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民画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近年来,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为加快乡村建设的步伐,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调“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让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并持续发展;以民间艺术为切入,拓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主张和相关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当下,很多地方简单地利用艺术“外力”,原封不动地将文化套用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没有真正发挥出本土文化艺术的力量与作用。因此,须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性地探索开发路径,使文化艺术更深刻体现出时代意义和价值内涵,才能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贵州农民画,是一种表现高原风物、地域特色鲜明、造型风格奇特、民族色彩浓郁的视觉艺术样式,它汲取了刺绣、剪纸、傩戏、蜡染、年画等民间艺术养分,农民画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样式。如贵州龙里县高坡苗族绘画,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充满了神秘感和现代感;贵州水城的农民画则具有古朴、浑厚、率真、泼辣、新奇等特征。在贵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农民画的创新性应用,通过跨界和延伸,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驱动力,从而带动乡村风貌塑造、乡村美育、文创产业等多个领域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农民画参与地方乡建的策略与模式。
一、农民画与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泛指公共空间中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形态及艺术活动,其发展受到政府主导影响,是创造性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独特艺术形式,核心价值表现为地方公众参与的、具有在地性的艺术,是民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艺术。[1]公共艺术是具有多元性、在地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活化区域文化符号。当它延伸到一定的场域中,营造出公共的艺术氛围,会在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上产生影响,从而使文化符号融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在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掀起了艺术参与乡建的热潮。社会各界已初步认识到应利用本土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搭起文化资源桥梁,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乡村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场域空间;乡土文化、民间艺术成为乡村公共艺术的创作源泉,民间工艺、乡土材料更是乡村公共艺术的重要技术参考和造型要素。贵州农民画主要表现本土的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凝聚着农耕、宗教、夜郎等文化信息元素,是当地文化符号的缩影。它不仅可以充当传播文化语义的载体,还可以成为视觉形象辨别地域符号的文化标志。在乡村公共艺术的新视觉下,通过农民画的创新转化并融入特色公共空间中,可以带给观众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体验,突出地域优势,以直观的形式带给观众文化感知和体悟,构建具有记忆性的视觉形象和本土文化符号,充实公共艺术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在当地乡土文化景观、特色公共空间的营造中,农民画相比其他画种更具优势。实践表明,农民画依托自身的独特民族气派和独立艺术语言的本源性,参与构建富有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时代性、生态性的公共艺术或人文景观,不仅能使当地民众及外来者联想到自身经历、唤起某种人生经历的回忆、联想及思考,还能使地域文化升华为一种文化共鸣和文化认同,使参与者产生对乡土传统文化的追溯怀念,以此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农民画作为一种艺术元素介入多维的乡村公共空间,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民族文化深度体验。在乡村风貌塑造中绘制农民画,与农村美景相互交融,提升乡村文化氛围,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文游旅新的打卡地。[2]当旅游者进入这样的公共艺术空间时,就会产生猎奇心理,进而自然地融入其中与当地的村民产生交流与思想碰撞,不知不觉间便会与当地的文化产生互动关系,在来往间进一步提升乡村审美。贵州乡村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加上独特的人文景观,往往能够给予观者一种特殊的情感认知。贵州农民画作为民间绘画的地方代表,其题材主要是本土民族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自然风光等,造型夸张、自由率真,色彩丰富且鲜艳明快,通过富有象征寓意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多变的线条组合和强烈的大色块对比,营造出独特的视觉审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贵州市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以公共艺术为载体,结合农民画元素、地域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实施公共艺术壁画项目,将农民画艺术语言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规划、传统建筑改造之中,配合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展现于民宿、景墙、道路、公园等,强化公共艺术的场域精神,提升乡村美学价值。比如在龙里平坡村寨内的房屋墙壁上、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一幅幅色彩鲜艳、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农民画(图1)。它们有的展示着美丽的家乡自然生态,有的描绘了火红的辣椒产业,有的表现当地农民欢歌载舞的场景,还有的则生动地体现了在党的脱贫攻坚战略下实施的各项惠民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新貌和村民的幸福生活。各种生动形象的画面与周围的自然场景、建筑空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观者驻足欣赏。创作者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独特的视角,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地理环境以及审美观念巧妙地应用于农民画创作,再利用公共艺术载体将文化性因素植入景观实体形态之中,其历史的久远性与现实的生动性共存,可以促进观众与景观的互动,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双向交流。
二、农民画与动画创作
在早期中国经典动画作品中,民族民间艺术与动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期的中国动画根植于民间绘画、传统工艺等艺术形式,并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不同养分。创作者在动画创作中借鉴民族文化与民族元素,运用水墨画、壁画、皮影、年画、木偶、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制作动画,赋予了动画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视角,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如剪纸动画《渔童》《葫芦兄弟》、水墨动画《牧笛》《小蝌蚪找妈妈》、木偶动画《神笔马良》《哪吒闹海》、壁画造型动画《大闹天宫》等作品。这些动画作品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动画创作融会贯通,是民族动画风格的经典范例,蕴含着浓厚的传统美学色彩。纵观中国动画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动画致力于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一直在为传播传统文化而努力。但就国产动画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模仿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动画作品,甚至以其为蓝本、模仿抄袭人物造型和故事情节,导致核心创意思想匮乏的问题,这使得当代动画创作离本民族文化越来越远,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设计作品还不多。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原创之路,是目前中国动画设计者亟须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面貌和思维观念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文明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农民画的创作视野日益开阔,创作语言不断丰富。“农民画诞生之初,最大的特点就是描绘乡村生活、传递乐观精神,为乡土情怀提供直观载体”[3]。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农民画的创作题材表现更为丰富多样,在原本表现乡村生活、民俗故事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如民生工程、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等题材,呈现的内容与情感表达显得愈来愈多元。与此同时,有专家建议,将农民画融入目前发展态势强劲的动漫产业中,和动漫专家合作,必将开辟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这不仅收益可期,而且对于培育全民健康的、现代的审美观至关重要。[4]农民画中表现的内容、独特的艺术造型以及蕴含的文化元素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艺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风格演进往往受惠于社会生态和需求关系的变化。[5]在新时代语境中,将传统文化与动画设计结合,可以打破农民画传统的静态模式,探索转化为动态文化传播,这也是将静态农民画活态传播的一条新路径。如网络动漫短片《开天辟地造万物》《摇钱树》《芦笙情》(图2),以及荣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公益广告片三等奖的《祖国江山美如画》等。这些动画作品是农民画跨界发展的成功实例,实现了农民画由静态模式向动态表现形式的延伸,由国内向世界的拓展传播。在乡村振兴这一宏伟的征程里,农民画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为表现乡村美、环境美、劳动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性美拓展新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与传承媒介,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精神力量与切实助力。
三、农民画与产品设计
以往农民画以纸、笔、颜料为媒介进行创作,形式相对单一,在实用美术领域的作用没有得到进一步彰显,如今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以农民画为设计基础,将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核与现代商业产品相融合,面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跨界领域合作,推出符合当下消费者审美心理的产品设计,能够使乡村传统文化延伸出新的价值和传统文化基因的更新。产品包装的视觉形象会给消费者带来最直观的印象,是影响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包装中对于文化元素及图式符号的应用,可以大大增强文化的辨识度,提升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驱动力。目前看来,国内外市场上的产品包装单纯借鉴文化符号,挪用或重组视觉符号进行创新设计的个案屡见不鲜,呈现出粗糙化、同质化现象,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由于农民画的创作群体大多以农民为主,大部分创作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在文化神韵、造型法则、形式规律的把握上有所局限,画师们往往由心而发去创作,以“哪样好看,哪样画”的创作心性来表现生活和身边的事物。他们的色彩运用不受物体固有色所支配,而是以主观情感大胆配色。因此,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深入挖掘农民画的艺术造型语言和文化信息,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提取农民画的视觉元素和民族文化信息元素并进行创新性重构,依据时代审美和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转化,改变产品现有的风格、外观实现再生,塑造出具有“唯一性”的文化视觉产品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消费者对文化图样的情感共鸣,增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从而完成农民画从艺术行为到商业运营的转化。以赋能当地农创产业发展为契机,农民画元素的应用空间得到拓展,并有效地向消费者传达文化与审美信息,增添了消费者的文化体验、购物情趣及乡愁记忆,为传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山地文化打下基础。通过农民画元素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结合,可以实现艺术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让传统农民画作品在多元的载体上呈现,并突破材质表现的局限,彰显农民画更强大的生命力,也能大力提升农村产品的审美性和文化附加值。例如,近年来在文旅产业的带动下,贵州农民画文创品牌孵化基地在建设中培育了“苗绘”“寨品”等6个商业品牌。同时,相关人士还围绕农民画开发文创产品及艺术衍生品、打造农民画文化IP,把农民画转换成特色旅游商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贵州水城区夜郎风农民画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贵州水城农民画的传承创新和转化应用,他们将农民画元素转化为旅游工艺品,研发出手机壳、挂饰、文具、丝巾、壁挂、陶瓷、服饰、农副产品包装等(图3、4),并通过“线下+线上”的模式进行产品销售,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还有效传播了农民画艺术及本土文化。此外,他们还将农民画二维元素转换应用于民宿、餐厅等空间艺术的营造中,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贵州龙里平坡村还设置了农民画陈列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赏、体验。
结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下,农民画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同时也在创新转化过程中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民画应立足自身的艺术魅力,融汇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血脉,打破传统的单一表现形式,更大地发挥其艺术语言的作用与优势,更广泛地参与到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市场消费中,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传播、传承、互动,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在转换应用的过程中,须观照消费者的现代审美情趣,推进传统艺术时尚化,为相对单一的艺术活动赋予产业化新机。在对应的文化语境中,找到这种民间绘画与现代产品的契合点,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品牌。在农民画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切忌简单粗糙地照抄或挪用文化符号,而应结合乡村实际,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以前瞻性思维创新应用与传承发展。不管如何转换和应用,都不能偏离农民画的本质特征和文化意蕴。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具有更高文化艺术价值的产品和高品质的乡村环境,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增长的多维度取向,最终彰显当代精神文明和乡村时代新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力的文化之源。
注释
[1]潘鲁生:《乡村公共艺术发展思路》,《公共艺术》2019年第6期,第27页。
[2]杜宏:《打造农民画特色品牌铸就乡村振兴之魂》,《四川政协报》2021年12月10日。
[3]宋丽莉、丁思尧:《文旅融合背景下农民画的创作与应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7日。
[4]翟群:《乡村振兴路上农民画如何绽放异彩》,《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15日。
作者:范昭平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