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读落花生有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读落花生有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夜晚,群星闪烁,月光皎洁。我仰望深兰色的天空,回味着刚刚读完的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感到滋味无穷。

在《落花生》,这篇散文中许地山爷爷描写了在收获节的夜晚,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通过父亲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做实实在在,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别人没有好处、华而不实的人。

花生深深地埋在土地里,不象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耀人耳目地挂在枝头上,让人一看就想吃掉它。等花生可以吃的季节时候,在表面看不出有没有熟,需要有大铲子把它铲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成熟。它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而甘愿默默无闻地埋在土中。

我们也要学花生那样无私的奉献给祖国。我爱吃花生,我更爱花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篇2

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我知道作者借花生来表明自己要做个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也赞美了生活中那些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劳动的成就也许并不引人注意,但他们是切切实实的为人民服务。

“父亲”先把花生与桃子、苹果和石榴相比,通过果实的颜色、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比较,说明花生没有苹果、桃子和石榴美观,但它却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计较名利。“父亲”并不是说桃子、苹果、石榴没有用,而是指它们外表美与花生内在的美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美,实实在在的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无论怎样美的人,如果能默默奉献,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因该更了不起,也更让人佩服。“父亲”就希望“我们”能做这种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外表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绍兴县实验中学七年级 陈雨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篇3

是啊!它的外表并不动人,也不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不释手.它被矮矮地埋在地下泥土里,靠土中的养分生存,,成熟了,也不能立马分辨出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麽一说来,花生的确一点好处也没有了,然而,在花生那粘满泥土的外壳中,却蕴藏了一颗颗饱满又味道鲜美的内心.虽然其貌不扬,却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这就是花生的品格:做个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却十分有用的人.

落花生这篇文章,讲述了收获时节我们与父亲的对话,虽然十分简洁,却把我带入了沉思.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追求美,可是他们都忘了一点:心灵才最重要要像花生一样,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像诺贝尔,居里夫人,他们为了科学事业,奉献出了一生,他们就是现实的"花生".

是啊!~我们也因该像花生一样,让美在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4

现行WCDMA网络的数据业务分为R99和HSPA业务,其中下行的HSPA业务称之为HSDPA,上行的则称之为HSUPA。用户在进行数据业务时,只要终端支持HSPA业务,无论是GSM用户还是WCDMA用户均能使用HSPA业务。

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ages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是提高WCDMA网络高速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最为重要的技术,是3GPP在R5协议中为满足上下行数据业务不对称的需求提出来的。它可以在不改变原有WCDMA系统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提高用户下行数据业务速率(理论最大值可达14.4Mbps)。

3 数据业务性能优化

当前的WCDMA网络数据业务迅猛发展,据此主要进行无线容量、多载频等方面的优化,提升数据业务性能指标,提升用户数据业务感知度。

3.1 容量优化

容量优化指数据业务的资源优化,主要包括RNC级资源、Node B级资源和CELL级资源。本文主要针对Node B和CELL资源进行优化。

(1)Node B资源优化

1)Iub资源

Iub资源是Node B到RNC之间的传输带宽资源,Iub传输带宽对基站中各小区的数据业务吞吐率影响较大。WCDMA现网中,有两种Iub传输方案:ATM传输;ATM+FE双栈传输。其中ATM传输利用E1来进行业务传输,靠增加E1的数量来加大Iub传输带宽;ATM+FE双栈传输利用E1和FE网线结合的方式进行业务传输,一般情况下,E1负责传输语音业务,FE负责传输数据业务。

统计全网基站上下行Iub接口的ATM和FE带宽利用率,如果大于70%,则需要进行Iub扩容预警;若持续一段时间(一周出现三次或以上)ATM带宽利用率或FE带宽利用率比较高,并且小区的话务有增长趋势,则需要采取一定扩容措施来解决Iub资源问题。

扩容建议:一、对于ATM传输基站,若现网配置不足4条E1,且业务量相对较少,则增加E1。否则进行ATM+FE双栈传输改造;二、对于ATM+FE传输基站,一般情况下语音业务需求带宽较小,ATM不会出现拥塞,数据业务需求传输带宽较大,需要增加FE带宽解决Iub拥塞。

2)CE资源

CE(Channel Element,信道处理单元)是WCDMA基站用来承载各类业务的基带资源。1个CE就是处理1个AMR 12.2K业务需要的资源。因为Node B中的CE是以共享池的形式使用的,所以当业务量增加时,会出现处理单位CE使用紧张的现象。当CE资源不足时,将限制新接入的用户,造成切换掉话等问题。

CE资源分为上行CE资源与下行CE资源,由CE板卡硬件与CE license两部分组成。不同3G业务类型的CE资源需求情况如表1:

WCDMA网络中用户使用业务不同,消耗的CE资源不一样,其中PS384和HSUPA业务所需要的CE资源最多。HSDPA下行业务只消耗码字资源,不消耗CE;而HSUPA业务按照上传速率消耗CE,上传速率越高,消耗的CE资源越多,最多可以达到24个CE;总体来说,上行语音数据业务都要消耗基带板的CE资源,上行比下行配置的CE license要多。

统计忙时每个基站的上、下行CE利用率如果均大于70%,则需要进行CE扩容预警;若持续一段时间(一周出现三次或以上)二者比较高,并且基站话务有增长趋势,则需要采取扩容措施来解决CE资源问题。

扩容建议: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增加CE license数量;若调整后的CE数量超过该基站CE板卡所能承载的CE数量,则需要扩容基站CE板卡。

(2)CELL资源优化

1)功率资源

下行功率资源是WCDMA系统的一项重要无线资源,可以通过小区功率发射的比例来衡量,当平均发射功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新接入或已经接入用户的业务体验可能无法接通。WCDMA中采用宽带扩频技术,所有用户都享用共同的上、下行频谱资源,功率是最终的无线资源,最有效使用无线资源的手段就是严格控制功率使用。统计忙时每个小区的小区功率资源拥塞率、小区RAB建立请求次数和小区载频发射功率平均利用率。

判定条件1:忙时出现小区功率资源拥塞率大于2%,且小区RAB建立请求次数达到一定数目(如1000,可根据现网情况进行调整),则进行负载拥塞情况扩容预警;

判定条件2:统计忙时每小区的小区载频发射功率平均利用率,如果大于70%,则进行功率扩容预警。

功率资源扩容措施包括:加强覆盖、增加载频、增加室内基站或微基站等,从而实现话务分担,解决功率资源的拥塞。

2)码资源

统计忙时每个小区的码资源拥塞率,此指标可以用来表征小区的码资源拥塞情况,同时统计小区RAB建立请求次数、忙时每个小区的码资源利用率。

判定条件1:忙时出现小区码资源拥塞率大于2%且小区RAB请求次数达到一定数目(如1000),则进行小区的码资源拥塞预警;

篇5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七、重辩论。

篇6

一、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要注重以读为本

语文教育专家崔恋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并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例如一些学生在阅读了《故乡》后,认为杨二嫂并没有诬陷闰土,那灰堆里的十多个碗碟确系闰土所埋;有的同学在读完《孔乙己》之后,认为学生现在读书考大学跟那时考秀才、考举人不是一样的吗?当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后,我都加表扬,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这样通过阅读发现了问题,进而探究性学习也就在其中了。

二、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要注重想象

选人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细的内容,把原文中诚意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三、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要注重自我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一老师在教《鸬鹚》一文,老师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讨论。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擦等词、动作精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四、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要注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展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有老师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五、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

作为学生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数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时,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的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临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篇7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八重”。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七、重辩论

篇8

二、变课外阅读为应试阅读

近几年来,为了能让学生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一些老师针对考试的内容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划出了范围。大量的成语、谚语、百科知识等方面的读物占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阵地,挤走了小学生原本爱读的童话、故事、小说、人物传记。更有甚者,有些“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还把自己辛苦整理出来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反复阅读,机械记忆,通过这种“填鸭式”的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事实上,上述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大量的作文书只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厌倦 ,久而久之,便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广大的家长和老师应该从长远出发,真正为孩子着想,莫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外负担,为孩子留一方轻松的,没有考试阴影的纯净天空。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八重”。

1.重朗读。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2.重合作。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3.重想象。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

4.重自悟。“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5.重质疑。“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篇9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创设有趣的教学互动,营造自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大胆、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师生互动。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和组织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我在教古诗《蚕妇》中就真正成功地做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片段】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伙伴

(师生共同朗读。有的学生站起来读给别人听。)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

(教师再读。学生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看,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很在乎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课堂充满了亲和力,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2.学生互动。发挥群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地听教师上课的客体,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研究、探索发现的主体。如:我在上《落花生》一课时,就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先采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高挂在枝头美丽迷人的苹果和埋在地下默默无闻的花生。然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为什么?”学生兴趣十足,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苹果组、花生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人境互动。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呢?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雀跃。这种情境教学互动,极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真正成了每个学生自己喜爱的活动。愉悦的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设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二、根据学生特点,营造竞争氛围

儿童的天性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好胜心强。因此,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竞争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如在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深刻;在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排练课本剧,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学习的氛围浓厚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取得的效果当然也就明显了。

三、尊重个性差异,营造自信氛围

篇10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个性介入阅读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阅读品质和方式。换言之,就是学生在准备阅读时,要以主人的心态面对文本,把阅读视为一次丈量作者心域的精神劳作,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智慧探秘,一次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的职责只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垦文本处女地的教学场,而不能越俎代庖,把阅读课变成教师自我的宣泄和表白。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一、唤醒主体意识,塑造个性

唤醒自我即唤醒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传统阅读教学中,多数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体,成了知识的囊袋。我以为,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塑造其阅读的个性。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教学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方法有多种:(1)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个体的自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2)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这样学习也不再是教师的“要我学”,而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学”,学生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我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来学习,学生大部分选择的都是“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其实这也是文章的重点,细品“醉打大虫”之英武无畏后,突又峰回路转,抛出“写武松打虎的,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武松的饮酒?”从而指导学生理解“武松勇敢打死老虎”和他“饮酒”是分不开的。这样就把长课文化为短课文来学了,学生不但没有感到吃力,反而学习起来很有成就感,并且打破了那种按部就班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因为尊重了他们的意愿,更加乐意主动学习。(3)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当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每个孩子都觉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们就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动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可以美美地朗读,可以表演海底动物不同的姿态,可以画画、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可以批注、可以大胆讨论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就学得主动,读书效率也就高了。

二、鼓励自主阅读,展示个性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默哈特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或模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在阅读这个动态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正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心理图式”不同,因而他对作品的体验和解读也会有所不同,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惊弓之鸟》一课,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兴高采烈,各抒己见,大部分都表达了对更羸的敬佩之情。一位学生独辟蹊径,从那只受伤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教训: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能力,不能像这只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响就惊惶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上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某次考试不及格,受到家长的训斥,现在一听说考试就心慌吗?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全体师生的赞赏。对待学生的这种富有个性的多元理解,教师更要尊重并大加鼓励。

三、倡导质疑争辩,张扬个性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环境、知识层次、视野范围不同,所问问题也五花八门。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同一种现象,他们提问的角度,方式也不尽相同,个性色彩在这里展露无遗。我们应本着欣赏的原则,沉着应对,让学生享受到个性张扬的成功感觉。

教学《坐井观天》,在熟读课文,理解了青蛙和小鸟在为天的大小而争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怎么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呢?”“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他要用什么办法才能跳出来呢?”;在讨论青蛙要怎样才能跳出井来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道:“井水会满出来吗?可以利用水的浮力把青蛙托上来吗?”乍看之下,这个问题和这篇课文没有任何关系,可仔细思考一个,这也是学生在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是学生完全融入到课文中,体验到青蛙必须跳出井口,才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后,才会有此一问。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去读课文,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学生凭着对课文的感悟,提出了富有个人见解的问题,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所以在当今社会里,苹果、石榴也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课堂生成的资源,让正反双方以此辩题展开论辩。通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我们应该做既有体面更对人们有用的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吸取与扬弃中自觉变换了思维模式,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和审美情趣。

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大胆争辨,思维不断扩展。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其目的最终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语言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定性的评价,以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策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和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1.重视预习的评价

我们知道预习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是学好语文的有力保证。去年开始参加本课题研究时,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通过开学几周的了解,发现本班很多学生不懂得课前预习,甚至把课前预习当作把课文简单地看一遍就行,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因此,我就先从抓预习评价开始。开始是教师拟定预习单,让学生根据预习单的要求完成预习,上课伊始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组织大家一起对预习进行检查,评价预习等级――优秀、良好、加油。课堂上对预习进行评价,慢慢地树立了孩子们预习的意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大部分基础好的孩子就能自己制定预习单;一小部分基础差些就由"小老师""小组长"帮助制定预习单。然后运用课前三分钟在小组内交流互查,并进行自评和互评等级。上课时我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肯定性的,或者指导性评价等。通过抓预习评价,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们课前预习的习惯,督促他们更有效地完成预习,还可以"配套"专项评价――每周根据教学具体情况,设了"听写之星""阅读之星""背诵之星"等。孩子们对这种评价方式很感兴趣,预习效果明显提高。上课的效果自然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2.明确评价的指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三维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它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一定要明确指向。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2.1 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以朗读为例,《课标》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要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模糊的评价,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情况,采用"读得正确,停顿恰当""读得很流利,声音如果响亮些就更好""读得抑扬顿挫,真有感情"等等这一类评价语。因为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小学生朗读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评价学生,可以指导他们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2.2 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以理解课文为例,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评价同样不能只说"理解对了""讲得不错"等等。而应该有具体明确的评价"真好,你能抓住关键句子进行理解""不错,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样的评价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是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才有帮助。

2.3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因此的对文本的感受是多元的,但是学生的多元反应、多元解读并不是都正确、合理的。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注意这正确的导向。以《落花生》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问题"同学们,将来你希望做怎样的人?""有没有想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学生纷纷回答,要做"像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都表示反对做桃子一样的人。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全面的,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导向性的评价:同学们想做花生一样的人,非常好!但是苹果、桃子、石榴虽然外表华丽,让人看见后十分爱慕,可同时,它们也十分有用,为人类作出贡献。所以,父亲赞扬花生,并没有贬低桃子、苹果、石榴,不是说大家都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而不能做像桃子它们一样的人。只不过父亲是拿它们与花生进行对比,更欣赏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因为这一点很难做到。

3.善于激励性评价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如果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

如我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对学生的朗读我是这样评价引导的:开始学生没有读出感情,这时评价"不错,读得正确,停顿准确,如果你读的时候能想到巍峨的泰山、奔腾的江河,一定会读得更好,再试试"。教师进行肯定评价,再给予指导性的鼓励评价,学生练读之后有明显的进步,这时评价"太好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的雄伟的泰山就屹立在我的眼前""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站在奔腾的长江边上,看到了滔滔的江水"。学生得到这样激励性的评价读得更积极、更投入,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4.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堂上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很多时候课堂评价都是被教师主导着,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被评价的对象,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作用。《课标》明确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需要注意学生的评价要适当、有针对性。在这一点上,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在课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评价:对同学的评价要先进行判断,如果没有错,一定要先进行肯定评价(而且主要就是鼓励的、肯定的评价),然后如果有不足、建议或者不同的理解、看法再提提出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还应该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的知识等进行测评,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让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重视课堂评价。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让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篇12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快乐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快乐教育的模式,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和讨论活动中去。

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学任务分配不够合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往往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在活动中,缺乏小组交流的环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只需要跟着教师走,但是其思维活动却停留在被动安排的状态之中,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推行高效的教学问题设计导入,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调节课堂教育的节奏,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语文知识中问题的解答不止一个面,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克服传统思维活动中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采用快乐教学理念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分配任务进行高效学习。在学习目标明确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展开学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思维碰撞的乐趣。并且在质疑与反思中,加深对于课文主旨和生字词的理解,在学到型的课程学习活动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学生更容易拥有语文能力提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快方逃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一)贯彻快乐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讨论培养思维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流程。采用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质疑来展开自我攻关,自己动手,找出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归纳文段中的“字”、“词”、“句”的使用手法,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快乐教育理念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活性,鼓励学生以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学习活动中去,显著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为了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发现生僻的字词,并且可以自行采取查阅工具书的方式,了解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明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快乐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应该采取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在小组交流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学生自行发言,对小组交流的成果进行展示汇报。积极培养学生“讨论习”的基本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趣味性,激发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贯彻快乐教育的理念,教师应该以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文中的背景资料,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通过描写作者在异乡赏月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抒发了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逐步实现记忆诗文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和绘画比赛,为学生提供剪裁用的工具模型和图纸、水彩笔,让学生根据四句诗中表现的内容重现场景。学生可以使用绘画的方式,使用记录纸和水彩笔将诗人依靠床边,抬头望月思念故乡的场景画出来。优秀的绘画作品可以布置在教师的区角位置。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比赛,根据月亮初一、初八、十五的不同形状,进行剪纸比赛,并且比较学生剪纸作品中的月亮大小和形状与月相变化的程度,看谁的剪纸作品表现出的月相变化更加准确。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怎么完成教学计划,还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学到最快和最好。

(三)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快乐探究,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组织和参与语文学习与讨论的活动,教师应该鼓励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友好配合,并且对没有交流的学生进行约谈,帮助学生排解羞于讨论的情绪。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如果与他人产生了矛盾,教师应该及时地介入并且给予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矛盾,创造轻松愉快的小组学习环境。并且在目标教学中互相帮助。按照分四个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黑板板书的生僻字词进行读音标记和解释意思,在竞赛中看哪一个小组成员标注的最全面,并且对完成程度高的小组成员提出表扬。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对于学习方法的引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行快乐教学法,重点是要体现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切实深化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努力思考问题。语文中古文篇章、名家小说作品、优秀散文,对一个民族的品格塑造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适度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的教学工作。在小组探究中,各个成员学习的目标明确,在合作活动中学生努力探疑解惑做好自己的一份任务。在小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积极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课堂学习中,对于语文课本中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其他同学讨论,追本穷源及时地解答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组形式的不同安排,按小组进行分析和探讨,根据每一个人对于语文知识中课文内容掌握的进度不同,展开因势利导的教学活动,设置符合具体教学环境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模式的具体分析

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的运用之下,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质可以得到升华,由于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每个单元的阅读导语,一般会紧紧围绕着单元中的内容和课文的主体展开。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对文章主旨思想和作者生存的时代以及文章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介绍。

以鲁迅的《落花生》课堂教学为例: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且主要讨论生活中对于花生这种常见食物的认识和了解。

其目的是勾起学生思维的活性,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分享在家庭中一起煮花生、吃花生的快乐经历,增强对于课文内容学习的期待感。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及时复习,从而加强对于本节课程知识的记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要当天消化,要先复习之后再做练习题。复习工作必须要经常进行,每一个单元的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将所教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并且形成复习表格,让学生按照表格中列出的大项进行复习,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刻化。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复习的纲要文件,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效率。在课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识生僻字与写生僻字。学校在针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多音字”、“近义词”的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衔接,对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一定的好处。采用PPT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观看花生种子、植物茎叶和果实的图片照片,并且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农用工具,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花生完整的生长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花生的喜爱。展示农民伯伯劳作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良好意识。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记忆效果也更好。

四、结束语

在快乐教育理念下开展课程教育工作,教师应该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学习活动中感到快乐。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到活泼有趣。这种p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天性,符合小学生比学赶帮的心理特点,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启发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与本堂课的教学主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讨课文中的主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梦游,朱华.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17-19.DOI:10.3969.

[2]孟祥郓.赏识与快乐教育--构建有爱快乐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探析[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12):8-8.

篇13

那么,何谓理答?在笔者看来,“理答”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给予明确、肯定的评价。它产生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因时、因人而变的教学机智,其本质就是教学信息的反馈,直接影响着课堂生成和课堂文化场的营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理答有哪些形式呢?

一、修正式理答

修正式理答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存在表述不清、内容含糊或者思维混乱的问题时,教师就要给予引导和纠正,使学生从不完整的感性认识回归到理性的层面上来。

1.指导性修正

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表达时往往喜欢用儿童语言,有时很容易断章取义。这时,教师就要用确切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修正,同时给予明确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

请看窦桂梅执教《三打白骨精》的片段:

生:我觉得白骨精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自己的理想,有信念,很执著,很了不起。

师:哦,那你能不能说说白骨精执著的目的是什么?

生:要吃唐僧肉,想长生不老。

师:那你再说说,我们该如何评价白骨精的这种“执着”?

生:(皱了皱眉头)她会不择手段,誓不罢休。

师:好,你先坐,呆会儿我们再聊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评价孙悟空。

生:孙悟空对师父很忠诚,重情义,也很执著。

师:你觉得悟空的“执著”和白骨精的“执著”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悟空的执著出发点是“善”,白骨精执著的目的是“恶”的。

师:嗯,不错,你真是“善恶分明”!现在请你结合白骨精的“无心向善”谈谈妖精的执著。

生:妖精的“执著”用的地方不对,它总想害人,所以没有好下场。

师:妖精的执著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害人阴谋!它的出发点错了,方向不对,所以即使方式再好,也是南辕北辙。

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方向,存在价值取向问题时,窦老师采取了“暂时搁置”,这是一种高明的智慧理答。与其纠缠不清,不如放弃即时引导,转换视角,尝试拓宽学生的狭隘思维,通过反问,使学生重新审视刚才的错误思维,从而经历了一个“自悟”的过程,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归纳性修正

课堂上,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全面,或者是些只言片语,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将这些“零星之言”概括成精要的知识或结论,使问题的答案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

比如虞大明老师执教《刷子李》一课时的理答片段:

师:咱们这堂课领略了刷子李神奇的技艺,也体会到冯骥才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精彩。那么,老师想请你说说,读了这篇小说之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挠头)

师:心中清楚,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是吗?

生:要想在社会上混,必须要有绝活,手艺要高超,

生:有能耐的比没能耐的吃香。

师:这是肯定的,你也要有些能耐。

生:做人不能徒有虚表,要有实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生: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手艺活更是这样。

(全班大笑)

师:对啊,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只要你勤奋、努力、顽强,你就一定能取得成就。这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虞老师不动声色,见招拆招,或安慰,或不答,或肯定,最后引导学生综合各各观点加以归纳修正。

二、强化式理答

强化式理答是指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富有价值和意义,或对问题的理解有独到之处时,教师就要用重复、突出的方式加以强化,以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

1.语言强化

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对学生的精彩回答用丰富的语音语调进行重复。

请看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的理答片断: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

生1:极其瘦弱的背。

师(低沉地重复):极其瘦弱的背。

生2:弯曲的背。

师(颔首):弯曲的背,佝偻的背。

生3:脊柱突出的背。

师(微微皱眉):因为瘦骨嶙峋,你看到了突出的脊柱,看到了一根根的肋骨。但是,不对呀!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4:笔直的。

师(激昂地):是笔直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5:挺拔的。

师:对呀,是挺拔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6:胖胖的。

师(急促地):确切地说,是结实的、丰满的、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呀!

重复语言有强化创设情境的作用。王老师正是通过不断重复学生的回答,加上丰富的语调和表情,强调学生回答中的词语,强化了学生对母亲人物形象的感受。

2.体态强化

体态强化是指借助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强化,这种强化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笔者在执教《燕子专列》,让学生回到课文语言文字中去体会燕子的处境到底有多“险”时,就采用了体态强化方式展开教学。

师:听你读这句话时,我觉得“长途跋涉”这个词你读得特别有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长途跋涉”说明燕子已经历经千山万水,疲惫不堪。

(师做动作,一边“飞”,一边不停擦汗,装出一幅疲惫不堪的样子。)

生(大笑):“长途跋涉”这个词表示路途遥远,燕子飞了那么远的路,累得快不行了。

教师通过动作、表情示范,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对“长途跋涉”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这里,教师的肢体语言,我们可以理解为动作理答。平时课堂中,特别是当学生的回答十分出彩时,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点点头,拍拍肩膀,或者握握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理解为神情理答。教师夸张有趣的表情有时也是一种理答方式。皱皱眉头,是暗示学生你还没有听明白;瞪大眼睛,是让学生觉得他的回答令人惊讶;点头微笑,是鼓励学生就这样一直说下去。虽然这样的理答没有声音,但有时更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起到强化效果。

三、提升式理答

提升式理答是指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再次组织问题,引导学生重新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答。提升式理答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所采用的教学行为。

1.探问

当学生面对问题一脸茫然、无从下手时,教师就要改变提问角度,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然而再逐一发问,或者提供回答问题的线索等。

比如孙双金老师上《落花生》一课,等学生初读课文后:

师:今天上课的问题由同学们提出,能提出小问题的就有小进步,能提出大问题的就有大进步,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我也回答不出来,那我就拜你为师。

学生思考了3分钟后,却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毫无头绪。孙老师意识到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还没学会提高,便立刻调整心态,问道:“你们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生:新花生,开辟,茅亭等。

师:有不理解的句子吗?

生:“那晚上天气不大好,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接下来,孙老师引导学生问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1)父亲和我们在一起是常事,为什么作者的父亲难得回家?(2)既然父亲难得回来一次,为什么选择花生节那天回来呢?(3)他回家仅仅是为了吃花生吗?

孙双金老师抛出一个问题,遭遇学生冷场,他没有盲目“进攻”或“撤退”,而是分析原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降低难度与坡度,让学生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主题,步步深入,最终把学生引入主动发问、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

2.转问

所谓转问,是指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准确或者错误的时候,教师再向其他多个学生追问。它的好处是可以引导更多学生的参与,可以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课堂上教师一般会用“你知道吗”“谁还有补充”“谁也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这种类似“抛绣球”的方式,既可引起全班学生的共同讨论,也可为教师赢得时间组织思考。

转问的另一种思维是求助。一次,于永正老师上课,一个学生站起后,一时思维“卡壳”回答不出来。于老师笑眯眯地告诉他离开座位寻求帮助者。当这个学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帮助,并且很完美地回答了问题,课堂上的一个冷场就十分巧妙地化解开了。

面对课堂中的“冷场”,教师通常的理答方法是让学生先坐下,并且告诉他再想一想。至于学生有没有想,能不能想出来,就没有顾及了;然后调转枪头,转问他人,班上那么多学生,总有一两人答得出来的。于老师的理答处理,不可谓不充满智慧,他不仅引领这个学生解决了问题,还向全班学生渗透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助。

3.追问

所谓追问,是指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深刻为止。追问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个学生,是纵向深入式的,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深处。也可以是不同学生,是横向的递进式,这样,可以从多角度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深处。

总之,理答在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有潜力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提升式理答;对于大多数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倾听,找到回答中的关键点、闪光点,运用强化式理答方式给予引导提升;对于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要多用鼓励的修正式理答,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多采用探问、引答、转问等方式,分解问题的难度与坡度,以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新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