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数据化的交互信息正在深刻的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97亿,其中10-19岁和20-29岁两个群体占比分别达到19.3%和21.5%,居所有年龄层段前两位。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存在道德意识弱化的问题,致使出现很多网络攻击和暴力现象的发生。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在努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如何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以及大学生如何在网络中坚守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底线,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规范和调节网络行为和网络关系的社会准则。网络道德是顺应时代需要的产物,是规范网络社会秩序、协调网络社会运转的基本保障[1]。网络道德通常包括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行为四个部分,网络道德认知是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理解,网络道德情感是通过认知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网络道德意志是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事件鉴别和选择能力,进而产生相应的网络道德行为。

二、网络道德的特点、现状

1.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多重且模糊“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播,对于网络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也失去应有的标准,对待同一性质的网络事件,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却有所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也不同。他们在网络世界往往根据个人对于事件人物的喜好去判断事件的好坏,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存在多重标准。另外,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对网络事件认识并不深刻。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对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会产生怀疑,这种情景下他们大多人会采取从众行为并没有认真思考事情的本质,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行为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信息交互形成的价值观念对尚未完全形成统一价值观的大学生也带来一些冲击,对于同一信息,面对网络上多重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可能会陷入迷茫,甚至出现对于事件的判断失去正确的道德标准现象。

2.网络道德情感丰富且有传播力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网络的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互动的平台,他们在微博、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上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促进和丰富了大学生情感流露和情感体验。信息化时代加速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的情绪不同,当某一种情绪成为网络主流时,这种情绪传递模式打破了单向模式,一种情绪可能面临多种互动模式,因此加速了网络情绪的传播能力,传播的范围也随之变大。大学生也将网络作为情绪宣泄的重要平台。

3.网络道德意志脆而不坚虽然大学生普遍认为应当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约束网络言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但仍然有许多大学生存在难以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渗透和影响,降低了对自己的网络道德约束。有学者对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进行调查显示,35.80%的大学生总是能自觉遵守,57.21%的大学生多数情况下能自觉遵守,还有5.68%的大学生有时无法遵守,131%的大学生很难做到自觉遵守[2]。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存在一定的好奇性,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自控力降低,容易产生一些道德失范行为。

4.网络道德知识匮乏且知行不一虽然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交平台,但是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如何正确的使用,如何规范自己网络行为,如何规避网络带来风险等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并不熟悉,即便了解部分网络道德的要求,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也很难抵御诱惑,道德认知、评价与选择难免混乱,其内心的道德冲突频发,继而产生道德行为困境。在面临这些网络困境时,有时会错误的认为网络环境不需要承担行为后果,失去了应有的道德判断标准。

三、网络道德问题原因

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促使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络道德问题,针对网络道德问题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类。

1.内部原因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是矛盾的,半成熟、半幼稚的,思维是以水平还较低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思想方法上具有片面性及表面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人格上,缺乏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无法具有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在网络面前容易迷失自我或者因为所谓的“友谊”“感情”而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断,在群体压力下,从而产生从众心理。自我满足的进行语言暴力攻击行为,以此发泄自己情绪,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导致网络素养的缺失。

2.外部原因(1)文化冲击。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容易被一些“饭圈文化”、“网红文化”所影响,导致大学生很难被主流文化所吸引。互联网上庸俗的“恶搞”、不健康的信息正挑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这些不健康“文化”的蔓延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大学生在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容易迷失自我,在虚拟世界中会产生所谓“主流”行为。(2)家庭教养。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中,网络行为的引导和教育是较少的,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倾向于规范孩子的现实行为,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个人言行。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和难以监测性,父母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知之甚少,引导其网络行为存在一定的困难性。此外,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一定的自由度,导致网络道德教育变得更为复杂。(3)学校教育。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网络专题教育的并不多,网络文化育人理念近年来虽常被提及,但并未形成统一系统的工作方法,加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加剧了教育主客体之间话语体系思维认识的差异性,促使教育者很难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扩大了师生之间的代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沟通难度,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四、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崭新的平台,大学生通过自媒体能够及时快速地掌握世界各地的信息,也可以自由地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为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提供了更为快捷、有效的教育载体,扩宽了教育渠道,也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不少学者针对减少大学生失德行为主要是从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层面提出的建议,笔者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如何减少网络失范行为,为广大大学生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健全网络管理机制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亿万网民从网络中获得信息、交流信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受到重要影响。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使用客观真实、文明的网络语言,积极响应“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引导学生积极支持互联网企业抵制网络谣言的行动,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人人争做网络健康环境的维护者,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探索网络思政育人新机制建立专业的网络思政队伍,加强思政队伍新阵地,加强网络课程思政,将“网络云思政”与传统思政教育相结合,整合多方资源,深入布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坚守网络道德,利用网络阵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升网络空间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校园网络媒体的思想“粘性”和价值引领。

3.多方合力,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在促使学生对网络失范行为形成正确认知,让广大大学生要严于律己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免受网络伤害前提下,要引导广大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可以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形式,创建风清气正网络文化氛围。学校和家庭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学校应该主动和家长沟通,提升家庭网络教育意识,告诫家长监督孩子,父母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去教导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并创造良好成长环境,从而减少网络不良行为。此外,社会支持、大众媒体等都是影响网络行为的因素,社会要注重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创造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大众要完善和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规范其网络行为。PR

参考文献:

[1]温晨婷.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培育[D].合肥工业大学.

[2]高仲姣,程秀霞.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的问卷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4):9.

作者:胡新月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