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须。
我觉得学生除了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应该和课堂上的学习量化挂钩,制定出相应的评价细则,例如积极回答问题加几分,考试成绩进步了加几分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原评价模式一般情况下只有班主任一个人的评价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而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也需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学习成绩,又要重视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也不应单一化,既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应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会让综合素质评价更趋于合理,增加评价的公平性。。
1、学生 自评:就是让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时,对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的各项内容,回顾一学期的各项表现,找出依据并量化,打出等级。学生个人评价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各种表现,并能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同学互评:同学互评,指一个班的学生相互评价。有以下三种方式:全班互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首先成立由班委会部分成员与学生公推的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参考学生个人自评和量化扣分以及学生日常各方面的表现,找出依据,进行讨论,最后量化,判定等级。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避免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并要关注并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评价可能对同伴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而且要注意应该进行随机分组。
3. 教师评价:评价结果包括综合性评语、评定等级两部分。
(1)评语:每位任课老师依据每个学生日常表现及日常量化扣分情况,找出依据,共同讨论,判定等级。教师作为评价者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同和理解,富有责任感。第二,对被评价的学生要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第三,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若干方面的表现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于评价的各个环节有恰当的把握,如在评价过程中能够清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够听取他人的想法。同时,要在制度上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提供保障。然后由班主任参考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以及学生成长性记录等情况, 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评语以定性描述为主。结果记录在《中学生素质成长报告册》中。
(2)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具体等级评定参照《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等级评定参考标准》。
篇2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打破“单一”唯分论的评价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特殊地理区位的实际需要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大,优秀学生与骨干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二、实现“改革”探索
开县东华初级中学从2010年9月起,开始了“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扎实真干的步履。
(一)开发载体
1.学科课程的能力素养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县东华初级中学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运动改变人生》《艺术成就梦想》《科技改变生活》等十多种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学校通过实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导一练,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2.常规管理的自律素养 构建以政教处为核心、职能部门为依托、学生干部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常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制订《文明礼仪考核评定细则》,建立班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制度调控和督导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规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人人享受管理的成果,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扬,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常规管理文化。
3.爱国教育的思想素养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办专题讲座,开展师生演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选定60首革命歌曲为学生必唱歌曲,每个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测考核;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宣誓、国文经典诵读、讲先辈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4.礼仪教育的文明素养 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管理,编印《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感恩教育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编制《校园安全三字诀》《文明礼仪歌谣》在每个教室张贴,人人熟读成诵;将《三字诀》和《礼仪歌谣》编排成快板剧,作为重大节典活动的保留表演节目。通过学生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评价、班级考核。
5.环境文化的内涵素养 师生动手自己创作,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师生作品展览园”等展示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教室、寝室、文化墙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板等载体,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
6.主题活动的综合素养 成立体育、美术、音乐、形体、科技创作、通讯报道等学生社团,各社团在指导教师组织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定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周三课间和重大节日庆典等平台,展示学生自编的舞蹈、课本剧、艺术作品、科技作品等,每月末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实施评价
1.构建评价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六大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按照《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学生成长手册》,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新学期,我的展望》《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四个部分。
①《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除记录基本情况外,主要有我的爱好特长、我喜欢的格言、我的理想、我的偶像、我的困惑、新学期我的奋斗目标等项目。
②《新学期,我的展望》。包括三个项目:即上期我做得成功的方面(进步及改善之处)及经验,我做得不够的方面(求知做人做事存在的问题等)及教训,本期计划和寄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拟出本期最想做的事或者要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
③《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包括12个项目:良好心态(3个二级指标)、严于律己(7个二级指标)、人际和谐(3个二级指标)、主动学习(4个二级指标)、课余生活(3个二级指标)、珍惜我健康(2个二级指标)、成功与收获、计划与执行、自我总体评价、需要努力的方面、组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④《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核心部分为六个板块:道德素养(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公民素养(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学习能力(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运动与健康(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审美与表现(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得到。另有本期学业成绩报告单、本期荣誉记录、同学的祝愿、班主任评语、爸爸妈妈眼中的我、父母的祝愿、自我小结等项目。
2.规范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终结性评价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依据《学生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自己每周的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成长小组内同学互评后给出等级和下周建议,在成长手册相关栏目中逐项登记。二是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委考核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履行班级责任情况为依据,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逐一核对,推选当周优秀小组和个人,将考核评价结果交教师评价小组审核。三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将班级考核评价结果统计表汇总,调阅《学生成长手册》的原始记录,对学生个人及班委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评定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语,报政教处登记备案。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家长委员会监督下的学校评价委员会集体评价的方式:学生毕业时,学校评价委员会根据《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规定及程序,参考学生每个学期的发展情况和评价结论,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下,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终结评价,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录入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报县教委相关部门审批认定。
3.严格评价管理
每位学生每期发放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多级评价管理。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级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依据、家长建议为补充、学校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分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依据,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后,填写《重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三)初显评价成效
通过三年的“改革”评价实践,我们初步获取了三个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个性飞扬的班级文化、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彬彬有礼的微笑面容就是佐证;自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明显增多,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考入重点中学的艺体特长生每年大幅度增加。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变“讲”为“导”已成教学的主流行走方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了,主题教育更加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加活跃了,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的频率更高了,等次也更高了。
3.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初中教育工作考核二等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三、强化“改革”反思
(一)评价目的要更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通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通过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人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评价思路要更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出发点,以指导、赏识、激励、表彰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重心要更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素养、体质发展、人际交往、主动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评价方式要更注重自我描述与师生互评
篇3
2.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
在原有的学生评价中,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从而,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评价关注较少,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这种单一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导向,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与畸形,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忽视对其他学生评价方法的运用
学生评价的方法除了现行的、运用最多的纸笔测验外,还有许多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评语、日常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表现性评价和学习日记等等。纸笔测验只是众多评价方法中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映学生某一方面发展的手段,如果不能与其他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便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性。
4.评价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使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中的单一主体,同伴及群体、家长、社区成员等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消极地位,不能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而学生评价的主体也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二、课题提出的原因
1.“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的研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学生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的,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家长、学生本人并没有没有参与对孩子的评价,这致使评价的功能只强化了区分优劣,只重视结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各个领域的评价方式加以改变。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新方式逐渐代替了应试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也跟着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的教育模式。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我评价在学习的成长过程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使自我评价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自我评价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品德修养,形成良好地品德习惯的方法。自我评价会使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及行为作风上自觉地控制和不断提高。如:以初中学生为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初步具备了探求真理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意识的日益提高,渴望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产生一种关心自身才能和品行发展的强烈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教育在德育中比重越来越大。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层单位,对学习实行德育渗透及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自我评价的作用在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3.“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的研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中,由于我们的德育过多地强调灌输,导致德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体性、参与性。这种无视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漠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德育的作用。再次,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理解为智育,又把智育浓缩为分数,像日常行为规范范畴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急功近利已经把教育引向重智能成就轻德性养成、重埋头苦读轻心理健康的误区。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要把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作为我们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切实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较高素质的人才起到实践上的示范和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中学生的参与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措施
1.设立特殊分值
了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对学生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参与过程等合作精神进行评价。所以,在具体操作时,设立个人努力分70%,小组合作分30%,还设立特殊分,包括个人与集体的加分规则。个人加分情况:被选拔数学竞赛班参加竞赛的加5分,若取得名次的加3~5分;数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加5分;担任数学课代表工作的加3分,担任小组长工作的加2分;学习态度认真,成绩上有明显进步的加2~4分;独立思考,解题方法独特的加2分;调查报告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加2分;作业完成且能很好订正的加1分。这种留心“问题——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和富有想象力的智慧去识别,解决问题,极大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回归自然,生活和社会综合实践中探索奥妙的潜能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加1~4分。集体加分情况:集体加分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本着优生不会受到嫉妒,学困生不会受到歧视的原则,令学生“助人自助”,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让学生有压力感,不断努力,挑战自我,挑战成功,最后达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讨论,积极合作的小组每人次加1分;能得出精彩的结论,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对其他组的发言能指出不当之处的小组每人次加2分;能互帮互助,请组员耐心讲解,整体成绩提高的小组每人次加3~5分;小组间能合作交流,带动更多同学进步的每人次加5分。
2.建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的评价,同伴间互评的资料,教师做出的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测验评价等,家长、专家的评价资料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完整过程。如,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学习档案包括: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最满意的作业;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单元知识总结;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结果;在实际评价中,还可以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作业情况、读书笔记、活动报告、小制作、章节趣味题展示、测验出卷、小组阶段性成果、求知欲与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品行和兴趣发展、习惯养成、责任感与进取心等等都整理装入档案袋,重视学生潜能与特质的发展,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捕捉学生每一点滴的成功和进步。
3.开展学生自评、互评
篇4
一、具体做法
(一)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9年8月):梳理经验,推广单机
我们首先对部分高中课改样本校进行了认真考察,经过比较论证,一致认为海南中学开发的综合素质网络评价方案有特色,较实用。为此,我们决定在此基础上先行完善和开发综合素质评价“单机版”。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征询意见,部分学校先行先试;二是深入培训,全省高中学校推广。2009年11月省课改办下发了《关于在全省高中学校推广使用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的通知》(琼教课改[2009]12号),开展了《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价》项目推广暨《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培训,由省课改办提供基于学校使用的软件(光盘),发送至每一所高中学校,开始了全省范围的推广使用。
(二)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调研指导,网络实践
这一阶段,我们又做了两件事:一是基层调研,现场提供技术指导;二是调试平台,停止使用纸质手册。2010年3月16日,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停止使用纸质的通知》(琼教基[2010]24号),决定在当年秋季学期正式使用网络版的《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同时停止使用纸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三)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3年8月):深入实践,完善改进
这一阶段至为关键。我们有如下做法。
1.征求意见,边用边改。2011年1月,省课改办下发《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网络版)工作的通知》(琼教课改[2011]1号)。2011年4月和9月,先后两次召开高中学校网络使用工作交流会议,由网络技术人员对系统功能和实施作详细说明与演示,与会人员实际操作体验,对管理系统的使用功能和网页界面呈现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2.分层推进,深入实践。在全省高中学校网络版《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运行培训基础上,针对整体推行可能出现的问题,课改办提出了分市县、分阶段推进策略,并对各市县、各学校提出了专人负责工作推进的措施要求。
3.明确要求,高考使用。2011年11月,省教育厅下发文件(琼教基[2011]79号),决定我省2013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报名时将统一使用网络版档案。
4.专家论证,得到肯定。2012年10月10日,由教育部课程中心原主任助理刘坚教授、北师大边玉芳教授、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湖北省教育厅王强处长、省考试局吴泽生副调研员等人组成的专家组对该平台设计和实施进行了深入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海南省一直致力于综合素质评价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攻坚克难,矢志不渝,探索精神值得充分肯定。”、“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有力地保证了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功能的顺利开展,也为其他省市这一工作的开展作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很好地兼顾了终结性的用于高考招生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功能与高中日常过程性的评价功能,使平台不仅可以为高中教育教学服务,也成为高等学校招收合格人才提供参考,初步实现了我国新课改实施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务实建议,坚定了我们的改革自信。
5.实践运作,效果明显。专家论证后,我们努力实现 “自主的过程记录、自动的结果生成和自由查询统计”网络功能,服务学生、教师、学校和考试部门。学生按照平台设计的规范,在规定时间段完成基本信息填写,根据学习和生活进程所取得的业绩随时进行写实性记录;学科教师结合学分管理规定,对学生的模块修习全过程与结果进行记录评定;班主任按照学期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撰写对学生的发展性评语;学校在审核完成后生成阶段性高中学业成就报告书。每年5月,在学生写实记录、教师参与评价和学校审核鉴定的基础上,由网络自动生成5张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表和1张高中学段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表,提交省考试局,作为高校招生录取参考和进入学高校学习报到时提交的基本档案。
二、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了省域范围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我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设“道德修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5个维度,相对于教育部提出的6个维度更为科学合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操作性。
2.评价内容体系。网络记录坚持写实性,除每学期必修、选修模块的修习结果外,内容上还设有“个人素质”(每学期的发展规划、担任小组长以上的学生干部情况等)、“能力特长”(随时记录每一阶段在学业、特长方面取得的成果)、“突出表现优选”(每一阶段从既往历程中选择标志、业绩进行选择性记录)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记录等。
3.评价方式体系。在评价方式上,设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科教师指导性评价、班主任的发展性评价,有的学校还开放了家长评价,充分体现其多元化、立体性。
4.评价结果体系。网络设有“5+1”的信息表,即每学期1张阶段性学期评价表,高中毕业形成1张全学段综合评价表,全面反映高中生的三年发展历程。
5.管理制度体系。省级层面建立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网络使用角色培训制度,年度专项督查制度,厅领导约谈告诫制度,网络平台定期开放和关闭制度。学校层面建立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与基本规范,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管理部门工作职责,质询、申诉与举报机制和学生、教师、班主任诚信监督机制。
(二)建构了具有“三自一现”功能和优化性能设计的省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
1.“三自一现”功能
(1)自主的过程记录功能。学生分时段对自己的学期规划、过程表现进行实时记录,并对同伴进行评价;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模块修习学分及时记录,对其过程进行评价指导;指导老师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对其过程适度掌控;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开展自评、互评,负责撰写发展性评语;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选课、调班及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申请提供及时服务。
(2)自动的结果生成功能。在自主记录学校生活过程的基础上,按照逐级审核确认的程序,每个学期末由网络自动生成“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就报告书”。该报告书的作用是:实现网络永久保存;可以打印告知家长;作为高考报名必备资料。
(3)自由的查询统计功能。定期统计公布,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了解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展,学生家长可以查询孩子所在学校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情况,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实名发表留言。
(4)学校课程设置与课程表网络呈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点是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通过该功能,旨在让学校提高课程计划意识,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2.创新特质的优化性能设计
平台在设计功能时,遵循“分工明确、流程清晰、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要求学校管理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等角色“各司其职、流水作业”,从而保证整个评价工作保质、有序、高效完成。(见图1)
(1)全局规划。“学生成长”平台,除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之外,还规划有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测评等模块,可以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供全方位服务。
(2)高性能设计。一是采用基于互联网的B/S架构,全省使用统一平台。解决传统的基于校园局域网的管理系统重复建设、信息报送复杂且容易出错的问题,使填报过程更加实时、公开,更符合项目精神。
二是充分运用Web2.0技术,同时具备无缝的横向和纵向扩展架构。既提高客户端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又降低服务器与带宽压力,从而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项目整体效益。
(3)易用性设计。平台具备跨平台浏览器支持能力,支持IE6至IE11(以及使用IE内核的扩展浏览器)、火狐、Chrome、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同时可以在移动设备上提供相同的使用体验。
(4)档案永久保存设计。平台采用数据和应用分离的设计架构,使得平台可以永久保留学生数据,同时又不影响使用性能。
(5)跨系统互连设计。平台架构设计时,充分调研和论证了“跨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的战略目标,提供数据标准、页面链接、API调用、SOAP通信等多种途径,为与学籍管理系统、考试报名系统、高校录取系统做好准备。目前已经与考试报名系统、高校录取系统建立了有效的互连机制。
(三)为高校提供高中生全学程信息
为适应高等院校选拔人才需要,网络在学生写实记录、教师参与评价和学校审核鉴定基础上,提供按学期自动生成的网络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可以提供高校招生录取参考信息以及查证所需的过程性素材信息。
1.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得到很好落实。儋州市第一中学,每学期都会召开例行的工作会和培训会,确定该项工作的任务要求和时间安排,作出详细说明和具体部署,并将安排表发送到各部门、各班级;培训会分层级进行角色操作要领培训,并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要求做提示性强化。文昌市华侨中学制订了操作性强的《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工作方案》,并狠抓落实。昌江县昌江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计划》详细完整,组织开展了多届成果交流和展出,成效突出。海南中学还将评价平台向家长开放,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2.教师改变了传统纸笔为主的操作方式,实现了工作方式转型。教师借助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组织教学过程,对达不到相应要求的学生做出重修补考的规范,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的学校如海南中学,对体育学科修习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一律不发毕业证书。教师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了得力抓手和有效路径。
三、实际效应和反思
(一)实际效应
1.真正实现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可以参看全程自主记录和评价,整个高中阶段的转变、发展、提升一目了然。
2.真正实现了多元评价。通过网络评价平台可实现教师、班主任评价、学生个人自评、生生之间互评,提高了学生尊重和关注自身与他人的意识。
3.坚持写实性,兼顾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通过网络评价平台可自动生成高中过程性评价表和用于高考招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表。
4.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质量。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流程规范化。通过每一次的全省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可以明显感到学生研究水平的提高。
5.较好实现了阳光公开。实名制的记录和留言,在较大范围交流显示,可以逐步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透明度和诚信度。
(二)反思
1.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有认识,但是在行为层面仍有割裂分离现象。从本质上讲,教育工作者还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藩篱,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责任意识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5
当前,新课程教材改革已全面铺开,但对学生英语学习评价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笔者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个人评价;在授课中采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当中;在课后,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自评。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现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所实施的评价。
一、评价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中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为了让学生在课前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有初步的认知,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学习,笔者设计了一张评定量表。
学生个人自主学习效果评定量表
目前我在英语学习中,_________比较强,要继续努力;_________比较欠缺,要更加认真!
1. 通过预习本课,我找出了_________个生词,我共记住_________个生词。
2. 通过自主学习,我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是关于_________。
可能要涉及到的语法和短语是_________。
我理解了的句子为_________。
一知半解的句子为_________。
无法理解的句子为_________。
3. 通过预习,我认为本课的理解难度为( )
A. 难 B. 较难 C. 易 D. 一般
4. 我对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信心掌握!我相信只要认真,一定会成功的!
二、评价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的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做到语言清晰、流畅、达意。我在每节课前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学生可以做值日生报告,可以编对话,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编写剧本、安排角色、制作道具和表演等一切事项。他们对这些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他们的评价笔者运用了个人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评价表如下:
学生从评价表中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表演是否成功;在与其他小组的对比中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在与其他成员的合作中培养了大胆实践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三、评价在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评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备条件。“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在听力教学中笔者使用《听力情况反馈表》作为评价工具。
《听力情况反馈表》用于记录学生每次听力的对错题数与重听的次数,还有学生感觉的难易程度。该表由学生自己在每次听力练习后自行填写。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填表情况,并根据表上的数据与学生讨论其听力进步的情况与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建议。
《听力情况反馈表》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工具。在填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统计对错题数与重听的次数,对自己的听力情况有更清楚的认识;通过比前后的数据,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从而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会话教学中,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根据课文对话的交际项目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认知的交际用语进行相互的实际运用。学生直接看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关注整体,明确任务,体现合作,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四、评价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主要采用“阅读报告”作为阅读评价工具。阅读报告用于记录学生阅读课外英语读物的情况。每篇报告包含五部分内容:题目、所用时间、读前的问题、读后的收获和评语。阅读报告改变了机械的阅读然后选择正确答案的训练方法,使学生重拾阅读的乐趣。学生通过看文章的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决定自己是否选择读这篇文章,然后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进行阅读,最后记下收获。评语可以由教师写,也可以由学生互相写。
五、评价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写作的内在动力;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共同参与讨论,从中启迪写作灵感。批改作文可以自批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学生完成写作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换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在教室作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和对学生的争议进行裁决。小组各成员在吸收他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把某一学生的作文投影出来,做典型批改,让学生相互讨论,找出文中的好句和错误。教师把挑选出来的好句集中起来,归纳总结,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交流并诵记、吸收。这既是对习作者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示范。教师对学生有争议或拿不定主意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启发,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些评价表由学生个人保存,让学生自己总结,每周评选出“本周之星”、“一周进步最大的学生”。好的给予适当的奖励;而表现不好的给予指导,促进步。周周如此,月月积累。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自己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打出等级,放入自己的学生档案中。
中学英语教学应充分重视使用形成性评价,才能满足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然而,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一味使用形成性评价工具,而忽视了终结性评价工具的诊断性作用。因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不可能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局部阶段全部体现,需要以终结性评价来考查各单元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一、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1、家长、学校、教师的认识有待提高。
“唯分数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已根深蒂固。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关注明显不足。教师对学生成绩记录习以为常,而对其它方面的记录或描述不太适应,甚至认为是额外负担,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如果评价大环境不改变,即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方式、内容、标准不变,家长、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均很难转变,综合素质评价只出现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2、操作难度大,教师负担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不断学习,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已经十分忙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质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在教学工作和进行评价的双重重压下而不堪重负,导致不但对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而造成评价失真或不全面,而且会影响到教学工作。
3、评价效果难以保证。
综合素质评价既有对学生共性的记录与评价,又有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而反映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在个体之间难以比较,用于升学录取时的一种评价依据,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因而,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内容、标准的丰富性、项目权重分配、结果合成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使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很难达到一个理想水平。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是作为升学录取的依据之一,与升学挂钩,就成了高利害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几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学生和家长会非常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但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他们追求的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评价成绩。“人情”现象、“走后门”现象势必不能完全杜绝。且不说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会失真,就是教师和同学的观察及评价也会存在很大水分。至于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评价、体育与文艺活动评价中家长、学生、教师弄虚作假则不可避免。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就更不能得到保证。
4、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定能全面的发展。
当前,教育教学围绕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转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不取决于学生而取决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是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为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向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学生不能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不能通过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有效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1、正确认识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的功能。
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主要通过观察等手段搜集信息、描述学生成长,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学生自身前后差异评价,而很难进行学生之间的价值比较判断。其实这正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即它的对学生的价值发现和提升的功能。
2、构建新的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作为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主体,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的管理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制度。尤其是对教师的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应加以调整,以通过评价教师来促进教师更好的评价学生,同时学生学籍管理与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应相结合。
其次,建立和完善学校评价组织,培养一支良好素质的评价队伍,一支专业的、有权威的、相对稳定的评价小组,并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从而保证学生的特长认定和升学尽量公平公正。
第三,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无论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是在具体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诚实守信教都应成为首要的指标与原则。第四,开展以对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强度和信度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制约制度和诚信制度。
3、提高教师评价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组织者、参与者、操作者,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根本保证。因此,一方面应对报告册本身进行修订,使之操作更为简捷方便;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使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诚信教育;再一方面,应给予教师该项工作量的核定,充分考虑到教师在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过程中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4、在招生制度改革中合理、有效地使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
篇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因过度沉溺网络而造成的网络成瘾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以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尤为引人注目。网络的过度使用导致了部分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变异,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本身所固有的诱惑、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特点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只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必要条件,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格特点及部分青少年所固有的心理障碍才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充分条件。
一、对我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网络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我校,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有多少?历时六周,对610例在校学生进行座谈会调查,使用网络成瘾自评等心理测评量表,从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学生网络使用的一些状况。
课题名称:《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调查时间:2006年10月6日至2006年11月20日
调查对象:苍山一中的610名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座谈会调查
调查工具:
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上网次数、上网时间、上网浏览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项目;
2、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3、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虑六个因子;
4、情绪--社交孤独问卷;
5、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6、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7、领悟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个因子。
调查结果:其中男性310例,女性300例,平均年龄16.27岁。610例有效被调查者中,未上网中学生161人,占26.39%。上网中学生共449例,占73.61%。其中,发现网络成瘾者7例(4男生,3女生),发生率为1.56%,网络成瘾倾向者72例,发生率为16.04%,正常使用者370例。
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发生率为1.56%,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67%,女生发生率为15.41%,两者无显著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我校的中学生中网络成瘾只有7例,发生率为1.56%,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的差距较大。其原因可能与取样方法及测试人群有关。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网上调查方法,框定的是网上的特殊人群,这容易导致受测试人群缺乏代表性,往往夸大了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本文的调查采用了实名调查,克服了一些夸大成瘾的倾向性,但是也造成一部分学生掩饰自己网络依赖的倾向性及严重程度。
另外,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5%;二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4.60%;三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8.86%。三者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高三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最高。
二、对中学生迷恋网络因素的反思及个案分析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消极人格特质、社交孤独、对学校环境压力的适应承受能力及不良父母教养方式等五大因素有关。
因素一,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愈强。调查表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对学业的成就感降低,而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增加。幸福感的降低,使他们更加逃避社会,增加孤独和抑郁。
【案例1】缺少亲情关怀 迷恋网上游戏
我校高中二年级学生,男,17岁。他初二就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刚开始还能克制,只在晚上学校熄灯或者中午休息时借机出去上网。中考时,勉强考取高中。但自上高中以来,迷恋游戏程度越来越深,常请假外出上网,周末通常也在网吧度过。该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没钱上网时,他就向爷爷奶奶以买学习用书之名骗钱。近一年来,该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脑海里经常浮现网络游戏的场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了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孤僻等症状。
因素二,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多具有消极人格特质。
调查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通常稳定性差,没有恒心,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自信,缺乏宏大的目标和理想,责任感不强,成就感缺乏,意志力较弱,克制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还表现出敏感、多疑、沮丧悲观、易紧张等人格特质。正是因为自律性低等特性,使得网络成瘾者不能自拔。
【案例2】迷恋玄幻小说 争当新新人类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8岁。迷恋上网看玄幻小说2年,学习成绩下降。该女生个性腼腆,说话细声细气,不爱好团体活动,从小喜欢看科幻小说,是典型的《哈利波特》迷,只要有新版书籍发行,肯定要在第一时间买上一本,并要观看相关影片。但自高中以来,该女生又迷上了玄幻小说和魔幻小说。说起《小兵新传》、《幻城》、《魔戒》等著名玄幻小说,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视为新时尚。自称新新人类,讥笑大人不知道 “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等现今流行的新名词。一说到学习,则紧皱眉头,一脸的无奈。
因素三,有网络成瘾倾向中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交孤独感。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人际和亲情的缺失。而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又反过来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更感到孤独,更远离人群。
因素四,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学校及学习的适应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高一、高三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学习竞争激烈,高一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功课负担过重,以及生活过于单调等因素有关。部分学生面对压力产生失落感,因此借助网络来寻找社会隶属感,缓解压力,寻找自我实现的感觉,最终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案例3】不适应新环境 迷恋网上聊天
我校高中一年级学生,男,15岁。该生个性内向,因自觉长相难看,常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今年刚开始的高中生活和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常觉得与同学缺乏共同语言,没有知心伙伴。为此,感到非常孤独而到网上交友聊天,结果体验到了网上聊天的乐趣而不能自拔。问及网上交友聊天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有何不同时,该生说在网上聊天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话,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不用担心自己的说话是否得体,别人会不会笑话。
因素五 ,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过分干涉、惩罚严厉。
我国父母往往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他们的附属品,从而对子女有更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同时,我国父母更注重用严厉的管教,培养孩子顺从、孝敬等品德,更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养子女。调查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培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对他们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否定多于赞赏,使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尊重,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难或挫折时,又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就可能转向网络寻求支持。
【案例4】高三女生与网友离家出走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9岁。该女生自青春期以来,表现叛逆,与双亲关系紧张。自称不喜欢学习,想参加工作,自谋生计。为了打发时间,常留恋网吧,在网上寻觅良友。不久,结识了一位男网友,两人相约厮守一生。为了达到约会的目的,常在周末隐瞒父母,借口到同学家玩而与男友约会。曾经不辞而别,与网友外出长达一周多时间。问及与网友约会之事,该女生并不否认,称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会不到被爱的感觉。
从以上因素分析,以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人格特质为主,说明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消极人格特质是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内部原因。他们大多具有缺乏竞争意识,喜欢独处、敏感警觉,倾向于抽象思维,自律性差,缺乏恒心,情绪不稳定,不服从社会规范,在实际生活中成就感较低,自信心严重不足,自制力低下等特点。
调查显示,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水平较其他生活领域满意度低,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包括学业成绩不良、退学等。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学校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业目标和结果,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学校进行思考。培养青少年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帮助中学生走出网络困境的对策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网络成瘾的困境,以上调查提示我们,要充分重视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积极推行干预措施,防止网络成瘾的发生。
防止网络成瘾,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学生、家长、教师都要了解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出现生物钟紊乱、失眠、颈椎病及焦虑抑郁等情况,对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危害。
篇8
二、运用“走出去”办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概念的认识,我们注重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农村、革命纪念地接触实际,深化认识,接受教育。为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组织学生调查一个企业、一个乡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如人口(职工数)、产量(产值)、收入(工资)、生活水平(耐用消费品)、住房情况、上缴利税、公共积累等,用以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必要性和推行企业改革的紧迫性。为了加深 学生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我们组织学生到进行技改的大企业实地学习,了解技术革新前后生产力的巨大变化。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组织学生听取司法人员的报告,参加审判大会,亲自感受法律的威严,强化学生对宪法、公民、国家机器等概念的认识。
三、坚持学、讲、写相结合促使学生运用和消化
开设政治思想课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基本观点,运用基本观点,并使之内化为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行为准则。
在教育中我们注重坚持学、讲、写三结合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用和消化能力。所谓“学”,就是除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钻研教材内容外,还严格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自己设计练习题,自己做出习题答案。教师作补充答案和纠正说明。这叫做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 课堂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也是体现我国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讲”,就是为强化记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地认识国情和党的基本方针、 政策,组织和鼓励学生将从书本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在学习小组中讲,在班级课堂 上讲,在全校大会上讲,在学校广播室讲。讲的题目自定,但内容必须是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联系实际,提出有正面教育意义的结论。同学们的热情也很高,有讲“祖国,我爱你”的,有讲“两史一情”的,有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有讲“毕业前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还有讲“做四有新人”的。
所谓“写”,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去分析认识社会现实生活,学写政论性文章。具体方法是熟读和领会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细听老师宣读优秀作文,认真写出自己的政治论文,人人在小组 中宣读,各组评出一至二份写得好的文章在全班大会上宣读,教师再具体指导作者反复修改定稿。不少同学的文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选材精当、立意深刻、有理有据,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篇9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社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和贸易、又熟练掌握语言的高级复合性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旺盛,这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增进商务英语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生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运用原则
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1]。
(一)教师角色转变
在交际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核心,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二)学生参与
案例教学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在智力上和情感上的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体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讨论问题情境及其内涵,提出可行性方案或对他人的建议提出意见,或扮演核心角色最终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
(三)学生自评互评
案例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要具有评价的意识(包括对自身、对他人及对案例教学过程的评价)。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知识建构者,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只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自己及他人做出客观的评价。
三、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程序
(一)教学的准备环节
1、教师准备。首先是案例的准备,由教师事先准备好案例并发给学生。优质的案例应该源于实际,通常包含许多问题和意见,且每个问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讨论;同时要有典型性,即通过对某一案例情境的分析实现对某类问题的解决;最后,案例选择还要注意时间安排,所有教师都应该意识到制订案例教学计划及规划时间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人数及学生素质的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文化、家庭背景等)划分小组,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2)合作教学和团队教学。如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跨学科协作,就需要教师经过个人准备、共同备课、相互配合及协调工作。
2、学生准备。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准备,搜索资料来提高自身习得。学生在案例教学前要做好学习准备,确保有时间读案例且方法得当,案例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按照所布置的思考题去分析,抓住案例的主要矛盾,领会教师的主要意图,找出案例中未布置的重要问题。案例分析完毕学生要把分析变成有利于课堂陈述的形式,如设法把要说的形象化、具体化,以便在讨论时说服他人[2]。
(二)课堂教学实施环节
教师应在课前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研究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呈现的商务情境,探索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然后决定最终的行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况模拟等形式参与沟通,同时在案例背景中学习和练习新的词汇和句法,有机地将商务内容沟通技巧与英语语言的学习联接起来。
1、引入案例。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事先给学生发的案例阅读资料、介绍有关案例的趣闻、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安排等方式来引入案例[3]。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使学生关注案例内容,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对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控制论题、学生情绪、教学质量等,创造良好、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问,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案例,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
2、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论点、分析案例的相关数据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困境、形成备选选项、选择决策标准、分析及评价备选选项、选择最优选项、开展行动并执行计划。(1)在案例分析中首要工作就是要确定论点,即关键的角色、问题、决定、挑战或会,通常可以包括人员、设备和设施、方法和系统、材料和其他;(2)分析及评价备选选项,即列出其各自的关键优势及劣势,总结利弊选出最佳方案;(3)在制订最优决策方案之后,必须开展行动并执行计划。行动计划必须是为案例特别制定并且能够回答以下五个问题:即谁、什么、何时、哪里和怎样做的问题。案例分析阶段可以由老师或单个学生主讲,或由一个小组来进行案例分析。个人或小组通常会进行半小时的案例陈述,然后开始进行讨论。
3、讨论阶段。(1)小组讨论。班级中每个小组人数是根据每个案例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的。小组成员人数过多就会缺少合作;如果成员人数太少就会降低小组讨论的效果以及在完成调研工作上会出现缺少人手的问题。因此,讨论小组的组成最好是自愿形成而非教师安排或随机组成。此外,在小组讨论期间,每位组员根据教师事先发的案例资料查找相关信息并形成个人观点,在小组讨论时把个人观点及遇到的难题与其他成员分享,通过各抒己见形成小组观点并形成书面报告;(2)全班讨论。为提高效率,避免观点重复或相近,全班讨论期间每组可派一位同学陈述该组观点及遇到的难题。教师可把不同观点写在黑板上便于同学讨论、思考。同学针对不同的观点及产生的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不要马上对发言同学的观点及出现的错误进行评论、纠正或总结,而要把相关内容记录下来留在归纳总结阶段时提出。教师在同学辩论期间要控制好辩论主题及同学情绪,在出现学生辩论的论题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主题讨论上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吸引在案例上。教师通过辩论集中上来的焦点问题有的放矢的集中讨论、澄清,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完整的认识或主导倾向。
4、归纳与总结。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把本次讨论过程进行梳理,即从本次论题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到支撑论点的论据及得出的结论,把学生分散的见解、观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对整个教学的知识点做结构性的讲解和归纳。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对在讨论中学生们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5、撰写报告。在完成课堂讨论之后,教师要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给出撰写要求。案例分析报告通常由三部分构成:(1)简单介绍案例。包括:公司的概况、业务范围、发展史、存在的问题以及你将如何去研究它;(2)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如讨论公司经营层面的问题,然后再分析其结构和控制系统;(3)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要确保个人方案符合逻辑且与之前分析一致。报告写完之后,教师要对交上来的报告进行批阅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给学生,指出值得肯定的论点和应改进的不足。教师要注重正面评价、积极评价,对于学生报告中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集中解答。
6、教学反馈。反馈的途径可以利用调查的方法从学生中获得,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写好每次课的授课体会,找出每次案例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为案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做积极的准备。学期结束时,要依据授课体会写出研究报告,并建立案例库。
(三)反思评价环节
案例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可以很高效且公正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的表现。教师可以对案例讨论过程进行录音录像,运用教师行为表来进行自评和他评。录像录音可以直观的看到行为人的表现和身体语言以及听到讨论中的对话,教师可以找出错误并发现不足,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运用教师行为表来帮助自身在观察录像中表现时来确定某些行为方式。例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或经常提问封闭性问题,忘记提问必要的支持性论据等。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讨论过程中自身表现的分析可以提升提问的技巧,因此在对讨论过程进行分析时应该使用一系列的教师行为表。在案例教学模式中,考试不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我们对学生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表现,对案例介绍陈述表现及简短问题和论述题。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进而有针对性的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对商务英语专业中运用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甚少。案例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在商务英语案例专业教学和实训中也具有操作性。因此,商务英语案例教学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从我国当前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实际来看,学业评价在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如学业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没有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忽略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完全由学科成绩代替,尤其以高考学科成绩为主,忽略非高考学科及学科学习之外的评价;学业评价的方法以笔试为主,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中缺乏师生、生生等多主体的交流和理解等。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高中教育改革中,学生评价是重点,学生的学业评价改革更是一个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国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学科学业评价方面探索、研究才刚刚开始。特别是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中,改变了以往的高考与高中毕业会考,积极推进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在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科学业评价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在评价的目的上,突出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在评价的内容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的方法上,提倡根据学科学习过程,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评价与学科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评价的过程也成为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体现新的人才评价观,要求建立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科学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通过普通高中各学科的实际教学,实验性地开展学科学业过程评价,从学科出发、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立足学校和课堂,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科学业评价改革方法,并形成普通高中学科学业评价改革的实践经验。
二、建立学科成长档案,开展形成性评价
高中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作用,而不是强调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要求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它着眼于学生各种真实的学习活动和任务,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对他们的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的工作是对学生发展状态进行观察、评价,从而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2. 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有关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可用多种手段,使教师获得丰富而深入的资料。在实践中,使用学科成长档案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随着学生个体的成长,档案内容不断累加、更新,可以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学科成长档案的内容包括传统的纸质作业、小论文、存储卡、综合练习成绩单、研究性学习成果等,用来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学科成长档案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引起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同时为教师、家长提供学生进步的具体记录,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为下一步学习活动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
3. 英语学科成长档案的实践。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喜欢动手制作,笔者根据这一认知特点,设计了大量的“任务型”作业。结合“任务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依据不同话题设计海报、旅游路线图、景区介绍、广告、英语报等,将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先进行展出,鼓励其他同学参照对比,去粗取精,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将所有作业收集入袋,选择适当的时候在家长会或年级展示。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研究能力有所提高,根据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研究性学习作业。如话题Travel, The World Around u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Music and Life, Way of Life, Technology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作业形式不再拘泥于个人作品,而是小组活动成果的汇报,包括开题报告、结题答辩、演示文稿、展板制作、研究论文等一系列有序的组织形式。
学科成长档案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开始喜欢独立学习,喜欢pairwork、groupwork等合作学习方式,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学科成长档案是总结性评价的补充,对于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参照成长档案的表现,指出优点,树立信心,激励进步。反之,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找出不足,鼓励其继续努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更好。
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学科成长档案为主要形式的形成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考试及分数为主要内容的单一评价形式,这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与焦虑,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潜能。
三、建立学科全息成长记录,开展发展性评价
1. 学科全息成长记录的内涵。全息成长记录法是一种伴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综合记录评价方法。借助于纸介、笔录、音频、视频等各种工具与手段,采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优异或不足的特征表现,同时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跟踪与关注,以期达到促进与激励的发展。
全息成长记录的“全息”本质取自于全方位记录物体信息的技术。每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叫全息单元。每个全息单元都包含系统的信息特征,反映系统的整体规律。
全息成长记录的“时空”特征表现为:评价对象指向全体学生,评价内容渗透全部课程,评价过程采集全部信息,评价目标实行全程监控,评价结果促进全面发展。
2. 学科全息成长记录的评价。促进全体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者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任务。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到了哪些知识与规律,提高了哪些技巧与技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与体验,掌握了哪些方法与手段,更新了哪些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教师在学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学生的成长收获与变化发展,与教师备课与上课的每一单元、每一过程、每一细节,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避免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评价过于片面和偏激,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采用学科全息成长记录评价,通过收集学生的课时作业本、实验数据记录单、手工制作作品、演讲发言幻灯片、小组学习活动表现视频、问题讨论录音等素材,抓住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表现,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估,向学生、家长沟通与反馈学生学业进步或退步的依据,综合、公正、客观地为学生生成全息发展评价报告,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学业素质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分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与生长点,以期更有效地推动指导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3. 物理课堂教学中全息成长记录的实践。
(1)教师组织任务驱动、采集评价资料。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对不同的课堂时段、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环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确定不同的驱动任务主题,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评价资料采集方法。
任务驱动――课前备学导航。教学中我们非常倡导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提前进入学习角色,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对新授课学习内容进行查找资料和搜集信息,了解和掌握新课前必须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尤其是物理学习需要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完成书后的《问题与练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准备好的课前问答小卷检验学生预习的成效与结果,也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相互提问和辩论,或用演讲发言的方式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同时把学生的表现拍成照片或录成音频,促使学生提高探究能力与表达能力。
任务驱动――师生互动探究。物理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实验环节,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态度或在分组实验中的探究能力与素养表现。对教学互动中生成的知识规律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参与意识、理解程度和概括能力。对教师列举的典型例题进行的方法引导进行针对性的互动训练,可以反映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全面地记录学生的细节表现,为学生的全息评价做好准备。
任务驱动――全息发展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要因材施教、分层施评。按照课堂教学中的内容难度,设置必做形成性练习和选做提高性练习,由学生根据发展需求选择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配置适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或探究问题,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操作。教师根据信息资源,提供给学生拓展阅读的物理学史方面的背景材料文字或图片、书籍名称、网上查找或阅读资料的网址等等,由学生根据愿望选择浏览。最后学生进行疑点反馈,“本节课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对教师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学生在个性化、弹性作业完成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
(2)学生自评与互评。物理课堂教学中,有若干个学生活动小组单元。在学习活动单元内,每位小组成员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每位成员的物理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和同伴互相评价,在物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填写物理学习评价表。教师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结果及时给以评价和反馈,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使评价具有针对性,不偏颇,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
(3)生成学生学科学习全息发展性评价报告。教学周期可以以学期划分,也可以以学年划分。在每个教学周期结束的时候,学校物理教师要汇总整理、综合利用已经收集到的丰富的评价素材,将学生物理学习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生成个性化的学生学科学习全息发展性评价报告单,全息展示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发展成就、潜能和不足的同时,更要使用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语言,展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建议与改进要点。
四、建立高中学科学业平时成绩评定制度,开展过程性评价
1. 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构建学科学业平时成绩评定制度。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高校招生工作过程中综合关注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要求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检测评价领域也必须走向多元化,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把高中学生学科学业成绩评价内容分为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其中一级项目包括两部分:基本成绩(权重70%)和奖励成绩(权重30%),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一级项目基本成绩又包括四个二级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出勤(权重10%)、作业(权重10%)、考试(权重40%)、自评(权重10%)。一级项目奖励成绩也包括三个二级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权重10%)、研究性学习(权重10%)、个性特长(权重10%)。
其中,综合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评定内容,在高中阶段学科修习时间内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综合评定。如数学学科,高中有四个学期的平时成绩评定,这样,每个学期的平时成绩占最终评定的25%,每个学期的学业成绩评定中都综合了学生平时成绩、阶段成绩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科学业成绩评价的全程性特点。
2. 学科学业平时成绩评定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科学业平时成绩的评定,进行积极的过程性评价反馈,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教师教学改进。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平时成绩评定的成绩结果处理方面,我们在实践中力求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成绩进行具体分析比较;第二,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与处理中,推进学业成绩评定等级制;第三,在平时成绩的反馈中,除以“一对一”的方式告诉学生具体成绩与等级外,还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语;第四,在评价的主体方面,改变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使学生平时成绩评定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五,在评价的方法上,改变以纸笔考试平时成绩评定中的二级项目是实际符分项目,所有的项目由不同角色的人来评定。
3. 高中学科学业平时成绩评定实施方案。各学科结业,学生平时成绩满分100分。顺次按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E划分为五个等第。各科结业时,平时成绩取各学期平时成绩的平均分。各项成绩评定细则如下:
(1)出勤评定中,无故旷课1次扣1分。
(2)作业评定中,无故不交作业次数超过作业总数的30%不给分;低于30%而超过作业总数的20%给分值的一半,即5分;低于20%而超过作业总数的10%给分值的80%,即8分。
(3)单元验收评定中,取学期内平均成绩,按比例计算。
(4)期中、期末成绩计算方法同“(3)”。
(5)学生自我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合作与交流、质疑与探究。
(6)学习态度评定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按优秀―5分、良好―3分、一般―1分斟情赋分。评价指标包括: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程度、学习合作与交流、质疑与探究精神。
(7)研究性学习评定中,关键在于过程性评价,每学期一轮,教师斟情赋分。评价指标包括:承担课题及组内任务、选题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合作意识、参与研究过程、结题论文、创新精神及独特见解。
篇11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占据着极重的分量。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拼凑、杜撰、抄袭成了学生完成作文的途径,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老套、千人一面、缺乏新意。高中的作文教学也同样步履艰难。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以考题为基础,以高分为目标,以高考为情境,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实际上已成为高考的考前训练。这种忽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做法让学生根本无法自主地、真实地表达真情实感。这让笔者不禁要问,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此束缚学生思维的作文教学如何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又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这就告诉我们:高中作文教学应坚持走个性化之路,让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自我、张扬个性、显示灵性。个性化作文教学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前提,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真实感受,强调营造民主自由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表达。个性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缺陷,在作文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个性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实施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教师素质,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和人格修养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下和课改的成败。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储备、价值倾向、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果。因此,首先教师必须善于学习,既要学习传统教学精华,又要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提升学识素养,提高自身素质,用先进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深厚学识修养支撑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个性。其次教师要经常反思。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行为会使教师有新收获、新感悟,在回忆中反思,教师会感到温馨,因而会增加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一个养成了反思习惯的教师,必定会成为教学的有心人,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常教常新。最后教师要勤于动笔。一是要勤于动笔记录教学反思,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把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又是思想的提升。二是要勤写“下水作文”。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共读共写”,作文课应是师生共同的。教师的“下水文”,是学生作文的拐杖。教师只有亲自去体察,同尝其甘苦,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威信,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游刃有余,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只有个性鲜明的教师,才可能培养个性鲜明的学生;只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作文呈现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提倡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
二、拓宽写作空间,引导学生关注、反映、思考生活
这里的生活是“大”生活,不只是让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还要关注我们的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作文成为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社会人生的真实记录。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土壤是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重视自我的观察、分析、感受、体验、思考,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写作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经历不同的成长故事,这些构成了学生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这些成长经历反映在作文中,应该是个性化的表达。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现状,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反映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成长经历,实现个性化写作。
三、改革作文命题,改进作文训练手段
传统作文教学以教师命题为主,对学生束缚过多。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作文训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写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主拟题,自主写作。教师必须变考虑“命什么题”转变为思考学生“想写什么题”,把题目命在学生心坎上。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命题要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让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此外还要采取题目征集、师生共同命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此外,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作文前往往做过多的写作指导,对学生的作文立意,选材等做太多的约束,这种做法限定了学生的写作空间,也压抑了学生飞扬的灵感。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将大打折扣。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写作时空开放,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自主立意、自选题材、自由调遣语言,自己构思立意进行自觉的写作活动,自发地抒写个人的观点与情感。只有让学生有了自主作文的空间,学生才会有创作的激情;只有减少教师对作文的束缚,学生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四、改进评价方式,激发写作热情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作文评价需要师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其次是评价标准多样化。作文评价要坚持因人而异、激励为主的原则。教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做到评价标准分层化,实行评价标准多样化。
最后是教师评语人性化。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师生交流心灵、切磋水平的重要阵地。教师的评语要人性化,主要体现在:评语是平等对话,要亲切生动;评语要从赏识出发,以鼓励为主;评语是范例,要体现语言美。
篇12
写作本无规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风格,能给人以美感以情感颤动,或予人以知识者皆为好文章。然而,写作非与生俱来,个人风格亦需博采众长、广学诸家方可形成,学习乃为基础,为师者需指导学生以系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有规律的模仿、训练到无规律、个人风格的写作,此为作文教学之要义。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所以,我们首先要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o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其次,优化作文教学,激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那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是关键。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作文的坚实基础.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是作文的前提条件,训练读写能力是作文的重点环节,精评细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篇13
1 引 言
随着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都尝试了问题导向(PBL)学习法。PBL是一种由问题来领导学习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之前,先抛给他们一个问题,学生必须在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才可能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教学内容,推陈出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探索PBL教学法,对转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实际意义。随着科学知识的急剧增长,要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学生必须具有极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PBL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对知识的管理,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在PBL教学法中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2-3]。
2 基于问题导向(PBL)学习法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
2.1 网络平台下开展PBL的优势
网络平台环境下的PBL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点的同时,还具有一些传统PBL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弥补一些传统PBL的不足,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更顺利地进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平台环境中学习资源获取途径多样、资源内容生动丰富。
(2) 网络平台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网络协作平台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协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师生、生生交互的平台。
(4) 网络环境下,大大节约了从收集资料到问题解决、成果展示的时间。
(5) 网络环境下,评价更为方便、有效。
2.2 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是提高学习效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平台主要设计出以下几个模块,如图1所示。
(1) 学习园地。教师可以学习资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资料分类、添加资料、删除资料、修改资料。
(2) 学生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进行管理,可以增加分组、更新分组名称、删除分组及学生管理。
(3) 学生学习管理。教师分配学习任务,控制学生访问权限,管理学生学习。
(4) 教学数据管理。教学数据管理是维护教学网络平台的数据和管理学生学习的数据。能够实现添加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删除数据。
(5) 学生教学平台操作。在“学习资料”中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下载;在“实训任务”中可以查看到任务内容、问题、实训成绩;在“信息技术”中可以对小组及个人知识进行共享、上传、下载、浏览。
(6) BBS。学生可以在BBS上进行交流,主要交流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技巧、经验、直觉、感悟和诀窍等。
3 教学网络平台在PBL教学法中的具体实施
3.1 教师的角色定位
(1) 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在这一角色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有:① 创设问题情境; ② 提供资源; ③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是一种认知师徒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质询的能力及元认知能力。
(3)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① 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的指导;② 对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 ③ 对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的指导和管理。
(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无论是在传统课堂开展的PBL学习活动中,还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PBL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以保证下一次的学习活动得以更好的开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5)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面临着来自于迅速更新的知识和学生的更大的挑战[4]。
3.2 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教学网络平台在PBL教学法中的应用要依托校园网络、Internet网络,建立以知识搜集与知识共享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以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最终目标。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否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吸收、创新,是衡量平台效果的标准,也是网络平台应用于PBL教学法的核心。网络平台能够在PBL教学法中顺利、高效地应用离不开相应的架构要素,主要是指人、网络、系统、互动、目标等。其中人包括学生及教师;网络指局域网或互联网;教学系统是课程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可决定信息技术在PBL教学法中应用的成败。信息技术在PBL教学法中有效应用要注重以下3个环节:
第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创建和共享知识库。信息技术的核心任务是根据应用PBL教学法的实际需求,通过知识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加工,将个人知识共享,满足师生阅读、下载需求,这样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系统充分挖掘知识,使知识利用程度最大化。
第二,依托完备的教学系统,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吸引力、生动性、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第三,共享是关键,创新是根本,能否顺利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是信息技术能否在PBL教学法中有效应用的关键。要提供多种形式的同步(如小组讨论)或非同步(如BBS)的沟通方式,拓宽知识交流的渠道,营造一个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实现知识的创造与整合。
3.3 基于问题导向(PBL)学习法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
本研究以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对化学工程与工艺2009-1班的学生使用PBL教学法,以检验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3.1 提出问题
在实施PBL教学法的时候,任课教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PBL教学法,使学生充分了解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以及优势,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拓展性和潜质性。
3.3.2 小组讨论,收集学习资料
小组讨论是实施PBL教学法的重要步骤。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使小组成员彼此协调合作,如何收集学习资料,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找出问题的症结,最后产生对问题分析方向的认识一致性[5]。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目前有什么,我想要什么,为了得到我想要的我需要做什么,然后通过读书、上网查询资料,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上传,共享。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3.3.3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① 有目的、有选择地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去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的学习工具和技巧。② 有针对性地存储知识。③ 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库。④ 多去运用自己的知识,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不是简单地选择进行充电,或是重新按照以前的方式学习其他知识,要能理解学习的动机、社会的需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只是进行阅读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找到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个人知识在于知识资本得以体现和增值,使我们不仅懂得积累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运用和衡量其价值。从宏观上讲,以市场为导向的这种知识结构调整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使人才的供需得到更好的平衡,但就个体而言,更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来安排,个人知识结构也与之配合,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潜能。
3.3.4 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即学生个人的知识分享,它是指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其他成员,并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把别人分享出来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为己所用。知识共享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即在“分享”—“吸收”—“再分享”—“再吸收”的循环中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知识共享流程如图2所示。
4 解决问题情况总结和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活动的评价以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为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贯穿着学习活动的始终。评价活动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之后进行,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者结合起来,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聚集在一起面对面地评价,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报告,以改进下一次的学习。
4.1 评价的原则
在对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进行评价设计的时候,应当根据以下原则进行。
(1) 评价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上,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发展和提高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注重学生学习具体过程评价。PBL的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提问、寻求答案、理解、合作、交流、创新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重。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过程,我们要判断学生的能力是否获得发展,仅靠一系列的定量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是无法量化的,因此,我们只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能力更好地发展。
4.2 评价方式
(1) 评价量表得分。评价量表涉及3个方面的评价:能力提高、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方面。评价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学生得分 = 自评 × 20% + 互评 × 20% + 教师评价 × 60%。
(2) 最终作品评价。小组的组长将问题的最终结果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写成材料。作品评价中学生的得分也由3部分组成:学生得分 = 评委分数 × 60% + 小组自评分数 × 20% + 小组互评分数 × 20%,在最终评价的时候,我们还要求学生将小组展示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进行描述。
(3) 知识获取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情况。在知识积累方面需要考察的是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包括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外也要考虑其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知识应用方面,则需要考察面对实际问题时,其解决的方法,是单一地从学科方向中找到答案,还是能综合应用,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动态地组合应用。
5 结 语
基于网络平台的问题导向(PBL)学习法具有优势,在实验中,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有显著差异,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方法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显著影响。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PBL教学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硬件、软件资源、教学成本、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限制和影响等。因此,我们需要克服这些障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获得来自各方面,特别是教育管理层的广泛支持,组成教师协作团队,对教师进行指导策略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使得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施和推广。PBL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的课时量,对教师自身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所做的就是有价值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沈丹阳. 远程教育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模式与策略[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141-142.
[2] 张华. 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