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概论课程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篇1

随着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加上高职高专等层次的学校,动画专业的教学始终注重技能性和实用性,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如技能课,甚至处于忽略地位。有文章反对动画专业有什么“论”和“学”的科目,以为它们是一些教师不胜任的逃脱方式,是学生毕业后达不到社会要求的原因之一。这代表了一些人的看法,涉及到动画专业中理论课的设置和意义问题,在实质上是有害的,然而事出有因。

我国高等动画教育起步较早(1950年苏州美专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动画班),但到目前为止,动画还没有取得独立艺术地位。动画学科至今仍处于准建立状态,处于不适应多层次学历要求的状态。

动画理论课的教材目前仍处于缺乏状态,虽然近年来出版了一些动画教材,但技能性的多,理论课少。从事动画理论的研究者少,而且动画研究文章也欠缺发表的专业刊物。华东师大聂欣如教授曾感慨,“动画研究在国内一直发展缓慢,有水准的研究寥寥无几,也不知道是没有人写文章还是写了文章没有地方可以发表。”2005年9月,中国动画学会的会刊《中国动画》发行,但属于内部刊物,在评职称等问题上难以起到作用,同时由于人才引退等原因,《中国动画》在2007年3月停刊。这在国家重视影视动画的大环境下,停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薄弱与尴尬。

二、动画理论课的内容

没有了理论研究,教材的编写就缺乏深厚基础。从文艺理论体系上讲,动画学科研究应包括动画史、动画批评和动画理论(概论)等几方面。其中,《动画概论》是一门学科是否建立的标志性教材。国内第一本《动画概论》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贾否和路盛章两位老师合著的。至今,《动画概论》及相类似的著作达几十本之多,但总体处在开创水平,课程体系不科学,存在很多不适应教学的地方。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树立起较为合理的动画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借鉴相关文艺理论,去建设较为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另外,动画产业以及营销类的理论著作和课程也已设立。

动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合理的大纲,广泛征求意见,出台适应专科和本科层次的不同教材,以起到引导作用,否则众多院校的动画专业的理论课程总是处于探索式的教学。

动画理论课对学生的要求因学历层次的不同而不同,高职高专院校的动画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以吸引学生的理论兴趣为出发点,以不拘一格的表达为中心。如动画分析课程,高职学生可以从感性方面去谈,可以收集较为详细的资料,也可以写一般的通俗影评,当然能够掌握影视动画语言、对作品进行专业的独到的解读是更高的要求。动画概论课以介绍性为主,让学生对动画的本质、动画的历史、动画的门类、动画的流派、动画的创作、动画的批评、动画的产业及教育等有所了解、产生兴趣,就是学习的目的。动画编剧课则以剧本的格式、编剧的理论技巧、动画的类型写作为中心进行,通常的剧本教材一般都是讲怎么写的,对于具体类型的写作和为什么写作则很少涉及,即只侧重怎么写,不侧重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动画编剧教材绝不能只是影视编剧教材的移植,而应从丰富的动画实践出发,去总结、教学。动画编剧课对学生的要求,不一定是为了成为职业动画编剧,而是具备动画编剧的眼光和修养,能动手写简单的剧本,写故事也是允许的。漫画脚本也是其中应有的内容之一,以便利用绘画能力,进行创作。动画批评课在教学中,可根据学历层次有所侧重,如专科可以侧重大众性评论,本科侧重专业的评论总结,研究生则侧重更加深入和创新性的要求。动画产业课则要求学生了解产业运作过程,浅层次是培养对产业的兴趣和了解,中层次是培养懂行和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惯式,高层则培养对产业的指导、政策的制定等人才。

三、动画理论课的改革与教学

在动画专业的教学中,始终贯彻学以致用的实用思想。动画理论课如何转化为实用性的价值?这里,必须要明确两个问题:一、什么是实用?二、不同办学层次应侧重什么?对于实用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技能性方面。事实上,理论的或感性的文字表达也是一种技能。一部新片出炉,在第一时间写下适合报刊需要的文章,就是一种技能。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技能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剧本创作更是一种技能。这些,都容易被忽视。对于大学的办学层次,一般包括专科(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阶段。大多数人认为高职高专只能做最简单的事情,如动画中的中间画、描线、上色等,以为前期、后期、衍生品方面,最好由本科、研究生阶段来完成。这种说法看似符合所谓市场的需要,但很容易把高职高专教育搞成动画环节的培训班,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难以符合一门学科的建设需要,达不到大学教育的预期目的。在当前就业压力下,高学历也会做低学历的事,有水平的人,公司一般也不唯学历招聘人才。

我们认为,动画理论课的教学与改革,应放在大学的、全日制这一总的要求来看。虽然有不同学历层次的区分,但动画专业的基本理论素养的要求是共同的。理论课本身具备的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已不容置疑,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和社会上的培训班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高职教学原则在很多学校被认为是“品质+能力”,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能力固然重要,但品质更应该引起重视。人才的竞争,就是品质的竞争、文化内涵的竞争。一个缺乏高品质的技能性人才是不完全的人才。负责、敬业、进取、创新,有关人的品质。而人的品质的培养包括理论品质,这离不开大学的环境。那种试图把高职高专从大学中分离出去,让高职院校成为技能性的培训班的观点是不明智的。对于动画专业人才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说,理论能力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篇2

现代生物技术是20世纪后期国际上突飞猛进的技术领域之一,按照操作对象的不同,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5个方面,现已广泛应用于医学、人类保健、农牧业、轻工业、环保及精细化工、新能源开发等各个领域,已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现代生物技术这门课程在各大高校农林、生物类专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学科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及就业。为此,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课程建设的多方面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成果和经验。

1 教学大纲的适时修订和教学目标改革

该课程教学处于系部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2010级是最后一届专科,2011级开始招生的是生物科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也要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保证教学大纲的先进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2]。

考虑到教学对象与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过渡期大纲调整,为科学制定适用于本科教学的课程大纲奠定基础,初步实践效果较好。

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人单位对郑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近3年生物教育毕业生的能力评价反馈普遍良好,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2 依托校级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团队梯队建设和教材建设

2011年《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被选为校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形成具有各自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教授、博士、硕士等组成,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听课、评课等活动,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级教学类项目比赛中,团队多人次获得教学、教案、课件比赛中的好成绩。

教学团队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建设适用的教材。2007级以前的生物教育学生使用的是杨玉珍和汪琛颖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生物技术概论》。2010年招生调整,开始本科招生,停止专科招生,原编教材已不适应该专业的学科发展。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教学团队的杨玉珍主编及团队多位教师参编了一部新教材《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更好地体现了前沿性和科学性,教学团队拟定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采用此教材,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3 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整合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从内容上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五大工程,以及在农业、食品、化工、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应用。考虑该专业学生已从其他相关课程中学习过酶、微生物发酵、蛋白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该课程的基因工程部分教学内容是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并且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故在教学中给予较多的学时分配和课堂讲授,同时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内容弱化课题讲授。另外,讲授生物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内容时,通过具体的实例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采用,使抽象概念化的教学显得多彩有趣。主次分明的教学内容设计,加上多样教学方式的采用,空洞乏味的知识内容不再难以理解,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充实教学内容

考虑生命科学系女生远多于男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如花年龄学子对美的向往与渴求的实际特点,特增添了生物技术的美容应用内容。人造真皮、人工牙齿、各类生长因子等具体应用极大地充实了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不再遥不可及,变成了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例,学生完全被吸引其中。

5 借助多样先进技术和多元化资源,创新教学形式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抽象复杂,传统讲解的教学手段难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借助鲜活图片及视频动画等题材形式,以强大的感官刺激,来提升学习兴趣。如在PCR技术讲解时制作分步骤的PPT动画,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再结合PCR仪器反应参数设置的具体操作,虚化的教学内容演化为生动、形象的定格画面,产生了长久记忆效果。针对实验部分的内容,教师仅复述实验步骤,很难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通过运用flash技术,将繁琐的实验步骤以flas进行操作演示,搭配简洁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以操作按钮为引导预演练实验步骤,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实验内容。

如在基因工程抽象的分子杂交与细胞工程形象的组织培养的内容讲授时,尝试借助全功能的编著软件Director,融入图像、声音、动画、文字、视频等元素,以小电影的表现形式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内容更加生动化,学生完全融入其中。

6 强化实验教学内容,编写合适自用的实验讲义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3]。笔者担任该课程教学近10年来,一直倡导学生走入实验室,参与实践。根据实验室建设条件和学生的兴趣,经多年的不断调整,从十几个备选项目中挑选出6~8个项目进行实验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强化锻炼。针对市场上没有适合该课程的实验教材,根据教学实际,编写自用实验讲义,既实用又节约了费用,此种形式教学资料较受学生欢迎。

近10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历经8届毕业生,成果颇为显著。据统计分析和观察,学生试卷作答优秀率和理解率、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均有明显提高。这表明改革实践的探索研究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卓有成效的方面还要强化做细,比如依托专业背景的模块教学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实用化探索[4]。

7 参考文献

[1] 杨玉珍,刘开华.现代生物技术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

篇3

组织学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其学习的核心就是对组织原理的掌握,从而指导有关人员具体的操作步骤,帮助有关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根据的验证,并能够及时处理操作时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结果出现意外时候的手足无措现象。

1.2独立操作是组织学技术掌握的途径

实践是医学组织学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获取组织学知识的精髓,而实践就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学生在组织学的学习中,往往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验证理论结果,但是自己操作就会出现实验结果和理论不符合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不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开设的意义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帮助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完成了计算机、管理、英语等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医学概况,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有关医学的十几门课程。基础医学概论是对医学基础知识、技术的简要性概括,能够帮助专业和非专业的医学人员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结构、疾病发生等问题进行基础性的了解,为医学人员开展不同的医学活动打下基础。基础医学概论对于非专业的医学人员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对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医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比如日后从事法学专业的医疗有关人员要着重培养其医事法律能力,在其掌握法学知识的基础上向其灌输一定的医学知识;从事信息管理的医疗人员,要加强对其从事医院管理以及医院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医学知识。基础医学概论作为研究人体、形态、功能结构以及疾病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初学医学人员必备的医学知识,能够为其深入的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医学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各个学科之前缺少交流

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按照教材编订的顺序,由不同教师承担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分学科讲解;另一种是将各个医学系统的内容在衔接后分系统讲解。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分学科讲解,使得教师的备课内容较多,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不能对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关联,从而造成了学科之间缺少交流现象的发生,甚至造成知识脱节的问题。

3.2面对繁多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不够

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对其课时的安排不够,导致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学习中的很多知识要点理解不够。比如教师在对组织学绪论进行讲解时,一些学生对细胞的认识没有概念,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嗜酸性等概念就显得很困难。

3.3学生学习意识不够

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冗杂,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学生在具备化学、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一些文科类的学生基本从未接触过化学和生物,学习基础薄弱;同时,一些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对其日后发展无用,导致对该科目的厌弃。

4将组织学纳入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研究的意义

非医学专业的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被学生普遍反映为内容较难,主要原因是:①很多学生是非医学专业的文科生,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基础医学理解存在困难。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中组织学的内容重视不足,认为基础医学概论中的组织学内容不重要;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深浅把握不当,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担;③组织学中涉及的一些内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显微、超微结构,并进行实验课学习,才能理解组织学,但是学校往往不具备实验的设施。基于以上几点组织学教学中的问题,将其纳入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研究显得更加必要,通过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辅助组织学的学习。

5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的整合策略探索

5.1实现对教学方案的重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教学大纲对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内容的层次要求不同,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培养具有一定医学知识为目标,同时还要利于促进非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实现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的讲解。另外,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的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就需要教师在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教学内容,要对和教学重点关联不大的课程进行适当的删减。要在课前实现组织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统一规划,在课时和课时安排的衔接上恰当准确,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组织学的四大基本组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时安排得较少,教师不用再对器官进行统一讲解,而是适当地对内容进行删减,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器官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在明确组织和器官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人体结构的整体性认识。

5.2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用多媒体电子投影教学能够简化观察的对象,根据教学需求,对图片进行具有代表性的科学选取,能够实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人体各个器官部位组织结构的展示。通过图文并茂、声音和动画具备的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制作成具有动态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实现声、光、电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组织结构的认识。其次,在组织教学中要从功能入手,逐渐引入结构,改变传统的结构为先的讲授顺序。比如在空腔器官的教学,教师可以先以大家熟知的人体消化和吸收器官的常识入手,引导学生从功能继而联系到结构,逐渐实现对小肠消化以及小肠吸收面积等方面知识的分析,像绒毛、微绒毛等,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镜下小肠管壁的组织结构,加强学生对组织学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板书设计将管壁的四层分解结构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最后以小肠吸收消化制作的动画效果收尾。通过由静态到动态的教学展示,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3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向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组织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在课程进行时要及时归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在课程讲解之后要利用表格、大括号、图片等形式对内容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比如在神经元结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及时用简短的字数总结出神经元结构特点;在讲解肺导气部时,教师要将肺导气部里涉及的名词进行简化处理,并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肺导气部结构变化的特点,比如“三减二增”即指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块的减少以及平滑肌和粘膜皱壁的增多。通过简化口诀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组织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4选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基础医学概论是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帮助其了解基础医学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标是让他们了解医学,而不是让他们都从事医疗工作。因此,基础医学中的组织学考核形式要尽可能实现多样化,也可适当地选择开卷的考核形式,并在考核中以综合体可应用题的考核为主,减少一些生硬理论的考核。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解答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变成缺乏理论实践,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书呆子。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基础医学概论,并结合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知识来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结合组织学和生理学知识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肌接头上的传递等。

5.5通过形象的举例,培养学生的动态空间思维能力

组织学是形态学科的一种,其中,对机体微细结构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现阶段的组织学教学无论是在图片选择还是观察实验,都是采用平面的二维图像,没有实现对组织结构的真实再现,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态空间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组织学教学中要通过形象的举例,实现其从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构像的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的微细结构。

5.6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组织学教学内容

组织学作为一门动态学科,其发展和研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组织学的教学要实现与时俱进,在不断丰富组织学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查阅大量组织学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和组织学有关的临床应用知识,并采取适合的方式将获取的信息传送给学生,实现对原本枯燥教学的灵活化处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最新的I型糖尿病根治办法向学生讲授,从而激发学生对胰腺组织结构的好奇,鼓励其对组织学的学习。

篇4

1艺术欣赏基础

针对学生艺术知识水平严重匮乏的现状,在“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们以“附录”的形式安排了两次“艺术欣赏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中的理想”等方面。主要以欧洲艺术史为主线,尝试通过学习“艺术哲学”思想,丰富艺术素养,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和实验,理解“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特征”等知识,领会艺术欣赏的基本哲学观点;透过对艺术品本质及其产生规律和艺术理想的认识,学习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掌握通过网络环境不断丰富艺术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艺术领域的专业网站来开展艺术欣赏的学习实践;了解主要艺术流派和著名艺术大师及其主要作品。

2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我们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落实在数字艺术设计基本知识和数字艺术设计主流开发工具的掌握上。

由于开设课程的历史不长,“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料匮乏,即使有,也大都是理论性很强,而实践与应用性偏弱,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对强调教学型、应用型的高等院校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数字艺术设计活动本身却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因此,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实验环节,以实验与实践教学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笔者编著的《数字艺术设计概论》教材以一系列与网络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作为主线,来组织对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以求掌握该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为“数字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包含了数字艺术设计知识的各个方面,例如:

第1章:熟悉数字艺术设计。包括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境、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与作品欣赏等方面。

第2章:基本要素、美学原则与文字图案设计。包括Photoshop基本操作、基本要素与文字效果设计、美学原则与图案风格设计等方面。

第3章: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包括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与Photoshop图层、滤镜效果,图形、图形学、图形艺术设计与数字模拟绘画,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与绘制矢量图形等方面。

第4章:网页艺术设计。包括网页艺术设计及其计算环境、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初步、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技巧等方面。

第5章: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包括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与Flash移动渐变动画、Flash Motion动画“字牌翻转”、Authorware与作品制作:台球、Authorware拼图游戏、Authorware大图片显示等方面。

第6章: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熟悉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主体是课堂理论教学,其他如实验、作业甚至于考试等环节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来设计的。亦即:知识是老师教的,学生通过实验环节来“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学测评就主要依赖于书面理论考试。但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出现滑坡,导致淡化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因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事实上,在单纯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的知识就很有限。

一般认为,“应用型”、“教学型”院校的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且活动能力强等特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自觉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重、刻苦精神差等。于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实验成绩在教学测评所占的比例,以此来“杠杆”学生对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视,把教学改革的实践具体落实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我们为本课程教学设计了一系列与网络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来组织对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以求掌握该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共有19个实验、1个课程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实践。每个教学单元中都包含课程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实验内容的具体分布见表1。

第1章实验:包括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境、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与作品欣赏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数字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数字艺术设计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数字艺术设计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实践;通过阅读和欣赏数字艺术作品,了解和熟悉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范畴,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了解和熟悉不同的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及其表现能力,初步接触和了解各类数字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

第2章实验:包括Photoshop基本操作、基本要素与文字效果设计、美学原则与图案风格设计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图像颜色的基本概念和颜色模式;了解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学习使用Adobe Photoshop CS2软件,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和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功能;熟悉数字艺术设计中有关文字要素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字效果的基本内容;尝试设计文字的一般和特殊效果,掌握组合文字的基本处理方法;熟悉和关注数字艺术设计的美学原则,了解数字艺术设计中图案与构成风格的图形创作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图案与构成风格的图形的基本制作方法。

第3章实验:包括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与Photoshop图层、滤镜效果,图形、图形学、图形艺术设计与数字模拟绘画,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与绘制矢量图形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涵;掌握Photoshop的图层、通道、滤镜等技术概念和基本应用技巧;学习用数字艺术设计的方法来模拟传统绘画,从中体验传统绘画与电脑绘画的同和异;了解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熟悉矢量图形知识及其数字艺术设计的绘制方法;了解更多的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软件及其一般功能。

第4章实验:包括网页艺术设计及其计算环境、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初步、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技巧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回顾和熟悉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网页制作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网页艺术设计与制作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应用实践;通过对一些成功网站进行的搜索、浏览与分析,了解网站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成功经验;通过欣赏,熟悉网页色彩设计的表达与内涵;熟悉Web图像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要求;了解Macromedia Fireworks的一般概念和主要功能,熟悉Fireworks工作界面,通过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掌握Fireworks的基本操作;了解Fireworks的层、蒙版、滤镜、特效、样式、切片、按钮、导航栏、弹出菜单和GIF动画等概念。通过一些Fireworks的实例制作,熟悉和掌握Fireworks的设计技巧。

第5章实验:包括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与Flash移动渐变动画、Flash Motion动画“字牌翻转”、Authorware与作品制作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工具软件;了解关于Flash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通过“两架飞机”的制作,掌握Flash移动渐变动画的设计操作;通过“字牌翻转”的动画制作,掌握Flas的设计操作;了解Authorware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熟悉Authorware的基本操作;通过制作Authorware作品《台球》,了解Authware程序的基本组成;通过“拼图游戏”的制作,熟悉Authware复合图标的知识与功能;了解外部函数接口和Xtras在Authorware程序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图形显示控制”和“音量控制”等的制作,学习Authorware程序设计。

第6章实验: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通过欣赏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对三维图形设计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课程实践: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举办的艺术(美术)博览会,并根据要求撰写课程实践报告。

4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多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力的量尺。考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却不能替代教学评价。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过程中,人们对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就是由考试来单一体现教学评价,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学过程,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学”。正因为如此,考试受到的批评和责难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给教师以较大的自由度,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课程,面向就业,面向社会,更需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风的积极建设。

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开展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的改革,应该提倡和鼓励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理性地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多元评价认为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评价活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我们可以汲取上述两个方面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档案评价和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

实际上,各项测评指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而不应成为学习的负担。例如我们在“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设计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 艺术欣赏实验成绩(2次)+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实验成绩(14次)+课文阅读与课外习题检查+课程实验总结+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通过“艺术欣赏实验”促进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实验”实现课程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教材阅读与课外习题检查”促进学生对课本的预习、复习,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程实验总结”与“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帮助学生自觉复习与巩固本课程全部学习内容,加深对本课程教学目的的理解;通过缺勤扣分规范学生的自觉行为。

多元评价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和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考试的成绩 (甚至期末不考试) ,还包括了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和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5抓实验促理论,抓过程得结果

以精心设计的日常化的实验实践活动促进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评,抓过程得结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风的改善。例如,我们为“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编写的以实验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教材1,全书通过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和实践的实验练习,把数字艺术设计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从创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实践内容设计和教学测评设计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1) 抓动手实验实践促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抓教学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应用型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课程的很好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改革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设计的基础。

(3) 合适的评分标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并安排了如下实验评分方法:每个实验以5分计,其中,阅读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彩笔标注,留下阅读记号)为1分,完成全部实验步骤为2分(完成了但质量不高或者仅部分完成则只给1分),认真撰写“实验总结”占2分(写了但质量不高则只给1分)。以此强调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和通过撰写“实验总结”来强化实验效果。每个实验成绩的合计为实验总成绩。

(4) 专业课程的教学测评一般都是抽样测评,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概念,我们有意识地把测评的总分限制在95分以内。

6后记

分析表明,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实验)后说(理论)”和“边做边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并积极实践教学测评的创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发展建设,我们针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对象,精心设计了《艺术欣赏概论》课程及其教材,对此,我们将在后续再做介绍。

参考文献:

[1] 周苏,王文等. 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A]. 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西安,2005)论文集[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4-198.

[2] 周苏等.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发展[A]. 第三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论文集[C]. 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2006. 585-588.

篇5

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才1000余人。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量,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采用国内外当前最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如何培养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所需的具备专门理论知识和智能化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城市轨道交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课程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为城市轨道各专业的学生学习城市轨道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在专业认识实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各子系统之间联系,以及各子系统中设备的构造及功能进一步掌握,使学生对整个城市轨道具交通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后续《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与应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区间信号自动控制》等专业课程相衔接,为后续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的学生应该或多或少与城市轨道交通打过交道,虽然还有很多的城市未建设地铁等城轨交通,但起码大家都应该以旅客的角色与铁路打过交道,城轨交通与我们的铁路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对整个的运输流程有大体的了解,加上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讲授的对象很具体,学生应该会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过多依赖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加上课程包含内容多,学时少,老师采取满堂灌、填鸭的方式教学,与学生互动少,学生被动的接受来自每堂课的大量信息,使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僵化的局面,必须要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为原则,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知识,侧重讲解其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使用意义,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与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㈠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较为新型的交通方式,为此,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最新方向,确定“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趋势的调研,将地铁各子系统采用的最新技术、模式和管理知识纳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岗位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要。

㈡结合专业特点,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目标

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学校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校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岗位定位无缝结合,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从而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本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上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调整。选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和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组织编写的城市轨道交通岗位技能培训教材“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作为教材。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的组成、设备主要功能以及运营组织,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使用,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新员工及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教育、培训。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多,工种杂,因此根据专业、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于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解车辆章节的内容;对工程专业的学生应以线路、轨道、路基、桥隧建筑物、车站、维护施工组织等内容作为重点;对电气化供电专业的学生应重点放在供电系统章节;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生应以通信与信号系统、车站联锁和区间闭塞等内容作为课程重点;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行车组织、乘务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相关的章节。这样针对各专业有侧重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既解决了课时少的矛盾,又为个专业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㈢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与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联系也非常紧密,理论性的概念很多,依据该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条件环境,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较好的改善教学效果。

1、案例研究学习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①进行教学,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此教学方法,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按大纲选好案例,设计好问题;接着是案例的分析讨论阶段,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答案;最后是案例讨论过后的总结阶段。

本课程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分为客运组织和列车组织两大块。客运组织核心知识点又可分为安全管理、运营管理模式、车站组织、票务管理、乘务管理五个方面;列车组织核心知识点可归纳为列车组织方案、线路能力提高、列车控制三个方面。针对每个方面设计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同学们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点。另外根据课程特点以及将来岗位能力要求,在讲到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时,可把学生进行分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岗位职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工作。这种角色扮演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游戏”当中学到实用的专业知识,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收到的效果要好的多。

2、合作式讨论教学方法

合作式讨论教学方法②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师生点评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在本课程中,结合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可以将车站客运组织作为合作式讨论主题。以平常生活中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车站为例,讨论如何进行车站的常规客运组织以及大客流的客运组织,将同学们讨论后的意见归纳形成如何进行客流组织的知识点,给出在实际中车站是如何进行客流组织的,再与他们得出的结论相比较,表扬其创新点,对其中的不足进行鼓励,给他们信心。

3、现场教学法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单凭书本上的一些简单示意图,学生是很难想象出其实际结构,对后面的专业分析更是难以理解。在讲解机车车辆及工作原理时,可借助模型现场进行拆、装,既便于老师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线路及设施时,可带学生去实训场地现场教学,实实在在的实物摆在学生面前,既避免空洞的概念解释,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抽象的想象,改善了教学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同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伴随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可借助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现场教学。课堂上,老师对接触网、车站联锁设备等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之后,可带领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现场教学。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㈣教学方式、手段改革与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内容多且枯燥,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为了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借助切当的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很难满足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的要求,因此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须的。通过幻灯片、相关视频、动画等方式,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模拟实际情景,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在讲述道岔的组成时,可将道岔的组成做成动画嵌入到多媒体教学当中,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道岔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讲述车站联锁时,可在教学课件中,插播“集中联锁”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联锁设备及其工作工程,从而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联锁的概念以及联锁设备的作用。

2、借助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特点快,教材内容难免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的了解到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借助于网络搜索工具,可以很方便地搜集到各地地铁的发展规划及最新的建设情况;对于已开通的地铁,可以从网上了解它技术特征、线路图、开通时间等信息;在网上还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他与地铁相关的资料如自动车钩、盾构法隧道等;另外网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论坛,该网站资源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可以自主的浏览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又可以和不同工作的职工进行互动。可以说网络是学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所学知识。

四、教学改革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打破了以前“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所有专业不分侧重点的教学,形成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采用合作式讨论以及案例教学方法并借助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三:随着学校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逐步完善竣工,利用现场教学的方式,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后续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网络资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网络论坛的互动功能,既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也让他们对以后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获得了一些体会即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优化;采用适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手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易连(1984-),女,江西上栗县人,助理讲师,硕士

注释:

① 晓南矿,张艳君.浅谈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 [J].铁法科技2011(2):342-344

② 李明月,马慧琼. 应用小组讨论教学法的研究 [J].职业2012(27):63-64

参考文献:

篇6

1、说课程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是本教研室目前所用教材《医学概论》第十二章第九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第三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DNA、RNA的分子结构、DNA的复制及转录过程已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学习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基因表达调控打下了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充分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主要物质,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具体过程;同时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核酸和蛋白质的关系,并能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2)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组成及蛋白质合成的具体过程,而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肽链合成的起始和延长阶段是学习的难点。教学重点的确立首先是从我校非医学各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掌握基因信息传递与表达基本过程的课程要求出发,同时考虑到这些重点内容可以为医学概论后续学习的相关药理学知识及某些疾病(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教学难点的确立主要依赖于以往的课堂反馈。往届同学普遍反映蛋白质合成的具体过程较难理解、记忆和掌握,因此把合成过程中主要的肽链合成的起始和延长阶段作为教学难点。

2、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对课程吃透以后,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前,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在知识方面,学生通过书籍、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及高中生物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已经形成了有关基因和蛋白质的基本概念,但对于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尚不清楚。在情感方面,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求知欲是比较强的,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求知欲转变为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方法

在选择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在讲授过程中层层设问,创设一个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通过演示和讲解结合的方法,把本部分内容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另外,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将知识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

3、说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从“愿意学―学会―会学”,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渗透式指导法,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准确的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2)要学会正确阅读和分析示意图或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认真观察分析,准确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

4、说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教学过程分为了三步走。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利用电影《风声》和《无间道》中的片段引出摩斯密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PPT显示的摩斯密码表,在30秒钟的时间里翻译一组密码,随之以此为例引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即翻译的过程。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mRNA分子的核苷酸排列顺序怎样解读成蛋白质分子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此来创设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情境。

(2)讲授演示,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以启发式教学法来讲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组成和蛋白质合成的具体过程。其中的难点部分通过播放PPT动画或者Flash动画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使同学们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易于理解和学习。

(3)总结巩固,拓展提升

通过小结的方式来帮助同学们巩固这次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知道需要掌握和熟悉哪些知识点。然后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电影片段,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和电影里设想的那样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实验证明“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三个碱基组成的”,并要求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留待下节课讲解。最后,向学生推荐我校图书馆相关资源及网络资源,以扩展提升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篇7

近年来,迫于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世界各国和各大汽车企业积极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中。2010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我国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技术路线。2015年,由工信部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明确指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是国内汽车技术及产业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2016年,在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描绘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面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江苏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该课程教学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共30学时。课程内容从新能源汽车的新技术、新构型层面的系统分析出发,介绍了各类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电动化辅助系统等关键部件,涵盖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原理分析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由于涉及到电机、控制、化学、材料、电气、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学科域,对相关知识要求较高,不仅导致学生难以课前自学,而且上课时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作者结合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内容如下:

1 新能源汽车概论的教学目标

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的教学必须以汽车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的原理与构造,熟悉电机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电动化辅助系统等部件,了解电动汽车基础充电设施建设。让学生具备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技术运用等相关技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强动手能力的高?创新型新能源汽车人才。[1,2]

2 提高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质量的建议

2.1 教学内容的安排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能源汽车概论是一门紧跟技术前沿的新课程,需要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新进展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然而,现有新能源汽车相关教材更新速度较为缓慢,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3]

基于此,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应相应增加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关键技术前沿、典型车型案例分析等方面,以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完善教学目标的目的。

2.2 理论教学改革

学生学习新能源汽车知识,理论教学是不可缺少的。 然而,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知识点多、杂且涉及众多学科,有些内容还需要大量的图例说明。传统的板书教学不仅费时,而且无法对电动汽车某些系统的运行过程做动态演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针对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并将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等优点,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学中,对于基本知识点,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对于重点和难点,教师除了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一位,还要通过网络搜索出相应的动画、新闻、专题片、宣传片等资源,如驱动电机结构和原理、动力电池工作原理、电动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模式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零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避免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等现象。在典型车型案例分析方面,可介绍一些经典的电动汽车实例(如普锐斯、比亚迪E6、特斯拉Model3),通过边播放视频边讲解实例地介绍结构组成、动力性能、续驶里程等。多媒体技术不仅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除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细致的讲授课程内容以外,?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前沿技术汇报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不仅了解了前沿技术的最近进展,也锻炼了其对资料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可预先对报告主题进行筛选,组织学生分成2~4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报告主题。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汇报时间,让每个小组以PPT(含动画、视频、图片等)的形式对分配主题进行汇报。由于每组的汇报主题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前沿技术汇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演讲能力。

2.3 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越来越高的普及率倒逼着新能源汽车的实践能力。因此,除了理论知识教学以外,新能源汽车概论实践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作者在该课程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

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测试平台是进行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本课程以江苏大学国家级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电动车辆驱动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道路载运工具新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大学新能源汽车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美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测试设备为依托,为新能源汽车的仿真、观摩和测试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例如,当讲授纯电动汽车的构型与原理相关内容时,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以外,还要求学生到实验室观摩课题组自行改装的四轮毂驱动电动汽车,如图1所示。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通过“课堂表现+文献阅读报告”进行。然而,强大的网络资源给文献阅读报告的“撰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难以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够较好的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篇8

The Research for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Based on the Project-Based Pedagogy ― In "An Introduction to Integrated Circuits" Case

YANG Ling-ling1,3, XIE Xing2, SUN Ling3, SUN Hai-yan3

(1.Xinglin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2.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Nantong 226019, China; 3.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ASIC Design,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project-based pedagogy, proposes education reforms in an introduction for integrated cours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eaching for the signal integrity of the integrated packag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ject-based pedagogy is analyzed and explored.In summary, the results shows that it is useful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innovating greatly for students,which als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by using he project-based pedagogy in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Key words: project-based pedagogy; introduc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tegrity circuit; signal integrity

概性课程一般设置在新生入学之初,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集成电路概论》课程,作为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一门概论性课程,可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本专业的性质以及今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学生较好的开展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可帮助学生提早进入专业的学习中,掌握基本概念及术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1][2]。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重点[3]。

1 教学现状

1.1教学对象知识匮乏

概论性课程的教授对象一般是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基本为零。而集成电路概论课程,研究内容较庞杂,包括集成电路材料与器件物理、制造工艺、版图设计以及封装测试等知识点,技术术语及基本概念较多。因此,对于知识基础匮乏的大一新生来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1.2教学内容庞杂、陈旧

集成电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选自教材,研究内容较多,包括集成电路材料与器件物理、制造工艺、版图设计以及封装测试等知识点,技术术语及基本概念较多。对于这些抽象与复杂的知识点,大一新生这样一类特殊的授课对象,很难去很好地理解与掌握。其次书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前沿及实际应用涉及较少。例如对于集成电路封装特性分析这一知识点,书本仅仅去介绍封装热分析,电特性分析,而现在随着封装研究的不断深入,封装中的电磁特性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分析热点之一。如果我们单纯只去按照书本来讲解,使得教学内容与现在实际前沿分析热点脱节,无法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也就很难培养他们的创新理念,失去了开设概论课程的最终意义。

1.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在集成电路概论课程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很难使得学生去理解与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一直处于接收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4][5]。

2 教学改革方案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它是指紧扣教学大纲以及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学生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而进行的一个教学活动。教学中充分选择并利用最优化的教学资源,在学习中让学生完全参与进来,实践体验、消化吸收和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

项目教学方法主要可分为项目选择与设计、计划制定与实施、作品提交与交流和总结评价四个大的方面[7]。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结合实际的概论性课程的教学研究,可分析如下。

2.1项目选择与设计

项目选择与设计即分析与整个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项目任务;概论性课程教学内容知识点庞杂,且复杂与抽象。大一新生这样一类特殊的授课对象,很难很好去理解与掌握。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上既要考虑教学目标,以书本知识为依据,又要考虑教学效果,从与我们生活比较相关的内容着手,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和求知欲。

2.2计划制定与实施

根据设定的教学项目,确定教学步骤和教学程序。按照小组形式,根据项目内容以及实施计划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也可向老师咨询,从而顺利完成项目;

2.3 作品提交与交流

每组对于自己的研究内容,可以多种形式呈现,比如:PPT总结、实物制作、动画以及实物等等。同时对于作品,可以加入提问环节,相互交流,以达到教学基本目标。

2.4 总结评价

考核评估,我们以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自我评估,再由每组组员进行相互的评分,最终教师进行总结优缺点,进行最终的考核。

3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集成电路概论课程教学的设计实例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选取为关键,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把书本的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通过独立思考、交流等教学形式,同时以学生的能力为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8]。本文,以《集成电路概论》课程中集成电路封装一章的教学为实例,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设计一个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如下图1所示。图1中主要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集成电路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流程,可具体分析如下。

3.1选择教学内容(项目内容)

确立具体项目,得对实际的教学条件进行分析。南通大学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拥有一整套ANSYS封装设计与分析软件,如ANSYS Designer SI 、ANSYS SIwave以及ANSYS HFSS等,本项目可选择封装信号完整性一部分的内容,借助于软件的设计与仿真分析,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更好地掌握封装知识。

3.2制定与实施具体教学计划

首先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确立各组的研究内容以及要求;第二部分教师讲解,包括信号完整性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借助软件的仿真演示;第三部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自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同时借助于软件学会去进行仿真分析,这个过程不但使得学生对于封装知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还使得学生对软件的基本使用有了基本了解,充分给出了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指导学习思路,及时指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成果展示

每组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采用PPT结合软件仿真等形式,对于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同时老师及班级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与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3.4考核评估

最后一部分考核评估,项目教学法的考核核心以能力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得成果展示质量以及回答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给这一部分的学习情况打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鼓励学生做好下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4 结

本文主要以集成电路概论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在概论性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分析了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实际的教改方案,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提升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春,张继文.美国里海大学“工程实践导论”新生研讨课的组织与实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2).

[2] 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

[3]孙淑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63-165.

[4]修春波, 李红利, 陈亦梅. 概论性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教育探索,2007(4):30-31.

[5]刘培生,王金兰,蒋娟娟.“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09-112.

篇9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Animation charactor design)是众多艺术造型方式中的一种,是指综合运用变形、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角色设计为可视形象。其目的是要对每一个动画角色赋予感染力与生命力。动画片涉及的内容广泛,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有情感、内心世界的表达,有奇特、诡异的科幻世界,有温馨、烂漫的童话王国,等等。因此,动画造型的样式与风格从现实到非现实有着巨大的跨度。

在一部电影作品中,男女主角的选择很大意义上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成败,而角色造型设计则是一部动画片的基础,决定着整个动画作品的风格,也决定着整个动画作品成败的命运。在动画电影里,其实真正的演员就是动画师本人,是通过他用画笔创造出来的角色,把整个故事演绎给大家。

举例来说,《功夫熊猫》制作费就1.3亿美元左右,总票房6亿多美元,在中国也是首映就1000多万票房,6天过亿,这与电影里动画角色设计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影片里至少有十个性格各异的角色,不用说熊猫阿宝了,狡猾睿智的乌龟、严苛认真的师父、蛮横凶悍的大龙,甚至还有阿宝的老爹面条大王鸭子,自负的典狱长犀牛,无不栩栩如生。而同时上映的几部中国动画片《葫芦兄弟》,《风云》,《潜艇总动员》等加起来,总票房也就1000多万,与里面角色设计过于概念化也大有关系。

二、角色造型设计课程常见问题

1.学生对造型方法掌握不熟练

动画角色设计的具体方法,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型演绎法、借鉴法、嫁接法、卡通魔板辅助法。但由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没有实际商业项目的实践,其训练很难得体现出有效性,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往往只注重学习的过场。

2.学生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虽然学习了解到,一般的动画影视作品中都会包含英雄型角色,良师益友型角色,爱人型角色,反派角色,丑角等等。但对其理解过于机械,所设计的造型过于常规,而忘记动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打破常规。

3.学生对造型设计的规范性认识不足

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制图规范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地去准备和对待。不仅是像迪士尼这样大型的制作公司会苛刻的要求细节,即使是一些中小型的动画公司,也都会对动画造型的细节严格要求,因为这些造型会分分秒秒的出现在影片中,所以他们的动画角色设计制作规范要求的很具体和严格。其制作规范包括:角色比例图,转面造型图,表情造型图,口型图,典型动态图,颜色制定图,造型结构图。

三、角色造型设计课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说到解决办法,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上课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多看一些优秀的动画短片和电影。像《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等,每年影院出版的一些动画大片就不必说了,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常在网络上欣赏大量动画短片,包括每年的最佳奥斯卡短片奖作品,昂西动画节开幕作品等等,其中所包含的动画造型比课本上的知识要丰富得多。

2.平时多到相关动画设计网站浏览和下载资料。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定期搜集资料的习惯。每个成熟的动画师都有些常去浏览的设计网站,并在那里下载大量的自己喜欢的动漫资料。如果每个学生的电脑里面存储了下载来的上万张图片和几十、几百G的影像,文字资料,那么对他自身的创作过程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平时多到动漫相关市场购买优秀的动画角色模型。一部优秀的动画剧集,里面必然离不开造型独特、性格各异的角色,如果把这些角色的模型买来,摆放在自己的桌边和床头,随着时不时的观摩和把玩,必然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建立起对优秀角造型的经验总结。

4.平时一定要多去思考优秀的动漫角色成功之处。思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加深学生所学的造型理论知识,并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造型的风格以及趋势,因为“掌握的东西未必都理解,但是理解的东西一定是你都掌握的。”

5.平时多给学生布置动漫速写的作业,并培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在临摹中学习和创造优秀角色。因为动画制作最后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光是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所以平时还是要把以上的一切积累都在纸上画出来,甚至到能默画出来,唯有如此,才能谈得上去创造。

四、总结

在动画角色造型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一定要注意引导和示范,更要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让学生从兴趣的角度着手训练,比如作业的布置,以自己为原型,灵活运用各种创造方法,设计3个不同的动画角色造型等。学生通常会设计出饶有趣味的优秀作品。

篇10

近几年,通过对环境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学生有以下几点特殊的专业认知特点。

(一)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思考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思考是新生选择专业的最重要参考因素,高职院校近些年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例如: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成为高考毕业生竞相追逐的“热门”报考专业,反之,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则成为被学生敬而远之的“冷门”专业,有研究表明“90”后能够清醒、客观地认识现实且理解社会,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应该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

(二)对本专业缺乏兴趣对在校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报考环境类专业是因为对专业发展的前景抱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随着就业的临近,发现就业形势不如预期时,学习兴趣就不再高涨。“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专业课程教学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三)对本专业缺乏认识针对本专业,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低年级则以基础课程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固然符合教学规律,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不少新生对于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一时难以接受,很快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出现逆反情绪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有什么用?”这种情绪一但出现,便会导致学生对大二、大三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课的衔接无法完成。因此,对本专业认识的缺乏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都普遍存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环境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学生深入学习各门专业课之前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在本门课程的认知体系上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它所承担的教学使命绝不仅仅是介绍环境基础知识本身,更是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养成的基础。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以上提出的三个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是问题的关键。

(一)课堂讲授过程注重建立与基础课程的联系

针对学生对基础课程缺乏兴趣以至于产生厌学的现状,可以采用在环境学概论课堂上讲一点物理、化学基础课程的知识。通过对一些环境问题及污染事件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其中涉及的物理及化学基础知识,从而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兴趣。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缺乏兴趣,是因为不清楚这些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什么衔接。通过对环境问题及污染事件的解释作为途径,引导学生对基础课程逐渐产生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1.采用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探究式、岗位角色扮演为途径,实现教学方法上的转变。这种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双向联系与相互影响,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是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大气污染防治的章节中,提前1—2周给学生设定具体工作任务,A组以汽车尾气的危害与防治为任务,B组以冬季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治理为任务,进行“采风”(也就是收集资料),在课上将采风到的资料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就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从“采风”到“讨论”,一直都参与其中,因此有较高的积极性进行学习与思考,这样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东西。经过以上的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教育内容上,从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变为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关系;教学形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师生互动;教育行为上,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2.重视案例的讲授和就业指导的渗透。环境学概论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并适当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我们选择的案例,大部分属于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酸雨、臭氧层空洞、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水体富营养化等(见表1),这些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非常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另外将案例与就业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就业前景、增强学习信心。对于规划自身专业主攻发展方向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利用仿真模拟动画进行教学。有时受实验设备及实验可行性方面的阻碍,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法代替一般的传统板书教学。仿真模拟动画与传统呆板的板书相比,增强了生动性、直观性。例如在介绍旋风式除尘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知识点时,利用动画效果,就可以把整个的工作过程的动画场景予以生动展示,在吸引同学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对其工作过程及原理达到真正的掌握。再有,在讲解急流式采水器和简易式采水器的区别时,一般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看着教材上的图,再配上老师的讲解,而我通常采用播放仿真模拟动画,使学生看完仿真模拟操作过程,甚至不用老师讲解就能轻松直观地掌握二者的区别了。利用仿真模拟动画来进行知识的讲授使得理论知识不再枯燥乏味。

4.播放环境热点问题录像。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环境热点问题,增强其对环境污染事件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增强学习兴趣。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篇11

一、“知识树”教学模式的确立

众所周知,一粒种子必须有足够的养分和充足的阳光,才能够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提出“知识树”的概念。

(一)人文科技知识的吸收

基础理论课程,比如设计美学、影视动画编剧、科技概论、戏剧文学、中外美术历史、中外文化概论等,不但能够提供足够的基础文化知识,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大学生不仅要谋得职业,还要做得事业。这是知识树的根基部分。

(二)知识技能工具的掌握

相关学院和系部建成了电脑工作站机房,开设了多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数码造型基础、动画运动规律、原画、场景、角色设计、平面立体动画造型软件如ADOBEPHOTOSHOPCS,ADOBEIILUSTRATORCS2,FLASHCS,ANIMO,3DSMAXMAYA的使用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画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完成专业领域的基础绘制与创作。学生找到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方法,能够描述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念,学习成为一件体验创作快乐的事情。这相当于知识树的枝叶部分,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三)创意思维表现的训练

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引导性。在掌握基本的技能之后,还需要专业的思维,也就是动画的思维。动画具备电影的视听特性和动画的绘画特性,要训练动画思维,就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入剧本写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创作、导演基础、表演基础等内容。通过训练动态思维、想象思维等,使每个学生的想象力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好比修葺知识树的枝叶,使树木茁壮成长。

(四)实践项目成果的转化

经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创意思维表现的训练之后,加上项目实践环节,目前有些学校实行的短学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夏季实践学期,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创作小组,完成短片的创意、制作以及成果的转化。或者学生进入公司企业进行实践,接受市场检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得到锻炼,也可以让教师查找教学上的缺失,以便及时弥补,可谓一举两得。创作的动画作品可以参加每年举行的动画节、电影节。如果作品能够吸引到投资,可以进行下一步商业开发;如果作品可以拿到奖项,还有助于学生获得工作的机会,这就是收获果实的环节。目前,“知识树”教学模式的成果收效日益显现。

二、“知识树”教学模式的分析

古人云: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②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要切合实际,符合教学规律和相关教育理念,数码艺术的教学既要继承传统的教育观念,又要符合现代大学的教学理念。

(一)模式特点分析

“知识树”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渐进式”学习和“捆绑式”教学。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形成“井”字形的框架结构,一年级和二年级为横向黑色区域,三年级和四年级为竖向黑色区域,交叉的白色区域为实践环节,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体现出捆绑式教学和渐进式学习模式的特点。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属于获取人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阶段,三年级是知识总结和思维训练阶段,四年级是实践和成果转化阶段。而每个年级的知识结构都环环相扣,中间都有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实践环节,展示学生作品和教学成果。这样,教师可以查找教学上的缺失,学生也得到了实际锻炼。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起始阶段进行干预和把握,做到教与学的捆绑。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教师就应在哪个环节及时纠正和调整。学生要在渐进式学习过程中完成一系列作品,就不能松懈。这种层级递进的模式,既符合传统的教学规律,又贴近现代教育的理念。大学的“教”应该尊重教师的权利,让教师发挥教学热情,使之能够从教学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大学的“学”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这两个方面互为关联,缺一不可。针对这一模式,相关教学系部可以对一些课程进行调整,分为专业骨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针对专业骨干课程,每个学期结束都要进行一次作业和作品的汇报展出,每一个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试创作作品都要在专业展厅进行展出。这样有助于消除一部分学生“混”学分的思想,有助于对于全体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使教师易于进行教学管理。

(二)专业特色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开设动画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少于400所,加上民办院校、高职院校等,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多达1000余所。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质量也良莠混杂,如何差别化办学、特色化教学是这些院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实现专业化办学、特色化教学,首先就应该明确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动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具备人文基础、创新思维、表达技巧和实践运作能力。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凸显特色,在软硬件建设上加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要专业化,管理要科学化、人性化,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特色化教学的关键是要有特色课程设置,目前相关学院动画专业正在建立一套主干课程教学计划。比如,正在准备实施的“实践项目”教学,每个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至少要完成两个短片,在二年级学期末,学生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短片,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至少要完成一部成熟的短片制作。到毕业设计阶段,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要有制作短片的经历,都能参与到创作的环节中。另外,除了特色课程设置以外,还要有特色化教师。有专长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特色项目的设计,能使有天赋的学生发挥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也就此产生。

三、总结

基于数码艺术的动画专业设置要构建厚实的创作基础,包括人文基础、技能保障、思维训练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国产动画的原创实力靠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另外,学生的培养最终要贴近动画行业的实际。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生最后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学模式的革新离不开社会的实际需求。针对实际项目和市场进行教学模式探讨,根据动画业界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凸显专业特色,是目前各院校动画专业的立足之本。

注释: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44-02

设计理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艺术概论和设计概论,是目前高校艺术专业开设的艺术基础理论必修课程。本课程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综合艺术、设计理论素养的普及,对提高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设计实践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两种:一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教学,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提升,教师以课件来引导学生感性地认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当前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更新与变革。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教学和实践结合,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强化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以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践环节。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已经开始进入教研实施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在目前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满足社会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缺乏审美鉴赏力,对中外美术史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素质较差,兴趣不高,因此提高学习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专业知识更新快速、引领潮流有前沿性、专业活动具有创造性、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等特点,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构建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推进项目课程体系改革。

由于设计理论属于纯理论的基础课程,以前的教学方式就是口授、书本知识,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无压力感、无时间限制感、无质量感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以进行课程教学的开拓改革势在必行。设计理论课程不同于专业设计课,教学难度较大,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寻找到适合的、用于教学的项目,能够涵盖学习领域和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这样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能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从而才能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

据此,笔者近几年来在“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对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教材,进行内容细分。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细分起来也不少,比如我们学校就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设计四个专业。虽然同属于艺术大类,但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这四个专业开设有唯一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设计概论。以前不分专业,选订了同一本教材,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由于该教材知识覆盖面广,讲授只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学过后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不透彻。因此,教材的选用上首先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选用贴切本专业的教材进行教学。比如,笔者在所任教的2011级影视动画设计班,根据专业特点,选用了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画概论》。本教材针对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按照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为本位,全面构建了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职高专影视类专业教材体系。该教材对影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动画的历史沿革、流派发展、类别特征、制作流程等知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这是学生由入学之初的动画爱好者过渡为一名专业动画人的必经之路。所以说只有真正了解所学专业,才能够明确目标,全力投入这个专业。现在艺术类各专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创作日新月异,只有不断丰富,与时俱进,才能从理论的层面上适应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教材选用适当后,教师要认真备课,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学做导演,不要照本宣科。从课本到课堂需要一个教学设计过程,就像从小说到电影需要写文学剧本和导演分镜头剧本一样。备课写教案应从传统教案过渡到单元设计,从单元设计过渡到整体设计,修订老的教学大纲,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统课堂教学过渡到新型课堂教学。比如,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黑板、多媒体,而是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践课堂、校外企业课堂、社会课堂、校园课堂,等等。再有,为了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淡化“学校课堂”的概念,设立另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接触课堂外的前沿知识。通过市场调研,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将其成为创作突破口。组织参赛参展、项目实战等为学生创造多方面的学习空间。如今许多学校校区迁至城郊,与教师的居住地相隔甚远,客观上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交流机会大大减少,那么可使用网络的交流方式,发挥网络“校外课堂”答疑解惑,这是弥补师生距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3.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职业教育要求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教学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目标,落实做中学,激发学习动力。应带任务学习,以项目为载体,完成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课程的组织实施方式是最关键的。例如在讲授“广告”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大量的广告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进入有关广告知识的网站,丰富广告方面的知识。还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让学生亲自参与。比如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单元设计:分别选出几组广告,将学生3~5人分为一组,每组推荐一人进行广告分析,同组成员可进行补充。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并给出分值,作为平时成绩。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这种课堂学习过程,由于由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实质,主动分析评价,而且还留有广阔的创新性思维空间,使创新行为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这是课堂教学增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又如讲到“民间艺术”时,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为走出传统课堂,进行民间文化的采风,探访民间艺人,拜师学艺。还通过举办民间学艺作品展,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深刻了解民间艺术这块瑰宝,争做发扬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又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讲授 “建筑”时,首先结合多媒体教学——放映不同建筑风格的图片,并让学生参观一些有建筑特色的古镇、古街、教堂、寺庙,进行速写练习,收集资料,最后进行评比,看看谁收集的不同风格的建筑资料最多。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到不同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使课堂变得多样化,气氛和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的体验去进行发现、调查、收集、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现将笔者所教的“设计概论”课的新旧教学做一比较:(1)旧课采用的是学科化教育、知识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后果是教师费神费力,学生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学后“无用武之地”,时间一长,留不下一点痕迹。(2)新课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完成教学项目。自从在“设计概论”这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中采用项目化教学后,课堂更活跃,学习氛围更和谐,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性与主动性大大增强;课堂交流互动好,学生彼此的交流协作与沟通能力得到加强,所学知识掌握得比以前牢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并敢于自我表现,教学实效得到提升。但要说明的一点,虽然项目是学习领域课程的主要表现方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方式,因为有的学习情境难以构成项目。

二、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结论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教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来说:第一,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项目的学习、实践,真实感受到学有所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所学知识量得到提升。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所学远远超过了在同等时间内所学知识的量,并能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第三,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实施项目中参加了教学全过程:项目的认定、目标的确立、项目的设计和操作成果的展示及交流评价。在讨论、收集信息、制作计划和实施计划等过程中,激励了学生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还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有责任心、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锻炼提高了学生沟通、合作、协调、思考、创新、解决问题、与人相处等素质。

同时,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总体素质要求较高,应做到“教学教无定法;教师要教课,不要教书;要运用,进行能力训练,不只是讲授单纯的理论知识;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要一技多能,不要泛泛应付”。

总之,项目化教学给了学生和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天地,为培养设计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艺术创造力的大舞台。我们要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篇13

1.教学内容

目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种类较多,其中多汲取了国内外已有教材的精华。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的Straller编写的Environmental Science,以及其后前苏联学者编著的《环境学原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Miller.G.T.Jr.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Sustaining the Earth末期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s a Living Planet[2]。在国内,最早出版的相关教材是刘天齐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些行业部门院校结合本行业或本部门的专业特色,采用本行业或部门的编著出版的教材;一些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环境科学概论》(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主编,1999年6月第2版)、《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1995年6月第2版)和《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编著,2004年7月第1版)。其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概论》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微观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宏观方面的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清楚,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等内容的过多设置,与其他课程有较多的重叠。我主要针对杨志峰编著的《环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1.1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一门课程的总体安排,也是授课的主要依据。同时,教学计划也是实施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着教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

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在调查、研究、预测、论证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2)课程体系。即为实现培养目标必须考虑的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的模块、名称、学分、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比、课内课外学时比等问题的分层次科学设置,均应清楚说明;(3)开课时间;(4)教学责任者。即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环节与课程之中,确切地指定由某院(系)直至某人完成;(5)教学程序。即通常所说的教学步骤;(6)教学方法。包括授课的方式、方法、手段,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甚至相应的思维方法。教学计划是上述六要素的有机结合[3]。

1.2结合实际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教材选择由杨志峰、刘静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保护概论》(2004年7月第一版),该教材在各高校中被广泛采用。本书着重体现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以及本科非环境专业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和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类课程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还可用于成人在职环境教育与培训的参考资料。

该教材章节偏多教材应联系实际精讲,其他内容进行简要介绍。首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强化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并充实新的科技成果;其次,由于课时少,而环境科学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不可能在规定的学时中将所有内容都讲到,因此要求教师要精讲;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也要求教师必须联系实际精讲,增强趣味性和知识性。授课时,联系具体的环境问题或公害事件来讲述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一些具体数据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给学生指出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5],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生掌握重点。此外,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充实和更新现有教学内容,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引入这些新内容,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收集已有的总结性图文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考试方面方式上,研究生以撰写总结和探索性作业和值得商榷性试题开卷考试相结合;环境类和相关专业本科生以章节作业和闭卷考试为主;其它专业选修课以自主性作业,解决常见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案为主。

确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授课模式,形成了从教案、电子课件、环境案例、环境专家讲谈到题库的体系。突出主讲教师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传授的主导作用;改变授课形式,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作用,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教学观摩、经验交流、首次讲课试讲制度;采取学生评教制度,通过让学生填写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答复,认真处理学生的意见;继续完善教学通报制度,监督教师教学工作。形成了良好的质量监控体系。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生产实践中的环境科学概论实例,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建议该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的结合,集文本、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视听的组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使客观事物以视听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富有吸引力[6],因而在现代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大大减少课堂板书时间,增加教学的内容,且教学内容可以随时更新与补充。例如讲解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机理时可以通过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污染物的扩散方式与污染物初始浓度、扩散时间、排放高度、气象条件、地形等的关系,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容易理解,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备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查阅、下载相关文献资料,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此外,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下载相关环保视频,课堂上结合相关章节给学生播放视频。

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需灵活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如果讲课过快,就会造成学生对大量信息的被动接受,导致不理解、疑问增多。反之,如果讲课过慢,就会造成学生的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的现象。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适当控制好上课节奏,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消化。同时注意与学生互动,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7]。

2.2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能起学生的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广泛讨论,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种看法。互动式教学可以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互动式教学能使师生在共同思考探讨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气氛活跃、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气。对部分容易理解、掌握的章节,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收集相关资料后进行总结,由学生在课堂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种教学方式效果非常明显,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口才和胆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2.3结合实际教学

《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以概述性为主。如果一味地只讲概念、原理,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枯燥,所以讲课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实际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增加他们的实际知识,也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授课时,多列举一些实际环境问题或公害事件,或者通过一些部门的权威数据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我国当前存在的环保问题;鼓励学生多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在学校环保协会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利用环保纪念日(如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环保宣传,回收废旧电池等。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丰富、巩固了专业知识,而且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环保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增强[8]。

3.结语

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有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自我充实和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和创新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会更加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定义.http://baike.省略/view/19692.htm.

[2]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

[3]陈梦然,周玉俊.对地方综合性高校修订教学计划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3):84-86.

[4]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章玲.上好高校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的思考[J].环境教育,2000,(4):34.

[6]陈莹,刘宇航,奕娇.对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