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我国设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但从技术、管理的角度上看,自然保护区内的各项工作仍有待完善,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亟待优化[1]。

1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特点和危害成因

1.1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特点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即数目多、危害大。数目多是指有害生物类别、总量较大。按现有统计,我国境内危害林业生产(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的有害生物超过1200种,其中已经得到有效研究、了解防治方法的约有200种[2]。大部分有害生物的数目庞大,如油松毛虫未能得到及时管理,可能在数月内危害上万亩林地。我国甘肃、辽宁等省份,平均每3年~5年即可能出现一次大范围油松毛虫灾害,虫灾严重时可对林区周边数万亩林木造成破坏,部分地区出现上千亩林地被啃食殆尽的严重后果[3]。其他有害生物的危害各有不同,然而一旦发生均有发展为大规模事故的可能,尤其是具有传播性的病虫害。

1.2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成因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成因复杂,与防治管理不到位、林业资源面积较大等因素相关。如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265.3万hm2,林业资源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蓑羽鹤为主。其较大的面积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难度很高,工作人员难以面面俱到地了解保护区林业资源具体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态势。与此同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蓑羽鹤均可能遭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有害生物对林木的破坏方式多样,很多病害、虫害发生早期也比较隐蔽,管理、防治难度大[4]。这些问题在我国各地保护区均比较常见,是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基本成因。

1.3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意义防治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有助于保护林业资源,发挥其生态价值,也能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趋向完善。以甘肃省为例,当地森林覆盖率并不高,截至2021年底为11.3%,大量土地为戈壁滩、沙地,土层较薄、较贫瘠,此类土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往往比较脆弱,一旦破坏、恢复很难。加强当地林业资源管理、积极防治有害生物的破坏,可使林业资源得到妥善保护,使其发挥生态方面的效益,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提升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应对自然灾害(如沙尘暴等)、人为破坏(如私自砍伐、盗伐林木)的能力。而林业资源得到保护后,依赖林木生活的各类微生物、动植物也能在更稳定的生态环境下生存,实现种群恢复或重建,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2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不足

2.1造林和营林管理不到位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工作,部分地区的造林管理和营林管理工作不到位,不能持续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支持。如部分自然保护区在造林时,片面关注造林总量,在单位面积内栽植了较多树苗,很多树苗可能因养分不足难以有效成长,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会偏弱。部分人员想当然地认为林木成长能力强,不注意选种管理,选取了存在病虫害隐患的树苗、长势不佳的树苗,也会增加有害生物造成破坏的可能、加剧破坏问题。营林工作不到位则会导致被有害生物侵袭的树木、幼苗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的问题,也会加剧有害生物造成的破坏后果。原因方面,一方面部分自然保护区林业工作人员数目不足,不能保证工作的全面性,另一方面部分保护区意识不到位,也是导致保护区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困难、造林和营林管理不到位的促因[5]。

2.2针对性防治效果不佳包括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不同保护区内的林木类别、面临的有害生物威胁各有不同,很多地区对此考虑不周,采用了一些通用的管理技术和防治方法,虽然投入了较多资源,但不足以充分保证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如针叶林和阔叶林相比,面临的虫害威胁更严重,阔叶林则面临更严重的细菌、真菌破坏问题。原则上应根据保护区内林业资源的具体情况拟定防治工作计划、积极推行,未能保证防治针对性,工作质量必然受到影响。原因上看,很多保护区的工作意识不到位,不能针对林业资源特征组织有害生物防治,也有部分保护区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不深入,难以支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具体工作,均需改善。

2.3监测预报工作不完善目前很多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滞后性,多在有害生物造成了一定破坏甚至严重破坏后,才能组织管理活动,林业资源出现损失,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难以保证。一些病害(如甘肃地区常见的松疱锈病)、虫害(如甘肃当地常见的油松毛虫),会对林区造成大范围的破坏,传播、破坏性很强,未能及时予以监测、预报,其负面影响往往比较严重。原因上看,一方面很多保护区技术选用不当,不能充分进行全面的有害生物监测管理、预报分析。另一方面部分保护区技术应用机制不完善,不能实现多技术联动,各项工作比较割裂,有害生物防治“各自为政”,难以最大化发挥防治技术的优势。

2.4新技术应用不足不同自然保护区面临的有害生物威胁虽有差异,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细菌、真菌以及微生物会广泛危害不同林木,一些害虫也会对多类树木造成破坏,且病虫害的发生具有规律性,这意味着一些适用性较高的现代技术,往往可以服务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如基于信息管理需要的大数据技术,以及具体处理、监测病虫害时可选用的微波处理技术、热烘处理技术、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等。目前很多地区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到位,防治有害生物的效果也不够理想。很多保护区依赖传统工作技术、方法进行有害生物防治,认为传统技术效果理想、模式成熟,不愿引入新技术。也有部分保护区缺乏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能力,不了解技术优势和具体用法,也影响了其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质量。

3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议

3.1加强造林和营林管理造林和营林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使有害生物的破坏难于控制,未来自然保护区林业保护工作应首先加强营林工作。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采用增加营林人员数量、加强选种、营造混交林等方式寻求营林工作改善。选种方面,原则上应选取抗病害、虫害能力较强的树木,作为造林用木的首选,树苗所处林区至少3年内应无各类重大病虫害问题,所选树苗长势也应较理想、整体比较茁壮。造林的过程中,需要提升混交林比例,如油松、槐树可营造混交林,使油松毛虫不会大面积破坏松树,其他林木的混交林造林工作也遵行此原则,以避免虫害、病害在相同林木间快速蔓延为目标。完成造林后,还应及时进行间苗管理,去除弱势树苗,保持苗木合理的行距、株距,一些出现病虫害隐患的树苗也需要及时剪除,适当通过伐根嫁接等方式,改善林木的树势。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各工作站应出具用人报告,明确本站工作现状、用人需求等,由上级部门组织人事管理工作,调配足够的工作人员使各站的林业管理、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以全面开展。

3.2重视运用针对性防治技术我国各地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树木类别、常见病虫害也存在差异,应在工作中强调运用针对性防治技术控制有害生物的破坏。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现有研究表明当地林业有害生物包括中华鼢鼠、红蜘蛛、达乌里鼠兔、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落叶松枯梢病、松疱锈病、湿地松粉蚧、食心虫、红蜘蛛等。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较大,这些有害生物的破坏情况也比较复杂。具体工作中,各保护站需要针对区域内的森林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了解相关林木、森林发生病虫害的可能,针对多见病虫害组织预防。以松疱锈病预防为例。该病害多见于夏季和早秋季节,要求工作人员在春夏季节加强巡林,在发生病害前,对松林周边500m范围内的中间宿主进行检查,清除灌木、杂草以及树势较差的林木,必要时以莠去净彻底清除一些中间宿主。幼林应做表面的防病涂刷,涂刷物以柴油和粉锈宁混合液、柴油为宜。对已经发生病害的林木,应做修剪,并在疑似感染的区域以柴油和粉锈宁混合液进行表面涂刷,危害严重的林木应做清除。其他林木、有害生物的管理方式与此相同,强调针对有害生物的特点提升管理针对性。

3.3加强监测预报自然保护区的林木各有不同,面临的病虫害也存在差异,加大了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难度,影响了检测预报工作准确性。未来工作中可尝试建立动态监测预报机制,并通过遥感和定位技术提供预报方面的辅助。动态监测预报机制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当地可选取若干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工作框架如图1:该机制下,管理处选取若干林区,并借助传感器、数字化工具等组成监控设备,实时了解各林区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存在过度潮湿、是否存在害虫聚集情况等。各类信息经过收集、数字化处理后传输至管理处,由管理处计算机呈现,由管理人员进行分析,评估各区域的林业有害生物活跃情况,无异常不做出管理动作,继续进行监测,存在异常则发出警报并及时进行处理。动态监测预报机制实时性高,但消耗的资金也较多,需酌情决定是否采用。遥感和定位技术主要发挥宏观层面的监测管理作用。包括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各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可周期放出若干无人机,对林区进行航拍、收集林区各处信息,以弥补动态监测范围不大的弊端,通过无人机了解林区各处信息,相关信息生成后可直接传输至管理处,也可由无人机暂时保存,待无人机收回后,再由管理人员调取信息查看林区病虫害情况,分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情况。结合遥感和定位技术,对可能存在的有害生物破坏情况进行定位,技术予以处理,以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全面性。

3.4强调引入新型技术各地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类别多样,在针对性防治、监测预报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引入新技术作为辅助,包括微波处理技术、热烘处理技术、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微波处理技术、热烘处理技术、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主要强调服务检验以及杀虫、杀菌工作,其作用在于利用微波、热烘法等改变小范围内(如木材内部和表面)的理化环境,杀灭木材中的有害生物,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则用于微观层面的检验,了解样本(如原木、树木样本等)中的微生物情况,以作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态势的宏观判断,服务管理活动。上述技术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的运用目前尚不广泛,需要从技术推广和资金投入等角度寻求加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相对常见,其主要价值在于从数据信息层面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工作提供参考,包括有害生物防治在内。如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培植了大量青海云杉树,该树木多受到立枯病(也称死苗病)影响,该疾病的病原为立枯丝核菌(一种真菌)。可针对立枯病、立枯丝核菌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发病规律,作为防治的依据。一般立枯丝核菌在17℃~28℃环境下比较活跃,且主要危害青海云山幼苗。自然保护站以及其他管理部门、人员,可对保护区温度进行动态跟踪,当保护区温度在17℃~28℃之间、且培植了青海云山幼苗时,需要加强管理,适当间苗、加强通风,借助大数据技术服务管理,减少立枯病发病可能,提升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价值突出,当前仍有不足,需要加以分析和改进。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数目多、危害大,且危害成因比较多样,难以根本禁绝。目前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不完善,存在营林管理不到位、针对性防治效果不佳、监测预报工作不完善、新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未来应寻求加强营林管理、运用针对性防治技术,同时加强监测预报,最后还应强调引入新型技术,以应对当前工作的问题,并从长效机制角度出发,为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更多思路、手段。

参考文献

[1]阮珍美,汪斯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园艺,2022,45(20):62-63.

[2]洪少民,宋敏.蚌埠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现状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22,48(5):49-50,53.

[3]江艳红.汾河源头水源涵养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探讨:以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秋千沟林场为例[J].山西林业,2022(S2):82-83.

[4]李香香.浅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农药污染问题及无公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2,40(13):103-105.

[5]郭磊.山地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烟雾剂释放技术探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3):26-28.

作者:程玉荣 单位: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祁连自然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