能充分适应。新课程教材新增的一些跨学科学习内容对很多教师而言形成了很大的心理挑战,说明部分学科老师需要引起充分重视,从而加强对教材的自主学习[2]。目前教师对于新课程教材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课程教材部分学科内容教学课时紧、进度快、教学研究任务难且不易完成。其次,采用知识模块和综合专题学习相结合的学模式是新课程很多学习科目的教材中新添加的内容造成了知识点与知识点相互缺乏连贯性,这也是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在教师对于新教法的运用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
首先,教师难以完全打破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新的教法虽然主张教师组织授课学生多层次进行专题讨论,但在实践层面上并不容易实施。新课改要求授课教师将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要有更多在课堂上大胆开口说话、动手进行实践的学习机会,这就必然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极强的学生课堂活动驾驭能力和课堂组织协调能力。其次,教师很难完全打破以往传统的课堂授课组织模式。新教法提出的新要求是教师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快速完成“提出问题——深入理解——最终掌握”,对教师备课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最后,教师不能完全主动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技术手段[3]。传统式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围绕一块黑板运转,黑板也是老师面向学生传授教学知识的重要媒介,但目前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技术手段,但由于有的教师对这些教学设备不能熟练运用,导致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少之又少,一般是为了应付教学检查或参加比赛,可见加强教师对于新媒体教学的应用也是非常必要的。新教育理念以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与传统侧重于追求单一知识传授不同。目前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核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形成固化角色,在推行新教育理念上造成很多障碍,使师生难以转变角色定位。同时,很多教师没有完全能够吃透新课改精神,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在如何服务现代学生上,传统“师尊生微”的教育思想依然存在,在这种社会认识形态支配下,学生的主体性容易被教师忽略,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明显。受制于目前中高考,很多教师依然以对学生考试能力的不断发展为工作重心,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教育实践经验,还要求教师独立思考,能认真解释、反思课堂教学并不断加以完善,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工作的三个对策
新课改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4]实际上,新课改的目标就是我国教师教育工作指南,也是我国教师通过专业化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始终认为,面向新课改这一新背景,新目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能力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大考验。
(一)不断增强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综合驾驭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明确新标准设计者的意图。新课改以来,在实施方法上和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老师难以适应。但是基于新课标,广大教师群体仍需对于教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感悟与运用。因此,大多数教师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定位,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发现自身不足,加强培训。其次,新教材的编写是以专题演示的形式进行模块化,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实用,对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对此,教师需要改进对新教材的研究,使自身能够掌握教材知识点内部联系。同时,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要为终身学习设定目标,努力适应时代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拓展教师对新教法的认识首先,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备课组作用,提升教学备课技能。备课组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各个教师相互合作及参与交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就各个学科而言,新课程明确要求学科教姚锬玫/新课改下教师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师加强学科课程的资源整合。这样才能有效拉近各个学科知识距离,有效消除学科教师因为产生跨学科学习问题造成的教学知识体系盲点,促进各学科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对于各个学科来说,由于学科教师在教学智慧、教学备课技能、知识体系结构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每个教师应尽可能根据要求,对教学资源整合,使每个备课人的教学优势资源整合成集体教学智慧,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备课技能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其次,校本研修也可以是一个学习途径。学校可以加强校内外精品示范课的组织开展和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校内示范课的一个关键在于质量,校内示范课的组织开展,既能直接起到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也不会加重重点学校骨干教师工作压力。除了校内的交流活动,学校还可以考虑尝试开展与外校的交流学习活动,选取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一个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到新课改成果显著的学校观摩、学习,因地制宜在本校实践,或者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情况邀请外校、外市,甚至一些来自外省的重点学校以及教育专家和本校骨干教师交流。
(三)不断提高教师对新教学理念的认识填鸭式教学是传统应试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观念,学生必须按照任课老师的教学要求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促使许多教师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课程观,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课程观,因此,更新教师对于课程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与教学改革相关的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培养,因为教师是新课改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教育观与学生观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而决定改革的成败。所以面临新课程改革,教师在及时改变旧的课堂观念的同时,对学生视角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课改,面对课改以后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课程编排的变化,教师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时,必须经历一次教育工作角色的转换。在这个历史新形势下,教师的转变必将成为事实。
作者:姚锬玫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课改工作策略2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体育的意义被挖掘与高扬。面对时代的呼唤,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每一位体育人必然做出的回应。2021年8月,笔者从教师转型为市中小学体育教研员,转型的第一件要事即起草《衢州市2021-2025年中小学体育教研工作思路》,随即在原衢州市祝芳名师工作室(系2017年衢州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于9月27日组建成立了“衢州市中小学体育课改研修团队”。其用意是将原名师工作室相对自由、相对民间、相对不够系统不够规模的样态进行升格,从区域教研的立场扩大培养面、提升系统性,坚定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省级课程指导纲要,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时代下的课程改革与教学转型,追求“上好体育课”,呈现优质体育教育。现将团队建设的策略机制等进行介绍,与更多的名师发展共同体交流经验,共享共进。
一、课改研修团队的组建与运行
按照“自愿报名—学校审核—县区教研室选拔推荐—市教研室审核确认”的程序,遴选一批有情怀、有能力、想发展的一线教师组成研修共同体。第一批成员48人,来自衢州市6个县市区中小学校以及市直特色示范高中。根据区域与学段分五个小组:柯城小学组、联合小学组、柯城初中组、联合初中组、高中组。团队由市教研员直接管理与指导,并将各县区教研员、市中小学体育名师设为团队顾问,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培养周期为五年,实行“可进可出”制度,围绕十大研修任务与“八个一”考核要求,不合适的及时退出,合适的适时引入,确保研修团队的先进性与战斗力。
二、课改研修团队十大研修任务
研修团队的建设,实质上是通过“人”的培养推进“事”的落实。“事”有大事、小事之分,有要事、急事之争,有难事、易事之别。“大事”是从“立德树人”的全局与大局出发,呈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优质体育教育。实现这一大事,需要厘清当下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亟需突破的难事、要事、急事,同时又要找寻到容易操作的小事、易事,找寻到将难事要事化小、化易的路径。基于上述思考,出台了研修团队十大研修任务(表1)。三、课改研修团队“八个一”考核要求本团队的研修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每月15日晚上定为研修团队网上论坛时间,按主题分组轮流主持、主讲、点评,并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网上论坛;二是实行每周分享制,鼓励团队成员将日常所学、所思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上传到钉钉群分享;三是线下研修,原则上团队内部一学期确保两次。其他市内外教研培训活动,研修团队成员优先推荐参加。结合研修任务与研修模式,出台“八个一”考核要求,具体指“每周一分享、每月一论坛、每学期一本书、每学期一节公开课、每学期一单元计划、每学年一论文、两年一课题、三年一台阶”。每学年一考核,并将结果反馈到当地,在评优评选及学习机会的安排上优先考虑。
四、研修任务与考核机制的逻辑用意
(一)研修大单元与大概念的用意
十大研修任务直接拉高研修团队起点,从课程改革最迫切需要建立的大单元计划着手,破解以往教学碎片化、随意化、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引导教师建立依据大单元开展常态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运动爱好与运动专长,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提供优质体育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要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大单元计划,绕不过的学术性专业挑战是学科大概念,倘若教师能从大概念的高度来审视运动学习中的各种基本技术、组合技术、战术等,就容易从高处建立统摄性意识,提高教与学的意义与效益。比如研制球类大单元,有“进攻与防守”这一大概念统领,那么,所有的个人进攻(防守)技术、团队进攻(防守)技战术,其实质都是在创造进攻或防守的空间时间机会,形成攻防博弈的意识与能力,这就容易将各类技术进行结构化关联,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发展学生的项目整体性理解以及运用能力。具体在教授技术时,也能从大概念高度把握教学。如教授变向运球突破技术,关注的焦点就不只是转体探肩、跨步护球等具体的动作方法,而是让学生理解变向运球的意义在于通过方向、速度、幅度、节奏等的变化以摆脱防守,创造有利的进攻空间——类似大概念一旦建立,学生就容易形成由此及彼的迁移运用能力。当前,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体育学科究竟该如何研制大单元、有哪些大概念、如何发现与提炼大概念等类似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比较薄弱,值得研修团队迎难而上,将这一重要的也是急迫的事情提上研修议程。
(二)研修课堂教学与观评课的用意
课堂教学是推行“教会、勤练、常赛”模式的基础,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要凭借课堂这一主阵地才能有效施展,照见教师的职业情怀、专业技能、教学理念、教育素养等。而育人理念的革新、教学理论的发展、评价机制的变革等使得课堂教学的范式不断变化。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学转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好课的标准也在与时俱进。如浙江省在原一节体育课7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又于2021年9月提出课堂教学转型的四条标准: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学评价精准化、教法学法问题化。面对转型的呼唤,课改团队理应做先行者。具体策略如:每次研讨有课堂展示、大单元课堂教学实践、每学期人人一节公开课(结合大单元计划)、每学期优课推荐、阶段性深度磨课、人人参与观评课、人人写阶段性课堂教学反思等。基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面向高中全学科的“双新”(新课标与新教材)研讨活动背景,课改团队提出“双优”行动,以“优化大单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转型”为抓手,着力推进大单元、大概念、课堂教学、观评课等研修内容的落实。
(三)研修体能的用意
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下,健康体能被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体能成为中小学必修必学的课程内容。体能理论的发展日新月异,功能性体能在竞技与健身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学校体育教学领域还未普及。体能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五大身体素质上,甚至只是应对体质健康与中考项目的重复性训练,其弊端是只重视“肌肉”的刺激,忽视“动作”的优化与功能的建设。显然,这样的追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健康体态、健康体能的需求。以体能理论研修为推动,结合体能单元与课例的研讨、室内外体能操创编、体能动作测评等,不断提升教师的体能理论素养与专业运动指导能力。
(四)研修体操的用意体操作为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已日渐式微。在追求优质体育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体操应该回归校园、落户课堂,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针对儿童的身心特征,重点在小学阶段普及体操教育(中学阶段呼吁开展至少一个模块的体操选项教学),包括体操大单元构建、体操课堂教学实践、课例研讨与推广、场地器械优化、体操大课间及全员运动会展示等。根据课标导向,还应淡化竞技体操的固化套路模式,强化教育体操的基础性、多样性、合作性、探究性、挑战性,让儿童能亲近体操、热爱体操、学会体操、终身受益。
(五)研修运动技能评价的用意
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之一是要从“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是否教会了以及教会在程度上的差异,课程标准以“学业质量标准”的形式给予了引导。上海体育学院领衔的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出版了《青少年篮球运动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等系列丛书,北京体育大学领衔研制出版了《全民健身少年儿童篮球运动能力等级评定标准》等系列丛书,但上述标准要具体应用到学校,仍需要区域教研部门主动作为,在参考的基础上做出二次研制,使标准真正适合于地方与学校,并以标准为纲,进行区域性体育教学质量的检测与评价。组织课改研修团队先行进行标准的学习、研制与论证,并选择试点学校进行试行,进而形成区域性技能评价方案,推进区域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述任务既是研修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主体,能够推动体育教师教科研能力等素养的全面提升。
(六)实施“八个一”考核的用意
加入课改团队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使命,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快速成长,更需要以个人和团队去影响更多人的发展。研修任务加研修考核的“双拳”出击,便是在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加逼迫式成长。“每周分享”作为“八个一”的第一个考核内容,可谓从小处(小事)着手,推动大事要事的连锁性落实。要求不少于100字,周末之前上传到钉钉群,组长做好登记并选出每周最佳,同伴之间可互看互学。“衢州体育教研”公众号也及时进行“每周分享”的推送,既宣传了课改团队,也激发教师写出更有价值的分享。截至2021年学期末,课改团队已完成了17周分享,老师们在一学期内写了18篇文章(第一篇为开班所获),而且每篇分享平均字数达到1000字。每周分享推动着体育教师每周必须留出时间进行独立反思与写作,生动反映出老师们日常读书、研讨学习、教学实践后的输出,也使团队内部及时了解课改成员在认知与能力上的进阶程度,营造乐学善问深研的氛围。“通过有价值的输出倒逼有意义的学习”——这便是每周分享(写作)的最大意义。有意义的学习包括进行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的阅读、研制与实践大单元计划(包括理解大概念、核心任务、关键问题等)、体现教学转型的公开课检验、论坛研讨、观课评课等。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遴选,而是为了激励,激励人的信念、信心、勇气、智慧。衢州作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上缺乏区域优势,更需要研修团队立足本地培养,加快发展。五、目前取得的成效“衢州中小学体育课改研修团队”成立不到4个月,展现出的生命力以及得到各方的关注支持,让人备受鼓舞。如“每周分享”越来越有内涵,这是“真学真做真研究”后的自然产物,许多教师利用深夜、凌晨、周末等休息时间输出有质量的作品,衢州市教育局主办的《衢州教育》已连续两期刊登了17篇团队成员文章,并配发编者按,有2篇文章已处于专业杂志审稿期阶段。举办了6次线上论坛、2次线下活动、10余次小组与区域辅导活动。初步完成了5类项目的第一个大单元计划,近30人次进行了专题报告。深度磨课3节,其中2节被省教研室“天天公开课”录用,2节将面向市内外展示。3所高中学校创编了室外体能操并展播。在课改团队中建立宣传小组创建“衢州体育教研”公众号,目前已发布30多篇内容,积极传播体育人的故事、体育教育的意义与成果等,总阅读量超过5万次。课改成员深度参与各县区教研员组织的调研活动、教学活动评比等,一定程度上检验与推动了教师们的能力,发挥了课改团队的辐射引领作用。2022年将承办“长三角体育名师工作室联盟启动活动”“浙江省普通高中‘双新’研讨活动”等。三个多月的实践,可以看到特别肯吃苦、特别肯干事的体育教师,一旦投身于系统的研究实践中,便能焕发出强大的专业发展潜力。当然,还有许多研修任务还未展开,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继续深入。但我们相信“事在人为”,着力培养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体育之大事就有蓬勃发展之望。
作者:祝芳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课改工作策略3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工作,并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将教学、学习、实践融为一体,确保课堂教学任务又好又快完成。本文在梳理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和改革要点的基础上,指明了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内涵
所谓“教学做合一”,指的是基于实践完成教与学任务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主体,还是学习主体,都要践行相教相学理念,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传授理论知识,组织实践活动,顺利完成从教到做,做中学的系列化教学任务。既能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又能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技能,取得“教、学、做”共融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启蒙教育环节渗透了“教学做合一”思想,使幼儿在课堂的中心地位得以突显。幼儿主动参与实践,并从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持续获取新知。既能开发幼儿的心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淡薄
当前,一些教师过度追求教学结果,导致课堂过程式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忽略,如果幼儿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等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幼儿在日后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中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幼儿的进步。
(二)学习兴趣较低
部分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论是知识吸收,还是活动参与,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较差,长此以往,“教、学、做”关系逐渐分离,难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长远来看,幼儿的学习意愿不高,这对幼儿日后发展会起到阻碍作用。
(三)实践环节缺失
学前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工作非常关键。现有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实践教育教学质效短期内得不到提高,就会相应加大应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阻力,最终降低学前教育课改的成效。
三、学前教育课堂改革要点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时,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革实践期,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强化综合素养,尽可能消除改革阻力,为幼儿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并帮助幼儿减轻学习压力,调动幼儿的学习意愿。
(一)创新教学理念
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渗透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勇于接受新事物,顺应新教改趋势,将最新教学思想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从而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思想被用于教育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为抽象知识形象化讲解提供工具,进而启发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创新创造力;在实践环节,教师要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实践内容,从而激发幼儿参与实践的兴趣,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要在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做好创新准备。幼儿园要加强教师培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操作能力,使教师在“教学做”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晨美智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幸福新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