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规范化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规范化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规范化管理

篇1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

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篇2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篇3

财会部门应该以质量管理实施为契机,进行财会规范化管理,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明确的岗位职责、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任务目标、责任目标、素质品德目标和学识能力目标,严格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把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绩效管理的“考核意识”与规范化管理的“结果管理”有机结合,以质量管理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会规范化管理水平。面对新的形式需求,财会规范化需要进步高效管理。

一、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务学习不深入,实际操作不认真。部分学习流于形式,有关操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的问题仍然把握不准,以至在操作的时候造成差错。

2.思想认识不到位,达标创优标准低。有的行对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认识不到位,思想没有压力,工作缺乏动力,不能按照“严、细、实”的要求操作业务,缺乏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有些人员在规章制度执行中不能一如既往、认真坚持,不能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每一笔业务,存在事后补办的现象,存有检查前突击整改的情况,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1.健全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考核监督机制。在工作实践中把规章制度、工作标准与每个人的工作效果统一起来 , 把贡献与报酬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与操作程序,以促进财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日常监督职能,明确坐班主任的职责和工作权限,重点理清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抓好组织纪律,岗位练兵工作,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好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做好业务协调和重要业务的审核工作,主要应把握好微机操作、进出人凭证、人员业务交接、出库人库等“四个关口”,认真填写日志。上级联社定期不定期地对下级联社进行检查辅导,帮助排疑解难,促进不断整改。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对照财会工作规范化标准逐条自查的方法,找出不足,尽快纠正。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制度、办法的贯彻执行,杜绝违规操作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加强学习,掌握规范化标准。因此,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熟练掌握规范化标准。财会人员要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学习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弄通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对问题的理解;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个人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克服惰性和旧习,建立严格按标准、规范化运作的工作程序。

4.对现有从事会计出纳人员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弄清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类别和业务水平,然后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规划。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要求在培训内容、培训进度和培训时间上应有所区别。培训工作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干什么、学什么、懂什么、专什么,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以此尽快地适应本职岗位工作。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召集基层负责人和会计出纳业务骨干,围绕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主体进行互查,通过观摩学习,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讨论加强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工作难点、疑点,统一工作方法,达到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目的。

5.组织考核评比。由上级抽调县联社的会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织开展考评验收工作并实行奖励与处罚,通过此项工作,既考评了被查单位的工作,交流了经验,又培养壮大了考评队伍,使参加的人员进一步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理论上明白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目的与要求,为促进财会工作上台阶、上等级打下基础。

6.关心基层行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基层信用社的会计出纳人员处在工作第一线,工作任务繁忙,责任重大。因此,各级联社领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办实事结合起来,作为基层行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 重要环节抓紧抓好。单位领导要经常与财会人员开展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成长进步,解决他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广大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 积极性,促进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以质量管理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财会规范化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绩效管理与规范化管理的结合是我行一个创新点,也是推进规范化管理深化完善,适应改革与发展形势的需要,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设定为数字化的任务目标、责任目标、素质品德目标和学识能力目标,与财会人员工资相联系定期考核兑现奖惩,充分调动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把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绩效管理的“考核意识”与规范化管理的“结果管理”有机结合,以质量管理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财会规范化管理水平。

总之,财会部门面对新形势,应该提高认识,顺势而为,主动应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合理科学利用财会资源,强化财会管理规范,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实俱进,迎接挑战,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优质的服务。

篇4

研究财会规范化管理的合理措施,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资产质量,预先估测财务领域的风险,采用规范的尺度衡量企业收益。因此,规范管理财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这些措施的实行,能够为企业增添技术革新的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实现经营利润的稳定增长。规范管理财会工作,也可以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性和真实性程度,有效制约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企业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财会管理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管理队伍,并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责任分配到人,确保财会管理与企业其他工作协调开展。

一、 财会管理现状和问题

现存的有关财会管理的理论,都侧重于解释具体的财会工作,只停留在抽象概括和下定义的方式上,并没有深入到定量解释的层面。实际上,只有对财会管理进行定量化的分析,才能为企业提供决策的科学根据,促进企业财务的透明化。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在规范财会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 员工态度消极

受到长期以来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企业财会工作流程不够规范,财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行会计责任制度,是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管理、提升企业经营收益的关键措施。要改变会计人员消极对待工作的现状,就要充分考虑到会计人员工作量的多少和工作的复杂性程度,并兼顾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实行灵活的岗位制度,以便适应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

另外,在实行岗位轮换时,要确定具体的轮换期限,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掌握相关的岗位知识,提升企业财会工作水准。同时,管理人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考核方式,监督会计人员完成任务,督促他们严格遵守规章,提高业务能力。

(二) 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许多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缺乏本专业的知识,不能适应企业财会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开展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是解决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差别大、知识构成过于陈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员工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提升自己的素质,发挥出较强的业务水平。这样做可以规范企业内部财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岗位作用。

(三) 考察标准不严

许多企业内部还在沿用着差错扣分的财会考察办法,这种考察方式本身不够准确和严格,没能顾及到工作量的差异,也没有正确区分不同种类管理的考察标准。因此,这样得来的考察结论,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管理现状,也起不到促进财会工作标准化的作用。

二、 规范财会管理的措施

(一) 强化学习

了解财会工作的标准和规范,是实现工作管理目标的基础。财会工作者要更新认识,充分意识到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规范管理的企业规章和标准,并将这些制度和工作实际相连接,严格落实行业标准和制度,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态度,认真执行标准化和体系化的工作流程。

(二) 注重培训

要推动财会管理的规范化,就要注重开展面向企业财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从各方面提升专业人员的素质。首先,要考察企业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包括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和业务处理能力等,并以这些为科学根据,设定层次鲜明的专业培训计划方案。针对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构造的企业财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的内容、开展流程和速度也要有差别,这样才符合会计人员的实际特征。

实行差别化的技能培训,能够充分显示培训活动的层次性和灵活性,使得这种培训适合企业的每一位财会员工。在培训进度上,要遵循渐进的学习规律,逐步提高培训难度,使得财会工作者利用业余时间,最大程度地吸取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 落实责任

落实财会岗位的岗位责任,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实行责任制度和考评监督制度。在企业内部实施责任制度,能够量化财会工作任务,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具体的会计人员,合理划分他们的职责界限,使得企业内部财会人员同其他工作人员协调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要严格监督,落实财会工作质量的考查制度,督促财会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认真抓好工作出勤、业务培训、岗位能力、业绩水平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管理。

企业的管理人员在执行考查工作时,要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有效协调不同种类的业务并严格审查企业的重要业务领域。在发现财会管理方面的问题时,要予以纠正,确保企业的各项指标和制度都能够被落实,切实杜绝财会人员违章操作的行为。

(四) 关心职工

处于企业基层的财会工作者,承担着相对沉重的工作负担,他们的岗位责任重大,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要真诚关心职工,主动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工作压力和思想动态,认真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企业的财会人员只有感受到了真诚的关怀,才能燃起工作的热情。因此,关心职工、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是实现财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

(五) 严格考评

为了使财会工作的管理收到实际效果,管理人员要组织定期的考评,制定严格的工作业绩考查标准,奖励那些工作积极、业绩良好的财会员工,督促后进员工改进工作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严格考评,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号召他们向优秀员工学习,严格抓好企业的财务建设。

例如:企业内部的财会管理部门,可以选派一些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来组织开展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考评活动,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奖励那些业务表现突出的职工,同时批评指正财会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严格的考评制度,能够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增进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财会工作者的全面了解。

(六) 改进制度

对工作的质量管理、业绩管理和规范管理,应当结合起来,共同推进财会管理的规范化进程。企业要做到及时了解财务方面的动态,关注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力求使企业的制度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从多角度入手,积极推动财会工作质量管理的进展,并将工作质量和员工的业绩状况密切联系起来,重点从过程上控制财会工作质量、从考评上规范绩效管理、从结果上监督规范管理,督促会计人员全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事业中来。

改进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在制度的制定环节上严格标准,更要在制度的执行中严格把关。管理人员要监督财会工作者认真学习企业的规范制度,将制度的规定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只有严格把握执行环节,才能赋予制度持久的生命力。

结束语

目前,不少企业在规范财会工作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财会工作的顺利进展。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财会相关部门要准确把握工作现状,提升对于管理规范化的认识,积极开展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管理工作责任制度和定期考评制度,督促财会人员认真负责,按照规定来开展业务活动。财会工作人员应当重视规范管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准,改进行为作风,努力实现企业财务活动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篇5

1 医疗设备使用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医院必然要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去,因此也必须用市场经济这个杠杆管理医院,科学化和规范化地管理医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医院的设备又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使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国有资产升值,这是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合理安排设备的采购计划

医院的装备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遵守经济与实用两个原则。所谓经济就是不摊大求洋,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减轻国家和病人的经济负担;实用就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与水平采购设备,使其能发挥全部功能、满足需要,尽力提高设备的使用周期。

采购者应结合实际临床工作,根据科学的现状与发展,以及使用人员的素质,本着“适用、先进、合理”的原则,认真制定设备的年度购置计划和中长期的装备计划,把好选型论证关,不盲目攀比,不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装备。采购前应做好调研和考察,因为现在的大型装备除了标准的配置外,提供了许多选购件,做好调研与考察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 加强设备使用中的管理和维护

设备使用中的管理和维护是临床使用管理的核心,医疗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对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是加强使用管理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是通过效益分析使医院领导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为医院领导干部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用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设备功能的开发,现代医疗设备大多为多学科、高技术的结晶,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熟悉掌握和正确使用需要一定时间,使用应不断总结经验。一般为了创效益,设备调试后即投入运行,很少人去研究其深层次的开发和运用。同型号的设备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人手里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人只满足于简单的应用,时间一长,先进的功能成了落后的技术,这种隐形浪费,并不少见。要提高医生和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应做到:①建立完整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技术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建立责任人制度。②实行专管专用,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③合理使用设备,建立定期保养制度,使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设备的磨损,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④建立责任操作,责任维护。⑤建立巡回检查制度,杜绝带病运行。⑥加强设备使用环境的检查。

维修保养是提高设备完好率的关键,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制度,进行科学有序的维修保养,才能保证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目前,由于诸多原因造成医院维修队伍的滞后,维修保障能力不足,贵重设备大多由厂商和销售公司实施维修服务,增加设备的停机时间造成经济损失,使维修费用失控增加成本,因此必须加强现有医院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一是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医学文化素养,建立工程人员的引进淘汰和培养机制,做好技术人员之间技术经验交流。二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正确使用,严格管理。三是突出预防性维修,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延长设备的无故障时间。四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厂家未能提供维修手册和图纸的设备可通过因特网与厂家工程师进行远程诊断,在其指导下排除故障。

此外,由于医疗设备维修涉及的学科较多,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通过不同的继续教育方法,通过维修人员之间经常性的技术交流,鼓励和支持维修人员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

4 规范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管理好医疗设备档案是提高医疗装备使用率和完好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设备档案管理应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

篇6

该建筑面积达1048m2生均占地面积达:30.5m2生均建筑面积达:4.8m2都高于国家平均标准,学校占地面积:6575m2校内有一座教学楼。校内有一条宽8米的硬化道路,把校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是旗坛,每周一我校都要在此举行升旗仪式,道路两旁是操场,校园内及楼前进行了大量的绿化美化,校园绿化面积达35%

学生213人,校当前共有六个教学班。班额全部在60人以内。学校自从通过省“两基”验收达标以后,近几年我又狠抓了两基”成果的巩固工作,加上上级领导的重视,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目前,学校各类教学仪器、设施均已配套,达到标准,有常用的体音美器材,学校现有图书4400册,生均图书20册,音美电教器材达到标准。近两年来,上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校园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操场和活动场地也大大改善,如今学校建有篮球场、小足球场、小跑道和乒乓球场地等,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2010年8月底。校又分配了8名新教师,为我校注入了新生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1人,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6人,学历合格率为100%

二、近两年来学校规范化管理工作主要做法和成绩:

制度建设方面一方针落实。

坚持“以德治校、以人为本”针对性地制订学期、年度计划,并能做到有效执行,及时总结。积极健全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学校档案管理有专人负责,学校学籍管理科学规范,义务教育档案齐全,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标。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情况。

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核、评定等。课前写好教案,教师能结合任课年级的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课后写好反思小结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规范日常教学工作。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课堂教学常规”等教学规范,学校做法:1组织学习检查。让每一位教师明确日常教学工作要求;学期中途由各学科组组织教师互查常规执行情况,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行推门课制度,解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落实课堂教学研究。各教研组每周确保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活动。2加强学科组建设。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定时间、定地点集体备课,3加强集体备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好充分准备。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平时着重通过对备课、上课、作业、单元检测、期中调研等几个环节了解每位任课教师教及每位学生学的情况,4进行学科调研。此基础上,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例会、班主任例会、学生座谈会,进行详细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育教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校重视教学研究与师资队伍建设。

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另外,通过参与式主题教研、协作教学、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多种途径。校还由中心校牵头,与乡一中、乡二中开展校际联谊教研帮扶等形式,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校本教研每学期两次,有校本教研,教研组能正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改实验、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等教研活动,且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有合理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案例分析、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新教师培养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其次在外出学习经费上给予相应的报销。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落实情况。

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课程计划,校办学行为规范。严格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各门功课。文化学科不随意增加课时,非文化学科不停开或随意减少课时;

包括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总表、作息时间表及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实验课开出率努力达到100%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中关于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规定,每学期制订合理、科学的课程实施计划。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0天,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确保每周课间操、体育课和两次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积极举办艺术节活动,积极组织校内外劳动和社会实践。

五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塑造着每一个学生,营造了较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在建起综合教学大楼、校园建设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形成了每一块墙壁会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校园物质文化,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制度文化,使学校各项工作向着“净、静、敬、竞”方向发展。加快校园建设步伐方面,近两年在上级的支持下我对校园进行了平整、硬化了校园,开展了绿化、净化、美化工作,使校园变花园,同时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加固了校墙、建设了文化墙等。建设规范化学校的思想使学校在硬件设施、管理水平、工作规范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面推动了学校更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凭借我校绝大多数教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少教师爱好并擅长书法的优势,提出了实施以“校本课程—书法教学为载体,打造一个翰墨书香校园”策略。倡导“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理念,力求使校园生活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继而宏扬书法艺术,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里,净、静、敬、竞”校风已深深地在每一个师生身上打下了烙印。已经成为激励每一位教职工不懈追求和奋进的人生信条。

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实行层层负责制,安全工作大如天。校一贯重视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把各项安全工作落实到人。

明确了班主任是各班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与各班班主任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任课教师是当堂课的直接责任人,要处理好各项安全工作。

由班主任主讲,每周我都开设有安全教育课。定期邀请派出所或中心校领导到校专题讲解安全知识。

每两周对学校的各项安全进行全面检查,校由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组成的联合安全检查小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由于我不懈努力,近两年来我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七后勤保障与勤工俭学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后勤工作保障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学校后勤工作做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根本。帐目清楚,监督有力,确保各项经费开支的合理,坚持了财务公开,使广大师生明白收的合理,交的放心。

三、对照评估标准存在问题及我校今后努力的方向

离标准化学校相距甚远。目前,一硬件设施不足。校园内仅有一幢教学楼,教室用了六间,没有专门的教师住房,八个新教师挤在一间教室里住。没有办公室,教师现在实验室办公,没有会议室和少先队大队室。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也导致学校规范化管理工作中的个别项目基本达标,无能为力,深感遗憾。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尽早合理规划教育布局,争取学校早日迁建,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7

1 高校物资采购的特点

高校采购管理具有采购对象特殊、资金来源有限、项目进度受限、专业人员匮乏等特点。客观条件决定了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有别于其他行业部门,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这为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校采购管理的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等多重任务,决定了高校的采购管理具有多面性。科研类物资专业性强,多伴有研发设计,竞争范围小,采购范围、采购数量很难形成规模,采购涉及面窄。教学类物资大部分为基础应用,对设备的可靠性、通用性要求很高,采购数量巨大,采购涉及面广。

(2)高校为非盈利部门,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共建等渠道获得资金。虽然近些年政府、社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高校所能支配的资金有限,如何充分利用有效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是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的首要任务。

(3)相对于社会企业,高校行政机构复杂,组织结构层次多,多数高校存在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采购管理,或按照不同职能范围分别进行管理,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物资采购是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市场行为,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高校采购管理部门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而作为设备使用人员的广大教职工,更是缺少采购相关知识。

2 高校物资采购的基本流程

高校物资采购可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基本阶段。

2.1 计划制订

申请财政性资金之前,需要制订资金执行计划,具体由项目负责方根据部门科研、教学需要,制订相关申请项目执行计划。

在计划制订过程中,由于项目执行计划申报时间集中,多数高校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申报的方式。项目执行计划集中汇总后,由管理部门审核,形成统一意见后,上报决策层进行最终审议。在高校项目计划制订阶段,需要经过多层审核,但最终的执行计划仍可能存在预算不合理、执行进度不明确等情况。

2.2 资金分配

高校财政性资金有统一的分配规划,一般由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总体负责学校资金分配。具体项目由各院系按照本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申报,申请资金支持,经过管理部门申报立项后,确定资金来源及分配比例。

近几年,高校可支配资金迅速增加,相关的机构和机制却没有健全,出现了行政机构复杂,组织结构层次多的问题,多数高校存在多个管理部门共同负责项目的审批立项,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高校对资金使用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评价机制,重投入轻使用。多部门管理和申报容易产生管理间隙,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

2.3 采购执行

物资采购阶段为高校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高校相应采购管理部门根据不同的采购规模,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多样的采购方式,具体包括项目执行方自购、项目执行定向采购、管理部门组织校内招标采购、管理部门联合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校外招标采购。不同的采购方式,需要办理不同的流程,学校的介入方式也不同。采购流程不规范、个别采购项目学校介入不够、采购伴有随意性、不能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程序等现象普遍存在,可能造成项目执行不受学校控制[2,3]。

2.4 验收建档

物资采购完成后,将涉及物资的验收、建档、保管等一系列后续工作。这个阶段是在按需采购的同时,保证采购的物资得到妥善管理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高校采购途径、签订的合同条款不同,设备验收形式、验收办法不同,该阶段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可能存在对验收建档等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使得验收过程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该阶段的监督作用。

3 采购管理的风险节点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中心,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部分:项目执行方、采购管理方、校级决策层。三方相互依托、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中心在具体工作环节中,都可能出现问题。

3.1 执行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执行方作为采购项目的具体操作者,需要全程参与整个采购项目执行过程,出现问题的几率最高。应有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采购管理工作的执行,不能仅靠执行方的道德和自律维系。

(1)计划制订阶段。由于高校采购设备的专业性、特殊性,决定了执行方的计划制订方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后续的审核及批复阶段通过的概率比较大。在采购管理方、决策层没有充分介入的前提下,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可能存在计划不合理、计划与需要不符等情况,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与此同时,受现行政策规定限制,项目采购计划不能实时变更,这将在项目后续执行过程中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2)资金申请阶段。各执行方在没有统筹规划的背景下,容易导致资金划分不清,形成多个利益小团体。如果执行方根据小团体利益,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物资配置,不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申请经费,很可能出现物资大量闲置的问题,造成在学校范围内的资金重复投入或浪费。

(3)采购执行阶段。如果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执行方的权限将被无限放大,出现多种问题。若执行方采购流程不规范,有意无意使采购项目规避学校的监控,仅仅以完成采购项目为目标,将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执行方本身对采购工作不够重视或者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在采购项目执行过程中容易受限于供应商,不能掌握主动权;如果执行方不能很好地权衡性价比,将造成资金的浪费;不良社会环境对执行方也会造成影响,容易在采购过程中出现不正当行为,使高校利益受损。

(4)采购项目后期的协议签订、验收、建档等工作是重要的延续,许多工作需要依靠项目执行方开展。采购目的和要求都是通过协议来实现,执行方缺少必要的商务知识和重视程度,都可能造成不利于高校的条款出现,高校的基本利益很难得到保证;按照已签订的协议,购置的物资到校后需要验收,执行方需要保证供应方按照技术要求交付货物的同时,提供物资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条件。执行方重视不够或不掌握产品的基本参数及性能,将造成验收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3.2 管理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管理方作为高校采购工作的管理和间接参与者,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对采购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具体包括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度、各种操作流程的规范、协助和服务执行方完成采购项目。管理方将是风险防控工作的基础,出现问题的波及面将是最大的。

(1)采购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规范是管理方的首要任务,不全面的采购管理制度和不合理的操作流程,容易产生管理间隙,严重影响高校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产生阻碍作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高校采购管理无从谈起。

(2)管理方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采购项目管理程度和介入方式,由于高校的采购管理具有多面性,科研类物资专业性强,多伴有研发设计,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这造成管理方在采购项目计划的制订、资金分配等阶段的参与问题,过多干涉项目计划的制订,或对项目不能提出可行性建议,都会造成项目计划不合理或执行难度高。同时在资金分配等涉及项目执行方利益的阶段,如果管理方不能从高校利益出发,在全校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金,也会间接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在采购过程中,管理方为执行方提供方便的同时,不能坚守原则,将会放任各种问题的出现。在采购后续工作中,管理方如果不能发挥审核作用,为执行方提供必要的商务支持,高校的基本利益将很难得到保证。

(3)管理方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组织者,当采购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甚至违法行为时,需要管理方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和秉公办事的决心,这是维护学校利益的最后屏障。

3.3 决策层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作为高校采购管理的决策层,是整个管理体系和管理思路的缔造者,出现问题将是危害性最大的。决策层的管理思路与本校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匹配度,将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直接影响高校采购管理工作。在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执行方和管理方的组织和协调也是决策层的重要任务,高校采购管理工作需要校级决策层具有一定的领导智慧。

4 能够采取的具体措施

加强高校采购规范化管理可以从制度建设、科技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4,5]。

4.1 制度建设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高校采购管理的基础,是采购管理工作的根本。具体措施包括:审批和复议机制、配合和制约机制、绩效和评价机制。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项目计划两级审批和复议制度,由执行方利用自身技术背景并结合实际需求,提出采购项目计划,由学校管理方审核,对于大型、重点项目需要相关领域专家论证后,由校级决策层审核。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计划进行评估,根据执行方的反馈意见,通过管理方对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保证设备采购计划的合理性、有效性。

(2)针对采购项目执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执行方和管理方之间相互协作、制约的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避免采购问题的出现。加强项目执行方与管理方的协作关系,建立平等协作、相互监督的工作关系,有利于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简化操作流程,为项目执行提供方便的同时,能够有效消除管理方和执行方之间的隔阂。根据实际情况,推动项目信息公开,打破执行方的封闭式采购环境,由管理方引导执行方进行公开采购,保证学校在采购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在采购后期延续工作中,由执行方、管理方、供应方三方共同参与,由管理方为执行方提供必要的商务支持,方便采购协议的签订,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实现三方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3)建立绩效和评价机制,对项目的计划制定、购置操作、验收维护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列入后续项目立项依据,打破以往项目被动执行的状况。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由项目执行方、管理方和决策层共同组织绩效评价,对项目的各项投入产出进行衡量,测算各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对于执行顺利的项目给予奖励,提高执行方和管理方的积极性的同时,引入忧患意识,增加违规操作成本。

4.2 科技手段

利用科技手段,可以将采购项目的执行流程化和制度化,方便采购管理减低内耗成本。现在成型的科技管理手段包括: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系统、采购的管理系统、物资资产管理系统等。项目执行方和管理方都能从烦琐的操作中解脱出来,提高采购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建立供方数据库、

(下转页)

(上接页)

专家数据库、项目执行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对项目执行情况、专家的技术背景、供方的信用记录等信息进行统计,为后续的采购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4.3 人才培养

完善的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都离不开人的执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项目执行方及管理方的人员素质,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同时熟悉商务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才是提高高校采购管理的关键所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管理方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方帮助执行方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成长为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商务知识的管理人才,是高校培养高级采购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利用这些兼职执行方管理人员和管理方全职人员,组建成全校范围的采购管理团队,将多方管理力量整合起来,可有效发挥制度和科技辅助手段的作用,保证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5 结束语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但高校采购工作也应得到重视,并不能只靠管理者的道德和自律来维系。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手段的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高校采购管理工作监管体系,将规范、高效有机结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家栋,李士明.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特点分析及应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3.

[2] 鞠宝华,王存放.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169-170.

篇8

一、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财会管理是医院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也是医院决策、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医院来说,规范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财会规范化管理可以降低医院成本支出,避免人力资源费用浪费,也可以提高医院的财会工作效率,提高医院资金使用率。如依据完善、规范的财会管理制度,各部门职权责任更加明确,医院用品、器械等医用材料进货渠道、质量也更会更加严格,药品过期、器械闲置、费用超支等现象会大大减少,医院资源利用率、工作效率都会随之提高。此外,医院财会规范管理也是医院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提高,都必须在财会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进行。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和资产浪费,提高资金使用率。

二、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制度保障

如果说财会规范化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那么,完善的制度则是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根本。可以说,财会规范化管理对财会制度建设的要求非常高,制度建设对于规范化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许多医院的财会管理制度建设都非常滞后,严重制约了财会管理工作的发展,如医院成本核算对象单一,管理费用分摊不均,财会工作在负债会计管理上很规范,但是在债务会计管理上却很差。绝大多数医院的财会制度在抗风险方面都有所欠缺,财务报表都无法真实反应医院财务状况。在财会管理制度混乱、不完善的情况下,医院财会管理方面常常会因为缺少制度约束而出现大片的混沌区、空白区,财务浪费等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二)财会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医院财会管理中的渗透和应用。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医院财会管理由人工管理向电算化方向不断转变,医院财会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与其他行业、单位相比,医院财会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如许多医院的管理层对财会管理信息化不够重视,在信息化软硬件配置上不积极不主动,致使医院信息化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也受到影响,财会管理信息技术层次较低,财会信息化管理深受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制度建设等问题的困扰。再则,许多医院在进行信息变革时,关注的只是设备更新和技术引进,却没有结合信息变革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也不重视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这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三)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但是,受传统的医院事业编制影响,许多财会人员知识老化,固守成规,缺少学习和创新意识,知识难以做到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一些人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还对规范化管理规定有错误的看法和抵触情绪。再则,过于封闭的医院人员编制,使得医院财会队伍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老会计的网络操作能力都较低,在系统数据交换传输、网络风险防御、网络系统升级改造方面的能力有限,无法对信息进行科学加工,难以满足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需求,进而限制了医院信息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

三、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路径

(一)提高认识,规范财务管理流程

由上述可知,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部分问题都是由于医院管理层的错误认识造成的。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医院管理层首先要端正态度,对财会规范化管理有正确理解和足够的重视,为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医院管理层要合理划分各财务岗位职责和权限,细分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责任,通过责权分明的岗位工作责任和责任制落实突破规范化管理的瓶颈,给财务人员以适当的约束。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医院出现财务问题时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推卸责任,还可以提高财会管理工作的效率。再次,进一步规范医院财会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财务报表、财务报销审批手续,加快财务工作流程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财务控制,并建立财会快速应急反应机制,争取将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医院财会风险应对能力。

(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医院财会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医院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医院加强财会管理调研工作,认真听取内部财会人员、外部经管专家的建议,同时认真学习其他医院的财会管理先进经验,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财会管理制度进行修订,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出台一些新的制度,并加大制度落实和执行力度,夯实财会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医院财会管理涉及内容繁多,因此,医院财会管理制度中应包含资金运营、经营成本、收入、支出等重要财务管理内容,还要包括财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制度的实效性,医院还要加强财会控制制度建设,并在相关制度制定和执行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医院在固定资产收发、领退、清查方面要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针对特殊情况还要在制度允许范围内来灵活处理。

(三)加快财会信息化步伐

财会信息化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的财会管理制度、管理环境和管理问题,都要求医院财会管理工作必须照着信息化方向不断前进。因此,医院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购置更多的信息设备和财会信息化产品,加大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在财会管理中的应用,加快医院信息资源库建设,提高医院财会信息化管理水平。医院财会部门则要加强原始数据的信息化加工和处理力度,将医院资金流、物流汇聚到一起,汇聚成医院信息流,然后运营信息技术“催生”医院管理决策信息。医院技术部门则要通过网络、软件等方面入手加强信息技术开发,在医院信息尤其是财会信息采集、提炼、分析、处理上多下功夫,尽快完善信息资源库,并提高医院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最后,医院各部门要加大创新力度,促进医院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加快与信息化管理体制有关的财会管理改革,如完善财会预算制度、风险防控制度等,将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医院的各个方面,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维护,以肃清信息化安全漏洞,提高财会信息化的安全系数。

(四)加强预算管理与财务监督

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医院要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并根据工作职责和实际财力,提高预算综合统筹力度,将预算细分为年度预算、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然后,从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考核等环节入手,提高管理权对财会工作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并要求各部门做好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相关部门对重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和分析,从严控制支出,禁止随意变更预算项目,及时纠正资金使用偏差,要求医院津贴、奖金发放、会议费用、考察费用等必须按照制度规定进行,不得超标,以实现医院资本性支出和资金配置的合理化。财务监督是确保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理的关键,因此,医院还要加强财务稽核牵制体系和内控体系建设,对无关收入、成本、各项费用支出等进行严格审核,加强财务监督,打击财务使用和财会管理违法行为,以提高内部财会管理水平。

(五)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发展,医院财会管理工作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医院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满足医院财会管理工作需求。具体来说,医院首先要在财会人员招聘中提高对财会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注意引进高级复合型人才,以实现财会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化。其次,加强财会人员从业培训,通过技术和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对财会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的认识,使他们明白自身的工作职责;鼓励他们开展自主学习,积极参加专业技能考试,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最后,施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财会队伍的监督和管理,以提高财会人员的责任意识。综上所述,财会规范化对于医院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医院决策层要提高对财会规范化管理的认识,并加强财会管理制度建设,积极寻找财会规范化管理的可行策略,以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医院的票据管理是医院收费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医院票据的规范化管理,需要以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持续改进医院票据管理的质量,减少采取漏洞的出现,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障医院各项收入的统一合法管理[1]。现对我院票据规范化管理经验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一、医院票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票据管理风险意识普遍不高

医院相关部门领导缺乏票据管理风险责任意识,票据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也不强,仅将票据管理作为普通财务辅助管理,并未落实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造成票据管理中存在巨大漏洞,给医院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

2.医院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票据种类限制

医院的票据都需要向自财务部门购买常用票据,但由于票据种类较少,许多费用,如培训费、实习费等均不能够使用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票据,只能够使用非正式票据,给医院票据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2]。

3.票据核对工作存在问题较为严重

医院票据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核对工作较为随意,长久积累就会形成较大的财务漏洞。医院管理者对票据核对工作也缺乏必要的监督,给一些为谋个人私利的工作人员私吞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

4.现有的票据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仍有一大部分医院仍旧沿用以往的手工算账、记账和保障方式,不利于实现医院票据的规范化管理。

二、医院票据的规范化管理策略探讨

1.建立健全医院票据规范化管理制度

根据财政局和卫生局对医院票据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票据规范化管理制度。明确规范医院票据购置、领用、使用、核销等环节,统一医院票据使用种类。同时建立医院票据规范化管理的监管制度,落实票据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核算漏洞的出现,对谋取私利的财务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2.加强医院票据日常管理

首先,票据的购置管理中专职票据管理人员根据医院日常用票据类型及种类向财政局申请领购票据,票据种类标准以票据领购簿为准[3]。不允许其他部门人员插手票据的购置工作。票据购置后,需先经过财务科验收后入库管理,由专职票据管理人员对票据的购入时间、名称、起止号码以及规格数量进行详细记录,并特别注明购入渠道,以便核查。

其次,票据领用过程中专职票据管理人员需根据各科室实际工作量情况予以领取额定数量的票据。而对于行政事业性往来款票据只能由财务科出纳领用,其他人一律无权领用[4]。

第三,票据的核销管理。对于收费员教会的收据存根联专职票据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核对,及时办理注销登记。对已领用却并未及时核销的空白票据,在核销完成前不予以领取新的票据。另外,专职票据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核对票据库存数和尚在使用的票据数量,发现长期未核销的票据需要及时查找原因。

第四,专职票据管理人员需按规定对所有退费和作废的票据进行仔细核查,依据医院相关作废规定核对票据内容。

另外,专职票据管理人员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收费票据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及早发现和处理出现的问题。

3.提高专职票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专职票据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对专职票据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评估,促使专职票据管理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根源上提高票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极大的提高了专职票据管理人员对票据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另外,还需要重视专职票据管理人员书写规范、票据种类选择等的重点管理,减少专职票据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差错。

4.实现医院票据管理模式的现代化

票据电算化管理系统在医院票据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轻松实现票据申购、领用、使用、核销等多方面的监控和管理。电算化票据管理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能够实现票据管理的效率提升,大大减少了专职票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能够及时发现票据核查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了票据管理的准确性。另外,电算化票据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也较高,通过安全认证平台识别专职票据管理人员,分别赋予专职票据管理人员不同的权利,又对这些权利进行了限制,极大的保障了票据信息的安全性和严密性[5]。有效避免了财务人员,贪污公款的行为。

三、结束语

总之,票据的规范化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票据规范化管理的有效实现能够直接影响医院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面对医院业务量不断增加,各种票据的频繁使用以及票据管理的复杂化,实现票据的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制约医院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实施医院票据的规范化管理才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票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避免医院资金的不必要流失。

参考文献:

[1]李新郑.医院票据的规范化管理探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2):136-137.

[2]李志慧.试论医院票据的规范化管理.医院管理论坛.2010.27(02):46-47.

篇10

假公开招标问题。在招投标之前,一些建设单位私下选定中标企业后,便随便指定几家物资的供应单位参与投标竞价,从而制造了公开招标的假象;而一些投标单位用经济利益分成、转包项目等许诺给某些单位,从而可以拉来一些单位充当人头,进而可以达到中标的目的。

“权力标”以及“关系标”问题。 当前,物资招投标中,存在着严重的“权力标”和“关系标”。这和我国的特殊国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历来讲人情,套关系,尤其害怕领导的权威,往往臣服于领导指示或者命令。

投标资质审查的问题。在我国,资格审查单位存在不小的问题,主要是权力的寻租问题。而一些企业则在资质问题上大做文章,比如出资购买投招标资质等级证书、银行授信的额度等,造成投招标问题的混乱。

业主不严格审查投标单位资格。这主要是业主的问题。在审查投标单位是,业主往往不对其实际的管理水平做深入的料及,对其技术力量、机械装备及信誉等状况也不细加斟酌。

过于注重标价的问题。在现实中,不少的业主仅以标价作为衡量尺度,过分注重投标的报价,从而给一些投标单位钻了空子;它们承诺虚假的条件,从而可以低价抢标,而业主也没能按照实事求是原则,实地考察投标单位实际水平,结果让盲目或有意降低报价的单位中标。

二、物资招投标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建立与企业管理规范相适应的招标管理制度。要根据国家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遵循集中把关、集体采购,从而提高物资投标管理的质量,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

我国相关法规固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够将需要进行招标物资、工程项目等小块分割,或者恶意规避招标。招标单位不得以任何不合理的理由排斥投标人,也不能歧视潜在的投标人。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有利害关系的,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应该遵循当事人回避的原则;按照报价单位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售后服务以及质优价廉等综合情况进行评标。

加强采购队伍的人员素质建设。企业必须健全完善物资采购责任制,以确保采购物资的不出现质量问题,坚决把不合格产品挡在生产领域之外。此外,企业还要加强民主管理,广泛征求员工意见,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

加强物资采购队伍建设。企业从事物资采购的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业务技能也要达标。此外,物资采购人员要遵章守纪,对那些素质相对来说比较差,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参与物资招标的企业员工要不怕困难、实事求是的企业作风,把采购物资这件大事做好,把大事中的小事做细;自觉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企业要抓抓物资招标中的重点。 这里说的招标中的重点,指的是物资采购的质量和价格。我们知道,物资的质量和价格,可以说是企业物资招标工作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招标采购工作的顺序是质量排在首位,而价格则居中。企业作为招标的一方,理应处理好质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企业物资招标采购会在媒体上招标的广告或者公告,公开企业物资需求的信息,给物资供应商提供多种选择。

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毫无疑问,企业的物资招标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辅其他管理手段。第一,做好物资的计量、质量检验和验收入库等基础工作,确认中标的物资数量是否与标书规定的数量相一致,防止出现以次充好、以少报多的状况发生;第二,加强物资招标工作的内部考核和检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物资招标管理体系,确保招标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第三,强化对招标工作的财务监控。公司的财务部门应当根据采购单位的发票明细、入库单等,对中标议定书进行审核,审核无误之后,才可以开据物资价格审核单据。如果审核中发现问题,则责令其整改,并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篇11

1.1 档案的收集范围

档案收集范围是指反映本单位工作实际、具有查阅和利用价值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文件。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任何人不得将形成的文件据为己有或者损毁。

1.2 档案收集的质量要求

为了便于保管和利用,档案人员应区别不同价值和年度,遵循文件形成规律,保持文件间的有机联系,按照相应质量标准收集得到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归档文件和案卷。

1.3 整理归档的时间要求

为了便于齐全、完整收集文件材料,应采用随时和集中等档案收集方法,保证排列有序,分类存放,有利于查找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1)党务、行政管理文件的整理归档应在次年6月底以前完成;(2)科技文件的整理归档应在科技活动结束或之后3个月内完成;(3)会计文件档案在暂由会计机构保管1年,整理归档应在次年3月底完成;(4)音像文件整理归档应在相关活动结束或之后3个月内完成;(5)电子文件的逻辑归档应实时完成,对应纸质文件的物理归档在要求时间内完成;(6)重大活动形成文件的整理归档应在此活动结束或之后3个月内完成;(7)专业文件的整理归档在行业主管部门规定时间内及时完成。

2 档案整理和分类排列

2.1 整理档案

在坚持尊重和维护档案本质特性,保持文件档案间的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基础上,认真做好档案整理工作。

在文件档案归档前,档案管理者要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验收工作,也要监督和指导归档后的统一编目工作。一般情况下,办公室整理归档党务、行政管理类纸质文件;财会部门整理归档会计类文件档案;相关科室整理其他类型的档案资料。

2.2 分类排列档案

一般采用“保管期限-年度”分类法排列文书档案;按照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办法,合理运用保管期限、年度、发文机构等分类方法排列其他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资料。

应按照种类和载体类型的不同,分别排列档案;按照相应的分类方法排列相同种类和载体的档案资料。

3 档案基本编目和保管

3.1 档案基本编目

档案基本编目主要包括案卷封面项目、案卷脊背项目以及档案盒封面和盒脊项目,要填写齐全相应项目。全宗名称、类目名称、案卷题名、时间、“管期限、件(页数)、档号等组成了案卷封面项目,全宗号、目录号、年度、案卷号等组成了案卷脊背项目,全宗名称、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起止件号(室)、盒号等组成了档案盒封面和盒脊项目。

用“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页(张)号”的方式编制以卷为单位的纸质文书档案档号,用“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的方式编制以件为单位的纸质文书档案档号,用“类别号-项目号-案卷号-件、页(张)号”的方式编制科技档案档号,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其他类型档案资料的档号。要完整齐全规范填写卷内目录、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要按照《文书档案著录细则与机读目录数据交换格式》等的规定编制机读目录。

3.2 档案保管

档案保管应严格遵守“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档案人员应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档案库房内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要建立适宜档案安全保管保护的相应库房和柜架,容积要符合远期发展需要,配备“八防”设备并按照规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演练使用和检查,并做好记录。要整齐排放档案柜架,档案排列入柜要按照规范进行,并设置有指引标识。

要保持库房清洁卫生,微小气候适宜,室内不得摆放非档案物品。要调控库房温度在14℃~4℃、相对湿度在45%~60%之间,监测温度、湿度频次在每周4次以上。

4 档案鉴定销毁和统计移交

4.1 档案鉴定销毁

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档案内容的现实和历史作用进行正确分析和鉴别,对档案的保存价值进行准确认定。这要求单位应成立档案鉴定销毁工作领导机构,并负责完成此项工作。按照职责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参加档案资料并指导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

要根据各门类、载体档案的保管期限和归档与不归档范围等规定,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鉴定人员要逐卷逐件分析、研究案卷,完成档案鉴定工作,根据相关规定写出鉴定销毁意见和报告,审查工作由鉴定销毁工作领导机构成员完成。对于审查符合销毁的档案应填写销毁清册,销毁在主管领导批准后进行。必须在2人以上在清册上签字并现场监督销毁档案,同时在清册上详细记录销毁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4.2 档案统计和移交

要及时准确记录档案资料的各种统计台帐,对室藏档案资料情况要及时进行统计,准确记录其数量变动情况,真正做到数据准确、真实,帐实相符,不得出现错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求报送的档案工作报表腰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调离工作岗位的档案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办理移交手续,交接双方应清点核对移交目录,将出现的问题准确记录在交接清单上并签字盖章,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顺利完成工作交接工作。

5 档案保密和利用

5.1 档案保密

为确保档案安全,档案管理和利用人员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有关规定,不得泄露涉密档案内容。要严格按照档案利用制度完成档案的查(借)阅和摘抄、复印工作,为杜绝失泄密现象的发生,档案资料不得擅自外借或带出档案室,不得擅自帮助他人复制和摘抄档案。档案利用者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档案库房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无关的档案资料不得查阅。要及时处理档案保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及时追查责任,严肃处理遗失和失泄密事件并采取补救措施。

篇12

物资项目相对广泛并且无序。医院的物资流动主要是医疗服务,提升患者的疾病治愈概率、疾病诊断概率等物资均需纳入医院物资范围,其中可包含医疗器械、药品以及环境设备等。而上述物资均有其特定的物资流程要求,没有办法使用同样的管理模式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医院的药品在采购、贮藏以及使用方面的管理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与医疗器械管理方式等不同。就目前而言,医院由于管理具有的项目繁杂、物资规格繁多、物资型号多样以及变化速度较快等特点,从而导致医院在管理制度、环境条件以及体制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无法进行统一规范。

物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分离。大部分医院中的物资管理和财务管理属于两种不同的管理机构。从行政管理方面来划分,医院有计划管理、配置管理、采购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这些管理分别从属于医院的财务部门和医政部门,这些部门所对应的物资管理对象、管理要求以及管理的目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管理制度或者规定在该部门属于可操作、贴合实际并且可操作的,而将管理制度放置于男一个部门则会出现飘忽、脱离实际甚至是无法操作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医院的物资流动。例如:医院财务部门对固定资源的定义范围是价值在500元以上,并且能够保持1年以上的物资形态为固定资产;卫生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流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物资使用的过程中对物资的完整率、使用概况以及质量检测等。对其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如果根据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定义来对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和规范,将无法正常工作,没有可实施性。

医院物资流程周期较短,变化速度快。医院的物资主要对付对象为患者,主要帮助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其物资周期从开始使用到结束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例如,药品从进入医院开始计算流程时间,直到病人将该药物使用完毕即可结束流程时间计算,其流程可使用小时来进行计算,医院对药物管理的速度无法跟上其使用的速度。除此之外,医院的医疗器械,特别是医疗耗材会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增加其规格型号,并且不同的规格型号还需细分为不同系列,其变化的速度相对迅速,如果采用常规物资流程管理,则较难跟上其变化的速度。因此。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等医院物资没有办法使用相同的物资管理模式来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医院物流规范属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医院物资较难实现流程统一规范化,即使对其进行统一,也难以正常实行,因此,需要除去物资流程,将其作为一项具体并且单一的对象来进行研究,只对其流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规范。可将相关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对医院的物资共同点进行合理归纳,制定出可行的医院物资规范化管理流程,可实施不同部门和机构交叉进行管理,以提升规范化管理流程的可行性。

进货运行流程

进货运行流程也可称为采购流程,采购流程主要是以医院的需求来作为该物资流程的来源。采购流程主要表现为需求申请、购置物品汇总、上报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审批、签订合同、入库、出库。这一流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均需进行详细的记录来完成,只需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签订合同。

使用运行流程

设计思路。物资通常在出库之后会进入使用流程,使用流程一般强调记账、核算。一般情况下,医院物资在入库进入使用流程之后,大部分物资均不能够正常进行实时跟踪管理,例如药品在入库后随时为患者进行治疗,药品物资在何时出库,医院几乎无法掌握和控制。而财务部门需对药品收费记账进行核算,能够及时掌握药品的具体流向。因此,在物资运行的过程中,可将财务核算加入物资管理规范流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物资流程规范化管理。其具体历程可表现为人库、财务记账一发票登记、凭证管理一出库一科室使用、审核一财务计划一对账管理一付款。从而实现物理流动全过程成本核算,让医院物资能够实现高效经济运行。

引入条形码流程。条形码能够有效区分医院的每种物资,能够提供具体的信息,因此可在医院物资流程中,制定条形码体系,该体系可由条形码来进行设计和制作,具有自动识别功能。在医院物资入库时,扫描条形码,可将该物资的具体信息体现出来,例如规格型号、数量单位、生产厂家、零售价格、供货商以及联系人电话等。条形码入库能够通过信息系统至进入医院的财务记账过程,可知,财务记账属于物资规范化管理流程的第一个步骤。

物资流程和财务流程管理相融合。由于使用条形码入库,物资物流的具体信息已经录入相关系统,只需相关工作人员将发票信息输入相关平台,即可显示物资的原始数据以及数字信息。对于物资信息的物品、票据相对应之后,为物品出库提供管理的准备,而在完成凭证管理之后,为财务相关数据处理做好准备。条形码入库信息管理和物品发票凭证管理,能够将财务流程和物资流程相融合,实现二者相辅相成。

全成本核算管理。以往医院的财务流程和物资流程属于两条工作路线,通常会采用领取物资收取费用的方法,不但不管科室在领取物资后是否立即使用,而且还将其记入科室领域物资成本,并且实施财务计算,此种做法并未实现财务流程的全成本核算。而在物资流程规范化管理中,在科室领域物资之后,只是将其领用物资的指出信息反应在系统中,并未对其进行成本核算,在物资流程方面其已经完成这一程序,在财务流程方面,能够正确对成本进行核算,从而实现全成本核算,更真实地反应医院的成本体系。

付款计划管理。物资物流在完成之后,以往物资管理部门想要了解物资的流向具有一定的难度,均会出现物品生产厂家等到医院相关部门进行了解的情况。如今通^医院物资流程和财务流程向融合的方法,能够让医院物资管理部门更容易了解到物资的流向以及财务部门的付款计划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物资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让其和物资供应商或者生产厂家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在物资流程规范的过程中,将物资流程和财务流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反应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并且能够加强物资管理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

医院物资流程规范的难点

篇13

一、加强管理模式创新

第一,打造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将各种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归集其中,如HIS、LIS、PACS、EMR等,这样能够让医院内部信息沟通更加快速、便捷和高效,也有利于医院领导更好的管理各科室[1]。第二,逐步完善账务处理管理制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并有利于实行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对数字化医院而言,无论哪种业务都要采取统一账套的方法开展财务处理工作,这样能够让各项业务得到实时控制。第三,实行一体化会计核算方法。这样一来,所有数字化医院明细账都通过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以医院收费系统而言,在产生收费明细后,使用电子计算机将会计凭证自动编制出来,并登陆至财务系统相关账簿中,从而让财务、业务等部门在手指明细上保持一致。在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过程中,能够防止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的信息滞后问题,也减少了舞弊的情况,并让业务部门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得到强化。第四,打造标准、统一的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数字化医院中的财务数据系统统一起来,以及对科目、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及收费项目等体系编码进行统一,这样有利于有效共享数字化医院财务信息资源,也能够更加准确、及时的反映出财务信息,提升了预算管理水平,并加强了资金风险控制。

二、严格规范财务管理流程

在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上,频繁出现以下问题:医院工作人员将单据提交给各级领导审批的过程中,不清楚单据应审批到何种层次,而财务人员也反复处理他们咨询,作出的解释与指导。不过财务报账过程还是显得过于繁琐,尤其是很多人认为是财务人员故意为难,这样增加了财务和其他科室关系的矛盾,无法有效进行沟通与协调,单据业务审批及财务审核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不够直观与规范,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需要尽快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并严格进行规范,由业务部门专业人员对流程图作出调整,让各个工作环节得到图解化,通过完善的业务流程描绘符号,将流程图合理绘制出来。只有做到符号规范、线路情绪,才能全面、直观和形象的反映出财务管理制度,并有效改善财务形象,真正落实内控制度。此外,还有利于财务人员轮岗过程中清楚自身职责,掌握岗位工作流程,从而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转换,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规范经费使用过程

将联审会签以及经费审批权限等制度落到实处,所有经费开支都必须紧紧围绕党委集体理财和分管领导“一支笔”的审批制度[2]。院党委提出明确要求,财务部应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每年修订医院财务管理规定,并严格规范三处一部、院领导各自和联合审批权限,对于不在审批权限内的,应由相关主管和副院长审签。对于超出一定限额的开支,应由单位主管联合审批,在第一时间将经费的投向和投量掌握到。各部门应对各种经费的报销进行归档管理,报销的时候不能越过部门。相关承办人员和部门领导没有签字的,上级领导不能批签。以“谁签字,谁负责”为基础,加大督促检查报销、开支、预算、借款等各环节的力度,问题出在哪一环节,就应对其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从而使经费开支能够得到正常运行。尤其是借助责任到人、包干使用、指标控制等方法,使行政消耗性开支得到了极大降低,有效控制了经费开支。对医院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予以利用,向全院公示出财务管理规定,将不按程序审批、不按法规办事等问题有效解决。借助科学合理的措施对经费投向量予以确定,使党委科学管财能力有效提高,防止超权限审、超预算开支和超财力办事等现象发生,将经验型决策顺利转变成为科学型决策。

四、积极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

积极贯彻落《军队单位公务卡支付结算改革实施方案》[3]和《军队单位公务卡管理规定》这一新规定,注重“阳光财务”的打造,一规范、通畅的财务信息化流程,推广实施公务卡支付结算机制,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增强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力。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持有公务卡,其目的是结算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支出。公务支出必须具有刷卡凭证或发票,并录入到公务卡支持系统,然后认真查询与审核消费记录,确定无差错后才能报销,在这一过程中公务卡充分发挥了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优势。通过采用公务卡机制,将公务消费摆在阳光下,使得公务支出更加透明,从而避免了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下信息不透明所造成的各种缺陷。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使用公务卡结算方式,操作简单,手续少,使得单位资金现金占有量不断降低,财务人员工作量减少,工作效率提高。

总之,数字化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化策略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与改进,特别是严格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加强管理模式创新,对数字化医院财务规范化管理影响尤为深刻。希望本研究所提到的几点策略能够为今后医院的建设提供指导,能够有效改进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作者:张美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