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道德教育理念探析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道德教育理念探析3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道德教育理念探析3篇

道德教育理念探析1

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融入德育、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同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来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有效达成基础教育领域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

一、把立德树人融入德育环节

把立德树人融入德育环节,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建立起长效机制非常重要和必要。学校的党团队建设、校园物质和文化建设、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班会、家长会等活动,都要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容,实现规范化、实操化和机制化。基础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要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如升国旗、唱国歌,结合时政开展团队活动和主题班会,不能走过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协调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和学校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上相向而行,强化学校立德树人目标。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工作长效机制之中,就要建立健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过程性成长的大数据档案,其中,包括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要明确学校和教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及其业绩考核办法,调动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评价机制建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构筑思想“长城”,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作为引领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真正促进学校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科教学

在基础教育领域,文化知识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学科教学起着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立德树人教育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识建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判断和思想品德,有利于提升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在教学中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运用思想道德课程知识的优势,科学解读思想道德知识的基本概念,积极开展立德树人教育;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结合时政,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要结合党史国情知识,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拓展思想道德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如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整合地方特色德育课程资源等。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环节中。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立德树人的知识比比皆是,因此如何做到润物无声非常重要,如语文教材的选材很重要,但是教学的用材更重要。同样是学习鲁迅,学习鲁迅是“永远的批判者”没有错,但是必须了解和理解鲁迅所生活和战斗的时代,对旧中国的批判是鲁迅的担当和伟大之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什么精神,应该是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习中对学生兴趣爱好、毅力意志、行为品格的磨砺和形成,都是立德树人的实践。同时,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综合类、实践类课程中。目前,教育部通过了许多综合类和实践类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国防教育、书法教育等,在这些二类课程教材中,也要注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例如,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要积极挖掘各学科立德树人教育内涵,制订各学科立德树人渗透计划,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最大优势,让立德树人教育走进学科课程,走进学生心灵,通过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融入学科知识中,打造完整的、有机的学科知识体系。

三、把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环节

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丰富多彩,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再强调立德树人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为立德树人目标融入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抓手。要加强中小学立德树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立德树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通融、相互补充的有效社会实践环节,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教育机制。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思想认知走向身体力行,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实践中,基础教育领域要牢牢抓住三个融入环节,才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李祥吉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教育局副局长

道德教育理念探析2

专业课程的教学既需要围绕学科知识体系组织,也必须将“坚定的爱国情怀、健全的人格品质、良好的社会责任、丰满的人文精神”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一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建筑学专业作为一个兼具工程技术与人文背景的学科,自1671年法国皇家建筑研究会暨建筑学校成立,设立建筑学专业正规教育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情操与工程技术结合就是一项延续了三个半世纪的传统[3]。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国内高校,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在教育全过程中贯穿“立德树人”,培养能够“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的要求[1]。

一、建筑设计课程中思政教育的三种探索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主干系列课程,通常贯穿建筑学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包含从建筑设计初步至各类型建筑设计、设计实践、毕业设计的系列课程,通过延续4至5年,从简单渐趋复杂的以设计实践为核心,结合理论探索的教学方法,综合引导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对于这样一个贯穿建筑学专业培养全期的核心主干系列课程,如何做好“思政”教育呢?对这个问题,国内的建筑教育界进行了很多思考,并展开了实践探索,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倾向:第一种倾向,立足本校的特色课程展开,主要是立足于本校的专业培养方向,选取特色性建筑类型,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展开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在特定建筑方向上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4,5];第二种倾向,系列专业课程与思政类课程同步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教学全期的思政教学体系和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选取合适的设计课题,将思政内容融入设计课题任务,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无缝对接[6-8];第三种倾向,通过将思政内容融入职业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知识,通过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原有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强化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通过“立德树人”,从而坚定其成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的信念[9,10]。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已经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进行了思政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从优选特色建筑类型、同步教学到融入教学内容,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思政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有效的方法体系,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但是,我国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单纯地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导向的思政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的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不仅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的价值目标进行解读[11]。因此,在课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拓展思政教育的内涵,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添砖加瓦,为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建筑设计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在课程中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落实指示的有效手段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合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因为,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价值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第四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环节”。

(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内容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依据核心价值观的趋向,将其倡导的核心价值进行凝练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1.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规范其个人行为,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这个层次使学生能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忠于职守、克己奉公、诚实守信、互相尊重、和睦友好。2.使学生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目标,将其作为个人的人生价值认同,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通过这个层次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意志自由,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和社会的公平正义。3.使学生认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将其融入个人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价值诉求中,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通过这个最高层次,使学生能够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人民当家做主、社会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政治、物质、文化、生活的价值诉求。

(三)建筑设计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建筑设计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在于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内容进行融汇提炼,分解后与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主要的教育路径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提炼出“树立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个人人生价值认同”和“个人职业发展与人生发展的价值诉求”三个培养的具体方向,并重点提炼出“中国梦”“人生梦”“职业梦”的三个理想教育目标,进而落实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文脉教学”“基于人生价值的职业道德教育”“基于职业责任的个人价值教育”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中,从而与课程教学内容深入融合(详见图1)。

四、建筑设计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根据建筑设计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建筑设计课程重点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文脉教学”“基于人生价值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基于职业责任的个人价值教育”三个具体方面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文脉教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忠于职守、克己奉公、诚实守信、互相尊重、和睦友好,这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通过在课题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要素,通过课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理解、融汇、提炼后融入设计理念当中,通过传承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传统文化的文脉,从而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学生能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化为人生理念的内在,从而达成“中国梦”教育的目标。

(二)基于人生价值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专业工程人员来说代表着其个人人生价值的认同,一个具有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意志自由、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工程技术人员,才能够“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1]。工程技术事业是枯燥的,需要有从业者长期的奉献精神和遵纪守法、不断进取的信念,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因此,通过教师指导,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法规意识和程序意识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目标与个人的职业道德融合,落实“人生梦”教育。

(三)基于职业责任的个人价值教育

职业责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认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将其融入个人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价值诉求中。这是在前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人生价值教育基础上,让学生树立自身职业发展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人民当家做主、社会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价值诉求。针对这方面,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进行设计理念、设计目标的把控,让学生将如何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纳入建筑设计目标和理念中,从而落实“职业梦”教育。

五、展望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指示,并不能简单地将思政课程内容分散到课程中,而是必须围绕课程本身的学科知识体系组织,将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行分解提炼,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向出发,丰富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提升为知识、技能、理论和思想的全方位培育。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的总要求[13],并且明确“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13]。其实从我国高校各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而言,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就是通过“立德树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因此,在专业教育中,将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价值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就能够做好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

作者:朱星平 单位: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道德教育理念探析3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学校要重视营造德育环境,把德育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在因势利导,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较为发达的环境中,具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很多学生还具备一定的特长,使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才能的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但也有少数学生受到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的影响,虽然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与享受,但是在此期间,网络传递的良莠不齐,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差。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体现出了不一样的价值取向。

(一)个性展示与团队合作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他们的个性更加鲜明,自主意识更加强烈,突出表现为在生活和学习中,喜欢展示自己的特长,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例如课堂分组讨论过程中,有些小组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在团队与个人发生分歧时,往往坚持个人观点,不去考虑团队的结果,导致不能发挥团队的力量。另外班级宿舍管理过程中,就寝时还在打游戏、看视频,不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这些都是不能兼顾个人与团体的表现。

(二)利己主义与无私奉献之间的冲突

多元价值观开始进入校园,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而校园里学生的价值观也逐渐趋于功利化。例如在各级学生干部的竞选过程中,部分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影响选举,导致选举失去公平性,成为学生干部后,不是把服务同学作为工作宗旨,而是为了在奖学金评比、入党、评优等过程中获取利益,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把个人享乐放在首位,不想通过努力去获得成绩,导致了校园里攀比、拜金等思想横行,近年甚至出现了校园贷、套路贷等恶性行为,这些都给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由于教育管理方法不同于中学阶段,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与中学有很大区别,学习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考试及格就行,这种思想往往导致学业跟不上,更严重的情况会面临留级或退学,当学生在学业上遭受挫折时,往往表现为在学习上一蹶不振。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时,不是通过努力去追赶,而是选择逃避,有些学生开始沉迷网络,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成为他们生活的重点,而忽视大学是知识积累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一旦遇到挫折,会更加消沉,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迷茫,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孟子在孔子关于道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儒家道德价值根源作了进一步完善,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个人,现实的世界就是道德的世界,个人道德的缺失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外界的各种诱惑导致个人道德失衡。个人道德的提高需要教育,针对新时代德育工作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建立道德教育体系,养成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高度凝练,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完美体现。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渗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首先学校要在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张贴宣传海报,以多种形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人物或者故事的形式进行呈现,宣传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次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核心价值观,做到牢记于心,外化于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个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新时代很多大学生缺少理想信念,不愿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就是得过且过。理想和信念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理想是目标,信念是动力,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好的途径。中国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的成果,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史国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以史树德、以史增智、以史育美、以史创新,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主力军,实现中国梦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也是每人中国人的理想,作为大学生更应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以《大学生行为规范》为标准的养成教育

《大学生行为规范》对大学生日常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标准。目前,学校里仍然存在很多不文明行为,例如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打架、夜不归宿等情况。《大学生行为规范》就是针对校园内各种不文明现象而出台的规范化要求,它从课堂上、图书馆、会场、食堂、宿舍、网络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大学生行为标准,很多学校还根据《大学生行为规范》出台了自己的校纪校规,更加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应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完善自我,从而影响他人,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照标准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四)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从进入学校到毕业,会面临学习、生活、恋爱、交友、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重点问题,很多学校在学生入学就会进行心理测试,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制定解决方案,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由老师及时疏导,对于部分问题严重的学生会采取心理干预,让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健全的人格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以学生为中心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孟子十分重视德育环境,主张把学生置于良好的环境中,用环境影响个人,让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础,同时社会通过各种媒介传递价值观,对于个人的品德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作为直接的教育场所,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有责任去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形成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一)重视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养成健全的人格。家庭的道德教育要从身边开始,通过爱心教育,培养他们爱家、爱国的情怀;通过礼仪教育,以自己文明礼貌为榜样,培养他们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通过劳动教育,让他们积极参与劳动,了解生活的不易,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通过父母良好的言传身教,培养他们勤奋、勇敢、善良、正直的良好的品格。

(二)优化社会文明环境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收信息,媒体的宣传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及时推送国家最新的思想和政策,宣传先进典型。例如在抗击肺炎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感人的先进个人,他们中有党员干部,有普通群众,还有一大批90后,甚至有很多人牺牲在抗疫一线,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给所有人传递了正能量。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以先进的个人为榜样,坚决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树立大学生的形象。

(三)营造校园德育氛围高校要把校园建成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打造一支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正向引导与影响,不应仅仅局

限语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运用校园环境的过滤功能与共创共享功能,全方位完善思想教育体系。强化学校的内涵建设,利用好校园里的场所,让校园文化与环境融为一体,以生动的形式开展道德教育。德育的关键在教师,学校要注重德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让老师了解最新的德育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把专业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新时代特色,一起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家庭、社会和学校每个部分都不可或缺,只有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才能让德育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田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4).

[2]朱力影.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3]韦永强.马雪丽.新时代视域下道德基础与思想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

作者:郑天恩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