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更新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饮茶活动中形成了独有的茶道、茶德、茶精神等特征,反映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1]。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物质文明得到提升,茶文化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茶室作为人们主要的饮茶场所,是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茶馆的发展与建设是传播茶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在茶文化背景下,传统的建筑也融入了大量茶元素,其功能不仅能丰富茶室的内涵,还能满足当代人精神需求。目前,茶室的建设与发展已十分普遍,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但部分存在氛围营造不足、缺少情感共鸣、视觉元素混乱、缺乏主题意识等诸多问题,过多趋向于商业化和娱乐化从而降低了茶室原有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只有找到与传统文化的交合点,合理使用传统文化元素建设茶室才可以真正的营造出茶文化浓郁的茶室空间,促进茶文化传播。传统村落中传统风貌建筑数量众多,是承载传统文化元素最多的载体,但随着村民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提高,居住型的传统风貌建筑因为多种原因正被村民逐渐废弃,村落的传统风貌也继而受到破坏。传统风貌建筑的脆弱和破败以及现代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我们对民居建筑进行一定的保护修缮与改造。建筑本身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在悠久的历史中受到茶文化的不断渗透,成为表现茶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2]。因此,对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后作为茶室,直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茶文化融合在一起,不仅增加更多文化情趣,更好传播茶文化,促进当地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还有效地保护了传统风貌建筑,提升了传统风貌建筑的利用价值。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风貌建筑中能够更好的传扬茶文化,使茶文化与外在环境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发展,营造更为浓郁的精神氛围,提升人们的品茶体验。
2东山村及黄锡记古民居基本概况
2.1东山村基本概况东山村是位于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的村庄,地处曹娥江东畔,由董家山、甲仗、方弄、姥山、横汀5个自然村组成,属全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以农业开发为经济体系,有茶叶、雷笋和水产养殖为一体。东山村的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栽培茶叶,茶叶品质也极为优良。其种植茶叶的采摘和栽培历史很悠久,当地居民多年受茶滋润、熏陶、恩惠,身上也很好地体现了做茶如做人的精神,彰显了人如其茶、茶如其人的品性,形成了属于当地极具地域特色的茶文化。东山村全村地域面积7.8平方公里,有耕地2995亩,园地40亩,生态山林面积10239亩。2019年4月15日,东山村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3]。东山村附近有东山景区、上虞窑寺前古窑址、凤凰山窑址群、鞍山龙窑遗址、中华孝德园等旅游景点。经过对东山村的实地走访与考察,确定村中古建筑为传统风貌建筑,时期为清末至民国初期。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东山村将建设农村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发挥弘扬新时代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文脉并提升乡村文明的主阵地建设,茶室的建设与茶文化发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2黄锡记古民居改造茶室的建筑特色黄锡记古民居作为当地传统风貌建筑之一,颇具当地地方特色。以黄锡记古民居为例,对其进行修缮改造,将原有的居住功能改造为茶室,以促进当地茶文化产业发展,在建筑形式、特色以及材料与色彩的运用等诸多方面,传统的建筑文化与茶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这些传统民居不仅能够延续地域文化,还能满足当地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2.2.1建筑空间形式。在建筑空间形式上主要以一正两厢的天井门楼式建筑为主,是非常典型的以直系家族成员为基本单元聚居的中小型院落民居。这种小型门楼式院落小巧、私密,更具备生活气息,更能反映以户为枝,以族为干的组团型自然经济生活图景。院落的平面布局都为矩形和近方形,每个都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四周以外墙为屏仅留家人进出的门户,使内部围合成一个与外界分隔的空间,形成一种虚实对比的神韵[4]。门楼-天井-正厅-正房-厢房构成了非常严谨的空间序列,而互通灵动的二层空间,稍稍挑出的上层板壁,亲切精美的檐下围廊,又使院落整体极具生活情趣。建筑原有的空间形制能够满足作为茶室所需的使用功能。
2.2.2建筑风格特色。在历史悠久传统村落中的茶室建设更加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留。建筑既应满足人们对其功能上的需求,又要满足人们对其精神上的需求,在它的建筑风格、细节构造上应有其体现文化独特性的地方[5]。东山村的传统风貌建筑受多区域建筑营造法的影响,是东南区系传统建筑营造技法的集大成者。建筑梁架构造上带有些许浙中、浙南地区密檩中厅的骑楼式构架,而木构件加工技法上又比较靠近徽派作法,这非常符合杭绍平原的地域特色。因为杭绍平原地理位置非常微妙,东部是宁、温海路影响区域,其技法纵贯由沪至闵的东部沿海区域,善用大面额构架;西部是徽派婺州地区,对皖南、赣东、闽北有本质性的影响,也是台门盛行的区域;北部是苏、沪地区,属于香山帮苏式木作技法的核心影响区;南部则是别具一格的土、木、石相搭的山区型制。(图4)此外,特色最鲜明的是其与台门结合的门楼,黄锡记古民居采用的就是门楼的型制。具备民国初期传统建筑的中西合璧特点,墙上带有砖石拱券的木窗,很有时代代表性,在修缮改造后可成为茶室特色,向前来饮茶之人展示当地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
2.2.3建筑材料与色彩。在茶室建设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属性,作为传统材料,砖、石、竹、木、藤、麻依然是茶室使用最多的材料,每一种材质都能自然释放出各自独有的韵味。黄锡记古民居原使用的木材和石材多取自东山村当地,富有当地地域特色,内部的装饰也会选用一些简单质朴的自然材料,如竹子、鹅卵石等,这些天然的材料对室内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强调传统材料原本真实自然的特点,因此在色彩上多为自然色系,色调多为暖色或原木色调,在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简朴自然之美的同时还能够为茶室营造舒适和谐的氛围。
3黄锡记古民居修缮内容阐述
3.1残损情况现存建筑基地总面积589.58㎡,总建筑面积939.03㎡。建筑残损情况:正房次间和明间主梁架保存完好,但由于后期改造或使用等诸多原因,墙体破旧;东厢建筑与西厢的大木梁架基础较好,但与正房结合部多个木构件榫卯缺损,其余完好。小木作整体感官不佳问题较多,门窗、山墙窗户近乎全部损坏或封堵;私加墙体,外部私加墙体破坏了历史建筑的前廊灰空间;地面杂物灰尘较多,地砖质量较差。屋面瓦作保存状况不佳,整体风雨侵蚀严重,且建筑原用瓦作本身质量参差不齐,建筑檐口设计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屋面部分损毁或失效比率达50%以上,由于屋面保存不佳接导致椽条受风雨侵蚀,屋面天沟已经失去效能,结合部梁架难以承受结构拉力,受到变形拉伸而损毁,同时在植物根系等情况影响下,山墙与檩条结合处封闭不严,檩条头部榫卯有损毁。
3.2修缮原则传统风貌建筑属于非文保建筑遗产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拥有非常典型的地域风貌特色,融合了诸多传统营造技法,只是在复杂程度上不及文保建筑。当下我国对文保建筑遗产采用的保护策略是原址保护,用加固、修缮、替换等方式,完全保持遗产的原有风貌。而传统风貌建筑不同于文保,我国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相对可依的法规及条文很少,这就导致当前在保护技术上缺乏一定的适用性与可靠性。但是相对的,对于非文保建筑在保护与利用方式上也具备相当的变通余地。基于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全面性、最低干预、可识别性以及安全性原则[6],对于非文保的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还应建立在原有风貌保存的前提下进行。(1)依据原真性和全面性原则,全面保护历史信息的原则,传统风貌建筑承载了某一时代或某一历史阶段变化着的历史信息,保护传统风貌建筑就是要全面地保护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以现场勘查为依据,严格考证、科学修复,抢救保存并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依据传统的修缮原则并因地制宜“制定出修缮的方案,是科学合理的过程”[7]。(2)依据最低干预的原则,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真实性,保护传统风貌建筑就是保护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引导社会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提供真实的历史研究标本,是传统风貌建筑保护的根本目的。(3)依据可识别与可逆的原则,传统风貌建筑历经沧桑,往往会有很大改变,有的原状可以识别复原,有些则难以考证复原,因保护历史信息需要的干预措施应与原状原物有适当区别,同时添加的各类保护措施也应尽可能做到可逆,从而可以更好的随认识水平的提高与科技的进步优化保护措施。(4)依据安全性原则,加强传统风貌建筑安全性,改善设施,重结构补强的原则。
3.3关键部位修缮措施木构架及重要节点:屋面落架,打牮拨正梁架,恢复构件正常受力与结构稳定,消除结构安全隐患。逐件修补节点构件,截朽墩接归安梁柱榫卯,整固归安檩条等大木构件,恢复构件正常受力与结构稳定消除安全隐患。根据损坏程度采取嵌补加固、墩接或更换进行修复。木构架制作安装采用当地传统制作工艺,柱、梁、檩、椽的制作和榫卯节点做法均采用原做法。小木作:门窗立面均表示洞口尺寸,门窗加工尺寸要按照指定样式并现场核对后执行。门窗拘框与柱中对齐,抱框应根据木柱的收分合严密。现场保留的原门窗进行整修、整固,其余根据遗迹、遗物复制补齐缺先或后期改动的门窗。本项目原有小木作门窗形制均为简朴的直根窗、隔扇或实木板门,建议全部进行更换。屋面:屋面瓦件尽量选用老原瓦件的规格重新铺设;如无老瓦,新制瓦则应与原有老瓦的颜色、规格接近,为手制粘土烧结青瓦;建议全部更换。屋面增设2mm厚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屋面防水等级为3级,合理使用年限为10年,凹脊或天沟处局部铺设两道卷材。依据现状整修,建议添加瓦当滴水,将原有望砖进行清理,更换破损、糟朽严重檩条,打牮拔正梁架,允许屋面瓦件、椽望落架,逐一剔朽去残,恢复屋面做法。同时更换断裂、霉烂和弯垂的椽子;椽子直径尺寸小于80mm的同样予以更换。墙体:私加的墙体都需要拆除后恢复,修补破损墙体,并重新抹灰;抹灰做法:麻刀灰做底,纸筋灰罩面,石灰砂浆刷白二度、柴泥灰打底,麻刀灰抹面,石灰浆刷白二道。地面:清理干净建筑地面,检查地面残损情况,用青砖按原规格采用原传统工艺重新铺设地面。保持初建时布局与历史信息,清除后期干扰部分和有腐蚀性的生物污迹等,修复原地面铺装、恢复原有绿化,还原初建时庭院环境。油漆:对原构件清污除垢、清除后期各类涂鸦、后期的杂色油漆等,保存完好的木构件不油漆,刷根油二道,新换构件按设计要求重做油饰。本次油饰恢复传统的油饰。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油饰前必须对需油饰的木材面进行基层处理,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清除原调和漆的面层后,沿横着木纹的方向铲除全部旧灰皮,直至见到木纹为止;然后用挠子将木材缝隙处的树脂、油漆、灰尘等全部清理干净,以便日后使木材面与油灰能更好地黏结;然后对木材进行新的油漆罩面,沿街面需要做田处理。施工时要求施工人员涂刷均匀一致,确保干后漆面光亮饱满,且漆皮耐久,永不褪色。
4结语
东山村黄锡记古民居的修缮改造,是对传统风貌建筑再生的尝试。合理地对传统风貌建筑的原有使用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并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利用当地传统建造技术进行修缮,以适应当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对传统风貌建筑的更新与利用。昔日的传统民居作为茶室使用,不但承载着传统村落的历史记忆,也能满足当地发展活动和文化传承的各种需求,让人置身其中地感受历史,感受茶文化,有效宣扬茶文化,丰富和提高茶室的具体内容与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任俊龙.基于茶文化传统理念下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的新思考[J].福建茶叶,2018(01):208-209.
[2]刘明洋.茶文化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9(02):54-55.
[3]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的公示(不含国家级名单)[EB/OL].[2022-12-26].
作者:祁玉茹 佟士枢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