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前言
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具体指出:应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1-2]。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双师”型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智能制造专业群要为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智能制造”培育“智造”人才,就必须要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师资团队[3]。但从目前大多数国内职业院校的师资构成与教师招聘信息来看,师资来源仍以普通教育背景的高等学校毕业为主,其动手能力欠缺,更缺乏实践教学能力[4-5]。本文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阐述了在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深入探讨了国内职业院校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新措施,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的新途径[6]。
二、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短板及原因分析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是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形式,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是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关键。由于受普通教育理念的影响,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能力不足、看轻实践教学以及思想上排斥实践操作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实践培养机制也不健全,校企合作不深入,导致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难以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一)实践教学认知能力不足近些年,受经济转型和研究生扩招等因素影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新引进教师大都是从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无论硕士还是博士,一直以来接受的高等教育都是学术教育,培养模式一直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硕士、博士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对本行业、企业中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最新发展动态认知匮乏;这类教师对技艺革新与工匠精神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论文、书本层面,大多数教师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背景与企业发展需求偏差过大,因此,就其自身而言无法将行业、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以做科研为例,三年甚至八年的学习经历让广大硕士、博士学会了写文章的方法,但是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长期的学术教育培养模式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上或多或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想法,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能力提升的轻视,不愿意对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付出;由于近几年高考扩招,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主动或被动地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水涨船高,新教师在被引进后,经过短期的实习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每年的工作量都会在500至600课时以上,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和巨大的备课压力,让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剩余精力去精通专业实践技能,广大青年教师很难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三)教学团队结构有待优化各二级学院教学团队仍以教研室为单位,负责基础课程的老师只需完成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负责专业教学课程的老师疲于完成各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就职业院校教师本人而言,从大学毕业再到进入职业院校,其只是在下厂锻炼时对企业有了基本的认识,缺乏企业文化的熏陶,不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不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缺乏对产品的“敬畏精神”;不能深入了解产品背后需求、设计、制造、采购、质量、试验、市场以及售后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全程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维修的经历;缺乏理解产品需求与故障间矛盾关系的机会,综合上述因素导致职业院校教师的授课缺乏系统化,不能以产品故障和需求为导向,无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知识是如何在产品上体现的,只是追求将大量的技能尽快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技能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本项技能在产品中的具体应用。
(四)师资培养规划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职教20条”中虽然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备三年以上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指导思想;但是,从企业层面讲,自身培养一名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本身培养的人才都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从企业引进人才操作难度太大,流程过于复杂。统一规定要将“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特定比例的时间区间,完全忽视了不同技术、不同技能的培养规律,“双师”已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不良的症状;如以证书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只要拿到某一项目、某一级别的证书就可以认定老师为“双师型”教师,导致技术技能提升变成造证运动,老师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在短期内获取学校所要求的证书,就成了“双师型”教师,但本人的实践能力是否达到相应水平,没有科学、专业的考核制度。
三、提升教师团队实践能力的措施
对于智能制造专业群而言,提升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要从根本入手,要解决好学校、教师、资源之间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做好制度引导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保障,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针对教师的不同专业、特征,为青年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激发中年教师的动力,为大龄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充分挖掘广大教师的价值。教师发展中心要协同各二级学院积极参与市场调研,了解智能制造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组建以学校牵头,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
(二)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就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而言,产教融合是最根本的驱动力,校企合作是最实质的手段,教师培养须围绕校企合作展开。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要带着问题和目的去企业“顶岗”,选定某一项具体的机电类产品,跟随产品的需求采集、设计研发、加工工艺、试验考核、质量检验、成器件采购等流程,从产品的最底层深入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体会产品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做到对产品的真正“敬畏”,在“顶岗”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工作,将每天的工作以定岗心得的形式总结下来,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设计方案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构型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加工、装配工艺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怎样降低生产成本;试验检验流程是否做到对产品设计要求的严格把关,有无遗漏的地方。通过对产品深入地了解,将产品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实践课程的教学中,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尽早地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
(三)发挥实训基地的培训潜能在实训基地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其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功能。实训基地建设前期要广泛征求高端智能制造企业一线人员的意见建议,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团队全程参与实训室的建设中来,教师团队在实训室建设中应扮演甲方的角色,深入调研国内外同行中优秀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结合本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的就业特点,提出实训基地建设需求;最后,实训基地建设中后期,一方面,教师团队要紧跟实验室建设进度,吃透实训室设备以及实训项目。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要以实训基地为培训平台,制定完整的教师考核机制,通过现场考核给予团队教师授课资格,并纳入教师的年度任务考核。
(四)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实践能力随着职业院校对技能大赛关注度的提高,相关部门对举办资质的审核愈加规范,赛项规则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引领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杠杆,学校应不断挖掘大赛的教育教学功能和发展效能,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切实推进大赛成果的具体应用,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师资培养方面,首先,教师要积极参加比赛,锻炼自身的能力,优化并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吃透比赛规则,适应比赛节奏,了解技能大赛的内涵,对接高端企业、企业高端,拓宽专业视域;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分析“比赛”与“职业”间的内在联系,带领学生在比赛中赛出成绩、赛出特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场生活奠定扎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引导教师实践能力稳步提升
机制建设的可操作性强,可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时更新。在当前急需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关键阶段,可通过健全和完善深造培训激励、物质激励和成果导向激励等机制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保障。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学校通过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和考核机制的改革助力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一)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职称是制度层面对教师整体能力水平的体现,教师在执教生涯中最看重的就是职称的评定。为了提高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可以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分类要求、因岗而异,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科和专业,可降低教科研要求,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与应用型成果产出的要求。通过灵活性调整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进而正确激励职业院校教师不断提升其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二)提高实训课目评价标准目前在职业院校实训课授课过程中,由于项目的不同,上课形式多种多样,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层面应制定实训课目评测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所授课程教学工作量应打折处理,暂停其授课资格。在年度考核中,建立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等同的奖励制度,特别是对于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或者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要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满足广大教师的利益诉求,激发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五、结语
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建设是贯穿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全周期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专业群的发展前途,而实践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核心素质,是推动智能制造专业群走向高水平的突破口,学校要做好引领和协调工作,健全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提升的长期规划,积极为教师在企业中的实习顶岗创造条件,广泛调研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调动教师参与企业“顶岗”的积极性;要不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放下身段,虚心向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请教,弥补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以产品为导向,掌握企业中新技术、新工艺的最新发展动态;广大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训基地资源,通过技术技能竞赛,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教师团队的结构优化建言献策,助推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培养行业一流、企业满意的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4-1).
[2]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OE/OL].(2021-10-12).
[3]徐耀鸿.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先进制造产业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66-69.
[4]赵右南.“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专业课教师招聘现状与改进策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56-60.
[5]邵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124-125.
[6]方甫兵.“双高计划”背景下三阶段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2(2):27-30.
作者:张化平 唐小强 张明艳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