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朗读及准确理解内容的能力
思想教育: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
重点
理解内容
主要
教法
讨论法
教学
难点
逐层论证的写法
主要学法
比较法
教具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论据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达成度归因分析及目标矫正措施
总第2页
时
间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
阶段目标
及教学意图
5
15
15
10
复习字词及句子翻译
学习新课
一复习字词及句子翻译
二学习新课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②战争结果如何③为什么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6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学生回答问题
把握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写法
提问学生回答
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的
理解修辞的作用
指名回答,其他人补充
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理解写作目的
学生回答问题
把握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写法
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的
理解修辞的表达作用
朗读
学生讨论
理解写作目
附:课堂检测
1,和"以君之力"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七里之郭B,域民不以封界之界C,亲戚畔之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事例,讲道理.
B,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
C,文章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孟子所说的"人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用课文中句子回答).
11,将下面的内容译为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固国不以山溪之利.
4,非人力所能掌握的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或条件,古人统称为()
A,天时B,地利C,人和D,道
13,对文中"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A,疆域固定震吓B,区域固守威吓
C,限制巩固震慑D,边界坚固威逼
14,"兵革"应理解为()
A,武装力量B,国防C,武装设备D,士兵
篇2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因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的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2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明确: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戏相关联的人与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读: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社戏好看的句子。文中写在接近赵庄和离开赵庄的时候,各有一处想象社戏美妙如仙境一般的段落。
2研读: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
明确: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3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的展示了几个少年架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是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者孩子在浪花里窜,连夜鱼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者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住了。”这些比喻,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另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篇3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
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表现出这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
成课后“练”)。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篇4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想法是第二步;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是第三步;最后还得储存一定的知识。)
【自读程序】
1.首先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快速浏览,撇开具体的生僻、难解字,从情节的角度把握全文。思考:
①"黔无驴"--可见故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
②"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③从哪里看出虎的态度在逐渐改变?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2.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朗读2~3遍,抓住具体的词语来理解形象。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3.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4.品读,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相应的道理。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
5.跳读,思考虎和驴,在文中谁主谁次,谁轻谁重?作者用意又何在?从篇幅看,虎的篇幅超过驴;从标题上看,又是说驴。--引导学生生疑、设疑、解疑。在此过程中引出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背景。
(解说:首先,好奇心是求知的最好钥匙,因而打破传统的以"串讲"开头,而以情节来开头,不被个别的字词所困扰,不被个别的难点所羁绊,会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在分析形象时扣住原文字词,这样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住哪个词在哪个环节中出现,自然就记住了它的意思,同时还理解了它的作用。同时,由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引出对形象的理解,也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了准备。
第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推测文章所包含的道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独见,立足课文,放开思维。联系自己、联系现实,将寓意化为自己的精髓。
第四,将补充结尾和交代背景安排在讨论寓意之后,一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来拓展课文内容,三来给前面自己的发挥作个总结。)
【自读点拨】
从情节角度来把握课文。
首先点拨背景:黔地无驴,船载以入。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其次看虎的最初反应:"以为神"--因为不识,因其庞大。接着,找表现虎变化的词: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大等。理出虎由恐惧--怀疑--挑衅的态度变化。最后看结局,可以用原文的话: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情节点拨关键是条理清晰和角度完整。
从形象的角度来把握课文。
第1段的几个问题:
1.①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②以为神;③因不识而害怕。④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⑤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⑥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2.①"近"作动词解;②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②"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第2段的几个问题:
1.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①驴"鸣",虎"骇"和"遁"(教学生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②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③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2."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3."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4.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从寓意的角度来把握。
1.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2.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3.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从写作意图和文章背景来把握。
1.看原文结尾。"类有德"而无德,"类有能"而无能,"今出其技"乃自取灭亡。作者的谈论重点显然在黔驴身上。
2.看背景,推知作者的写作动机: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却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
3.看驴、虎关系。①借助虎的形象衬托驴。虎的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明写了虎的老谋深算、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②写驴笔墨虽少而精。"庞然大物",通过虎的眼睛来看驴,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在虎"然"时"一鸣",写出其虚荣和卖弄,在虎"荡倚冲冒"时"蹄之",写出其愚蠢上当。③写活了虎,驴的形象就更鲜明可信。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每组中的加点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神
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
船载以入
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
技止此耳
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3.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木施③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④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①怕犯忌日,这里指对年月日的避忌。②出生的这一年正当是子年(子年生的生肖属老鼠)。③衣架。④咬
(1)某氏为何会"爱鼠"?他爱鼠的方式和结果又是怎样的?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新主人和某氏的鲜明对比?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3)这篇寓言给了你哪些启发?请联系现实发表感想。
(解说:第1题主要是掌握文言词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一词多义、词,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第2题主要是积累、运用,在理解的前提下,将其化为己有。第3题是拓展阅读,重在意的领会。)
参考答案:
篇5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篇6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指明学生回答作者的基本情况(可联系《我的叔叔于勒》)。
二、指导阅读“自读提示”,掌握课文的重点
三、学生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给疑难字词正音正字。
魁梧简陋魅力义愤填膺
2.解释下列词语。
魁梧简陋魅力局促义愤填膺空前绝后
四、学生垃朗读课文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其中写谁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谁?明确:四个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写左拉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都德。2.作者写人物的语言,有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明确: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而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着重描写他们谈话的声调仪表,评论他们的口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作者在进行行动描写的时候,谁写得详,谁写得略?
明确:福楼拜、左拉的行动描写较详,都德的行动描写则一笔带过。
福楼拜是最活跃的中心人物,着墨较多。左拉的坐姿较为特殊,因此也有较多笔墨的描写。
4.以写左拉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讨论明确:写左拉,抓住他体质较差,不善言谈的特点。如“他爬了六层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
描写左拉的肖像时,随处议论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朴实但很固执”,“聪慧和坚强”,“坚毅”,“十分滑稽和戏谑”。
6.指名学生概括:作者是如何写屠格涅夫的?
六、小结
篇7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篇8
教案
第二单元写自己紧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的]
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感受、思考,发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我写我”“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意识。
[教学方法]积累体验法
[教学程序]
(一)活动准备
1.准备一本《家庭(班级)成员典型言行录》在上面记录父母亲,爷爷、奶奶、老师同学(包括自己)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揪心揪肺的、心花怒放的、泪流满面的、惊讶不已的、幽默俏皮的富有启迪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
2、画一张心情曲线图,并说明心情曲线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一.说中感
①从《家庭(班级)成员典型言行录》里选择素材,进行汇报,要求切入角度小,真实有具体的事情。
②观察心情曲线图,以“__________的心情,为话题进行汇报,要求说出心情变化的具体原因。
二.读中悟
1.出示例文
例文1我的哑巴母亲
李春雨
我的母亲是哑巴。母亲不知道娘家,一辈子没走过亲戚,也没出过远门,她是父亲用钱买来的。
母亲是天生的哑巴。听人说,在生下我之前,她没有欢乐,没有笑容,只有忧伤。母亲只是整天干粗重的活儿,做粗糙的饭菜,像一头辛勤耕作的牛。
我出生后,母亲有了辛勤劳作后的笑容。她用咿咿呀呀的语言和甜甜的笑颜哺育我的童年。
村里的孩子常拍着我长满疮痂的头,指着我的鼻尖叫着:“看哪,这是哑巴崽子,看哑巴崽子!”他们不愿和我玩,我只是整天伏在母亲的背上做梦,或在她瘦小的身旁玩泥巴。那时,我只知道母亲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
我的父亲喜欢在村里东游西荡,饿了就向母亲要饭吃。稍不如意,就向母亲伸出那宽大的巴掌,而母亲像一块坚硬的岩石,默默地承受着。
转眼间我已到了入学的年龄。那天,母亲在父亲面前咿咿呀呀很久,父亲置之不理。母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父亲还是不理。母亲就抱住父亲的腿不放,父亲一时火起,一顿拳打脚踢,但终于把我的学费交给了母亲。看着这一幕,我惊呆了,这是我平日看来默默无声的母亲吗?她用柔弱的身体为我争得上学的机会,从她的眼神看得出她决意让我上学的执著和刚毅。我的眼泪扑簌簌地掉落下来。
有一次上学忘记了带中饭。上完第一节课后,母亲咿咿呀呀地向教室走来了。我赶紧躲到了一棵树后面。母亲还是发现了我,她赶紧跑过来,把饭送到我手里。这时同学们蜂拥而至,有几个男生鄙夷地指点着母亲。我觉得丢尽了脸面,狂叫着冲出人群,把饭扔到了母亲那张充满笑意的脸上。我恨她是哑巴,给我带来嘲笑。人群一哄而散,只剩下母亲惊呆地站在那里,秋风卷着落叶,在她脚下翻飞。
后来,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他批评了那几个男同学,也批评了我的无知。同学们从此向我投来友好的目光,我的心灵也经受了一次洗礼。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我特意把母亲请到了学校,在班上我当着所有家长和同学的面,深情地叫了一声“妈妈……”。
我的哑巴母亲开完会又走了。她带着阳光,带着微笑,走了。我望着母亲远走的背影,眼泪不禁又涌了上来……
例文2哦,长大了!
牟兴
长大了,不难想像,一切都变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抱着小皮球玩耍又整天爱哭鼻子的顽童,已经长成了一个经常抱着大篮球在球场上龙腾虎跃博得观众阵阵叫好的男子汉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在商店看见一件好的的玩具就傻痴痴地站在那里半天不走,死缠着爸爸买一件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看见一件好玩具表面好像无动于衷、不屑一顾而心里却打着小九九的大男孩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只拿着小人书看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能够读通一本本几百页甚至上千页的世界名著的“小博士”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让爸爸、妈妈弯着腰牵着小手慢慢走着的小矮个儿,变成了一个比爸爸、妈妈高一大截的小大人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搂着爸爸脖子要爸爸讲故事的小不点儿,变成了一个能够编故事并讲给小朋友们听的“小智囊”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看见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只静静地听着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能够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神侃一通的大男孩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整天歪着头,拍着手唱着《站板凳你莫摇》的小男孩,变成了只在没人的时候轻轻哼几句《青青的世界》的大男孩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无忧无虑、无谙世事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心忧天下、胸怀世界的热血男儿了。
哦,长大了,一切都变了。
2.学生阅读例文并探究。
①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种情?
②文章为什么能写得形象丰满,情感深挚?
三、议中明
学生讨论:我们的作文应该写什么?怎么写?
小结明确:
①写什么?
写
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包括我、学校、家庭、自然、社会。
自己——把自己的摆进去,写我的经历、我的个性、我的思考、我的真情。
学校——老师、同学、其他人、教学、考试、活动、竞赛、友情、师生情。
自然——动静刚柔、晨午暮夜、春夏秋冬、鸟兽虫鱼、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风雨雷电。
家庭——父亲母亲,饮食起居、搬迁装修、下岗调动、过节旅游、亲。
社会——大街小巷、工厂公园、菜市商场、农村城市。
写自己最动情的东西:感动、快乐、高兴、烦恼、忧愁、悲哀、愤怒、幸福,喜怒哀乐忧惧、悲欢离合愁苦皆可。
②怎么写?
1.选准一点,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即可,不必太费心机,追求大而完美。
2.情感是记叙文的灵魂,要注意自己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去掉漠然,动情地生活,用心地写作,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四、学生作文。
参考文题:
1。那次,我真的笑(笑、生气、伤心……)
2.我爱我家
3.学生自由拟题作文。
附:学生优秀作文
家里的一切,你们还好吗?
湖北省公安县孱陵中学张欣
粗略一算,我已经两年没有回那个真正的家了。心中的那份牵挂久久地萦绕着。
这么久没人住,家里的一切还好吗?也许,在所有的家具上,都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吧。
我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十分念家的人,而且我家并不豪华,但是那种特殊的感情并没有隐退过。
在梦中,我曾经无数次地听到过房门上挂着的风铃的“叮叮”声,那么的亲切悦耳。我也敢十分肯定地说;“离家这么久,我还能第一时间内准确地分辨出我家关门的声音。”我无法忘记家中的每一景。
想念那两棵竖立在门边的装饰树,我无数次地发誓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将它擦得干干净净,重放光彩。
想念那盏悬挂在客厅天花板上的大吊灯。虽然因为怕浪费电,家人都很少开它,但是它却给了我许多幻想。我一度固执地认为,那亮得十分刺眼的灯光可以照透一切虚伪。
想念那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的大红木沙发。在酷暑里,它们给了我无数个凉爽的美好的回忆。
想念房间里的书桌,虽然在它上面并不是“书海”,但是书桌上写作业的那种亲切感,我从未忘记过。
还有那雪白的墙上挂着的吊卡,书架上堆满的书籍,甚至阳台上很久没有碰过的秋千,每一景都是那样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地抹不掉。
风铃,你还好吗?小树,你还好吗?秋千,你还好吗?多希望能再去看看你们,用心去感受你们啊!
那次,我真的很难过
湖北省公安县孱陵中学华静
痛苦是快乐的孪生姐妹,的确这样。
刚上小学,爸爸就送我一只可爱的小狗,它永远伴随着我。它整天活蹦乱跳,举止一点也不文雅,即使这样,它还是很快占据了我的心灵。
小狗如一位家庭教师,时时教育着我。小狗如一位忠实的朋友,常常鼓励着我。我对它的感情也是一天比一天强烈。
一次,我与好友到户外骑车,我担心小狗会很孤单,便把它一同带上了。
到了草地上,我把小狗随手一放。开始骑车了,却把小狗冷漠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似乎更加刺伤了它,它可怜的站在那儿,满脸的失望与忧伤。此刻它好象非常想凑到我身边,对我说:“小主人,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可惜它不会汉语,只能在那儿“汪汪汪”地叫个不停。此刻,除了我又有谁真正理解它呢?于是,我停下车,奔到了小狗跟前,一把搂起它。
我陪着小狗在绿油油的草坪上玩着,闹着,它看上去似乎开心了很多,再也没有了先前的孤独感。玩累了,便跑进我的怀里,让我抱着它,它眯缝着眼,好象在对我开心地笑……
小狗陪着我度过的日日夜夜,我都认认真真地记在了日记本里,因为有它的日子,我真的很开心。
可在我小学毕业时,它竟无情地离我而去。我不知道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它要这样来惩罚我,也许我留给它的自由空间太少太少了,它想找个自由清净的地方去生活。但我真的很难过,整颗心都受到了强烈的撞击……
我的眼泪情不自禁落了下来,而且整个心乃至整个生命都在为这个小生灵哭泣。那次,我真的很难过……
课堂实录
说中感(1)
师:同学们的《家庭班级,成员典型言行家》及近段时间的“心理曲线图”准备好了吗?
生(一部分):准备好了。
师:还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未完工,不要紧,未完工的就动用记忆,回忆一下也行,不过以后要注意勤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面开始汇报:
生一:我们爸爸睡觉喜欢打鼾,(学生笑),我曾向他提出过多次抗议,每次抗议时他总笑着说:“下次不打了,下次不打了。”可一睡觉照打不误。为此,我拒绝同他在一个房间睡觉。有一次期中考试前,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又和我挤一张床,那天晚下我破例没被爸爸的鼾声惊醒,第二天起床一看,他的眼睛红红的,后来才听妈妈说,为了不影响我考试,他那天强迫自己“失眠”了。
生二:我的妈妈非常喜欢唠叨,我耳朵都被她的唠叨折磨得快生茧了,后来呀,不管她唠叨什么,我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可有一回天气变了,她要我带伞,我没听。后来淋了一场雨,感冒了好几天,后来,我明白了。妈妈的唠叨是爱的唠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情极细腻,发现了爱的唠叨,爱的鼾声,另外的同学还有爱的发现吗?
生三:我的父母亲都在深圳打工,家里没有大人,所以早自习我经常迟到,爸爸妈妈听说这事后,每天早晨都在六点钟准时给我打电话叫我起床,因长途电话贵,他们从不让我接电话,只让电话铃声催我起来。
师:母行千里担忧儿,这也应该是爱的电话。
生四:我们家的电话却没有爱的感觉,爸爸喜欢打麻将,电话是牌友邀他的工具,凡给爸爸的电话,一定是他的麻友,为此,妈妈已经和他吵过很多次,他依旧不改,没办法,在他们的一次非常激烈的争吵后,妈妈扯断了电话线,现在我们家的电话不能用了,可爸爸还是喜欢打麻将。
师: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幸与不幸也是可以转化的,你可以发挥聪明才智、动动脑筋,用自己的力量把爸爸劝回来。
生五:我的爸爸性格很暴躁,只要我一不顺他的心,他就甩甩拳头厉声呵斥我:“你不听话,看老子不揍你!”马上又要期中考试,爸爸已经给了我不挨揍的条件,每科90分以上。我这几天很紧张,每天晚上都拼命地学习,昨天做梦都还被爸爸打了一顿,我有时真恨他,可是转念一想:他也是望子成龙心切啊,恨就又变成了理解,不管怎样,他必竟是我的爸爸。
师:能有如此善解人意的儿子,我相信你爸爸也会变得善解人意的。
生六:我生下来就没有见过
爸爸,据妈妈说,我还未生下来时,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爸爸出去打工,一出去就再也没回来,至今杳无音讯,我很想见见他,哪怕他爱打麻将,哪怕他穷只要是我爸爸,让我有一个完整的家,不让妈妈整天愁眉苦脸就行。
(有学生眼睛湿润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号没按要求说出家庭成员的典型言行,但是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很多同学被感动了,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写动情的东西。
下面大家接着说,还有“班级人物典型言行”及“情感变化”西方面内容,希望同学们汇报时全面涉及……
教案评析
作文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深度,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生活的积累与感悟,再就是文章里泛滥着假大空,教会学生积累生活、感受生活,写最熟悉的东西,抒发真情感,是本节课的宗旨,生活要积累、情感需体验。所以教学主导方法为积累体验。
指导之前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家庭(班级)成员典型言行录》就是一个积累生活的见证。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所以,要求学生在“典型”上做文章,是对生活在提炼的基础上积累,“说中感”是在这积累的基础上再提炼,经过两次提炼,表达出来的必是精华了。这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随手记下生活点滴,然后披沙炼金,必会有闪光的金子。“读中悟”中两篇例文都属于写熟悉的、动情的生活的优秀代表作,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对“写什么”有了一点朦胧的概念,再讨论,再延伸,“写什么”就像一眼汩汩流动的泉水,不停地往外冒,作文也就有了无尽的题材。——写最熟悉的东西,可仅仅如此还不行,作文要打动人,并不是有东西写就可以了,它必须承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所以教师最后引导归结:要想别人心动,得先自己情动,“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参考资料: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我要他们以生活为师,激励他们要热爱生活,勤于思考,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培养对生活的新鲜感。要使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充满新鲜的感觉。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
——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3
我们有两大生活基地,一是家庭,二是学校。同学们尚未走上社会,同社会的接触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扩大生活视野。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争取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或者去旅游,或者去打工,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丰富对于社会的感性认识。这是一个方面,是一种辅助和补充。另一个主要方面,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生活范围,经常性的毕竟还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因此在思想上就要明确意识到,家庭和学校,这才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基地,我们的写作素材主要靠这里供给。
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是我们最熟悉和最怀有感情的生活。我们的写作,曾经自觉不自觉的利用了这里提供的大量素材。但同时你也不免感到,家庭和学校都太平淡、太单调,每天吃饭睡觉,上课下课,写来写去有什么意思,有多少好写呢?这是由于习以为常,感觉钝化,“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但也说明,我们对这两块生活基地,虽说熟悉,却还不完全了解,虽有感情,却还关心不够。因此我建议大家,不妨先来摸摸底,看看我们拥有的生活矿藏,究竟有多大,究竟有多深,可能开采出多少矿石?当然,生活是没有底的,开采当中还会有新的发现,探明的储藏可能一下子扩大许多倍,老矿旁边可能有新矿,开采石油可能发现天然气。本篇只揭个盖子,让大家大概瞧一瞧。
一、记叙文的内容,不外人、事、物、情。每个家庭、学校的生活,正是涵盖了这四个方面,不断向我们发出信息,让我们筛选、整合,以获取写作的素材。应该说,这两座矿藏,对我们来说,是够大的了。
篇9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
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篇10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要把安全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要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除了一些一般性的准备活动,还要做一些专项的准备活动,适当地加大上肢、肩部、腰部等大关节部位活动。在安排教学步骤时,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动作知识、技能、技巧,采用科学的教法,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动作要领,明确动作规范。另外,体育课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但是,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将对体育课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负荷过小学生得不到锻炼,而负荷过大会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能及时观察课上学生的状况,做到张驰有度,既让学生得到锻炼又不能伤害学生身体,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切不可随意地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
三、注意场地、器材安全使用及布置
(一)场地的设置,加强安全预防场地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外部环境。在上课前,体育教师要仔细认真地做好运动场地的安全检查,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待排除后再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篮球、足球、排球训练时要保证场地的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学生踩到后扭伤脚踝,或者摔倒后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再如,在跳远训练之前,教师要先翻松沙土,拣出沙坑中的石块、砖头等。
(二)对体育器材的检查与管理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若不注意,体育器材也会危及学生的安全。比如,学校的单杠、双杠、篮球架等常年在室外放置,受雨淋日晒,时间长了就会生锈、腐烂,如果学校平时不注意保养和维护,体育器材很有可能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发生断裂,进而导致学生受伤。因此,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在上课前对体育器材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再如,有些体育器材是需要搬运的,如标枪、铅球、铁饼、跳高杆等,若学生在搬运中不注意,导致器材不慎跌落,很有可能砸到他们。另外,如果这些器材随便摆放在操场上,且无人看管,学生可能会随意玩耍,很容易引起一些安全事故。所以,体育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搬运器材的过程中不能打闹嬉戏,而且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器材也不能随意摆放在操场上,更不能随意玩耍,使用完毕后要及时送还保管室。
四、教师要掌握常用的急救方法,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
虽然防患于未然是体育安全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教师不应该只把精力放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上,因为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难免会出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掌握常用的急救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伤病进行救治,防止伤情的进一步恶化,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学生出现扭伤、脱臼、抽筋、骨折等状况的一些急救方法。倘若学生发生的安全事故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施救能力范围,教师应当沉稳冷静,尽快通知学校,联系医院,采取有效合理的处理措施,切忌手忙脚乱。另外,教师还要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以正确的态度来参与事故的善后处理,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11
固体熔化时吸热,液体蒸发时也会吸热。如遇到发高烧的病人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先将病人的体温降下来,再送去就医,为病人争取宝贵的救冶时间。物理降温就是用冰袋、酒精等物质与病人的身体直接接触,通过熔化或汽化的方式将病人身体上的热量及时带走,以达到降低病人体温的目的。液化放热———这就是高温水蒸汽烫伤比开水烫伤更要严重的缘故。教师要教育学生远离高温水蒸汽,防止被烫伤。烫伤患者马上用冷水吸热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知识。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方式之一。不接触和远离高温物体,可以避免被烫伤。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摩擦生热就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不能用手去接触长时间下坡后的自行车的钢圈,以免烫伤。
三、力现象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可利用惯性解释说明与惯性相关的交通法规,如前排乘客必须系安全带,严禁超载,两车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车距等。为了防止惯性对人造成的伤害,教育学生不能从运动的车辆上随意下车,在运动的车辆中要坐好、扶好,骑自行车时同样也要保持两车之间的车距,遇到障碍物要提前刹车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给物体施加一个力,同时也要提防物体给我们的反作用力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靠近或与人体接触的物体尽量要宽大,如书包的背带、皮带等物品。使用铅笔、钢笔等尖锐物和刀、斧等锋利物品时要注意安全。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并且存在着压力差。如果下表面的压力不存在时,物体将丧失浮力。所以在有淤泥沉积的水域游泳,学生会很容易造成溺水事故。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告诫学生不能跑到火车道旁玩耍,游泳时不要靠近游轮,以免被火车或游轮“吸”过去而酿成悲剧。龙卷风能将行经处的物体包括人吸入并卷上空中,是一种很危险的自然现象,应教育学生不能追风而行,应避风而行。
四、电现象
触电是电流流经人体的现象,轻者使人受伤,重者会使人丧生。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学习家庭电路后,有个别学生会在家里连接一些简单的电路,切断电源后再动手连接组装,就可以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为了防止触电,应牢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的原则。雷击也是一种触电事故,并且是一种很严重的触电现象。在讲到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都会借机给学生普及防雷的要领和措施。
篇12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最高境界。“写”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那么,这就提醒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手段,不能出现因为写作的要求高,学生听到写作心里烦从而不愿意去练习的现象。合作教学是教师可以进行尝试的一种作文教学手段,它让写作活动成为学生共同合作的活动,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此期间,学生还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学习彼此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和个人品质。以下是笔者在初中英语作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两个生生合作教学案例。
案例一:“拼图式”合作教学
题目和要求:
As students, you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 How do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usually go to school?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ay to school?Why?Please 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information above.
合作教学方式和过程:
以一位同学的作文为例,让其写在教室白板上。通过全部集体分析作文,同学们很快明白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主要是:没有回答题目的问题,亦未抓住题目信息中的重点。接下来马上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按位置便捷,把全班分成五组,合作学习任务如下:了解大部分同学的上学方式为第一步。同学们非常积极地问组内组外同学: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第二步: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成果,每个小组说一个答案,不能和其他组重复,然后再抢答说出之前大家都没有说出的答案。最后总结有:by bus, by bike, by car, by underground, by taxi, on foot,当然个别同学几种交通方式混合使用。接下来,笔者按照六种交通方式重新分组,把同学们分成6组,并注意组内人员的能力构成,尽量安排英语能力好的和中的以及下的一起合作,一组内英语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每组的任务是说出自己组所选的交通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每组如学有余力,可以考虑别组的内容。同学们踊跃参与,讨论热烈。下面以简单的表格形式来看看同学们所思考的成果。
合作教学的成果:
对此次合作教学的评价:
这是一个“拼图式”的合作教学方式,各组各完成一个任务,最后进行任务的整合和相互补充。在教学中,同学们增加了和他人交流的机会,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基础好的同学和其它层次同学搭配,可以帮助他人在语言表达困难时给与及时的帮助,帮助提高了其语言能力,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在思维方面,通过合作起到了很好的相互提示:比如分析问题思考要完整,对所选择的交通方式的优缺点要很明确;比如思路要清晰,既然选择一个方式,那么就要多说其优点。
案例二:“团体研究”式合作教学
题目和要求:
According to our reading passage in Unit 4 9B,what aspects(方面) would you like to talk about computer facts?Please write down a topic sentence then detailed information with at least 60 words.
合作教学方式和过程:
首先:课文的内容已经包含电脑的发展、主要功能这两方面。由于拓展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还明确学生们可以继续谈论书上关于“电脑事实”的这些方面,亦可谈到其他方面。作为教师,笔者示范自己准备讲的方面的内容:Shopping online。支撑信息如下:Nowadays most of the people like shopping online. 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this. First of all, people in modern life are really busy doing their work. And also they care lots of other things. So computer and internet give people a good chance to choose various goods without leaving their houses. Then most of the goods are cheaper online than in the common stores. Now people can buy most of the things online. And the situation i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likely to buy things online and they only eat and drink in common shops or enjoy music or films in theatres or cinemas. 笔者原本觉得自己示范后,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可是单个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所说内容不如笔者预设的答案那么丰富。
接着,笔者就进行了合作教学。按照原先reading第一课时的post-task时的分组方式,四人组活动继续进行讨论来拓展关于computers facts的内容。学生们在reading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比较熟悉地继续进行小组活动为作准备。四人组小组活动的要求和内容如下:继续讨论准备讲“电脑事实”方面的哪些内容,达成一致后,组内推选一个leader成员写出组员决定的topic内容,并一起协调修改。接着大家需要用足够的信息来支撑主题句,每人都要有句子呈现。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笔者同时也允许他们在实在不会相关英语词汇的时候用中文来表述,组内能力强的同学尽可能帮助其用已学英语知识进行表述。果然,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笔者了解到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想法很多。一组:他们打算说说电脑的历史和发展(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第二组:他们说到电脑的环保性。第三组:说到电脑和网络相结合的强大。再一组:说到电脑的将来。非常丰富的内容,让笔者体会到头脑集合的强大。
篇13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越来越被重视。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强健的体魄,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能锻炼学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教学成为培养性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越来越被重视。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怎样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增强体魄,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我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围绕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进行
探讨。
1.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现状
体育教学往往附带有体能训练或者其他剧烈活动,再加上场地设施不规范、器械处于不安全状态、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等问题,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意外伤害。而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仅会对孩子们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甚至会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影响,从此害怕体育活动,更有甚者影响文化课的学习,这样不仅不能起到锻炼身体,培养性格的目的,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见过或者是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不安全事件或者说是事故,而初中生又是一个人生理生长和
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初中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尽管口号提得很响亮、问题也反复强调,但很难得到一部分老师的重视,而解决方式很是简单粗暴,如不进行觉得危险的体育活动,把体育课调成文化课等等。以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安全问题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或遏制。
2.提升体育教学安全水平措施
2.1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任何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只要你能在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识,这种意识反过来就会影响你的行为举止。因此,如果想要提高体育教学的安全水平,就要提高学生和老师对安全的意识的认识,让这种安全意识深入学生和老师的心中。那么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中,就必须要有安全意识这一点,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年龄尚小,又活力四射,所以会在体育课上有嬉戏玩闹,而这其中会有体质差的学生,这样就可能会造成他们在玩耍中碰到安全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定期给学生开展关于运动安全知识的讲座,久而久之,学生养成懂安全的好习惯,这样就会尽量避免在体育课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学生保护自己的方法目前,在我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于"含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学生来说,自
我保护观念比较欠缺,在不安全事件发生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应对、处理或者是盲目从众,加大伤害的发生。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相对来说都比较叛逆,越是不让做的危险活动越要去做,既然不能制止,那么教会他们怎么防护自己就成了一个保证安全的重要途径。首先,在做剧烈运动之前教师要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热身运动,防止因剧烈运动造成的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情况;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们正确的运动程序和运动姿势,这样就能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如上篮球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在人跳起后有拉扯等动作,起跳不能屈膝等注意事项,因为这些不良行为或者说是不正确的运动姿势都是造成不安全事件的直接原因;最后,教师要做好运动前检查,检查运动器材的完备情况,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只有做好运动前检查,才能有限预防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如单杠、高低杠、标枪等运动,经常因为运动器材的不安全状态,造成体育教学中事故的发生,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3.造体育教学安全环境
3.1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就是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的一种文化环境,属于学校的软件设施。如果一个校园的安全文化比较浓厚,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影响,就会对危险活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遇到潜在危险的活动就会主动避让。如在投掷标枪时,教师要求学生看见扇形区域里出现任何活物,就立即停止投掷。学生不要产生任何侥幸心理,感觉离得远不会投掷到,但不安全意外事件往往就在此时发生。建设安全文化就要在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安全,不能老师给学生讲的时候注意安全,到自己活动时就不注意了,这要求体育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安全运动的榜样。只有老师主动遵守各种安全行为,以自身做榜样,学生才会主动遵守
各种规章,远离不安全事件,校园安全文化、体育教学安全文化才会逐渐形成,进而提升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