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新闻采编创新发展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媒体融合视域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仅能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也能为传统媒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使新闻采编工作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1]。新闻采编是对新闻内容的收集和编辑,作为新闻生产链上的核心环节,新闻采编工作决定了新闻产品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从新闻记者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新闻的采编理念与工作方式必须符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本文结合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融媒体视野下新闻采编的创新发展路径。
1融媒体视野下新闻采编的工作现状
1.1融媒体内涵与基本特征融媒体即是多种媒体的融合形态,其内涵是以报、刊、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面对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采取的一种转型升级策略,应用强大的信息技术整合新旧媒体的内容资源和传播渠道,将多种媒体的功能融合为一体,形成优势互补、资源聚合、数据共享的一体化全媒体矩阵。融媒体的基本特征是以互联网为媒介整合各种不同媒体的组织机制、传播形态、媒体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共享性,媒体间的资源通过融媒体中心进行共享,用户、内容数据互通,用户画像数据共享,大小屏业务互动,有效提升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效率;第二,平台化,媒体融合的媒介基础便是网络云平台,基于平台上的云服务运营系统,形成丰富的平台生态服务;第三,互动性,融媒体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以社交媒体为重点渠道,网络用户可以深度参与到媒体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整个过程;第四,移动化,我国进入移动信息时代,当前用户移动阅读习惯已经养成,媒体信息传播逐步向移动网端流动。
1.2新闻采编的工作现状当前,新闻记者的采编工作在融媒体语境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闻信息载体更加多元。融媒体将传统媒体信息网与新媒体信息网进行整合,形成报、刊、台、网的集合传播矩阵,既有网站、应用程序、小程序等自有终端载体,同时覆盖微信、微博、抖音、头条等多种新媒体平台。第二,新闻信息量越来越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信息发布与传播更加容易,网络媒体中的信息资源呈海量增长态势,新闻采编当前面临的是海量信息的搜集、甄别和整理工作,同时又在时效性上与用户的信息发布产生竞争。第三,新闻采编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当前的融媒体中心对新闻采编流程进行了全面再造,打造“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体系,并且能够提供一系列基于内容生产制作的工具,包括视音频微编、超高清流媒体矩阵、超高清轮播、超高清快编、精编、视音频直播拆条等。在融媒体中心,新闻采编能够实现多渠道线索汇聚、协同指挥、远程连线、可视化呈现等,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采编方式。
2融媒体视野下新闻采编面临的困境
2.1新闻时效性竞争力不足近年来,由非专业的普通民众抢先媒体机构发布的信息并不少,并且其兼具趣味性、接近性和可读性,能够第一时间传播开来,这样一来,专业媒体得到消息后再赶赴实地进行采访并进行报道的新闻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专业媒体的新闻采编流程工序复杂也造成新闻时效性竞争力不足。以党报新媒体为例,第一步,记者得到新闻线索后进行采访与资料搜集并写成稿件;第二步,编辑对新闻稿进行内容编辑;第三步,校对人员对编辑后的稿件进行校对检查;第四步,新媒体编辑对校对后的新闻稿进行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改造。完成上述工作后,最后交给审核部门把关,得到同意签发后再发稿,整个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
2.2议题设置的吸引力不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着社会敏感事件,并且形成了一个“个人编发、公众交流”的巨型舆论广场。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对于引导舆论、化解“热点”舆情和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具有重要意义。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议题设置要做到使媒体议程与群众议程相互贴合,既要传播党的声音、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又要关注群众利益、回应百姓需求。部分新闻媒体不注重寻找群众信息需求与新闻宣传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导致新闻的阅览量较低。新闻舆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媒体所设议题与受众相关性越大,议题设置的效果就越好[2]。因此,新闻媒体进行议题设置,一定要充分考量受众因素,避免出现“曲高和寡”的议题,保持与社会大众同频共振,使新闻议题成为公共议题,让党的声音真正走进百姓心里。尤其对一些宣传性较强的新闻题材进行采编的时候,记者一定不能忽视基层民声,要深入老百姓的关注点,进行精准的议题设置,把满足宣传要求和群众需要的新闻及时采编出来。
2.3媒体融合中重“相加”轻“相融”媒体融合是一个艰难的质变过程,新闻采编做到“相加”容易,但是真正实现“相融”则十分困难。目前仍有一些媒体在融合改革中拘泥于原来的机制,自我开放程度不够,只是基于自身原有的媒体要素来与其他媒体进行整合,比如一些报纸媒体更看重渠道,参与媒体融合只为寻找更多的输出口;沿用原来纸媒新闻采编的模式制作网页版新闻,在其他媒体渠道中发布,对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不怎么重视;融媒体新闻采编人才队伍匮乏。媒体的开放性不足,媒体融合尚需深度,使得新闻采编仍沿用过去的观念,没有以融媒体思维来调整资源配置和采编模式,更没有全面激发融媒体在采编流程中的活力。
2.4新闻采编深受“流量”评价困扰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走向网络化运营,流量成为重要的新闻采编效益评判标准。流量和新闻采编人员的绩效挂钩,必然会影响到采编人员的工作心态。在绩效激励的刺激下,一些新闻采编工作者高度看重内容的浏览、评论、点赞和转发的数据量。虽然“阅转赞评”等流量数据的确能够反映出新闻的传播热度,但是新闻采编不能“唯流量”,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过度看重流量数据,会损耗新闻采编的职业主体性。真正的“流量逻辑”不是盲目地追逐社会热点、跟风炒作,而是以舆论引导、服务群众为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坚持主流价值引领采编走向。
2.5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仍待提升融媒体视野下的新闻采编工作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也应该与时俱进。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范围涉及信息收集、处理、甄别以及排版等多项内容,而融媒体时代的采编创新不仅涉及对新闻内容的创新,更包括对于形式的创新,创新也是新闻记者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3]。但是目前一些新闻采编人员把创新等同于简单的对新技术的使用,对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业务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融媒体时代的采编人员需要在“万物皆媒”的信息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在信息网络中快速判别新闻定位,以新的媒介形式来呈现新闻内容,才能圆满完成采编任务。
3融媒体视野下新闻采编的创新发展路径
3.1增强时效:利用一体化移动采编平台提升采编速度融媒体视野下的新闻采编是媒介技术与采编手段的融合,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打造一体化移动采编平台,提升新闻采编的效率。采编人员通过移动平台,实现移动采编办公,随时随地进行素材拍摄、素材上传、稿件创作、视频编辑、移动直播等工作;实现实时协同生产,不同岗位可基于具体工作目标或事项,快速跨岗位、跨部门沟通协作;实现审核移动化,无论身处何种紧急情况下,媒体审核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移动采编平台完成选题、文稿和素材审批,追溯定位到稿件审核的审核人员及其审核意见;实现外采现场远程连线,当记者在外采访时,可以直接将现场情况回传给融媒体中心并显示在大屏上,能够支持多人同时视频连线[4]。
3.2精准采编: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的新闻需求新媒体的“用户中心”深深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新闻采编应该精确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让新闻采编更加“智慧”。首先,新闻选题精准对接受众需求。采编人员要学会查看大数据技术生成的新闻数据分析,根据关注度、评论量、转发量等数据来研判热点话题,挖掘新闻线索。当然,大数据技术也可以实现智能汇聚、智能决策、智能送达、智能推荐,让新闻选题更快速、更精确。其次,应用智能编辑功能精准对接受众的阅读心理。在编辑阶段,工作人员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编辑、智能写稿,除了能提高效率,还可以让新闻稿件更加符合观众的阅读心理。大数据技术引入智能编辑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但是能为采编人员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加精确地掌握受众喜欢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一点,采编人员要格外重视,在工作中充分加以利用。再次,运用新闻追踪来提升采编技巧。大数据可以对发布的新闻进行监控分析,实时显示出访问量、点赞量、转发量、传播路径等,还可以监测出用户评论中的热点词汇,让采编人员更好地掌握用户的情感态度,提升自己的采编技巧。
3.3深度整合:构建“共享融通”的生产机制新闻采编的创新不仅是技术、业务的创新,更是生产机制的创新,构建“共享融通”的生产机制是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的必由之路。为此,可以从构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的生产流程两个方面入手。构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就要打破资源整合的封闭性。首先统一机构设置,将原有垂直中心的采编力量整建制转向新媒体,采编人员全面挺进主战场,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运维。其次规范职能任务,整合归并相应的媒体业务部门,推进媒体在机构、内容、渠道、平台、人员、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集中新闻采编力量,防止同质化生产和自我消耗。构建开放的生产流程,就要建立起统筹协调、高效互补的融媒体生产体系。首先革新通联模式,在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协同办公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整合各个媒体的采编力量,生产的内容服务于多个平台。其次建立梯级协同机制,融媒体一定要上下贯通,实现中央、省、市、县的新闻采编网络协同联动,彼此保持高度的开放与合作。其中要以优化调整机构设置为重点,以采编流程再造为关键,推动内容生产从传统线性模式向融媒体全终端生产模式转变,打造“共享融通”的生产机制。
3.4采编理念:以“用户满足”取代“满足用户”新闻采编理念要由“满足用户”转变为“用户满足”,“用户满足”是指新闻产品能够带给用户的信息满足程度,是用户对自我新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确证,一般表现为用户阅览新闻后的主观效果评价。如果用户认为得到了满足,那么其与该类新闻产品的接触行为便会增加,同时会对发布该新闻的媒体产生良好的媒介印象。所以,新闻采编一定要摒弃“流量焦虑”,树立“用户满足”的理念,从用户满足的角度来衡量采编的质量,这不是要求采编人员去迎合用户的喜好,而是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的用户黏性上下功夫,保证其在时效性、准确性、深度等方面能够让用户得到满足,从而对用户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理念的创新,要遵循主流价值导向为核心的原则,不急于一时的流量效应,用高质量的内容逐步加强用户黏性。
3.5提高素养:增进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新闻采编业务必须要达到实时性与高效性的标准,客观上决定了新闻采编人员应当积极应对媒体融合现状,对于新闻采编的传统思路做法进行灵活创新[5]。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会影响新闻产品的质量,人的进步必须要跟上技术的进步,否则融媒体设施建好了,但是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没有同时提升,还是无法生产出在新媒体领域广受欢迎的新闻产品。所以,媒体机构必须针对采编业务人员进行持续的、强力的、综合的业务培训,注重组织业务骨干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和体会,从策、采、编、发、审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新闻采编人员应将定期组织专题培训与常态化自我学习相结合,要让采编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平时的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主动分析优秀采编案例,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媒体融合视域下,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俗话说:“无考核不管理。”媒体单位要把采编业务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建立科学的激励考评体系,让工作人员感受到重要性、紧迫性。并且可通过考核机制激活采编人员拼搏向上的劲头,激发他们自我提升的动力。
4结语
融媒体语境下,新闻记者的采编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以创新发展为导向、以采编流程再造为关键、以转变新闻生产方式为动力、以技术赋能为支撑,初步构建起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新闻采编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员应对面临的工作挑战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安天杭.媒体融合视域下新闻采编工作创新途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2(12):19-21.[2]张桃英.党媒如何把握议题设置权[J].网络传播,2019(5):86-88.
[3]张林勇.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采写编,2022(6):100-101.
[4]王炜.浅析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创新[J].中国报业,2022(10):92-93.
[5]盛炳辉.论媒体融合对广播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J].中国报业,2022(6):36-37.
作者:闫晋 单位:天水市麦积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