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篇2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普遍性。会计规范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得到多数人认可的。无论这种承认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惯例性的,一句话,普遍性是会计规范赖以存在的基础,否则,规范就无从谈起。
2.约束性。会计规范提出了评价会计行为的明确标准,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根据情节施以相应的法律、行政制裁或道德谴责。
3.地域性。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会计规范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特色或国家特征,会计规范中的法律规范表现尤为突出。这里谈会计规范的地域性,并不排斥国际间会计规范的共性;相反,随着会计这门国际经济语言的发展,会计规范的地域性特点将愈来愈不明显。
4.发展性。众所周知,会计首先是表现为一种信息反映系统服务于经济活动的,会计在不断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因此,会计规范也必须随着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一、法律规范
会计法规,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条例、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就内容来说,会计法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为管理会计工作而专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另一部分不是直接针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而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制定的有关法规。
我国会计的基本法律规范是《会计法》、《注册会计法》以及《审计法》,其他的法律,如公司法、企业法、预算法、证券交易法也对会计产生一定影响。至于各项法规的具体结构和内容,在本文不作叙述。
对比其他规范,会计法律规范有其鲜明的特色:
首先,会计法规是作为一种强制规范而出现的,是借助国家权力来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是严格和明确的,关于会计实务的处理,法规通常予以界定,一旦违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正是这种强制作用,奠定了会计法规在整个会计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保障会计人员行使和履行义务的坚强后盾;其次,会计法规由国家制定并监督实施,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继而代表着某种倾向性;最后,我们在考察会计法规时,应当明确会计法规既然是一种法律,只对会计工作作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行为约束或要求,至于取舍标准的依据,则通常不作任何解释。由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带有倾向性的人来完成的,加之人们在认知上必然存在的偏差,因此,当会计法规的最终执行结果违背客观规律时,因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坚信,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的会计法规终会得以健全。
二、准则规范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对象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具体规范,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我国的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以政府法规的形式颁布的,具有相当的强制性,是会计规范体系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是联接法律规范和其他规范的纽带。
会计准则根据其适用范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为基本会计准则。它是会计实务中普遍适用的基本指导和约束条件的概括,是体现会计工作基本规律、基本特征的原则性规范。基本会计准则适用面最广,它由原始成本计价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划分原则、权责发生制以及对会计信息要求的若干原则组成。
2.第二层次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编报准则。即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会计要素项目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如:资产如何分类、如何计价及资产的原始成本的构成等等。
3.第三层次为具体业务会计准则。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确认、计量、报告某一会计个体的具体业务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会计准则。这些内容属于技术性规范的范畴,它通常具体说明每一个步骤或某种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设备租赁、企业联营、长期投资、发行债券等的会计业务处理须遵循具体准则的要求。
今年财政部又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至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基本涵盖了我国现行的会计实务。
三、行业会计制度规范
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及程序的总称。它是会计规范体系中可操作性极强的规范。会计制度一直是会计实务中非常具体的可操作性极强的会计规范。会计准则制定前,会计操作全部依靠统一的会计制度;准则颁布后,财政部仍然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行业会计制度。其目的在于:为一个行业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规程,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组织机构及其内部工作规则作出规定,使会计核算工作有组织、有系统、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我国当前之所以会存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是因为会计准则在我国实行不过十多年,尚属新生事物。保留会计制度,一方面可以确保会计实务界的环境适应力;另一方面,会计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准则的不足。从长远看,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终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
四、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规范
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规范是指导单位会计工作的规定、章程、制度的总称,是其它会计规范的具体化。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会计人员的权利、职责、职称、任免、待遇、素质要求等;会计工作的考核、达标、规划及档案管理;会计机构的责任和任务。与前三个会计规范相比,单位内部的有关财务会计规定在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独特。目前,会计理论界没有将其纳入会计规范体系之中。但是,通过会计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将其纳入到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之中,理由如下:
1.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一般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它对会计行为的界定最为细致,因而,它对会计行为的实际执行效果具有最后的影响力和极强的指导性;
2.现实的会计实务中,单位的会计人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予以关注,而忽视宏观的会计法规;
3.个别单位无视国家的三令五申,置国家会计法规于不顾,将小团体利益凌驾于会计法规之上,干一些违反会计法规的勾当。此种本位主义和内部会计行为失控的行为对经济发展危害甚大。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敦促单位建立符合国家会计法规要求并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同时接受国家监督其实施与执行效果,在当前会计工作中尤显迫切。
五、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提出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应普遍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之中。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如下特点:1.职业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界提出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会计职业特征;2.自觉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约束作用,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维护;3.综合性。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来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企业外部环境。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如法律和制度的变更、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都会对企业战略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驱动,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依靠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有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篇4
2.环境观不同。战略管理会计要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但更重视外部环境和资源的研究,尤其是竞争对手相关情况的研究。重点分析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形成的“战略三角”。战术管理会计是一种内向型的管理会计,只重视企业内部环境及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对外部环境有所忽视,其视野基本不涉及顾客和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致使提供的信息失去了战略相关性。即便如此,战术管理会计也没有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开展工作,如在资源管理上,重物轻人;在业绩评价上,重结果而轻过程。管理视野十分狭隘,管理效果非常有限。
3.时效观不同。战略管理会计的时效观是长期的,其着眼点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对于某些行为和方案,虽然目前看不到它的利益,但只要有利于长远发展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它,有时甚至为了长远利益不惜放弃暂时的短期利益,相信短期的失去会在长期的回报中得到补偿。而战术管理会计的时效观景短期的,其利润最大化目标是短期的,行为上是短期的,所用的方法更是短期的,例如,本量利分析模式中业务量与收入的线性关系是一个短期假定,长期内将不复存在;成本性态假定也只能在短期内有效,长期内难以成立。
4.信息观不同。在信息来源上,战略管理会计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要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竞争对手、顾客、政府等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搜集信息,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并采取相应的进攻——防御措施。相比较而言,战术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信息提供上,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多的、与战略管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如质量、市场需求量等,而战术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
5.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方法不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经济,智力投资是其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投资方案效益评价,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鼓励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和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并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是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的积累以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出发点的,而不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多少资金或带来多少现金流量。战术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把重点放在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角度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
6.业绩评价方法不同。战术管理会计一般以财务指标来考核企业的管理业绩,或者根据对内报告进行利润差异分析,或者根据对外财务报表通过计算投资收益率、剩余收益等指标进行财务指标分析,这种财务性指标业绩评价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重财务指标而轻非财务指标、缺乏对智力资本的正确评价、忽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等,并由此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甚至诱使企业管理人员投机行为的发生,没有真正发挥业绩评价的控制和激励效用。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战术管理会计业绩评伙指标的局限,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业绩评价之中,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结合起来,是一种短期与长期、结果与过程、内部与外部并重的全方位业绩评价体系。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战术管理会计的联系
尽管战略管理会计与战术管理会计有很大差别,但它们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战术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随着时代的发展。成本会计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其提供的信息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所以,成本会计发展到了管理会计。近年来,由于环境和竞争的压力,战术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不能满足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战略管理应运而生。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实质上是对战术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使管理会计迈向了更高层次,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管理会计的内涵,把管理会计的服务领域从企业内部管理扩展到企业内外部的全方位管理。
在传统管理会计中,一些管理会计方法也包含着一定的战略思想,如标准成本法中的“标准”,可以依据企业最优水平、行业平均水平、企业可实现水平来制定,分析企业及行业的做法就体现出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不过它还不是以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方法。随着市场不确定性和竞争的加剧,管理要求的变迁,标准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的局限性日趋明显,于是,催生了一些类似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方法:有以市场成本为依据的目标成本法,有结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作业成本法,还有结合价值工程、以实现客户需要的“价值”为出发点设计的成本分析方法,这些方法都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战术管理会计的其他方法也有类似的特点。战略管理会计理念是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逐步成为管理会计系统核心理念的。
战略管理会计产生以后,它不会完全取代战术管理会计,只会进一步促进战术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完善,这是因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本身都需要战术管理会计及其提供的信息资源。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信息支持和控制仍是其两大基本职能。企业的战略决策仍要由企业管理层综合各方面信息做出。当然,这种职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重复,而是一次重大的功能扩展。从范围上看,它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密加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时要结合竞争对手来进行,比如预测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未来趋势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对市场需求作出预测,充分认识其潜在市场机会和各种竞争状况的变化,对企业风险进行充分估计。从时间上看,它超越了单一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注重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有时甚至会牺牲一些眼前的短期利益。战术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又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一崭新的时代。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全球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而战术管理会计则注重企业内部管理,致力于“知己”,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战略靠战术来实现其预定目标,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
篇5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第四,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如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第五,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笔者认为,除上述这些方面外,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还与公司治理的下述层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一,董事会有效性的提高和对股东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真正对股东负责、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公司的目标不能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与其有长期利益关系的其他人员的利益。8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州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应有权利、维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可靠、丰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第三,CEO业绩目标的确定。尽管CEO的业绩目标取决于公司对CEO职位角色的认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EO的业绩目标总会包括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实现情况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披露。
第四,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与CEO业绩评估不同的是,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而不是判断公司日常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这种评估往往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尽管如此,这类业绩评估仍会注意到公司财务的成败,而且评估程序和披露途径也仍要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
第五,人力资本定价。人力资本定价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报酬的确定基础。只有在对人力资本恰当定价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而人力资本定价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行为,它也必须依赖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切实维护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权威性,提高会计和审计信息质量。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为什么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
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公开性很强的行为,受到下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第一,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承担对公众的责任,因而必须严格遵从"透明性"的要求,强调信息的规范性,在性质上完全是强制性的。
第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尽管现在财务报告也强调要提供某些非财务信息,但毕竟这些非财务信息只具有补充性质。
第三,成本效益原则的遵循。尽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提供者在披露信息时对与之相关的成本与效益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规定的基本信息之外,只有那些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种类,企业才有可能"额外地"予以披露。
第四,商业秘密的限制。任何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尤其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企业在披露问题上一定会持谨慎态度。
第五,市场和文化背景。市场和文化背景,如对信息不足与信息过剩的不同理解、对"自愿披露"的不同接受程度等,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如据吴联生博士调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是有用的,都占60%以上。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己显得十分重要。
三、围绕公司治理的需要,拓展管理会计体系--目标构造与方法构造
(一)目标构造
1.管理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两大问题。会计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会计信息向谁提供(服务对象)和提供什么(服务范围)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现行理论在这两点上的定位都有缺陷。
就服务对象而言,长期的误区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为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般的描述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需要"。这个提法在理论上非常含糊,导致了许多歧义。最受非议的是,难道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关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人们还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过去认为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许多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区分法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况且,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质量要求,与政府政策需要也有直接联系,而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笔者认为,对外财务报告和对内管理报告的称呼,不如用"强制性信息报告"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名称更为恰当。也就是说,凡按法定要求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均属于"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但也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有关的其他信息,则属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由企业自行决定向谁提供、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
就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而言,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第一,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队伍的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第二,协助经理们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三,激励经理和其他雇员完成组织目标;第四,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中业务活动、部门和其他雇员的绩效;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己涉及到公司治理领域,比如激励经理完成组织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它还没有全面反映公司治理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必须明确指出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双重要求。服务于公司治理是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借用"相关性消失了"这一名言,当代管理会计所失去的最大相关性恰恰是没有充分关注公司治理的需要,以服务于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管理会计理念在解决现实信息需求上已显得极不适应。
2.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两个子系统的总目标可否作这样的表述: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强制性信息,管理会计是为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围绕其总目标,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至于预测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自会达到"均衡点"。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第二,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第三,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第四,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
第五,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上述具体目标没有区分哪些是服务于公司治理,哪些又是服务于公司管理,因为在实务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但管理会计必须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
(二)方法构造
目标构造决定了方法构造的基本方向,而方法构造的质量又将制约目标构造。
当前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是:①直接针对"公司治理"层面的手段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②方法之间多半是简单堆积,缺乏系统整合,与企业管理其他领域的界限也不清晰。
从实现公司治理职能的角度,管理会计应创造新的方法或对传统方法实施改造,以适应下列要求:①公司价值(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②前景财务资料的编制;③内部会计和审计控制;④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信息披露;⑤CEO业绩责任的制定;⑥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⑦人力资本定价,等等。
至于实现公司管理职能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如预测决策、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主要是满足内部决策与控制、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需要。这类方法(包括理念)也同样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要在管理会计活动中贯彻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对管理会计定义的再认识
根据对管理会计目标和方法体系的讨论,有必要量新认识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所下的管理会计定义是: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和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定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些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为公司管理当局服务,显然已不完全符合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同时反映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目的是满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
从管理会计定义的讨论,还可以引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财务报告"名称的质疑。如上所述,当今会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实际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范畴。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概括了用户所需信息的五种类型,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关于股东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公司的背景。同显然已经无法用"企业财务报告"的名称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将来可以用较有容纳力的"企业经济报告"来代替财务报告的称谓。企业经济报告包含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全面收益表四组成的"核心报表"(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主要提供基本财务信息),以及由企业基本概况、分部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和特殊管理会计报告等构成的"报告"(大体上属"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提供扩充的企业经济信息)。这样既可满足企业报告的多种目标,报告的提供也比较便利。尽管遵从习惯,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沿用"企业财务报告"的称呼,但其内涵实际上已在发生变化,今后势必会发生更多变化。
第二,对财务报告提供机构的认识。单靠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显然己无法完成当今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目前财务部的职能实际上已接近于一个综合信息部。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设立一个职能较门的机构,比如称之为"信息部"(包容现行财会部门的职责)。也可考虑按不同的功能分设财务部和综合信息部,将一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交由综合信息部来执行,但这总不如单由一个部门来运作更有效率。若企业内仍沿用财务部的设置和名称,则应明确其职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纯"财务信息,同时其他职能部门也必须有清晰的责职和程序来配合财务部的信息披露工作。否则,"财务部"这样一个职能复杂、任务繁重的机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协调信息披露方面的任务,将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认识。管理会计系统中引进公司治理这个理念后,对传统的些管理会计原则需要有新的认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会计活动不能按过去理解那样通常可以不考虑会计标准,否则管理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公司治理层面的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同样是运用在管理决策上的信息,董事会与CEO对稳健原则的要求就可能不一致。
第四,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论"的认识。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一直存在"融合论"与"分立论"两种观点。作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原本就甚为密切,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企业里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也许多年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企业只要采集和提供源数据,至于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分析完全可由信息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自行操作完成,到那时就不再需要学者煞费苦心地去区分哪些是财务会计信息、哪些是管理会计信息了。但是,至少目前还无从实现这样的理想,信息的提供还只能以成品形式而不是原料形式。同时,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目前财务会计不仅不可能包容管理会计,而且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在信息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既不是完全分立的(如在原始数据的采集方面),也还无法完全独合(如在信息报告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或称"非强制性信息报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仍会处于独立存在的状态。
四、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要完成管理会计体系的拓展和改革,任务艰巨,有关理论也远末成熟。关于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途径,本文不再重复诸如管理会计职业化、创办管理会计专业刊物、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普及管理会计知识等在会计界已形成共识的意见,仅阐述以下三点想法:
第一,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第二,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问题。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创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0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①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②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
第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现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却或多或少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心态,"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然而,无论是财务会计报告还是管理会计报告,任何改进若不听取广大信息需求者的意见,终将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因此,建议设立专门机构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强制性信息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非强制性信息报告")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项兵·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7-62
2、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4
3、崔之元·美国29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96;4
4、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4
5、RonaldW·Hilton·管理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篇6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1.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1.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1.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现代财务会计组织机构
篇7
一会计监督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从而对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目前的会计监督现状却令人堪忧,大量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单位内部职务犯罪的案例等充分表明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不利现状和加强会计监督紧迫性。
会计监督的地位越来越微妙化,因为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不同,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建立在会计监督之上的。会计监督的地位决定了其必须从本企业经济利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的控制、分析和审查。而审计监督往往是在企业外部,利用抽样等方法,来检查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客观公允,并出具意见书。会计监督和行政管理监督也不同,同样道理,会计监督也不等同于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么把会计监督放大化,替代了上述的种种监督,有越俎代庖之嫌;要么完全放弃了监督,有名无实。
二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
企业不规范经济行为大量出现,经济违法犯罪方式多样;会计信息失真,侵害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会计控制方面,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得力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在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整体水平不高是会计监督弱化的内在原因;在外部监督方面,国家监督的乏力与社会监督的不到位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直接原因;对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不到位,也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一项重要因素。
(一)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等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比如,新的《会计法》业已颁布,但相关配套法规没有跟上。在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诸多事件,严重损害了公众股东的利益。但却没有法律条款对当事责任人进行制裁,使会计监督形成虚设。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二)企业会计监督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已难以协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
改革使企业自不断扩大,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要求按自己的意志支配其资产,决定其财务收支范围和标准;而企业会计监督只承认按国家财政利益制定的财务制度标准。当企业财务自要求下的行为与国家的规定差异较大时,原有监督体系在协调双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三)企业会计监督已不能有效保护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会计监督作为企业财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主要听从经营者的指令,当经营者的指令与所有者的权益发生背离时,会计人员通常以经营者的指令为主,因而常常损害所有者的权益。
(四)内部控制制度失调。
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以致会计制度混乱,循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
(五)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应有赖以运行的游戏规则,但仅仅有法律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则发生碰撞时,只有进行诚信教育,才有助于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业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目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名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三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议
(一)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不能归属于多元利益主体,即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劳动者任何一方,也不能处于多元利益的边缘,只能以第三者的独立身份出现。他们只能受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真正摆脱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从而使会计人员可以排除干扰,依法办事,正确履行会计职能,更好的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二)必须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以准确的定位。
由于会计人员不具备独立地位,从而使其监督软弱无力。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机能和实际效用看,准确的定位应当是内部控制。以企业单位而言,会计监督应当是由会计人员行使的、对投资人负责的、以保证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符合既定政策和目标的内部控制。从这一定位出发,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形式和要求应当是:一般单位由会计人员行使的会计监督主要对投资人负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经营者有制衡作用。对国有单位,政府部门可以投资者身份赋予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即由政府部门直接委派国有单位的会计负责人,以使会计人员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更好的起到控制作用。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对各经济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由各单位负责人来承担。会计人员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三)政府监督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
从现实情况看,对基层单位监督检复较多。财政、税务、审计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责任感制,各负其责。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如果税务监督的职能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财政监督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各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秩序。财政部门做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担当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审计监督主要承担国家投资项目的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审计监督应当与财政部门有明确的分工,避免重复;财政、税务、审计监督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树立监督权威。
(四)加强管理,督促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
近几年,财政部门在理顺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培训会计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监管,关键是靠规则和约束力。注册会计师再多,水平再高,执业中不守规则,只会起负作用。因此,要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必须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管抓起,刹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歪风。在操作上,可以由财政部门会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逐一进行审查,一经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即予以重罚,以树立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信誉。
篇8
传真:021-51877063
邮件:papercn@
在线客服
QQ1:451328102
QQ2:519163686
QQ3:554837661
财务中心
=汇款确认单=
=汇款招领=
=银行汇款方式=
=服务价格总览=
一、国有股减持中的一个会计悖论提出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据测算,从8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平均每年50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9.5%;有的估计每天以3.3亿元的速度流失。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我国公共部门(含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约占GDP的8%-12%.有研究资料表明,“七五”期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746亿元,但到“七五”末期,30多年形成的全部国有资产只有16500亿元,还不如“七五”这五年投入的多。“八五”期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万亿元,但到“八五”期末,国有资产总额才将近4万亿元,失误的投资决策与无孔不入的“寻租”活动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即使是增值部分,有许多还是土地、建筑物在评估中增值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在国有资本增值方面国家作了一种制度安排,就是安排国有企业上市。国有企业通过剥离与模拟的改制上市制度安排,不仅使国有资本在上市时大量评估增值(以行政指令方式使国有资产在1992-1995年的核资过程中大幅增值),并且通过三年又一期的制度辅以超高市盈率来达到连续性增值(国有资本市场价值放大,因为上市时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按评估后净资产折股计算,而流通股通过溢价发行确定。国有股只用净资产和少量现金就取得了对按照溢价发行得来资金的控制权)。但伴随这一增值过程的另一面(恶果)就是所谓的“寻机性会计(或称创造性会计)”及非法“盈余管理”的大量出现,加重了信息不真实程度。
伴随2001年6月14日《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我们有充分理由做如下推理: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不断投资新企业,并配以相关制度安排这些企业上市,再以国有股减持来实现获利,这种局面果真出现就必然形成路径依赖。财政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一再淡化公允价值而强化账面价值,但在国有股减持上又极力强化市场价值而淡化账面价值。制度安排的政治策略极其明显。
国有股减持反映出这样的一个会计悖论:政府希望会计信息真实但安排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一般工商业上市公司要求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非上市国有企业执行该错度要报经批准。如果新制度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什么真实性要经过批准?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大型国有企业潜亏很大。会计改革所付出“真实的代价”是如何处理潜亏;不改革所付出“谎言的代价”是经济泡沫扩大。更深的层次看会计改革涉及一定程度的财政风险与国家经济安全,如金融企业的坏账问题。同时还应对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并对经济事件把关。两难选择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取向决定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程度,因而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应与特定的前提条件相对应。
二、会计域的反应:现状及方向
分析某种制度安排不可能从一种免于任何制度影响、纯粹由技术决定的外生性博弈规则开始。任何范围的博弈规则多少已经含有某种已设计的机制(规则)。会计本质上是一个财务信息处理、加工和呈报的信息系统,其运作依赖于一定的会计规则。会计规则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秩序,是多因隶影响下制度变迁的结果,更直接体现为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下均衡或非均衡状态。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经济真实。
影响信息真实性的因素很多,这里我们借用“域”的概念展开分析,域是指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并能用抽象化、典型化对主要特征作综合表述与反应的基本单位,其中参与人集合与行动决策集合是其构造性要素。域可以从多个角度界定,如一个国家经济,这里将其界定为政治域、交易域、组织域和会计域。域特征连同为参与人每个行动决策分配结果的规则(后果函数)一起构成博弈(即机制)的“外生”规则。站在域角度可把会计规则(制度)定义为关于会计域各种博弈均衡之一的概要表征。依此而言,会计规则应具有公共合约性,是现实社会经济中利益相关各方在具体环境中通过比较“制度费用”,通过资源配置的博弈过程,通过各种公共决策的投票程序,最终形成可行的会计规则,其特点是通常不会令任何人或机构觉得达到了“最优”。恰恰因此它才成为社会博弈的结果而不是任何个人选择的结果。
在常规制度安排上,政治域、组织域、交易域与会计域之间关系基本体现为:价值标准、观念政治域组织域和交易域会计域。前一域概念是后一域概念的条件,逆向相关关系同时存在,第四层次对第三及潜移默化对第二、第一层次产生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家制度理论认为向一种高效体制环境运作是一种自然趋势,有着自身制度变迁路径。而当前我国一系列会计规则变化正好体现这种趋势。如2001年有关会计审计方面的规章可以说是最多的,内容涉及到上市公司的经营、重组、关联交易等各方面出现的造假、隐瞒行为进行约束。下面我们从政治域、组织域、交易域与会计域的关系来探讨会计规则的性质。
1.用会计域规则来实现政治域目的,严重后果是破坏了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经济真实。政府管制对信息真实性产生严重影响。比如,我国的飞机票价由民航总局统一规定,统一航线不论机型,航空公司的差异票一样,所有公司和售票点只能给客户20%的优惠,属于高度垄断。这样的价格不是根据有效市场价格计量的收益,不能恰当反映公司的真实收益,而且会随时发生不可预期的变化。又如在邮政网站上历年《邮政年报》中只有业务收入数字而没有任何成本或费用记录。上述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都是行政垄断性盈亏,而政府就是凭借市场禁入手法并通过会计制度来谋求政府资产的“盈利”。
2.用会计域规则来规范交易域行为,能维护会计反映经济真实的基本职能。比如,中国证监会会计部在一份《会计准则国际化简报》通过案例指出,按国内目前的会计制度编报的财务报告,不足以真实地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在报表附注方面也存在重大差异,尤其是缺少对表外资产、利率风险的量化分析等内容。证监会率先向“会计准则的制定”发起了总攻,据悉正在拟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会计准则,理由是我国新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同国际通行标准很难在短时间内接轨。
3.会计域规则与组织域规则必须相互协调。现阶段我国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统一性,但用统一尺度去规范千差万别的经济事项,不能都做到恰当公允。过分强化统一性必然弱化有用性,反之也成立。因而必须确定统一性的强度,即会计规范是靠法规形式强制推行还是依靠权威性支持,是以具体规则还是基本原则为基础。要在尽量杜绝“创新”会计制度根源基础上注重企业管理创新与企业会计制度灵活性的协调发展。灵活性使会计能够跟上业务创新的步伐,但这种灵活性不应被“过度开发”,否则利润操纵之类的滥用灵活性就会随之而来。一定程度的软化会计规则,允许创新,财务会计才能进步。
作为政治域均衡状态的国家形态构成任何整体性制度安排的一部分,政治域通常在结构上以中央政府为聚焦点。制度安排的性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国家的特征。在这方面,政治域对会计域制度变迁必然有较大影响。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强调的是统一性和严肃性,而且我国会计制度没有经历西方国家的自然孕育过程,制度一开始就具有高度权威性与法规特征,并逐步体现国家政策的特性。现在会计研究的政治导向与政府行为还表现得比较严重,这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约束条件之一。
组织域是会计域活动的空间,组织域的创新必然要求会计域规则的协调。当前我国企业组织正在从较小范围的经济合作秩序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全球化,会计域必然随管理创新不断演变,这也构成了会计域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之一。交易域是会计域的最主要对象,交易域的成功需要会计域规则的技术支持。全球变动的技术环境使新交易层出不穷,会计域的技术性规范必然要确保新交易的完成,实现价值创造。不难看出,组织域、交易域与会计域三者之间存在强烈的互补性,但它们发展的极限很大程度取决于政治域中政府的规制框架。
三、转轨期会计域真实性前提:透明度制度安排
现实中通过会计域逆向改造整个治理机制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公司治理机制都不可能。因为就会计域规则自身改革中起决策中作用的也是大量的“集团利益”与个人利益,还会有许多不同的“观念”或“价值标准”在起作用。因此,根本的解决思路是改变政治经济中的“利益格局”。阿尔钦认为“产权是由社会强制执行的对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很明显这句话表达了选择即权利含义,这样,相关利益者选择权的实现程度及方式对会计规则形成有着决定性影响。
经济学将政府定位于人更具有解释力。在委托—分析框架下,政府兼有国有企业股东和政权机关的双重职能,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最具影响力,而且存在利润与非利润多重目标支配,既有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同时也包含着其他方面的目的(如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及其他临时性目标等),并且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而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其目的是唯一的,就是通过财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服务。由于人的特征是制造机会为自己或某些利益集团牟利,因而现阶段政府主导的游戏规则的公证而透明必然受到一定影响。
多重目标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博弈行为,且参与博弈者越多,漏掉信息量越大或就是虚假信息。因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中任何一方就会把自己掌握但不愿披露的信息看作博弈策略的一部分。在博弈均衡的格局里,各利益相关者都只能部分地观测到自己所需信息,被漏掉的那部分信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构成整个信息系统“制度费用”的一部分。
因此,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把提高信息透明度当作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整体制度安排的首要标准,这也是实现信息真实的前提条件。
现存透明度理论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类,透明度是一种技术范式,用来规范信息披露方式方法的标准。第二类,透明度表明的是所披露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是针对信息质量本身内在品质而言的。第三类,透明度属于制度范式,是整个社会各行为主体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第四类,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要素,反映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或利益相关者观念下的公司治理改革取向。第五类,透明度是对社会文化传统价值标准的挑战,是一种自由化取向。我们认为,透明度是从经济学角度予以界定的中性概念,是与信息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其精确的定义应是:透明度是社会整体实现完全信息与完美信息的制度安排,是对封闭社会的超越。其中完全信息含义是人们必须对参与博弈的各方的每一个行为决策的结果、利益或损失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或者有明确的预期;完美信息含义是博弈双方在博弈过程中都能观察对方的行为决策。
由于资本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作用日益重要,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被信息需求者迫切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又是上市公司的核心,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又是会计标准,因而,站在逆向相关角度,借助企业行为及会计透明度实现的制度分析与制度安排来折射出透明度实现的基本原理,是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四、会计透明度:制度安排及启示
透明度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最大限度消除信息约束的制度根源,信息约束指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存在的自然障碍。会计使用一系列核算工具并通过严密的规则与科学的程序把它们组成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各种管制行为,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各种体现经济政策的法律制度与政府管制也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约束。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约束存在于:
1.会计制度制定权合约安排的不完备性,政府大股东导向明显,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体现出政治策略特征。就新制度经济学而言,会计制度(准则)的性质是关于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在改革选择集中利益互动的三元博弈行为或策略选择行为。由于其特殊性在于不是直接约束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而是通过提供技术规范约束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制度提供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财务信息间接地实现调解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功能。不难看出,我国会计规则尚不具备这种性质。
2.存在会计制度制定权部门之争,其实质是争夺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即使是现在,中国部门立法还比较盛行,目的是为本部门争取最大的自由量裁权。会计规则制订权归属、国有股减持的执行主体等都体现了多重管制目标对统一规则的人为割裂。
3.国内现有会计实务与国际惯例之间差距已不很显著,但整个会计体系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政府管制不透明的恶果:①企业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如利润透明)的好处可能被与透明度增加相联系的政治成本超过。②企业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受到政府规则自身缺陷的限制,如企业业务创新与企业会计制度灵活性同步是最有效的避险方式,但法制化会计制度的缺点是不容易进步不允许创新,容易造成自我封闭的会计法制。
4.在委托—分析框架下,作为人的政府面对如下窘境:给企业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可带来企业效率提高,但同时可能导致“内部人失控”,使股东利益受损;国家作为大股东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又会由于国家及其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这种监督和控制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对企业过多的干预。反映到我国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内部人控制问题被“一股独大”的现实合法化。
上述会计信息约束因素的客观存在,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然而,尽管新兴市场中政治域、组织域、交易域与会计域之间的互动关系还都存在相当明显本土化特征,但资本因素在很大程度已是全球流通,各国和地区的资本市场也已相互连通,因此,资本持有人的选择和偏好必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对资本需求强烈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演进产生影响。因而资本又推动制度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本路径”成为推动透明度制度安排的一种力量,必然要求规则一定要透明。所以,透明度制度安排必须坚持程序理性,确保高质量会计制度的透明度。
在改进透明度制度安排的同时,技术上也应有保障。最大化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是美国SEC监管思想,现已获得普遍接受。透明度需要一种相应的配套机制作为基础,其完整的框架结构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优先选择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2)合理界定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和频率;(3)解决会计信息在信息结构与信息量上的不对称性,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4)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及违规处罚制度;(5)具有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及鉴定。
技术上满足会计信息披露与制度上解决会计信息约束两者的结合才能确保会计高透明度的实现。若把上述思想引入透明度一般性制度安排,可以折射出高透明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政府决不能因实施管制而导致信息约束,以科学的程序事先安排各种数据、法规及相关信息公布时间表,并且使各行政行为主体在政策运作上协调一致,重点是理顺财政部与证监会的关系,并改革我国以预算会计为特征的政府会计制度,转变重心,注重面向公众的信息披露,进而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2.任何行政决定的做出都要以行政决定部门和主管人员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与权力保持相互对称,要加强司法介入的力度则必须保持法律制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要避免司法制度与社会经济现实出现二元对立与分化。
3.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应按照一定的透明度标准充分披露信息,以满足信息真实性的质量要求。由于有关透明度的标准归纳起来有50多项,因此必须对关键性的标准及相关指标予以明确,其中对企业行为和文件透明度标准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公司治理评分(包括概念、标准、方法三方面)又是重中之重。
4.在一个高透明与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自律往往比强制监管更有效。一定程度的放松管制对于提高透明度非常重要。理论上讲,一个企业只要做到了充分透明度,无论经营好坏,都可以上市。因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行为,从监管角度来看,比其业绩更重要,业绩只是其自身问题。当前政府应尽快使企业上市成为高透明度的自由选择。
5.透明度与信用、责任、创新和信息等诸价值概念密切相关,是一个全面、综合性概念。比如,决定透明度制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相关执行主体的道德意识,即“诚信”程度,制度经济学的术语就是“第一方监督”。又如,持续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主体为公司董事会,若出现违规违法,董事会全体成员及监事会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篇9
(二)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
根据国际管理会计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三个层次。其中,近期目标主要是解决跨国公司面临的特殊管理会计问题,建立适合跨国经营需要的管理会计实务体系;中期目标主要侧重于国际管理会计比较,通过分析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探索和研究各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共同规律,为协调各国管理会计实务奠定基础;远期目标则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地归纳和总结各国管理会计理论,推动国际管理会计协调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系列人们公认并加以执行的惯例标准。
(三)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种代表观点:现金流动与价值差量。两者表明传统管理会计的对象为一个主体内部的价值信息。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因其涉及国际经营环境有其特殊性:1.不局限于单位内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不仅要研究内部条件,还要研究外部环境,如汇率的变化,外汇的管制程度,通货膨胀和利息率的高低,税负的轻重等;2.不能局限于价值信息,甚至不能局限于经济信息。因为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如各国政治上的稳定性,各国管理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均会对国际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影响;3.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跨国公司、国际间各种组织在国际环境下经营管理、比较与规范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
(四)国际管理会计的特点
国际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国际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1.现代信息网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计算机信息网络,跨国公司就无法超越地理环境的限制及时地收集、分析、存储以及传递经营管理的信息;2.信息范围的广泛性。既涉及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又有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还有管理会计的协调等方面;3.信息传递的横向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不仅在上下级之间纵向流转,而且还需要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横向信息流转,这对及时协调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经营活动非常重要;4.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需要进行货币折算和文字翻译,这可能会引起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5.信息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各国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政策的多样性要求国际管理会计必须与其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政策相适应,从而使国际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能满足全球性和多中心经营决策信息需要的多样化信息系统结构。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为跨国公司提供满足其提高整体经营效益的信息。跨国公司经营涉及不同国家的政治、货币、税收、文化等因素,在经营过程中往往要面临一些特殊问题。
(一)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
1.外汇风险问题
外汇风险指因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而导致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价值上涨或下跌的风险。具体而言包括:(1)外币业务风险。指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而使实际收付金额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实实在在的风险;(2)外币折算风险。指企业将国外子公司的外币会计报表按母公司所在国货币进行折算和合并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报表有关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这是一种计算上的、名义上的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子公司所在国经济状况下不稳定等因素所引起的外汇汇率意外的变动,使企业预期营业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潜在的风险。
2.合理避税问题
跨国公司承受较重的税收负担以及国际的避税港和税收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促使跨国公司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关系,减轻税负并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避税。
3.政治与文化风险
随着投资从间接投资向直接投资发展,跨国公司将会承担国家政治波动、税收政策变动、外汇管制等因素的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涉及的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还面临各国文化背景差异的风险。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是国际管理会计的主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系统设置;2.国际战略管理会计,其中包括国际经营战略模式的选择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国际经营策略;3.国际决策与计划会计,包括国际筹资与融资决策、国际投资决策、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外汇风险决策、跨国公司内部转让价格决策等;4.国际执行会计,包括跨国公司内部责任实体、内部责任控制、跨国公司内部责任预算与业绩评估等;5.国际税务会计,包括国际资金的税收分配、资金调度以及应税收入的确定等;6.国际社会责任会计。
三、国际管理会计比较
一般而言,企业管理会计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包括:(1)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strategicobjective);(2)企业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3)有无监测系统;(4)评介系统及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在国际经营环境中,这些问题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应该对各国管理会计的特点加以比较研究,为国际管理会计的协调奠定基础。下文以战略目标的选择为例,对各国管理会计的差异进行比较。
(一)战略目标的选择
GuptaandGovinadarajan(1991)对跨国公司的战略专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文献资料表明,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能量化的目标,比如说以某预算数字或财务比率作为目标,但各国及一国的不同公司所选择的目标趋于多样化。一般而言,战略目标有如下几种:(1)销售额(sales);(2)市场份额(marketshare);(3)成本降低(costreduction);(4)质量目标(qualitytargets);(5)获利能力(Profitability);(6)预算与实际比较(budgettoactual)。以上每一种目标的选择都有其较适用的情形:其中,销售额与市场份额目标适用于无法控制进入成本、或主要以销售产品为主的单位;成本降低目标适用于成本中心;质量目标适用于某些生产特定产品的单位;获利能力则适用于有各种决策权的事业部(SBU);而预算与实际比较则适用于需要实行预算控制的服务单位。
(二)国际比较研究结果
RobbinsandStobaugh(1973)研究了200家美国跨国公司,发现以投资报酬率(ROI)作为其主要的目标。但因ROI存在局限性,又采用实际与预算比较作为补充。Gernon(1980)对70家美国化学行业跨国公司研究发现采用多重目标,以降序排列如下:利润、ROI、预算与实际比较。AbdallahandKeller(1985)发现类似结果。Demirag(1994)发现在英国的日本公司趋向于用销售额与市场份额作为长期目标。日本上市公司(256家)与美国上市公司(80)相比,BailesandAssada(1991年)发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Harrisonetal.(1994)通过对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和香港400位经理的调查发现,美国经理宁愿制定短期的可量化目标。
(三)国际比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国际比较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各国管理会计的异同点,包括:1.各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比较;2.各国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基本方式比较;3.各国管理会计职业比较;4.各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比较;5.各国管理会计所处的环境比较等方面。
四、国际管理会计协调
预算目标JapanUSA
销售额86.327.9
净利润44.735.0
可控制利润28.251.8
销售毛利30.730.5
销售增长率19.422.4
投资报酬率(ROI)3.168.4
生产成本40.712.4
Source:BailesandAssada(1991,p.137)
目前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都明显地缺乏规范化,但是通过协调,制定一套国际管理会计的概念框架,不仅有助于解决国际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匮乏的问题,还有助于提高各国管理会计的实务水平。
(一)制定国际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要素
1.一个完善的概念框架必须有以下几个要素:(1)目的与目标(Aimsorobjectives),它们应与社会经济目标相联系,这是最基本的参数;(2)概念(Concepts),它是构成框架的支柱,这些概念为评价现存准则及建立新准则提供基础。(3)标准(Standard/norm)或原则(Pfinciples),它们为连接概念与实务提供指南。(4)规则(Rules)、技术(Techniques)与程序(Procedures),它们主要制定具体的操作指令。构建国际管理会计框架最棘手的问题是准确理解目标与概念的含义,这既与微观主体的归纳法相关,同时也与反映社会经济条件与目标的演绎法相关。
2.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国际管理会计目标的变化。(1)许多国家的政府对企业所做的社会贡献日渐感兴趣;(2)社会责任会计开始发展;(3)要求跨国公司提供更综合的信息,例如价值增值(Value-added),转让价格(Transferpricing),员工与社会福利贡献等方面;(4)管理会计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包括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数量方法等;(5)成本与收益的含义应扩展至经济——会计角度、决策模型应从社会的成本一效益开展分
(二)对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两点认识
1.制订两个层次的国际管理会计准则
联合国(UN)、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着手考虑制订国际管理会计准则,但还未有明显的成果。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关系到全球,我们认为,可以根据重要程度制订两个层次的准则。(1)考虑各国不同的经济目标与形势,针对国际环境建立一套主要准则;(2)针对区域与国内形势建立一系列次要准则。但准则的制定与推广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将经历主要准则、次要准则、以及操作细则几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审计准则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
2.协调化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权威性的专业机构
目前西方国家已成立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包括: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加拿大的管理会计师协会(SocietyofManagementAccountants)、英国的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hartered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inancialandmanagementAccountingCommittee,FMAC)。我们认为,FMAC应是指导制定国际管理会计原则、进行国际管理会计实务协调的组织机构。
国际管理会计的协调化是一项长工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难度比财务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难度更大。
(四)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内容
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范围内统一、规范的管理会计概念体系;2.管理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3.管理会计职业人员的国际水平和国际间的相互认可;4.国际协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支持力量;5.各国管理会计规范的动因、目标、举措;6.国际管理会计规范的障碍与克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Adolphj.H.Enthouven,InternationalManagementAccounting:ItsScopeandStandard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1982.
篇10
2.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2.1预测与决策。预测与决策主要是为单位管理者预测前景、经营决策和规划未来等经济活动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各项资源(含人、财、物)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配制和应用,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2规划和控制。规划与控制主要是为医院管理者反映和分析过去以及规划控制现在的经济活动服务的。
3.现代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院逐步实行了医院与科室、部门之间的两级核算,并建立了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核算制度,增强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以经营管理为手段,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解决“看病贵”问题,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已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被广大医院管理者运用,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所不能替代的。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一是为医院各级各类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实用的内部会计信息及分析意见;二是以现代管理会计的核算方式,技术方法及其实施过程,积极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管理会计是以“管理”的形式,促进“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是推动医院实现科学化经营,合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以特定的组识形式,运用预测、决策、分析、评估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为医院的经营活动提供各种科学、优选的决策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控制、及时反馈、科学修正,以不断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现代医院管理会计,使会计职能上升到综合管理的高度,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4.管理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实施措施
现代会计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目的上,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医院的内部管理需要;在内容上,管理会计既规划未来又控制现在、评价过去,特别是规划未来,即对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在核算对象上,管理会计既可以把各个科室或责任中心作为核算对象,又可以把成本控制等管理环节作为核算对象;在核算方法上,管理会计既可以采用会计核算方法,也可以用数学、统计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核算;在核算要求上,管理会计不需要数据的准确,计算出的数值只要能反映问题就可。总之,管理会计有别于财务会计,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起着不同于财务会计的重要作用。
4.1医疗业务成本量利分析,医院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是财务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它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
例如医院大批量使用的制(合)剂产品来源问题,是自行配制还是购买成品,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运用管理会计中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可获取节约成本、获利最多的优化方案。另外,药品的库存数量应为多少时既能保证医院运转的正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药品占用资金数额等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分析得出。
4.2财务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以财务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由“报账型模式”向“经营管理型模式”的转变,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并运用管理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拓展传统财务管理的内涵,如进行、开展风险管理、存货控制等;同时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组织形式。由于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没有将管理会计纳入其中,因此,要采取逐步引入,持续提高,最终有机融合的科学发展过程将管理会计融入其中。
4.3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营造医院发展的良好环境。长期以来,公立医疗机构一直靠行业优势维持运转,人员由政府安排,主要资金由财政部门解决,有困难找政府。医院内部“大锅饭”现象,效率低下,“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难以解决,医院的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和谐,新的医改方案提出,要建立公立医院新的运行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营造公立医院良好的发展环境,管理会计要求通过有效控制医院日常经济活动,明确各职能科室的经济责任,并对各科室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评价、考核及奖惩,及时正确地调整和完善科室和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
例如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还是重复建设,连年征战,运用业绩评价会计,对医院多年基本建设过程和财务收益、银行借贷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给经营决策者提供极具科学而有力的依据。又如医院临时工聘用数量的多少,医护人员合理的配比,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设置均可通过评价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有效控制。
篇11
keyword:Managementaccounting;Financialcontrol;Systeminfo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时间价值,风险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物,主要是资金运动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整个企业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内外部管理并重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篇12
篇13
1、管理会计能否独立成科。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独立成科,与财务会计一起形成会计学的两个分支。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广泛吸收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精华,有自己独立的特点,应独立成科。二是将管理会计内容分割到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中。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基础是成本会计,现行管理会计有些内容与成本会计重复,可以将两个学科合并形成成本管理会计;另外一部分内容分割到财务会计中。三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并列存在,对三门学科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独立的特色。
2、管理会计学应包含哪些内容。主要观点有:管理会计不独立成科,将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纳入成本会计,将短期及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纳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独立成科,即将上述内容全部纳入管理会计。
3、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否成熟。普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学科体系不规范。理论体系不完整表现在对象不清、职能不清、目标不清和研究方法不清;学科体系不规范表现在学科内容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管理会计的内容串起来,体系是残缺的。
4、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应包含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方法、亚哲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针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又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中又有实地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等。现在人们普遍批评规范研究的方法,认为其方法带有主观价值观,实际价值小;而认为实证研究具有客观性,能用事实说话。现实中人们又批评实证研究数学模型太多,实务人员大多看不懂。最近几年在中西方盛行案例研究方法,认为此种方法有很大实际价值。
5、管理会计研究是否落后实际需要。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以内部眼光看待企业发展,已不适应环境的要求,特别是在企业推行适时制生产系统、全面质量管理、使用大型计算机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如何分配费用,评价业绩等,传统管理会计方法显然不能解决一些新问题。如果管理会计研究不能紧跟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其职能就满足不了企业管理的需要。
国外的主要观点有:
1、北美国家的一些机构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管理会计正面临危机,应该对现行管理会计进行改革,原因在于传统管理会计系统不能取得、加工处理和传递那些在高级制造环境中做出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所需的数据。他们认为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特别是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面临设计新的内部会计系统的挑战。现在许多公司管理会计仍然被当成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的需要,管理会计感觉是对财务报告的目的有用,因此必须进行变革。
2、和北美相比,英国管理会计界还没有感觉到危机。这或许与英国经济状况不佳有关。然而,经济的低迷迫使公司经理提高了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许多英国公司已经提出管理会计事务改革的标准化要求,他们对战略优势进行特别关注,认为管理会计需要培养对市场营销问题和程序的理解,需要结合组织活动中的战略因素,引导会计信息更加恰当并满足决策制定的需要。
3、由于日本公司成功经营的例子很多,因此在日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在日本尚未引起不满和争论。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公司使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特殊的管理方式,特别是管理会计中广泛使用目标成本法。在日本,管理会计惯例一般仍是指成本会计,日本公司不是很关注会计数据,他们更关注质量和非财务数据,管理会计系统更多地用来激励雇员按照长期生产战略行动,而不是为高层管理部门提供精确的成本、差异和利润数据。因此,日本公司中战略与组织在会计政策制定和程序之间有明确的联系。
管理会计发展到21世纪,各国管理会计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强烈呼吁进行变革,这些变革围绕外部领域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自我检查,特别是新的管理思想的不断涌现、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这样一种动态的环境里,管理会计是不可能固守自身内部的定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快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步伐,走出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
1、对学科体系研究多,忽视基础理论研究。20世纪兴起的管理会计,尽管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它的应用尚处于初期。可以说,管理会计还属于年轻的科学。有学者认为,在理论建设上要狠下功夫。纵观管理会计的发展史,其产生和发展可归因于企业环境的变迁和其他学科的借鉴。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需的管理会计方法不同,即使同样的方法对所处环境相同的不同企业,效果也不相同。另外,管理会计发展一直受到两种理论的影响,一是经济理论,二是管理理论。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管理会计强调数量方法与分析技术的运用,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管理会计又不断吸收各种管理学派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因此,管理会计学应定位为边缘学科,他与周围环境动态发展,而不可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别是内容不断拓展,方法不断涌现。因此过多研究其能否独立成科和理论体系不太现实,又毫无实际价值。但是阶段性的总结管理会计的成果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成果的推广使用。
2、注重对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多,忽视实际应用。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可以划分为两大学派,一是传统管理会计学派和创新管理会计学派。按照其辩论的内容,也可划分为规范研究学派和实证研究学派。传统管理会计学派以成本为中心,强调实用性。创新管理会计学派以创新为中心,强调适应性。现实中的结果是,传统管理会计学派研究思路狭窄,具有局限性,落后于时代,理论脱离实际,但使用的技术方法具有实用性;创新管理会计学派易脱离实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用的技术方法比较复杂难懂。大多学者认为,高等数学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可以恰当运用,但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作用,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工具使用,应力求避免滥用数学方法的倾向。在定量分析方面,应重视数学模型,而不唯数学模型。过多的把研究集中于方法的讨论,容易造成舍本逐末的思路。
3、研究者的研究脱离实际。大部分的理论研究者,往往注重书本的研究,很少步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他们与企业联系较少,不知道企业实际需求,研究结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体现不出研究价值。有学者指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并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运用的立场、观点,进行深入探讨,为管理会计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并用来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实践。
4、引进介绍多,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少。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主要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总结其好的研究成果和做法,形成系统性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但很少深入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经验,提炼出新的理论,最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5、忽视研究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管理会计的研究在我国兴起比较晚,而且西方研究成果也尚未成熟,相对财务会计研究而言,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人员和用于此研究的资源相对较少。从有关文献看,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方面的论文较少,由于相关部门对此认识存在不足,不能通过有关渠道正确引导,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研究队伍严重不足,缺乏研究的后备力量。
6、研究内容分散,缺乏研究的长期规划、系统研究性差,急功近利者多。在国外,尽管近几年对管理会计研究批评较多,但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有系统性、有长期目标,而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组织,既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研究杂志,也没有机构对研究作长期规划,分散了有限的力量和资源。
7、理论研究注重以“物”为中心,忽视以“人”为中心。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大都注重对企业“物”方面的研究,忽视在管理中对人的研究,特别是在当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即人性化管理,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加突出,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和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会计更具有现实意义。不宜把重点放在相关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方面,而应以“以人为本”的管理为主线,确立智力资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
8、忽视管理会计职能的研究,导致管理会计定位不清。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研究成果用于实际的很少,原因在于研究成果与管理会计职能没有很好的结合,管理会计到底在企业管理中能发挥何种作用没有研究透。
9、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包罗万象,主题不清。管理会计范围的无限扩大化,加剧了人们对管理会计在认识上的偏差。过分扩大它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分散了研究者的精力,不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